360U233840390
昆虫的英语:insect
读音:英 ['ɪnsekt] 美 ['ɪnsekt]
n. 昆虫;虫子;卑微的人
词汇搭配:
1、scale insect [昆]介壳虫
2、parasitic insect 寄生性昆虫
3、destructive insect 害虫
4、social insect 群居昆虫
相关例句:
1、The insect bit him and drew blood from his arm.
那只昆虫叮在他的手臂上吸血。
2、A cocoon is a kind of silk covering made by an insect.
蚕茧是由昆虫制造的一种由丝组成的外包层。
3、She stamped on the insect and killed it.
她踩死了一只虫子。
4、A locust is a kind of destructive insect.
蝗虫是一种害虫。
词义辨析
bug,insect,pest,worm这些名词均含“虫,昆虫”之意。区别在于:
1、bug指小昆虫,尤指吸血的臭虫,也可指细菌。
例句:Why do we need bug spray?
我们要杀虫剂干什么?
2、insect含义广泛,多指蚂蚁、黄蜂、蝉等等。
例句:The flowering stalk serves as the domicile for another insect.
开花的茎秆为另一种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3、pest指有害的昆虫或有害的小动物。
例句:One hundred million rats are killed each year by pest exterminators.
每年灭鼠公司要消灭掉一亿只老鼠。
4、worm侧重指蚯蚓、蚕、毛虫等小而无骨的虫。
例句:A hen was pecking a worm from the ground.
一只母鸡正从地里啄虫子吃。
尼古丁00144
昆虫的口器可以分为:咀嚼式—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吸收式—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此类口器包括多种类型;嚼吸式—咀嚼和吸收兼备。 1、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 这是口器中较原始的类型,其他口器均由此演化而来。它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上唇 Labrum Mandibles (2)上颚Mandibles (3)下颚 Maxillae (4)下唇Labium: (5)舌Hypopharynx :前颏 Prementum:相当于茎节。侧唇舌 Paraglossa:为一两侧宽大的叶状构造,相当于外颚叶。 中唇舌 Glossa:中央极小的叶状构造,相当于内颚叶。唇舌在很多昆虫中发生特化,如蜜蜂等。 下唇须 Labialpalpus:一般为3节。很多昆虫的下唇须非常发达,如在蛾类,其是很重要的分类器官。 下唇的作用是托挡食物,下唇须是一个感觉器官。 幼虫口器:农业上的害虫,多数是以幼虫造成为害。幼虫口器类似于咀嚼式口器,其上唇与上颚仍然保留原始状态,作用也相同。其下颚、下唇与舌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它的下颚须发达;中央为下唇与舌。复合体已很难区分出各是哪一部分了,但下颚须和下唇须明显可见,端部具一吐丝器。叶蜂类的口器与上颚相同,但仅具吐丝器开口,而无突出的吐丝器。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刺吸式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特化。其上唇。下颚特化为口针(Stylets);下唇延长特化为一保护性、支持性的喙(Rostrum);真正的口形成具有抽吸机构的食窦(Cibarium )。 刺吸式口器的唇基发达,并再分为前部的前唇基和后部的后唇基(其常被误认为是口针)。唇基两侧外方是相当于颊的下颚叶。在唇基与下颚叶之间是一条形的舌侧叶,它是由舌扩展而来。上唇是覆盖在喙基部的一个三角形小片。在蝽中很长,象口针一样。上颚特化成一对较粗,且端部具有倒齿,用于刺入组织中的口针。上颚口针包在下颚口针外面。下颚除内颚叶外均已退化消失。内颚叶特化为一对口针。两下颚口针合并形成两条细管,粗的为食物管,细的为唾液管。两口针嵌合紧密,极难将其分开。下唇由前颏形成三节的喙,用于包藏和支持口针,其他部分均以退化消失。舌与口的头前壁等共同组成一个抽吸机构。 刺吸植物的过程:首先由两上颚口针交替插入,并由端部的倒刺固定。下颚口针随之插入。插入后,由下颚口针的唾液管注入唾液。食物由食物管吸入。大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是由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构成一抽吸机构,而微小的昆虫,如蚜虫、蚧类等则主要靠植物体中的压力和毛细管作用。 蓟马口器: 其喙短,由上唇和下唇组成,下唇须可见。