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2

小花肚子饿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三表法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于丽波55

已采纳

你看看历年的试卷不就明白了,都是著名人物的著名理论。古希腊很重要,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必考其一。中世纪就两人:奥古斯汀和阿奎那,还有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培根(归纳法)、笛卡尔(我思我在)、斯宾诺莎(预定和谐说)、莱布尼茨(单子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黑格尔。剩下的就看看罗素、维特根斯坦(逻辑原子主义)、海德格尔(此在)、胡塞尔(现象学)。似乎差不多了……说实话题目重复率很高,不过要答好还是要有点水平的。

三表法英文

94 评论(15)

正版TJ状妈

不好考,需要很高的分数。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复兴中华”,寄托着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愿望。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另有同名图书《西方哲学史》。考研,即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英文表述是“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考研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次按照程序:与学校联系、先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录取等方面依次进行。

97 评论(11)

背信弃翊

培根英文:Bacon,Francis(1561-01-22,伦敦~1626-04-09)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随员。1579年因父丧回国。以后从事律师工作,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596年被聘为女皇特别法律顾问。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为大法官。1621年培根被控受贿,经判决,免除一切官职。后来,培根脱离政治生涯,潜心从事著述。 1597年,培根的《论说文集》问世。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识的庞大计划《伟大的复兴》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论古人的智慧》,通过古希腊神话表述了培根对政治、科学、哲学问题的见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做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坚定相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既强调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认为人类命令、驾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识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 培根尖锐批判经院哲学家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培根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较全面、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的人。 培根认为,要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限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必须揭露人们产生认识谬误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说,揭示主观脱离客观的可能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揭示语言约定俗成的性质以及语言与概念乖离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学、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哲学体系的根源,认为它在于以臆造的虚幻世界去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假相说不仅具有抨击经院哲学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论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并以此作为其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获得知识就要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以经验和观察为依据,把经验从一向受鄙视、受贬抑的卑贱地位上升为一种科学原则,一种考察方法,使之成为科学上、哲学上一种不可缺少的依据。这对哲学史、科学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论述了经验的认识原理,而且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重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认识方法作为自己认识论的重要任务。他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的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了给科学的认识论开辟道路,培根在《论古人的智慧》、《论原则与本原》和《新工具论》等著作中,大量论及本体论的问题,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把万物的物质基础称为原始物质。他反对把物质看做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并认为静止是由运动的均衡或由运动的绝对优势引起的,在物体表面的静止中,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子仍在不断地活动着。他还强调指出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存在。培根赋予物质以实在的、能动的性质以及各种特殊的个性,是唯物主义的,且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与后来的机械物质观不同。 哲学影响 培根认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构成人类知识和活动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他把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为许多单个物体的运动,对自然物体的解剖带有片面的、静止的性质,关于自然物体的概括,也导致自然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观点。培根的自然观既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开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先河,对T.霍布斯的物体论和J.洛克的经验分析法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培根不是无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在当时起着进步作用。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终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马克思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逻辑思想 培根是近代归纳逻辑的主要创立者。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不能发现科学原理,而旧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培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清除科学复兴道路上的障碍,制定认识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逻辑著作《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一种新逻辑的设想。他要建立的新逻辑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归纳法。培根十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对归纳逻辑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并把它们作为整理和概括经验材料的归纳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罗列具有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②缺乏表,用以罗列不出现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③程度表或比较表,用以罗列被研究性质出现变化的实例。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惟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实际上是同一个归纳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步骤。后来J.S.密尔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基础的。培根还指出,妨碍认识的四假相实际上是在归纳概括中可能产生的谬误。他还研究了能帮助得出归纳结论的一些辅助手段

161 评论(10)

