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7

桃紅梨白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文书评新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嘴Yuki

已采纳

不管考雅思、托福还是GMAT、GRE,亦或者考专八、MTI等,不仅需要大量做题,往往还需要大量的外刊阅读。

而且这部分考试的很多原题都是直接从外刊上摘取,就算不考虑这部分因素,外刊的阅读也有益于扩展你的英语知识库,熟悉英语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或口语素材。

英语外刊那么多,也并非全部都要看,贪多不烂,更何况质量也参差不齐,那么问题来了,哪些外刊最有用呢?小叮当来给你带来介绍。

一、国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科学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这本杂志看上去感觉是介绍美国地理,其实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内容早已超出地理学的范围,涉及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摄影、文化、美食等内容。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

之所以推荐NG,是因为该杂志图文并茂,趣味性爆表,并且词汇和句式相对简单,同时又具备很高的文学性,绝对能给你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让你在无形中提升英语。

二、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

而且《The Economist》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也正是基于此,通常能够深刻影响学生党的世界观和认知观,搭建英语语感的思维方式。

《The Economist》在语言方面的精巧使用和再创造堪称英语杂志最佳。它坐拥一系列牛津大学出身的总编辑,是学习英语写作的超级范本,其语言风格机智、严谨、有力度,用词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The Economist》是所有英语考试的题源,包括高考英语、CATTI翻译证书、MTI考研、托福、雅思、专四专八、四六级、考研英语、GMAT、GRE等等。

三、科学 Science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科学》杂志的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而难以阅读,这个大可以放心,虽然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但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英语基础只要不错就可以尝试阅读。

如果说大部分杂志比较适合文科生的话,《科学》绝对是理工科学生的心头挚爱,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如果要发表SCI论文,《科学》更能提供最前沿的科学思维和写作方式。

四、纽约客 The New Yorker

创刊于1925的《纽约客》已经走过了90多年,历经纸媒、电子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更迭,它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也是其特色之一。

首先,必须承认《纽约客》是本文青刊物,专栏囊括小说、诗歌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等。同时,对于时事与国内、国际政治的深度报道显示了其追求极致的野心,高质量的报道常常让它受到普利策奖的垂青。

相比于《经济学人》与《科学》的精英学术,《纽约客》更适合年轻人一窥当代美式文艺与腔调。ACT、托福、雅思考试里常常会出现《纽约客》的文章。

五、时代周刊 TIME

《时代周刊》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且最主要的新闻杂志,封面人物代表了举足轻重的新闻热度。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人物都是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风暴的人,而这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杂志每年的“年度人物”(Persons of the year)。

而且时代周刊的权威性不仅仅是靠封面那些大人物带动的,它见证了这个世界近一百年的风云变幻,文章相对客观,有深度,基本上看时代周刊就能较为准确的了解世界上近期发生的大事,经济,科技,人文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又往往紧扣时代的命题,也需要英语学习者一直不断阅读、学习。

六、读者文摘 Reader's Digest

说到《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国的《读者》,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杂志。

Reader's Digest1922年创刊,是一本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内容丰富的家庭杂志。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

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

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

七、名利场

Vanity Fair是美国老牌杂志,创刊于1913年,借用十九世纪英国名作家威廉·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成名作名利俱乐部命名,同样定位于上层社会的浮华世界。

名利场扮演着“从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华贵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让人佩服的是,它在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世界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的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

内容涉及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品味,宴会话题,明星生活,艺术,体育,幽默等,还根据大众兴趣推出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如果你是走在时尚潮流沿线的青年,适合志于进军时尚圈的你。

八、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是一个自由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网站开始于1996年,登载每天的关于科技界的新闻。杂志并非是一个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但被科学家和非科学家广为传阅,杂志还经常刊登一些评论,比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在英国,《New Scientist》是每一个学校的Science系必须具备的杂志,里面介绍了许多高端的科学项目,比如BioPhysics的离子加速器,BioChemistry 的基因工程等。书中还宣传许多科技活动,比如专家公开演讲等。主要阅读者是在英国就读A level-science课程和大学Science的学生和导师。

多个考试阅读考题必备题源,该杂志会经常刊登一些环境问题,这类内容很有可能出现在自然科学类阅读题中。你做过的每本剑桥雅思真题,都有这本杂志的原文哦!

wc:thinku700 了解雅思课程

英文书评新闻

82 评论(10)