上颚口针中,右上颚退化或消失,仅留下左侧的口针。在取食中,用左侧的口针刮破植物的表皮,待汁液流出后吸取。下颚特化不完全,内颚叶为口针,外颚叶仍为叶状,具下颚须,其他与刺吸式相同,这种口器叫作锉吸式口器( 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蚜狮的口器(捕吸式口器 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每一侧的上颚与下颚的外颚叶,两者紧密嵌合,中央具中空的槽。当取食时,由此向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然后将在体外消化的体液吸入消化道中,这是一种肠外消化过程。因此,当人被咬后,被咬处红肿,既为消化液的作用。下颚除外颚叶外,尚保留轴、茎节,位于基部。下唇除须外均消失。 蚊子的口器: 其下唇仍然组成喙,但口针共6根,分别为:上唇,上、下颚(下颚具下颚须)和舌组成。雄性的蚊子,其舌与上颚口针或下颚口针退化,故而不能吸血。 蚤类的口针: 有3根口针,一根是由内唇演化而来,一对是由下颚中的内颚叶演化而来。当取食时,三者合并构成食道,在下颚后部有一小管为唾液管。下颚中的外颚叶呈三角形薄片,盖在两侧。下唇退化,但须发达。两须内侧具凹槽,起喙的作用。 虱口器:由3根口针组成,分别为下唇、舌以及由口前内壁唾液管基部延长特化而来。上下颚均已退化消失。上唇呈鼻状,内侧具齿,用以固定口器,起到喙的作用。 刺吸式口器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为3个方面:1)直接为害;2)唾液中含有毒素,对植物造成伤害;3)传播病毒。 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在蛾蝶类中,上唇很小,为一很窄的横片;上颚消失;下颚的外颚叶发达,每一外颚叶由许许多多骨化环紧凑而成,环节之间膜质,能够伸缩,形成一条长长的象钟表发条状的喙管,用于从花中吮吸花蜜和果汁。下颚须短小;下唇仅须十分发达,它既是感觉器官,又是保护器官。 4、舐吸式口器 Sponging mouthparts: 存在于很多蝇类成虫中。口器外观可见一大“喙”,它由三部分组成:基部最大,基本上呈膜质,叫基喙;中部筒状,后壁骨化叫喙或中喙;端部分成二瓣叫端喙,又叫唇瓣。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中喙为下唇的前颏;唇瓣为中侧唇舌。 上唇呈一长片,其内壁凹陷构成一食物道,而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下,闭合呈食物道,唾液道在舌中。中喙后壁骨化叫唇鞘,起支撑作用,前壁凹陷,构成唇槽,上唇与舌构成的食物道位于唇槽上唇。 唇瓣呈椭圆形瓣,可自由活动,向后可贴在唇鞘上,向下可展开成一盘状。两瓣之间有一口,叫前口,与食物道相连,唾液也由此分泌,唇瓣的腹面即端面具许多环沟,这些环沟有点象气管,故而又叫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环沟通到一个纵沟上 ,由纵沟通向前口,取食时。食物由外界经环沟流向纵沟,流向前口。抽吸机构为食窦部分形成的食窦唧筒。 3、刮舐式口器 Cutting sponging mouthparts 该口器见于牛虻中。其上唇、舌与下唇同蝇类,构成一舐吸机构;但上颚宽大呈片状,末端尖,可横向活动;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口针,下颚须两节,其余退化。当取食时,由上下颚口针刮刺破皮肤,再舐吸。 4、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该口器见于蜜蜂总科,其既可咀嚼固体食物,又可吮吸液体食物,如蜜蜂既咀嚼花粉,又吸取花蜜;切叶蜂既切叶,又吸花蜜。该口器的特点为。上唇和上颚保留咀嚼式,用于咀嚼花粉或筑巢;下颚的外颚叶发达呈刀片状,内颚叶消失;下颚须十分短小,轴节和茎节依然存在。下唇变化最大,其中唇舌发达、细长,端部膨大,呈瓣状,叫中舌瓣,其腹面凹陷呈一纵槽。侧唇舌短小,位于中唇舌基部;下唇须发达,前颏发达。当取食时,由下唇须贴在中唇舌腹面的纵槽上,形成唾液道;由下颚的外颚叶贴在中唇舌的两侧与背面,构成食物道。嚼吸式口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组成的口针食物道,不像刺吸式口器那样紧密,当使用时,合并构成;当不用时,二者分开,分别弯折在头下,如此,上颚才可以进行咀嚼活动。 5、刮吸式口器 Scaratching mouthparts 仅见于双翅目中的芒角亚目的无头、无足式幼虫,即蛆。其口器完全退化,行使口器作用的是一个由头前壁特化来的口针钩。以此来刮破食物,然后吸取汁液和固体碎屑。
维尼yuan