小苹果花苑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1. 科举之学。 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2.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公刘 《太阳的家乡》:“这种悲惨的情况,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 3. 特指自然科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研究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 中国 ,为人类谋幸福。” 4. 合乎科学的;合理的。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多么精细,多么科学!完全是科学家的逻辑!”编辑本段定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真理。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 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基础学科破除迷信后科学重新分类,将属于思维的数学划出自然科学,而将神学列入自然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理科) 常识 宇宙学 天文学 地质学 博物学 相对论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心理学 卫生学 神学(高级文明) 人类社会(文科) 人类学 伦理学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律学 地理学 历史学 考古学 军事学 民俗学 新闻学 传播学 科学技术(工科) 搏击学(劳动、采集、狩猎、对抗、逃生……) 医学 营养学(烹调烹饪、药物搭配、中医修养……) 农牧学(农牧林:种植栽培、放牧饲养、生物工程……) 仿生学(建筑、服装……) 信息学(计算机、互联网……) 工程学(控制论:机械力学、机电电子、汽车船舶、航空航天……) 统计学(管理、培训[着重技术的非基础教育]) 思维文化(体艺) 体育 美学 音乐 美术(设计、绘画、雕刻雕塑……) 表演学(舞蹈、演艺……) 符号学(语言文字) 文学 数学 几何 分形学 概率论 维度绝学 灵论(意识学) 形而上学 教义(宗教) 预言学 哲学 教育学 学习学 辩证法分支学科空间科学(太空科学) 考古天文学 天体生物学 太空化学 航天动力学 天体测量学 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 太阳系化学 星系天文学银河天文学 物理宇宙学 天体地质学 行星学 太阳天文学 星学 地球科学 生物地理学 地图学 气候学 海岸地理学 大地测量学 地理学 地质学 地貌学 地球统计学 地球物理学 冰川学水文学 水文地质学 矿物学 气象学 海洋学 古气候学 古生物学 岩石学 湖沼学 地震学 土地科学 测缯学火山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物理学 环境化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地学 环境土地科学 生命科学 解剖学 太空生物学 生物化学 生物资讯学 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工程学 植物学 细胞生物学 亲缘分支分类法 细胞学 发育生物学 生态学 胚胎学 昆虫学 流行病学 动物行为学 演化(演化生物学) 演化发育生物学 淡水生物学 优生学 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基因体学,蛋白质组学) 组织学 免疫学 海洋生物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形态学 神经科学 个体发生学 藻类学 种系发生学 体质人类学 物理治疗 生理学 群体动力学 结构生物学 生物分类学 毒理学 病毒学 动物学 化学 分析化学 色谱法 光谱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环境化学 地球化学 无机化学 材料科学 纳米科技 药物化学 核化学 有机化学 有机金属化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物理化学 电化学 量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 理论化学 计算化学 立体化学 热化学 物理学 声学 土壤物理学 原子,分子及光学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低温物理学 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科学 数学物理 力学 原子核物理学 光学 粒子物理学(或称 高能物理学) 等离子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学 热力学 静力学 固体物理学 车辆动力学 社会科学 应用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 人种生物学 民族志 民族学 民族诗学 人类发展学 人类性学 实验性考古学 历史的考古学 人类语言学 人类医学 人类物理学 人 科学大脑类心理学 动物考古学 经济学 总体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生命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史 经济社会学 能量经济学 创业者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主张男女平等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绿化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国际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伊斯兰教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法律与经济学 管理人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物理经济学 公共财政 公共经济学 平台经济学 不动产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计算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社会心理学 神经元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 运输经济 心理学 行为分析 生物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法庭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企业及组织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测定学 宗教心理学 心理物理学 物质心理学 知觉 社会心理学 地理学 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 构词学 语音学 音韵学 语义学 符号学 语法学 语源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犯罪学 人口学 应用科学 认知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心理学 神经科学 心理语言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理论 自动机械装置理论 (正式语法) 可计算性理论 计算复杂性理论 同作理论 算法 随机化算法 分散算法并行算法 数据结构 电脑系统结构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操作系统 电脑网络 信息论 互联网, 万维网 无线网络 (流动网络) 电脑放御及效能 密码学 错误容忍算法 分布式计算 网格计算 并行计算 高性能算法 量子电脑 电脑图形学 图像处理 科学形象 计算几何 软件工程 形式化程序 (形式化验证) 编程语言 编程范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函数式编程 形式语义学 类型论 编译器 同步编程语言 资讯学 数据库 关联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对象数据库 多媒体, 超媒体 资料挖掘 资讯检索 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 自动化推理 机器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语言学) 电脑视觉 专家系统 机器人学 人机互动 数值分析 符号计算 数位电脑理论 数学电脑学 科学电脑学 生物电脑学 物理电脑学 化学电脑学 神经科学电脑学 电脑助手工程学 有限元分析 计算流体力学 经济电脑学 社会电脑学 金融工程学 数位人文学科 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资讯科技 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信息学 电脑与社会 使用电脑的历史 人道资讯学 公众资讯学 工程学 航空工程 航太工程 农业工程 农业科学 生医工程 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 计算机工程 控制工程 电机工程 语言工程 海洋工程 机械工程 制造工程 矿业工程 核工程 软件工程 运输工程 健康学 环境医学 牙医学 流行病学 医学 兽医学 解剖学 皮肤学 妇科学 免疫学 内科学 神经学 眼科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儿科学 药理学 物理治疗 生理学 精神病学 影像诊断学 毒物学 其他 军事学编辑本段方法经典的科学方法有两大类,即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具体的说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或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的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可见怎样的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自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延生以来,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探索和争论。这里无法严格的讨论归纳方法的完整内容,但为了说明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这里简单提些基础的归纳要点。 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中完全归纳法应用范围很小,因为对绝大多数事物,可观察的现象往往都是无穷的。所以实用的归纳法必然是不完全归纳法。其又分两种即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简单枚举法是不可靠的,只能得到或然性真理,因此科学归纳法是科学方法讨论的中心。 所谓科学归纳法又叫排除式归纳法,这种归纳法不一定要增加原始陈述,而是排除那些可应用于特定事例的可能假说。培根的“三表法”和穆勒“五法”都是这类型的。下面简单列出穆勒“五法”。注意,它们的前提是,只存在两类现象,每类只有三个元素,即a、b、c(现象)和A、B、C(原因),并都先假定了①只有一个出现a的条件(原因),②只有A、B、C是可能的条件(原因)。 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如,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异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3: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4、剩余法: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 5、共变法: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 通过类似于上面穆勒五法的科学归纳,似乎能够不太费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非常困难。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难满足的就是那两个预设的条件,第一个称决定论公设,量子力学和混沌学的出现真实世界中决定论系统并不是太多的,所以并不总能满足这预设。第二个称封闭系统公设,这在科学研究中最难满足的,比如,契合差异法虽然对决定论系统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只要系统较为复杂点,其封闭性就很难满足,对单摆这样的简单系统较容易搞清楚某现象(如周期)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摆长、质量、材料等),但例3就不简单。影响麦田产量的可能原因其实有很多很多,因此实际研究决不象例3那样简单。演绎法应用一般陈述(或公理定律定理原理)导出特殊陈述或从一种陈述导出另一种陈述的方法。乍看起来,演绎似乎不能得到新的东西,所以培根尖锐的批评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不是没有根据的。但如果改变观念,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新”,则就为发现演绎法的重要性。从牛顿把天上的星体运动与地上的苹果落地相联系到如今的大统一理论,可见物质现象的背后的确很可能有统一的本质,这样就完全可能用很少的陈述推导出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的正确陈述。从这意义上说,“新”不一定指在旧体系之外的陈述,只要是另一种没见过的表述就是新,因为所有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陈述都可以放在一个科学体系内。编辑本段特征对于科学的核心特征或者说所谓科学精神,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不同的观点,目前一般认为科学具有如下特征: 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仍会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通常科学家会设计实验并控制各种变因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以及解释理论的能力。 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是正确的。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一定精度下是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在极小极端引力情况下失效,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精度无限扩大,无法得出有意义结论。不过不少科学家们仍然努力寻找与探索是否有某种理论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现象,虽然哥德尔定理否定了公理系统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科学还可以分为从理论和应用等多个层次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科学人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205 评论(10)