丝雨如薇

1、《Corduroy》(小熊可杜罗) 关键词:冒险、温情 故事简介: 小熊可杜罗住在百货商店的玩具柜台里,他穿的绿色的灯芯背带裤掉了一个扣子,因此没有人要他。 他期待着有人能把自己带回家,尽管这次小小的冒险失败了,但又有谁能不为可杜罗为了被人爱的努力所感动呢! 绘本推荐理由: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简单的小孩和布偶之间的故事却可以上榜单。 我们总希望赋予一本书太多的中心思想,感悟出更深刻的哲学命题,觉得只有这样灌输给孩子才能不辱使命。 于是我们为了这枚扣子拼命努力打拼,以至我们忽略父母、爱人和孩子。 2、《Want My Hat Back》(找回我的帽子) 关键词:令人发笑,引人深思 故事简介: 这本绘本讲述了森林里的一只大熊寻找自己帽子的故事,它耐心询问路上他遇到的每一只动物:狐狸,青蛙,兔子,乌龟,蛇,鼠…… 每只动物都说没有。正当大熊陷入沮丧时,它遇见了鹿,而鹿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大熊的记忆。 绘本推荐理由: 这本书曾获得《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奖、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童书等多项荣誉。 向小朋友讲述了有关撒谎的代价,并且细节中蕴含的逻辑推理细节和黑色幽默也更是令人发笑和深思。 3、《Miss Rumphius》(花婆婆) 关键词:美好、自然、旅行 故事简介: 当花婆婆还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时,从小就立志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那就是种花。 终其一生,花婆婆终于完成了她的梦想。 绘本推荐理由: 这本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美国人》杂志“新英格兰100本经典童书”。 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图画书:为了孩子的500册》,对于孩子从小树立理想,有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 4、《Brave Irene》(勇敢的艾琳) 关键词:勇气、冒险、承诺 故事简介: 故事梗概非常简单,勇敢的艾琳是女裁缝线轴儿太太的女儿。 这天,线轴儿太太身体不舒服,于是勇敢的艾琳主动要求把礼服送到宫殿去,可是猛烈的暴风雪却想阻拦小女孩儿完成这个使命。 她勇斗狂风,克服重重障碍,圆满完成了她的使命。 绘本推荐理由: Brave Irene是1986年《纽约时报》书评的年度最佳插图书,它的作者威廉·史塔克被《新闻周刊》誉为“漫画之王”。 有时候,孩子们是因为给出了承诺,而变得有勇气完成困难的事情,还是因为有勇气。 所以认真的实践着对别人的承诺,这需要我们细品。 5、《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Very Bad Day》(亚历山大倒霉透了的一天) 关键词:生活、引人深思 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Alexander倒霉的一天。Alexander起床发现头发上粘住口香糖;买不到自己喜欢的鞋子…… 他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糟糕透了,并且想要“逃”到澳大利亚去生活。 绘本推荐理由: 本书的作者正是书中主人公Alexander的妈妈Judith Viorst,对小男孩的描述生动且贴近生活。 这是一本富含生活哲学的绘本,适合爸爸妈妈与孩子一同反复阅读,慢慢从Alexander倒霉的一天中去领悟生活的美好。 