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1

  • 浏览数

    205

sunshine哒哒哒
首页 > 英语培训 > 清朝末期英语

1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lly9073

已采纳

dynasty表示一姓皇族统治,前面加定冠词the .例如the Qing dynasty.清朝period 时代,表示历史上混乱,分裂,非一姓所统治的.例如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战国时代.希望你能明白.

清朝末期英语

290 评论(10)

专业的吃货一枚

因为要变法改革啊。光绪学英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加强自己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直接阅读西方资料,与外国人交谈,加强对外国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变法。另一方面可以以皇帝身份以身作则,引导臣民都来学习西方,加强变法的社会舆论基础。

215 评论(10)

candy晓琳

说实话古人还真没有学过其他语言,因为我们的先祖们实在太强大了,我们看周边的国家无论是东北亚还是东南亚,他们都学习我国的文化,用我国的汉字。所以我们汉文化是影响非凡、源远流长的。所以在清以前是没有古人学习其他语言的的,哪怕是马可波罗或者其他外国友人来到我们这里也应该学习我们。

但是对某些语言和文字有过接触的君王,就是光绪和康熙。康熙这个人虽然接触了许多外国的言语,但是他属于玩票性质。也就是说顶多认识几个单词,会背几个短句而已。用我们现在话说,也就是个幼儿园小朋友水平。可是真正能学习外语,并且阅读和写作不错的就是光绪。这光绪每天大清早凌晨四点,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但是据记载说他这个口语非常糟糕,这个我们学过的都能理解,口语这个东西完全是靠熏陶的,也是靠练出来的。光绪身边都是没怎么出过远门的,也找不出几个能说外语的,所以口语也可想而知。

后来洋务运动也都知道,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赴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这些留学生也都是号称假洋鬼子,真正能让大家学外语的,还是要从民国时期算起。民国上的起学的那些人,也都能时不时的来两句洋墨水!比如这样的,此人是谁-Who is this man?(胡乙史席史蛮痕)my home in city(埋哀花姆因雪的)府居何处-Your home?(尤何挨花姆)贵庚几何-How old are you?(好乎哑而特,挨,尤乎),这样看起来比我们这些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no zuo  no  die耿直男女强多了!至少古人多了些许委婉,文艺范,更多了些认真。

所以字母语我们是要搞好的,不然会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想要学好外语,就要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外文书籍也要多温习,再者多去找些洋鬼子对对话,不然像光绪那样就尴尬了!

288 评论(9)

天堂猫ivy

古人当时一般是不学习英语的,因为教育的不普及以及当时的抵制外来的思想,但是到了清朝末期,英语的学习才开始,主要就是当时的外国留学生来教。

300 评论(13)

lilyspirit00

用各朝代的拼音加 Dynasty如:清朝,Qing Dynasty

166 评论(14)

以哩哇啦

提醒一下一二三楼的,这是不一定的,你看唐朝the Tang Dynasty 宋朝1.the Sung Dynasty2.a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3.a Chinese family name元朝Yuan dynasty 明朝the Ming Dynasty 清朝1.the Ching or Manchu Dynasty 2.an enlightened reign

248 评论(9)

燃情咖啡

晚清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同理,英语的学习对于中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对于国家的发展是负有重要责任的,那么,皇帝也要学习英语吗? 清朝末年,清宫内廷与西方各国使臣及来华的外国人员的接触也逐渐多了起来。光绪下决心学习英语。 当时,德龄为宫中女官,是清政府驻法、美等国公使裕德之女,曾随父寄居欧洲多年,对英语十分精通,思想也很开放。后来,德龄随其父母回国后入清宫,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命令其服侍身边左右,并做英语翻译工作。德龄担当了光绪皇帝的英语老师,每天教光绪学习一小时英语。光绪从来不误课,有时因急事而误了课,也必能抽时间补上。光绪的记忆力很强,进步很快,时间不长,即能阅读普通教科书中的短篇故事,且能默写英文字母及长句。他书写的英文非常秀艳,临摹古体与装饰品英文字母,尤为妙不可言。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他的发音还不甚清晰、准确。 慈禧得知光绪皇帝学习英语进步很快,不免有些心血来潮,想着学习英语也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她兴致勃勃也想一试。谁知,她仅仅学习了两个小时的英语课程,就感到头昏眼花,再也无心继续学习下去了。 溥仪学英语是在张勋复辟失败以后由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向载涛提出来的。他认为现时形势紧张,皇上恐怕难以久居宫中,应设法让他多学一些西方知识,以备万一。不久,他们很快达成共识,聘请庄士敦为溥仪的英语老师,让溥佳(载涛之子)做伴读。 庄士敦是英国人,牛津大学毕业,先后担任香港总督的私人秘书和山东威海卫殖民地行政长官。在进宫之前,溥仪为酬谢庄士敦,赏他“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的官衔,并特许他在紫禁城内可以坐两人肩舆(轿子),月俸银元1000元。 溥仪从小学习满、蒙、汉文,对于欧洲文字从没学过。但他学英文的热情很高,学得也比较快。头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金河王》、《阿丽丝漫游记》以及西洋历史、地理。他对地理学非常感兴趣,经常让老师讲一些欧洲人旅游和探险的事,对当时欧洲的局势和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风云也有所了解。后来,庄士敦要求他们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溥仪由于古文基础好,译文让庄士敦相当满意。 刚开始还有君臣之分,溥仪也端着架子,满脸严肃。溥佳更是不敢造次,时间一长,庄士敦也觉得气氛太紧张了,想活跃一下,就让溥佳在课间休息时给溥仪说一些笑话,溥佳拼死不从。庄士敦无法,只好自己给他们讲一些幽默小笑话。慢慢地,这两个学生才放松下来。 直到1924年,冯玉祥的国民军将溥仪逐出内宫,他的这段学习生涯才宣告结束。

351 评论(14)

04年8月6号

其实,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像现在普及学英语这种情况,学外语也就是在清末时期才逐渐兴起和提倡的。

231 评论(8)

DIY不锈钢橱柜

清朝时候留学生的英语是跟日本人学的,然后回国教给学生,学生再教给他的学生,难怪M读M母,因为日本人也是这么读的,害人不浅。希望大家能改正过来。

220 评论(15)

云里雨里大太阳

在我看来,古人是没有机会学习英语的,如果非得说的话就是清朝了,有派留学生去外国学习,把外国书翻译成中文学习。

240 评论(9)

HazimiYoYo

这位在内争外患中成长起来的小皇帝,时时感受到“时事多变”,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风云变幻的国势危机,深深促动着光绪的心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被迫成立了学习洋文的同文馆外,租界英语热的报道都给这位年轻的皇帝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英语在通商口岸已经成为获取高额报酬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尽管有来自各种反对势力阻止他学习英语的声音,但1884至1885年中法战争的失败等等,都给予他强烈的刺激,显然他希望通过学习英语来表明自己一种冲破保守势力的态度和信念

31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