口器(mouthparts) 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昆虫的食性分化十分复杂,形成了多种口器类型,但就食物的状态来说,无非是固体和液体两大类。适宜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嚼碎固体食物的构造,这种类型的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适宜取食液体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的构造,这种口器称为吸收式口器(sucking mouthparts)。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有暴露的(如露水和花蜜等),有植物的汁液和动物的血液等,为了能获得这些不同来源的食物,吸收式口器又必须有不同的适应类型,形成所谓虹吸、刺吸、舔吸和刮吸等口器。有些昆虫的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这种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从口器的演化来看,咀嚼式口器是比较原始的,所有别的口器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这一基本形式演变成的,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形有很多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追溯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几个部分组成。现以东亚飞蝗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为例叙述如下。(1)、上唇(Labrum) 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的薄片。前缘的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为内唇(epipharynx)。上唇盖在上颚的前面,形成口前腔的前壁,其内部有肌肉,可以前后活动或稍作左右活动。(右图)(2)、上颚(Mandibles) 由头部的第一对附肢演变而来,不分节,锥状而坚硬,位于上唇之后,由前后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的颊下区的下方。上颚的前端有齿,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叫切齿叶(incisor lobe);后部则有一个用以磨碎食物的粗糙面,叫臼齿叶或臼叶(molar lobe)。上颚具有起源于头壁上的两束肌肉——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腱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颚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东亚飞蝗的上颚左右不对称。(3)、 下颚(Maxillae) 是头部第二对附肢,位于上颚之后,由一个关节与头壳相连,是一对分节的构造。(4)、 下唇(Labium) 是头部第三对附肢愈合而成的构造,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下方,形成口前腔的后壁。下唇类似下颚,故也称第二下颚。 (右下图)。(5)、 舌(Hypopharynx) 是头部颚节区腹面体壁扩展出来的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口前腔的中央。舌壁上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器,起味觉作用。舌体内具有骨片和肌肉控制其伸缩活动,帮助运输和吞咽食物。 左上颚 右上颚 左下颚 右下颚 (6)昆虫真正的口(mouth)位于唇基部与舌之间,而上唇与口器附肢在口外所围成的空腔则称为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将口前腔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食窦(cibarium)和后面的唾窦(salivarium)。唾管(或涎管)开口于唾窦,唾液由此流入口前腔,与正在咀嚼的食物混和,起一部分消化作用。然后,食物由口进入前肠。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类、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幼虫等。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取食器,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这是一切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特点。