6、《The Cat in the Hat》(戴帽子的猫) 关键词:生活、诙谐、幽默 故事简介: 一位不速之客不请自来,是一只大猫,不知道什么来头,可是他热情又自信。 喋不休地给孩子们推荐自己的游戏,不但闹出了不少笑话,他找来的两个小人还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最后,赶在妈妈回来之前,孩子们自己行动起来,和戴帽子的猫一起终结了混乱场面。 绘本推荐理由: 本绘本是苏斯博士Dr. Seuss所著。他的许多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关于分级读物界“大佬”苏斯博士的读物,想必不用介绍也知道是其盛誉了。 这本绘本是苏斯博士作品中的佼佼者,不可不读,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风靡至今。 语言用词丰富、非常押韵、而且词汇量控制得非常好,画面非常具有想象力,故事不按常规出牌,充满想象力。 7、《Press Here》(点点点) 关键词:创意、互动 故事简介: 全书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点玩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打开书的第一页,全白的书页中间只有一个黄色的圆点,“按一下这个黄点,翻到下一页。 接下来的每一页,我们时不时摸一摸、摇一摇、吹口气、拍拍手,然后翻到下一页,看看会有什么“魔法”出现。 绘本推荐理由: 阅读这本书,对于成年人是一次观念的更新。因为它并没有太多情节,就是好玩。 一开始看时,我忍不住问自己,这有什么意思呢?可在大人的眼里令人惊奇地无聊,孩子依旧玩得津津有味。 8、《The Day the Crayons Quit》(小蜡笔罢工记) 关键词:创意、互动 故事简介: 小男孩打开蜡笔和,收到每种颜色的蜡笔一封信,小蜡笔各自个性和情绪不同,选用的信纸和书写的笔迹也大相径庭。 这也是这本绘本的绝妙之处,虽然基本上都是小蜡笔单方面的交流,蜡笔的主人的个性却跃然纸上。 绘本推荐理由: 如果你宝宝总是撕书、折蜡笔?不妨看看这个绘本。作者脑洞大开,设计了蜡笔们的性格,和不同颜色蜡笔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充满童趣的语言看得令人捧腹。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蜡笔是需要他们去细心呵护的绘画伙伴。讲一百遍教育孩子爱惜公物的硬道理,不如一个有趣的故事管用。 9、《Whistle for Willie》(彼得的口哨) 关键词:童真、幽默、创意 故事简介: 作者用一系列的故事他勾勒出小孩从自我为起点,学会群体生活的成长痕迹。 小男孩彼得很想很想能会吹口哨,这样只要他吹一声,他的狗狗就能听到后朝着他飞奔而来。 绘本推荐理由: 作品中充分展现儿童般的天真、幽默和创意。即便是大人,也常常能在其作品中回到童年,深入城市的角落去发现和观察小孩的真实世界。 10、《The Garden of Abdul Gasazi》(魔法奇花园) 关键词:创意、互动 故事简介: 有时候,幻想和现实之间的那条很细的线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清晰。这肯定不是艾伦·米茨跌跌撞撞地走进阿卜杜勒·加萨齐花园的那一天。 因为在这个诡异诡异的地方,奇怪的树木隐约可见,加萨齐邪恶的面容投下了阴影。 即使在艾伦逃走之后,加萨齐的魔力似乎仍然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 绘本推荐理由: 范·奥尔斯伯格有三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包括:《勇敢者的游戏》 (这个相信大家最熟悉)、《极地特快》以及《Zathura》。 作品中充分展现儿童般的天真、幽默和创意。即便是大人,也常常能在其作品中回到童年,深入城市的角落去发现和观察小孩的真实世界。