孙先生孙太太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为什么这么称呼呢?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认为science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 二、科学的严格定义 实际上,由于科学一词从来就没有严格定义过,所以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中医是否是科学?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问题。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尽早地给出恰当的定义以解决这些争议。下面先看看我根据现有教科书以及有些权威性论著上的定义改进的自认为非常严格的定义,然后再来讨论一下其确切的含义,争取学术界有个一致的认同。 定义——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社会事业 该定义中“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该定语是自己加进去的,原因是为了明确科学的涵义,即明确科学是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我至今为止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书上为什么不敢明确地加上它)。其中“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 “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科学的最初认识。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条理性和结构。这一点,任何一本经典著作都多少具有这种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数《几何原本》了。中国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条理的,也许是我不学无术,自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书)。不过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已不象某些知识体系那样规模那么小,讨论范围那么窄了,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野心甚至企图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么大的体系仍要保持很强的条理和结构,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但知识体系并不只有科学一种,所以必需明确科学是怎样的知识体系。定义中前面部分给出了限定,跳过一段再讨论。 很早有人就认识到了科学是一项社会事业,但其意义是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的。而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们不易理解的。知识表现在书本里怎么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呢?不能被别人理解,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这本身就不叫知识,为什么还要强调其社会性呢?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认识要远远比其它对其的认识严格。不管对巫师、宗教徒、平民还是科学家来说,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正确的预见,即知识就是人认为的“真理”。但只有科学家才非常严格地审视“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语句(常称为公理)是否来源于直觉、实验或有充分理由,而且严密地审查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并考查其任一导出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许多的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达,科学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社会性也就越强。 “最逼近真理”是强调科学的特质,与其它相比,科学最强调怀疑,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气那样的真实气体。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 “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该定语反映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了科学也有个成长过程。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我想,科学的如上定义用了最少的文字既把经典的科学含义表达了出来,又突出了科学的特点,明确了科学与其它的分界,概括了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强调了科学的进化特征。 三、科学方法 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是不够的。但也不是要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才能理解科学,想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那只有掌握一些主要的科学方法。 科学就是求真,也就是如何获得真的陈述,经典的科学方法有两大类,即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具体的说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或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的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可见怎样的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自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延生以来,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探索和争论。可以看到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比演绎法复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教育不敢注重科学方法的普及,使得大众接受科学知识和接受其它知识似乎一样,以致分不清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非科学的知识。这里无法严格的讨论归纳方法的完整内容,但为了说明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这里简单提些基础的归纳要点。 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中完全归纳法应用范围很小,因为对绝大多数事物,可观察的现象往往都是无穷的。所以实用的归纳法必然是不完全归纳法。其又分两种即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简单枚举法是不可靠的,只能得到或然性真理,因此科学归纳法是科学方法讨论的中心。 所谓科学归纳法又叫排除式归纳法,这种归纳法不一定要增加原始陈述,而是排除那些可应用于特定事例的可能假说。培根的“三表法”和穆勒“五法”都是这类型的。下面简单列出穆勒“五法”。注意,它们的前提是,只存在两类现象,每类只有三个元素,即a、b、c(现象)和A、B、C(原因),并都先假定了①只有一个出现a的条件(原因),②只有A、B、C是可能的条件(原因)。 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如,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异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3: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4、剩余法: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 5、共变法: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 通过类似于上面穆勒五法的科学归纳,似乎能够不太费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非常困难。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难满足的就是那两个预设的条件,第一个称决定论公设,量子力学和混沌学的出现真实世界中决定论系统并不是太多的,所以并不总能满足这预设。第二个称封闭系统公设,这在科学研究中最难满足的,比如,契合差异法虽然对决定论系统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只要系统较为复杂点,其封闭性就很难满足,对单摆这样的简单系统较容易搞清楚某现象(如周期)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摆长、质量、材料等),但例3就不简单。影响麦田产量的可能原因其实有很多很多,因此实际研究决不象例3那样简单。 关于归纳说了这么多,实在出于无赖,让人们懂得归纳问题是科学的最大难题,要花很多时间的,但不强调这一点就不无法让人们理解科学。