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79

zhuhuals2008
首页 > 英语培训 > 额外刻面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小贱爱花钱

已采纳

他有好几种等级,D级:完全无色,非常的稀有。E级:无色。F级:无色。属于高品质钻石。G—H级:接近无色。I—J级:接近无色。价值较高。K—M级:颜色较深,你这用途不一样,买的也不一样,我买了dr钻戒d色就是完全无色的那种,买来收藏的,我买的这款就不适合送人,不过我感觉还挺好看的,推荐你去线下试试。

额外刻面英文

264 评论(11)

幽幽百合香sj

钻石的多余小面,又称为“额外刻面、额外小面”是由钻石术语英文extra facet翻译过来的。具体是指钻石成品表面留存下来的,不属于“标准琢型”要求刻面以外的刻面。如标准圆钻一般为57个(台面1、冠主面8、星面8、上腰面16、底主面8、下腰面16)刻面,多出的(有意加工的底尖面不算,但目前少见)即位多余小面。额外刻面一般存在于钻石腰棱上下两侧,以下腰处多见。多数是为了保证钻石最大重量而刻意留下的天然面加工而成,少数未加工的称为天然面或者原晶面。额外刻面的大小和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超出要求或者数量过多,会影响钻石的切工、净度等级。在钻石净度分级过程中,额外刻面作为外部特征来考量。

212 评论(8)

MIssMIss兔狗

钻石的外部特征:是指暴露在钻石外部的天然生长痕迹和人为造成的缺陷。相对于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对钻石的净度影响较小。1))原始晶面:钻石上保留的未经人工抛光的天然晶面。在腰部最常见,偶尔也会在钻石的其他刻面上见到,原始晶面常有明显的阶梯状,三角形状等生长花纹。2))表面纹理:钻石表面的天然生长痕迹。与内部纹理的成因基本相同,内部纹理出露在钻石的表面称为表面纹理。表面纹理常贯穿多个刻面,在刻面之间是连续的。3))刮伤:引起刮伤的原因是磨光盘上有较大的钻石抛光粉颗粒,在高速转动下刻划钻石。此外钻石之间相互摩擦也会造成表面的划伤。4)抛光纹:由于抛光不慎在钻石表面留下的一组或多组平行线状痕迹。抛光纹的特点是在同一刻面内的抛光纹是平行排列的,相邻刻面抛光纹不连续,彼此有夹角,以此可与外部生长纹区别。5)烧痕:抛光不当在钻石表面留下的糊状疤痕。这种糊状疤痕是清晰不掉的。6)额外刻面:除规定的刻面之外多余的刻面。这可能是指由于加工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为了消除钻石表面某些瑕疵而被迫切磨出来的刻面。7)棱线磨损:钻石刻面的棱线受极轻微的损伤,使其原来的一条锐利的细直线变成较粗的,磨线状的线条。8)缺口:钻石腰部或底尖上细小的撞伤,常呈V字形。

316 评论(9)

家D玫瑰

色泽度分很多等级,d最好然后是e,f,g。f~g就是色泽度介于这两个等级之间,算是比较好的。净度也分很多,最好的是无瑕,英文是fl,然后是if,vvs,vs和si。si的净度算是比较差的,会很影响钻石的火彩。

334 评论(14)

家有一宝C

非天然因素造成,主要指在加工过程中认为造成的。比如修饰度不好,额外刻面,击痕等。

185 评论(11)

霸气Annie姐

国际上将钻石划分为23个颜色级别,并以D、E、F、G、H....K、L、M....X、Y、Z等英文字母表示,其中“D”为最高颜色等级,依次降低,“Z”色最低。

其中f-g为无色-近无色级别的钻石。

在国内检测标准中,f-g色也表示“优白”,少量的颜色,只有珠宝专家才可以检测得到,属于高品质的钻石。

钻石净度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FL、IF、VVS1、VVS2、VS1、VS2、SI1、SI2、I1、I2、I3。

根据国际净度等级划分标准,si表示微内含级钻石,包含si1、si2,si1钻石分为肉眼干净的和肉眼有瑕疵的,买钻石时最好选肉眼无暇的si1级钻石。si2级钻石不建议买。

223 评论(8)

丶沫小若

钻石4C分级指的是从净度、颜色、克拉质量、切工等4个方面,对钻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钻石的价值。

1、其中颜色是按其变化分为12个颜色级别:D、E、F、G、H、I、J、K、L、M、N、<N。

(1)D-E级:极白,又称作“特白”、“极亮白”、“净水色”。

D色:纯净无色、极透明,可见极淡的蓝色。

E色:纯净无色,极透明。

(2)F-G级:优白,又称作“亮白”。

F色:从任何角度观察均为无色透明。

G色: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亭部观察均为无色透明,但1ct以上的钻石从亭部观察显示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3)H级

H色:白。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观察看不出任何颜色色调,从亭部观察,可见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4)I-J级:微黄(褐、灰)白,又称作“淡白”、“商业白”。

I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J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近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5)K-L级:浅黄(褐、灰)白。

K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白色,亭部观察呈很浅的黄(褐、灰)白色。

L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

(6)M-N级:浅黄(褐、灰)色。

M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N色:从任何角度观察钻石均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7)<N:黄(褐、灰)色。

对这一类钻石,非专业人士都可看出具有明显的黄(褐、灰)色。

2、其净度按照GB/T16554-2003中分为:LC、VVS、VS、SI、P五个大级别,共10个小级别。

(1)LC级:称镜下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未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以下情况下仍属LC级:

1)额外刻面位于亭部,冠部不可见。

2)原始晶面位于腰围内,不影响腰部的对称,冠部不可见。

3)内部纹理无反光,不影响透明度。

4)钻石内、外部有极轻微的特征,经轻微抛光后可去除。

(2)VVS级:称极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这些极轻微的内、外部特征通常是一些很细小的点状包体、颜色很淡的云状物、纹理、须状腰、缺口、击痕等。

极微瑕级还根据内、外部特征的大小、分布位置等因素,也就是说根据观察的难易程度细分为VVS1和VVS2两个级别。

VVS1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极难观察。

VVS2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难观察。

VVS级与LC级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同时能看到内部及外部特征,而后者只能看到轻微外部特征。

(3)VS级:称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VS1、VS2。

VS1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难以观察。

VS2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比较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点状包体群、较轻微的云状物、小的浅色包体、较小的羽状纹等。

VS级与VVS级区别是在10倍放大条件下,前者可以观察到瑕疵,尽管也比较困难,而后者则为几乎观察不到。

(4)SI级:又称瑕疵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又细分为SI1、SI2。

SI1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容易观察。

SI2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较大的浅色包体、较小的深色包体、云状物、羽状纹等,各种包体类型都可能出现。与VS区别在于SI级钻石用10倍放大镜即可很容易发现内、外部特征,但是去掉放大装置用肉眼无法看到内、外部特征。

(5)P级:称火重瑕疵级。从冠部观察,肉眼可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细分为P1、P2、P3。

P1级: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可见,在10倍放大条件下,净度特征显而易见,而用肉眼从冠部观察比较困难,但不影响钻石的亮度。

P2级:钻石具很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易见,而且已经影响钻石的亮度。

P3级:钻石具极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极易见,并且影响钻石的亮度、透明度,部分贯穿性的裂隙还可能影响钻石的耐久性。

典型包体:主要为大的云状物、羽状纹、深色包体,并且这些包体可能影响钻石的耐用性或者影响透明度、明亮度。

29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