241 评论(10)

南京爱华会务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追捕白鲸的决心。“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莫比·迪克”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结论,小说的意义并不是证明所有这些不同的结论都可能正确,而是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做出评判,正如评论家 C. K.希勒加斯 (C.k.Hillegass) 所言:“《白鲸》的意思不在书中,而在读者身上。”②总之,《白鲸》中的象征不计其数,它们像闪烁着寓意与思想哲理的光链,不但映现出作品的题旨与美学价值而且开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二、多重主题的变奏《白鲸》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可谓千姿百态。这里既有反映航海捕鲸生活的人类现实世界,也有阐析基督教义的宗教世界,而且潜蕴着充满隐喻的哲理世界。这里既有对人鲸共斗恢宏场面的艺术描绘,又有对捕鲸科学条分缕析的客观讲述,更有对“变动的时代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③的本真显现,其深度和广度很难以一个主题来囊括全篇,因而作品总能在不同时代读者的心中不断衍生出种种宽泛的解读意义,故事的主题也由此具有了多重变幻的复合特征。恰如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昂利·霍德华所言:“有多少深深卷入人生矛盾、并且敏感得足以卷入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矛盾中的读者,这部书就有多少种含意。要给这本书硬加上一准确的、正统的、权威性的意义,就等于摧毁了本书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毁了它带给读者的激动……”④复仇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古老母题。《白鲸》正是以复仇主题贯穿故事始末的。从事捕鲸业四十余年的船长亚哈不幸在出海时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此后,他对白鲸就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复仇的欲望吞噬着他的每一个细胞,他出航乃至整个余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誓死捕杀莫比·迪克。满腹仇恨使他成为最孤独自闭的人。为了报复白鲸,他听不进理智的劝告,完全被自己的“我”所吞没,他不再为妻子和孩子着想,不再和船员们交流,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他几乎完全丧失了理性和人性,为报一己私仇不惜伤害他人。他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唯一的法则,世界为他而存在,世人为他而牺牲。“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他们当我发疯了……可是,我是恶魔,我是疯上加疯!……我现在预言,我一定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家伙。”复仇的抉择一旦作出,满载祸殃的命运之船便开动了,一场由狂妄和偏执领航的复仇战斗就在这泯灭了理智的黑暗航行中开始了,最终把“裴廓德号”引向了毁灭的航程。在这个意义上,亚哈的悲剧主要源于由复仇导致的极端自我膨胀,他的灵魂因过于独立而难以得救,因而成为唯我论的牺牲品。除人鲸复仇的故事之外,小说在第五十四章“大鲸出来了号”中也穿插了一段人类之间互相报复的插曲。船上大副和一名水手仅因一点小事就互起报复之念,大副凭借权力加害水手,水手则听任大船漏水沉掉也不愿合作,以伺机泄愤。在追捕白鲸的关键时刻终因两人难解的仇怨而未能友好合作,致使白鲸跑掉,大副命丧白鲸之口。这段插曲似乎暗示出,复仇是人类固有的罪恶天性,如果任由这种报复性争斗肆意膨胀将会把人类引向疯狂甚至死亡的悲惨境地。与复仇主题紧密相关的便是更具现实意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亚哈船长和白鲸作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激烈冲突。亚哈船长剿灭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浓缩,是双方无数次殊死搏斗中的一次。尽管这艘渗透着人类智慧的“裴廓德号”捕鲸船在猎捕大鲸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但是人鲸交锋两败俱亡的悲剧却说明人类与自然同样都无法战胜对方,二者的执拗对抗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说最后那重归宁静的大海或者说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生活其间的世界似乎在提醒人们:与造物主的其他杰作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唯一出路,这一思想甚至在当今高扬环保大旗的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警示意义。十九世纪中期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主题是“摈弃与寻求”,这一主题在《白鲸》中同样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船长亚哈甘愿抛弃安逸的陆地生活去隔绝危险的海上,其表层动机源自追杀白鲸的复仇计划,实则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寻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船员以实玛利自称出海的目的是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实际上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和自杀的念头,重获生命的真意;其他的船员,或为生计所迫,或为逃避无情的命运,或为更换环境,总之,是为逃离那个不能带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的陆地世界去寻求心驰神往的理想天地。