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点是: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stylets);下唇延长成喙(rostrum);食窦(即口前腔中唇基与舌之间的“食物袋”)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1). 蝉的口器 植食性刺吸式口器可以蝉为代表来介绍同翅目和半翅目的口器。蝉的头部呈倒圆锥形,喙很长,不用时贴在腹面胸足之间,是典型的后口式。头部正面触角以下部分是唇基,被唇基沟分成后唇基与前唇基两部分。后唇基非常发达,占头部正面的大部分,常被误认为“额”,而将前唇基称为“唇基”。这部分的正确的形态学名称可以用食窦和食窦扩肌的位置来确定。在头的侧面复眼之下有一明显的骨片,其下端达到喙的基部,这是已并入头壳的下颚茎节,称下颚叶(maxillary plate),它代替了颊的位置。下颚叶和唇基间的狭片是舌的扩展部分,称舌侧叶(lorum)。喙的上唇是盖在喙的基部前面的三角形小片。下唇形成的喙分成3节,下唇须已消失。喙的前壁内陷成槽,称为唇槽(labial gutter),上颚和下颚口针包藏其中。上颚口针比较粗壮,端部具有倒刺,是刺入组织的工具。两上颚口针嵌接在下颚口针外面。下颚口针较细弱,内面有二条槽,两针合并时形成二根细管,前面较粗的一根为食物道(food canal),食物经此进入消化道;后面较细的一根为唾道(salivary canal),唾液由此流到针端,或注入寄主体内,或注在植物表面。下颚口针是内颚叶转化来的,外颚叶已退化,下颚须也已消失。两对口针的沟脊嵌接成一束,可以上下滑动。舌位于口针基部,由于同形成唧筒有关,所以构造相当特殊蝉的食窦与直翅类昆虫(咀嚼式口器)的食窦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其前后两壁合成筒状构造,即用以抽吸液体食物的食窦唧筒(cibarial pump)。食窦唧筒的扩肌来自唇基。扩肌收缩时扩大食窦,把汁液吸入窦内,然后扩肌由前向后松弛,渐次缩小食窦唧筒,把汁液挤送到咽喉中去。唾腺管的端部形成注出唾液的构造,即唾唧筒(salivary syringe)。唾唧筒杯状,内有一活塞状的构造,其上生有一对起源于舌翼片内壁的唾唧筒扩肌。扩肌收缩时,活塞后缩,扩大筒腔,唾液被吸入筒内;扩肌放松时,活塞弹回原位,缩小筒腔,同时迫使活瓣闭住唾管管口,将唾液注射进去。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时,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两上颚交替刺入组织内。在两上颚口针刺入相等时,下颚口针便跟着进去,这样重复多次,口针就深入到取食的适宜部位并开始取食。上颚口针端部的倒刺用以固定它们在组织中的位置,以防止肌肉收缩时口针倒退。喙不进入组织内,随着口针的深入,向后弯折或基部推入颈膜内,头部就逐渐接近食物面。口针刺入组织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经过下颚口针的食物道,汁液被吸入消化道内。同时也借唾唧筒的作用,将唾液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组织内。在微小的刺吸性昆虫中,如蚜虫,植物汁液进入食物道,或者是由于植物体中的压力或者是由于毛细管作用,因而不需要特殊的抽吸唧筒。(2). 蚊的口器吸食动物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可以蚊(双翅目)类的口器为代表。蚊类是最重要的卫生昆虫之一,与人畜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有雌蚊才吸血,因此以雌蚊的口器叙述如下。蚊类的口器很细长,组成口器的所有基本部分都加进了取食机构。下唇延长成喙,除下颚须外,由上唇、上颚、舌及下颚内颚叶特化成六根口针全部藏在喙前面的唇槽中。上唇是口针中最粗壮的一根,端部尖锐,内壁凹陷成食物道。上颚是口针中最细的二根,雄蚊常无上颚,或有而比较短弱。下颚的构造比较复杂,各具有一根口针,一分节的须,口针端部尖锐,具有倒齿。下颚须分为4节,雄蚊的短小,雄蚊的约和喙等长。舌是一根细长扁平的口针,中央有唾液道,开口于针端。蚊类具有两个强大的唧筒——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取食时,咽喉唧筒和食窦唧筒扩缩相反,即在同一时间内此起彼伏,交替进行,将寄主的血液抽吸入食道。蚊类的刺入方法大体上类似半翅目与同翅目昆虫,即先用针束刺破皮肤,接着由下颚口针交替深入,其余各针也跟着下去。针刺深入时,下唇在皮肤外向后弯曲,针束的端部在皮肤内平弯,向各方运动,直到刺破微血管后,血液才被吸出。也有人认为蚊是以口针束一起刺入动物组织的。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在外观上是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吮深藏在花管底部的花蜜,也可吸吮水分和果汁等。虹吸式口器的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每个外颚叶的横切面呈新月形,二外颚叶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外颚叶由一系列的骨化环与膜质环相间紧密排列而成,因而可以卷曲伸展自如。