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9

小虫超人HC
首页 > 英语培训 > 维也纳英文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Luckyclover

已采纳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人口156.3万人(2000年)。 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维也纳英文名

292 评论(14)

小也安安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人(2000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奥地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奥地利州首府。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公元前是凯尔特人居民点。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十二世纪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三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后是奥地利首都。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苏、美、英、法分区管理,1955年对奥和约签订后四国军队撤退。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冬温和夏凉爽。东阿尔卑斯山支脉维也纳林山伸展于西郊,绿林成片。山之西是华丽住宅区,花园及葡萄园围绕。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旅游业发达。东北郊和南郊是工业区,有冶金、机械、汽车、铁路车辆、化工等部门,服装及印刷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维也纳-历史文化之都: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闲的坐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在维也纳您更可品尝到欧洲各国,美味高级的烹饪技术。 维也纳-音乐之都: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历史人口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190 评论(13)

依我以希

各国首都英文名阿富汗 Afghanistan 喀布尔 Kabul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达卡 Dhaka 不丹 Bhutan 廷布 Thimphu 缅甸 Burma 仰光 Rangoon 柬埔寨 Cambodia 金边 Phnom Penh 中国 China 北京 Beijing印度 India 新德里 New Delhi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雅加达 Jakarta 日本 Japan 东京 Tokyo 老挝 Laos 万象 Vientiane 马来西亚 Malaysia 吉隆坡 Kuala Lumpur 马尔代夫 Maldives 马累 Male (Maale) 蒙古 Mongolia 乌兰巴托 Ulaanbaatar 尼泊尔 Nepal 加德满都 Kathmandu 朝鲜 North Korea 平壤 P'yongyang 巴基斯坦 Pakistan 伊斯兰堡 Islamabad 菲律宾共和国 Philippines 马尼拉 Manila 新加坡 Singapore 新加坡 Singapore 韩国 South Korea 汉城 Seoul 斯里兰卡 Sri Lanka 科伦坡 Colombo 泰国 Thailand 曼谷 土耳其 Turkey 安卡拉 Ankara 越南 Vietnam 河内 Hanoi 文莱 斯里巴加湾市 巴勒斯坦 Palestine 无 锡金 Sikkim 甘托克 非洲国家 国家(Country) 首都名称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阿尔及尔 Algiers 安哥拉 Angola 罗安达 Luanda 贝宁 Benin 波多诺夫 Porto-Novo 博茨瓦纳 Botswana 哈伯罗内 Gaborone 布隆迪 Burundi 布琼布拉 Bujumbura 喀麦隆 Cameroon 雅温得 Yaounde 中非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班吉 Bangui 乍得 Chad 恩贾梅纳 N'Djamena 刚果共和国 Congo Rep. 布拉柴维尔 Brazzaville 吉布提共和国 Djibouti 吉布提 Djibouti 埃及 Egypt 开罗 Cairo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马拉博 Malabo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阿斯马拉 Asmara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亚的斯亚贝巴 Addis Ababa 加蓬 Gabon 利伯维尔 Libreville 冈比亚 The Gambia 班珠尔 Banjul 加纳 Ghana 阿克拉 Accra 几内亚 Guinea 科纳克里 Conakry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Guinea-Bissau 比绍 Bissau 肯尼亚 Kenya 内罗毕 Nairobi 莱索托 Lesotho 马塞卢 Maseru 利比里亚 Liberia 蒙罗维亚 Monrovia 利比亚 Libya 的黎波里 Tripoli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安塔那利佛 Antananarivo 马拉维 Malawi 利隆圭 Lilongwe 马里 Mali 巴马科 Bamako 毛里求斯 Mauritius 路易港 Port Louis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努瓦克肖特 Nouakchott 摩洛哥 Morocco 拉巴特 Rabat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马普托 Maputo 纳米比亚 Namibia 温得和克 Windhoek 尼日尔 Niger 尼亚美 Niamey 尼日利亚 Nigeria 拉各斯 Abuja 留尼旺岛 Reunion 圣但尼 Saint-Denis 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 Republic of the Congo 金沙萨 Kinshasa 卢旺达 Rwanda 基加利 Kigali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Sao Tome and Principe 圣多美 Sao Tome 塞内加尔 Senegal 达喀尔 Dakar 塞舌尔 Seychelles 维多利亚 Victoria 塞拉里昂 Sierra Leone 弗里敦 Freetown 索马里 Somalia 摩加迪沙 Mogadishu 南非 South Africa 比勒陀利亚Pretoria 苏丹 Sudan 喀土穆 Khartoum 斯威士兰 Swaziland 姆巴巴内 Mbabane 坦桑尼亚 Tanzania 达累斯萨拉姆 Dar es Salaam 多哥 Togo 洛美 Lome 突尼斯 Tunisia 突尼斯 Tunis 乌干达 Uganda 坎帕拉 Kampala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无 赞比亚 Zambia Lusaka 津巴布韦 Zimbabwe 索尔兹伯里 Harare 欧洲国家 国家(coutry) 首都名称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地拉那 Tirana 奥地利 Austria 维也纳 Vienna 比利时 Belgium 布鲁塞尔 Brussels 保加利亚 Bulgaria 索非亚 Sofia 克罗地亚 Croatia 萨格勒布 Zagreb 塞浦路斯 Cyprus 尼克西亚 Nicosia 丹麦 Denmark 哥本哈根 Copenhagen 芬兰 Finland 赫尔辛基 Helsinki 法国 France 巴黎 Paris 德国 Germany 柏林 Berlin 希腊 Greece 雅典 Athens 匈牙利 Hungary 布达佩斯 Budapest 冰岛 Iceland 雷克亚未克 Reykjavik 爱尔兰 Ireland 都柏林 Dublin 意大利 Italy 罗马 Rome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瓦杜兹 Vaduz 卢森堡 Luxembourg 卢森堡 Luxembourg 马其顿 Macedonia Skopje 马耳他 Malta 瓦莱塔 Valletta 摩纳哥 Monaco 摩纳哥 Monaco 荷兰 Netherlands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挪威 Norway 奥斯陆 Oslo 波兰 Poland 华沙 Warsaw 葡萄牙 Portugal 里斯本 Lisbon 罗马尼亚 Romania 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 俄罗斯 Russia 莫斯科 Moscow 圣马利诺 San Marino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Ljubljana 西班牙 Spain 马德里 Madrid 瑞典 Sweden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瑞士 Switzerland 伯尔尼 Bern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伦敦 London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贝尔格莱德 Belgrade 美洲国家 国家(Country) 首都 安圭拉岛 Anguilla The Valley 安提瓜岛 Antigua and Barbuda 圣约翰 Saint John's 阿根廷 Argentina 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巴哈马 The Bahamas 拿骚 Nassau 巴巴多斯岛 Barbados 布里奇顿 Bridgetown 伯利兹 Belize 贝尔莫潘 Belmopan 百慕大群岛 Bermuda 哈密尔顿 Hamilton 玻利维亚 Bolivia 拉巴斯 La Paz 巴西 Brazil 巴西利亚 Brasilia 英属维尔京群岛 British Virgin Islands 罗德城 Road Town 加拿大 Canada 渥太华 Ottawa 智利 Chile 圣地亚哥 Santiago 哥伦比亚 Colombia 波哥达 Bogota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圣约瑟 San Jose 古巴 Cuba 哈瓦那 Havana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圣多明各 Santo Domingo 厄瓜多尔 Ecuador 基多 Quito 萨尔瓦多 El Salvador 圣萨尔瓦多 San Salvador 格陵兰 Greenland Nuuk (Godthab) 格林纳达 Grenada 圣乔治 Saint George's 瓜德罗普岛 Guadeloupe 巴斯特尔 Basse-Terre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圭亚那 Guyana 乔治敦 Georgetown 海地 Haiti 太子港 Port-au-Prince 洪都拉斯 Honduras 特古巴加尔巴 Tegucigalpa 牙买加 Jamaica 金斯敦 Kingston 马提尼克岛 Martinique 法兰西堡 Fort-de-France 墨西哥 Mexico 墨西哥城 Mexico 蒙特塞拉特岛 Montserrat 普利茅斯 Plymouth 尼加拉瓜 Nicaragua 马那瓜 Managua 巴拿马 Panama 巴拿马城 Panama 巴拉圭 Paraguay 亚松森 Asuncion 秘鲁 Peru 利马 Lima 波多黎各岛 Puerto Rico 圣胡安 San Juan 圣卢西亚岛 St. Lucia 卡斯特里 Castries 圣文森特岛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金斯敦 Kingstown 苏里南 Suriname 帕拉马里博 Paramarib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西班牙港 Port-of-Spain 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大特克 Grand Turk 美国 United States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乌拉圭 Uruguay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委内瑞拉 Venezuela 加拉加斯 Caracas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夏洛特阿马利亚 Charlotte Amalie