在他们眼中,陆地上到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机器和烟囱,到处是生存压力下的困惑与无助,禁锢在物质主义高墙之内的人们正在失去追求绝对真理的锐气,也日益丧失了精神生活的深度;而在无边无际的海上,不管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大海总会激起人类的无限遐想和体内聚集的原始生命力,“唯有汪洋大海才富有最高的真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带领船员们暂时摆脱陆地的生存困境,尽管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境况。然而,水手们真的在海上寻到了一如他们所憧憬的理想之地吗?从“裴廓德号”船员的工作生活中读者不难找到其中的答案。“裴廓德号”在小说中被刻画成一个众人入股的公司,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工厂,具有所有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企业的典型特征。这里金钱、权力高于一切,捕鲸工人不得不完全听命于船上高级管理层的摆布和欺压,仅靠一点可怜的分账作为出生入死的收获。为了金钱,二副甚至扔下在海中挣扎的船员,去追捕一条到手的巨鲸,并且心安理得、毫无悔意,“我们不能为了像你这样的家伙丢了鲸,我们可丢不起。在阿拉巴马,卖一条鲸的钱可是卖你的钱的三十倍……” 可见,海上世界也远非纯净的理想乐土,而只不过是与陆地同流合污的人类宰割自然、屠戮万物的流动工厂或战场。船员们原本要到海上去躲避现代文明,却不幸成为它的牺牲品。当然,《白鲸》所描绘的世界也并非只是疯狂残酷的仇恨与杀戮,小说通过故事叙述者以实玛利的视角也揭示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博爱与友谊。不同于亚哈船长自我封闭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实玛利却深感人类的相互依存是不可逃脱的客观现实。他渴望理解与友谊,相信人类灵魂中的美与善,主动从欣赏他人优点的角度与人们真诚交谊,这也是他和黑人异教徒魁魁格成为亲密知己的根本原因。他看到魁魁格野蛮可怖的外貌下所覆盖的质朴崇高的心灵,也从他身上认识到“普天之下就是一个共同、合股的世界”这一道理。在第七十二章“猴索”中,甲板上的以实玛利与站在被捕获的鲸鱼背上的魁魁格由一条绳索联结在一起,一人落海将两人同死的危险境遇使他们成为相依为命的患难兄弟。由此使他参悟到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看到我的这种处境,正是一切活着的人的处境;不同的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上,一切活着的人,都有一根缚住一大串人的暹罗索子。”在第九十四章“手的揉捏”中以实玛利则更加充满激情的热切呼唤人与人间素朴真挚的友情:“让我们彼此都捏在一起吧;让我们把我们自己一起融化在这乳油交融的友情里吧。” 在此作者借以实玛利之口大力阐扬了人类博爱与友谊的重要性。宗教主题是《白鲸》所要揭示的又一深刻主题。在《白鲸》中读者可以看到一幅幅略作改写的《圣经》画面,小说中半数以上人物的名字直接取自《圣经》,且相当一部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所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极为相近。如船长亚哈的名字来自《旧约·列王纪》,他与十恶不赦的以色列第七代王亚哈的性格和命运如出一辙;叙述者以实玛利与《旧约·创世纪》中无家可归而后又被上帝拯救的同名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小说中名叫约拿的干瘪、忙碌的老头是根据《旧约·约拿书》中一个希伯莱预言家的名字命名的……整部小说与《圣经》相关的内容多达上千处,使得它同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更增添了文章的宗教气息。对于基督教的重要作用,小说第八章“讲坛”这样写道:“(教堂)讲坛从来就是人间的为首的部分,其余的一切都是跟着它走的。讲坛领导整个尘世,特别叫人讨厌的暴风雨就正是从这里被首先发现的……上帝的清风或逆风就正是从这里被首先变成顺风的……世界就是一只向前驶出的大船,而且这只讲坛就是它的船头。”在此作者告诉读者:世间的一切皆归于上帝掌握,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意志不可违抗,个人的意志应该遵从上帝的意志。然而作者并没有囿于这一基本的宗教要旨,而是借梅普尔神甫讲述的约拿的故事对其作了进一步阐发:“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违反我们自己中,包含有遵从上帝的困难。”这一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宗教体悟似乎说明,人们对自己欲望或意愿的满足即是对上帝意志的违背或反叛,那么违背上帝的结果又将如何呢?妄图征服一切的亚哈不相信上帝的宿命,不屈服于神力的安排,在狂风暴雨中倔强地航行,其结果不但是首先付出了失去一条腿的惨重代价,最后甚至使整条捕鲸船陷入灭顶之灾。可见,固执己见、违逆上帝的人最终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肯于放弃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意志,潜心改悔,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从另一角度来看,小说在大力宣扬服从神意观点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反叛神明的精神。小说中最大的反叛者非亚哈莫属。这位伟大的、不敬神却像神一样的好汉有着“敢于戳穿太阳”的英勇气概,面对着作为上帝化身的凶狠巨鲸,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凛然不可侵犯。尽管他没有赢得斗争的胜利,但他执著的反抗精神却永远不会被击败,他的自尊永远不可征服。“这就是亚哈——他身体给分裂了,可是亚哈的精神却是靠一百只脚活动的蜈蚣。”他就像违抗上帝为人类盗取天火而甘受折磨的普罗米修斯,像拜伦笔下背叛天意、铤而走险的该隐,像弥尔顿笔下具有领袖号召力敢于造上帝之反的魔鬼撒旦和义无反顾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力士参孙,更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尽可以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的硬汉圣第亚哥。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人类真正的英雄。总之,无论是社会现实层面上的批判,还是宗教、文化哲学层面上的感悟,《白鲸》都堪称是一部意蕴深邃之作。但从总体来看,作品中对人在冷漠,甚至敌视性的宇宙中挣扎乃至毁灭过程的描刻却是这部小说最为深刻的地方。