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均已缩入头内,只在外面留一对不很发达的下颚须。上唇是一条很窄的横片。上颚已退化,只有少数较原始的蛾类才有上颚。下唇退化成三角形的小片,但下唇须发达,卷曲的喙被夹在两须之间。虹吸式口器的抽吸机构是由食窦和咽喉的前部联合而成,故称为食窦-咽喉唧筒,唧筒的扩肌分别着生在额神经节的前后方。4、舔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舔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具有的口器。可以家蝇(Musca domestica)为代表介绍如下:家蝇的口器在外观上可见到一个粗短的“喙”。(下图)喙由三个部分组成:基部最大,略呈倒锥状,以膜质为主的部分叫基喙(basiproboscis);中间略呈筒状、后壁骨化的部分叫中喙(mediproboscis或houstellum);末端是分成二瓣的端喙(distiproboscis),即唇瓣(labella)。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它的前壁有一马蹄形的唇基,唇基前有一对棒状不分节的下颚须。真正的喙(中喙)是下唇的前颏形成的,其后壁骨化成唇鞘(labial elytron),前壁凹陷成唇槽。上唇为一长片,内壁凹陷成食物道,盖在唇槽上。上唇的基部支接着两根杆状骨,称上唇内骨。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下面,闭合食物道,唾道由舌内通。由于基喙大部分为膜质而有弹性,故喙可以折叠在头下或缩入头内。唇瓣是喙末端的两个大的椭圆形瓣,可以前后活动,向后折叠在唇鞘后面,或展开成盘状,称为吸盘。两唇瓣间裂的基部有一小孔,称为前口(prestomum),与上唇及舌合成的食物道相通。由舌端流出来的唾液也由前口分泌出来。唇瓣的腹面为膜质而有很多条环沟。这些环沟有点象气管,所以常被称为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环沟通到前口的,但前口两侧的环沟是直接通到前口的。环沟很细,直径约在0.08-0.16毫米之间。每一环沟上排列着很多骨化的断环,断环的一端分叉,另一端稍扁平而膨大。叉端与相邻一环的膨大端交替排列,每环的两端之间的空隙是环沟与外界相通之处。在取食时,二唇瓣展开平贴在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在食窦唧筒作用下,液体食物由空隙进入沟内,顺环沟流入前口,再进入食物道。有些蝇类(如金蝇)在邻近前口的环沟间具有短小的锉刺,称前口齿。这些昆虫的两片唇瓣可向上翻,使前口齿外露,用以锉刮食物,食物即直接进入前口,而不需通过环沟。蝇类的舔吸式口器具有海绵状的吸盘,适合于取食发酵的粪便和腐肉上的渗出物,也适合于在糖等可以立即在唾液中溶解的食物上取食从下面的两张图片中可以看到蝇类的舔吸式口器在取食时的用途。(左:蝇的舔吸式口器、右: 蝇在取食花蜜) 5、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嚼吸式口器是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吮液体食物的口器,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所特有。蜜蜂的口器可代表这类口器的一般构造。上唇是一简单的横片。后面具有由唇基内壁突出而成的内唇,柔软而富有感觉器。上颚与咀嚼式的相仿,但稍有延长,以适应咀嚼花粉和筑巢等功能。下颚位于下唇的两侧,轴节呈棒状;茎节宽而长,外颚叶延长,呈叶状,内面凹入;内颚叶退化成鳞片状的小片;下颚须短小,分为二节。下唇基部为一“^”的亚颏,与下颚的轴节端部相连。颏三角形。前颏延长呈槽状,其腹、侧壁骨化,背面为膜质所代替。中唇舌是一多毛的管状构造,由很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弯曲伸缩,其腹面内凹成一狭槽,为分泌唾液的唾道,末端略膨大形成匙状的中舌瓣,或称扇形板(flabellum),唾液经唾道流到中唇瓣。侧唇舌是一对薄而内凹的叶状构造。下唇须长,分为四节。舌的主要部分已结合到前颏中去了,唾液经舌下流过,在舌的端部开口流出,再沿侧唇舌流到中唇舌腹面的槽中,直达中舌瓣。蜜蜂的喙只是在吸食时才由下唇和外颚叶临时组成。外颚叶盖在中唇舌的上面和侧面,下唇须围在中唇舌的下面组成食物道。内颚叶和内唇盖在舌基部的侧、上方,使口前腔闭合成一个管子。这样,食物道就与口接通了,在抽吸机构的作用下,将花蜜等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蜜蜂的唧筒与鳞翅目的相似,为食窦与咽喉合成,它兼有抽吸和吐出的功能,用以帮助酿蜜和哺喂幼虫、后蜂和雄蜂。唾唧筒也能帮助酿蜜,能将花蜜来回吐吸。在不吸食时,下颚与下唇分开,分别弯折于头下,上颚显露出来,发挥其咀嚼花粉、收集材料和筑巢等功能。
雁归来无痕