关于经验问题,现代哲学可能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归纳问题上,主要还在经验科学的最基础问题上讨论,即如何描述现象,怎样的描述才是有意义的。现象学、逻辑实证论以及非常晦涩的语言哲学都停留在这方面讨论。的确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最大的贡献也不是总结归纳法,而是强调怎样得到正确的原始陈述。原始陈述都不正确或无意义,则以后的归纳演绎就全是徒劳的。 演绎法:应用一般陈述(或公理定律定理原理)导出特殊陈述或从一种陈述导出另一种陈述的方法。乍看起来,演绎似乎不能得到新的东西,所以培根尖锐的批评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不是没有根据的。但如果改变观念,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新”,则就为发现演绎法的重要性。从牛顿把天上的星体运动与地上的苹果落地相联系到如今的大统一理论,可见物质现象的背后的确很可能有统一的本质,这样就完全可能用很少的陈述推导出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的正确陈述。从这意义上说,“新”不一定指在旧体系之外的陈述,只要是另一种没见过的表述就是新,因为所有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陈述都可以放在一个科学体系内。 笛卡尔似乎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十分瞧不起培根,由他的努力终于建立起真正实用的理性大厦。他看到了数学的演绎力量,把古希腊的注重理性思维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西方笛卡尔常被称为哲学之父、科学之父,我也非常赞同。严格的科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从哥白尼,不是从培根、也不是从伽俐略,而是从笛卡尔。严格的说,没有数学就没有科学。任何一门科学,没有数学的参与,则很难说有效,更谈不上能成熟。 但数学常不被称为经验科学,甚至有时称为形而上学,因为数学往往是从几个公理出发演绎出的理论体系。如《几何原本》仅由五个公理就演绎出厚厚一本书来,而把其中第五公设变了变,又演绎出《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数学的公理往往来源于直觉,所以又常常被称为先验科学,其实它与经验科学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是经验科学中的定律定理相对数学公理不那么直觉罢了。《欧氏几何》是对实际空间的研究,当然很容易直观得到几条公理了,《代数》、《数论》等仅是对数和方程进行研究当然也可能建立在几条直观的公理规则的基础上,但《相对论》要把时空物质都联系起来研究,则其定律定理就不是一目了然的了。数学被认为最抽象的,其实正是其抽象才认为基础,越是具体则研究对象涉及的因素越多。几何为什么是科学的基础,正是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占空间,代数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所有的概念必需量化后才能被精确研究。抽象有两层意思,一是事物某侧面的描述,二是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两层意思都有,因为对事物不完整的描述就不具体了,也就难以想象。然而抽象的理论之所以实用正是因为我们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处理总喜欢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因此抽象的往往是基础的。笛卡尔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研究必需遵守的一些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的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这几个原则除了第一点轻视了实验的作用外,是非常精辟的。整个经典科学按照这些原则建立起来。现代科学尽管补充了经典科学的方法,但以上经典科学方法仍是科学的最基本方法和主要方法。所谓类比、模拟、实验、分析综合和假说等也都应属于经典科学的方法,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提练出的功能模拟法、黑箱法和信息法即使在电脑处理能力极强的当今,也只能算是科学方法的补充。从整体到细节这种颠倒的认识过程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主流方法,只在不得已时使用。 从将数学应用于各门科学所出的成果来看,说演绎不能得到新东西有非常明显的问题。比较而言,演绎比归纳有较多的主动和自由,因为演绎可以自由选择初始公理,自由制定演绎规则,这样就能创造出大量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一旦发现现实世界某部分适用,则立即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如《黎曼几何》用于《相对论》,《群论》用于《粒子物理学》等等。另外归纳本身常需要演绎,且一个陈述的正确程度需要用数字反映出来,由于数学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归纳程序,提高了归纳的效率。比如,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和详细考查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扩展联想到可能所有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过程几乎属于演绎,但根据这一假说可以定量地预测出电子衍射的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现象,由实验现象记录与理论导出陈述的定量比较,从吻合的有效数字中就能大致知道该假说的正确程度。显然有效数字是实验的核心理论,有两位有效数字吻合意味着只有百分之几的错误概率,有8位吻合则只有亿分之一的被证伪概率。所以定量实验实际上是弥补不完全归纳的缺陷。几个精确的实验就可以大致证实或证伪假说了,否则象《广义相对论》这类很难观察的理论就无法得到人们的承认。 到此,我们应该能理解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了。在某些哲学家那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区别常用倒金字塔和正金字塔来比方。认为先验的体系一旦某一原则或原理被证伪,则整个体系化为乌有,而经验体系即使有几个原理被否定,但就象金字塔底部抽去几块石头一样金字塔不会倒(如牛顿力学属于经验科学,它没有因为相对论推翻了其几个定理而蹦塌)。这样的比如很生动也很恰当,但很容易让人们轻视理性。其实这个比方只是警示我们小心地套用人为构造的理论,而理性则是科学的本质,因为演绎不仅用来构造理论、应用理论导出陈述,而且它也溶于归纳过程中。科学离不开逻辑离不开理性。 “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盲从行为,也与缺乏科学方法有关。特别是在我们缺乏理性基础的国度更应该强调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四、科学精神 因为科学常和技术连在一起,因此容易让人忘了科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没有理性传统的落后社会中,甚至很大一部分人们不知道还有科学精神。的确很少有人总结概括科学精神,也很少有人宣传科学精神。正是这个原因,科学对落后国家的影响不是很大的,至少不是全方位的。 虽然我教了几年科技概论课程,却还没有找到对科学精神的系统阐述。这里就我的零星资料试作简单概括。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我国的蔡德诚教授则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两位学者有许多共有认识。为说得更明确点,我把科学精神用以下语词概括:公正、简单入手多元思考、证实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与激励。下面作些解释。 ①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我把这一科学精神称为哥白尼精神。有人说近代科学从哥白尼开始,我虽然不赞同,但对哥白尼精神的伟大却赞叹不已。没有哥白尼精神则没有科学,从这一点上讲哥白尼精神的确是近代科学的先导。由于观察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脱离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现象,于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无意识形成,当随着年龄增长观念僵化,则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说公正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化了公正意识。相对论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不仅我们所在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太阳、银河系中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19世纪的马克思理论的缺陷主要就是太强调立场了,社会科学也必需打破阶级的框架,建立一个无矛盾的统一体系,不应该有两对立阶级的社会科学理论。实际上现代自组织理论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14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