这种深刻性恰是从多重题旨的互补作用中透射出来的,这无疑也对小说叙事艺术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三、多维艺术形式的融合不同于麦尔维尔同时代的多数浪漫主义小说家经常采用的单一散文体叙事手段,麦尔维尔广泛吸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技巧,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在《白鲸》中,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效果。在这部气势磅礴的巨著中,既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格调,又有史诗般的气势,既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描写,也有平铺直叙的白描。对于这样一部形式奇特的小说,威尔逊·F·恩格尔(Wilson F. Engle)做了一个很好的形容:“它是一部长篇的散文体的虚构作品,但不是一部传统的小说。虽然它借用了史诗和悲剧的传统,它又不能被确切地称为一部史诗或悲剧。它近于一种特别的百科全书,叫做解剖图,或者说是对捕鲸业这一领域人类生活的详细剖析,但尽管它借用了多种文学形式,《白鲸》并不真正属于任何单一的文学类型。就像任何天才的作品一样,它遵循自己的原则来探索生活的奥秘。”⑤就整体而言,《白鲸》的叙事结构可分为正文前的“语源”与“选录”、由一百三十五章构成的正文以及“尾声”三部分。“语源”与“选录”是作者从西方各种文化典籍中摘录的关于鲸鱼的记述与描写,初看起来,这种别出心裁之举似为闲笔,但其实,麦尔维尔是在架构一座复杂的迷宫,等待着读者去探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与小说正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这部作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和境界,它们同故事、人物互相映照,耐人寻味,不但是小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作者用以发展他这本别具一格的小说的主要手段之一。正文部分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喜剧—闹剧—悲剧”这一明晰易见的发展脉络,大体可以第二十三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基本上是传统的小说模式,以喜剧式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其余的一百一十二章,特别从亚哈出场后第二十八章开始,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做了重大变化。不但将前半部分明快风趣的笔调转变为词藻华丽的文体,而且将叙议结合的描述、新闻报道性的描写、戏剧化的宏大场景以并列或递进的方式交替展开。叙述者在故事讲述中角色的频频转型,叙事视点的时时变更,以及叙事文体的不断变换,使得这部分的叙事结构看似显得杂乱无章、复杂难辨。其实,这正是麦尔维尔对多元艺术手段的创新应用,这种对传统叙事手法的突破恰好是当今现代主义文学惯常采用的艺术手段,体现了麦尔维尔高超而颇具现代性的表现艺术。正如美国评论家约翰·布莱恩特在《〈白鲸〉:一场革命》中所言:“充满节奏的长句、散文体诗歌、文学种类的混杂及各种人物的声音、视点上的实验、象征手法、心理学、以实玛利与亚哈内心生活的戏剧化,甚至是小说的悲喜剧性,都预示着詹姆斯·乔依斯和福克纳的文学意味。”⑥小说第三十六章至四十章的描写是这一全新艺术手法的突出典范。第三十六章“后甲板”是小说出现的第一个高潮。亚哈首次向船员宣布“裴廓德号”航行捕杀白鲸的目标,并以一枚金币为奖品激励船员们的热情。为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本章采用了一系列戏剧手法,如舞台说明、开场白、主人公的大段台词、群众角色的合声呼应、两个主要角色针锋相对的对白等。本章最后则以欢庆的群众场面结束。在其后的三十七章、三十八章、三十九三章中作者又采用戏剧人物独白的形式分别揭示了三位主要角色的内心活动,而故事的叙述者则完全退到舞台之后。接下来,作者又将整个四十章写成一幕舞剧,以群众舞蹈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深夜前甲板上水手们饮酒作乐的情景。可见,作者在第三十七章之后的四章里彻底脱离了传统小说的写作形式,建构了具有超越时代性的小说多维表现艺术。《白鲸》是一幅描写大海而自身又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小说长卷。这部以捕鲸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充满了大海咸湿味的深邃文字中,所思想的是比海洋更复杂的人类历史、社会文化及人性的奥秘,激活了现代人对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的深刻反省,带给了读者无比清新的艺术感受,其超越时空的艺术之光将永远闪烁在读者心头,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学财富和文化积蓄。《白鲸》是一部隐喻无穷的“天书”。《白鲸》是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本文引文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曹庸译《白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① 伊恩·乌斯比.《50部美国小说》,王问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80.② 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87-88.③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美国小说评论集》,1985:31.④ 曹琳.《〈白鲸〉中的伦理思想冲突》,辽宁大学学报, 2003(3):27.⑤ 转引自李世存.《评梅尔维尔的〈白鲸〉》,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109.⑥ 转引自肖谊.《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9):64.

190 评论(9)

酒窝喵喵兔

在国内读这些报纸杂志可能比较麻烦,可以加群,里边有这些报纸杂志的电子版PDF+MOBI+EPUB...........581263267

30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