三个虫,英文中是three insects。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和珍贵的药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昆虫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比所有其他动物种类加起来都多。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有一些昆虫能够借由毒液或是叮咬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胡蜂会以螫针向入侵者注入毒液。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thorax)和腹部(abdomen)。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节(一节一节的),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头部是昆虫身体最前面的一个体段,由几个体节组合而成,外壁坚硬,形成头壳。头部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头部的上前方有一对触角,下方是口器,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1对触角,两侧通常有一对大的复眼,头顶常常有一至三个小的单眼。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每个体节都带有一对附肢,称为胸足。胸足分成节段,分别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跗节(tarsus)和前跗节(pretarsus)。跗节通常分为5个跗分节,有时还带有成对的爪子。胸足通常会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务。第一胸节的背部被称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会特别加固。另外的两个胸节的背面通常会各带有一对翅膀。在甲虫的前对翅膀之间有一块三角形的甲片。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昆虫在腹部有着重要的器官,如管状的心脏,梯形神经系统,胃肠系统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还会“越界”到前面去,如神经中枢--咽上神经节或是脑部,和其他动物一样位于头部。在躯体中还藏着分支的气管,它们会直接把氧气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去。器官开口于线粒体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气。昆虫在体侧壁还有气孔(stigma),直接与外界大气接触,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关闭。因为昆虫这一套呼吸系统非常有效,所以昆虫要担心的并不是缺氧,而是过度氧化。气孔的可关闭性使得昆虫具有暂时停止呼吸的能力。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昆虫体型虽小,感官却很发达。它们拥有比许多大型动物更为灵敏的感觉,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光线,听到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嗅到百米之外的同伴的气味。昆虫的眼睛包括单眼和复眼,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单眼有背单眼和侧单眼之分。除寄生性昆虫外,一般昆虫都有一对复眼,头顶上还有1到3个背单眼。视觉的独特性,昆虫能看见人类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看不到的紫外线,而有些花瓣可以反射紫外线,昆虫就能依靠这种独特的视觉,根据紫外线的变化找到花蜜和花粉。有些昆虫的耳朵长得很奇怪,例如蟋蟀的耳朵就是它们每条前足膝盖以下一块呈鼓膜状的隆起,能感觉其他蟋蟀求偶的声音;飞蛾的耳朵长在腹部,可以感受到蝙蝠靠近的声音。多数昆虫在两只复眼的中上方都有一对触角,触角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帮助昆虫探明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寻找食物和配偶。有些昆虫也经常用触角与同伴交流信息。口器是昆虫的嘴,担负着取食的重任。因为食物不同,不同的昆虫也就具有不同类型的口器,如蝗虫的咀嚼式口器,蚊、蝉的刺吸式口器,家蝇的舐吸式口器等。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