306 评论(11)

粒粒soso

中国 北京 Beijing日本 东京 Tokyo法国 巴黎 Pairs英国 伦敦 London美国 华盛顿Washington DC

359 评论(12)

WongQueenie

维也纳(德语:Wien),(英语:Vienna)奥地利首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誉,又有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之都”的美称;又以历史悠久被称为“文化之都”;以精妙绝伦的装饰而被称为“装饰之都”。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 lu)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65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维也纳还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夏天还举行露天音乐会。每一家都会在合家欢乐时演奏古典音乐。更有趣的是,在政府会议前后,也都要演奏一曲。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以往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会为一场音乐会而不远万里,前来拜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是十分让人向往的。维也纳面积414.65平方公里,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公里,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公里,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16.6%,农业用地占15.8%。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自从1989年铁幕降下以后,奥地利同北部和东部邻国的交通和经济关系明显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距离之近引人注目,维也纳距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仅六十公里,这是欧洲除梵蒂冈城与罗马以外,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最近距离。维也纳的海拔从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罗堡岛(Lobau),到542米的维也纳森林中的最高峰。维也纳的东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东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国家公园。维也纳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维也纳森林环绕,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内,除了多瑙河,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其中包括维也纳河。西面的山岭连接着南面的冰河走廊,这个地区是维也纳的葡萄种植区。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东部,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168 评论(8)

妮子125940

呵呵,楼主我弄了个网址: 这个是介绍看看吧

28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