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43

唔记得叫咩名
首页 > 英语培训 > 白鲸记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uazhiqingci

已采纳

Moby dick is an encyclopedia of everything, history, philosophy, religion, etc. but it is first a Shakespearean tragedy of man fighting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 in an indifferent and even hostile universe.1.Moby dick is a sprawling colossus into which the author kept dumping everything he saw as necessary to prove his point. 2. Moby dick represents the sum total of Melville’s bleak view of the world in which he lived. It is at once Godless and purposeless. Man in this universe lives a meaningless and futile life, meaningless because futile.3.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in Melvilles is alienation, which he sensed existing in the life of his time on different levels,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nature.4.Moby Dick reveals the basic pattern of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life: loneliness and suicidal individualism in a self-styled democracy.

白鲸记英文

245 评论(15)

今夕访古

赫尔曼·麦尔维尔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发行的电影《白鲸记》(英文名称:Moby Dick),就是改编自这篇小说,由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导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将高傲倔强的亚哈船长塑造得入木三分。

306 评论(12)

小宇宙88888888

1.梅尔维尔,H.(Herman Melvill l819-1891) 小说家、诗人。1819年8月1日生于纽约,15岁离开学校,做过银行小职员、皮货店店员和教师。1839年在一条去英国利物浦的商船上充当服务员,接触海洋,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841年他22岁时再度航海,在捕鲸船“阿古希耐”号上充当水手,航行于南太平洋一带。他后来的杰作《白鲸》取材于这次海上生活。1842年7月离船,曾为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有食人生番之称的泰皮族所俘虏。脱逃后于当年8月在一条澳大利亚商船上作水手,因违犯纪律,被囚在塔希提岛。越狱后在当地各岛漫游,所闻所见后来写进他的《欧穆》一书中。11月,他到一艘捕鲸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军舰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顿退伍。后开始写作。梅尔维尔最初的两本书《泰皮》(1846)和《欧穆》(1847),是根据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见闻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游记。1847年梅尔维尔开始创作《玛地》,并同纽约文艺界接触,经常为文艺刊物写稿。1849年梅尔维尔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写航海生活,也都获得好评。这年夏天他与霍桑相识,两人成为邻居和朋友。1851年梅尔维尔出版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鲸》,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和沉郁瑰奇的文笔,成为杰出的作品,但在当时却没有得到重视。梅尔维尔的小说作品还有《皮埃尔》(1852)和《伊斯雷尔·波特》(1855)。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有《代笔者巴特贝》(1853)、《迷惘的岛屿》(1854)、《班尼托·西兰诺》(1855)等,后来集成《广场故事》于1856年出版。18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骗子的化装表演》。他去世前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毕利·伯德》(1924),在他死后30多年才出版。梅尔维尔晚年转而写诗。1866至1885年在纽约任海关检查员。1866年他自费印行第1部诗集《战事集》。1876年又自费出版以宗教为题材的18000行长诗《克拉瑞尔》,1888年和1891年自费出版诗集《约韩·玛尔和其他水手》和诗集《梯摩里昂》,各印25册。梅尔维尔于1891年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当时大多也不受欢迎,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注意。2.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城市。人口5,000多。为附近乳牛业和小麦生产地区的供应中心。位于铁路干线和支线交叉点。有面粉、乳制品和铁路车辆装配等工业。

357 评论(14)

lijieqin不想长大

如果你说的是这本书,请你读完下面的全部内容。 《白鲸》又名《莫比·迪克》,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麦尔维尔,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美国家庭中,后家道中落,他从事过不少的职业,一生坎坷。在他有生之年,《白鲸》并没有让他名利兼收。在他生活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认识到《白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具有的价值。直到1919年以后,《白鲸》的意义才真正被人发现,评论界也给赋予它很高评价:“变动的时代的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把它称之为放映时代的镜子。 一、《白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意蕴。 从表现的内容看,《白鲸》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所作所为以及这种活动在人的心灵中所产生的影响。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世界的产生的看法与观点,是一种世界观但却不是方法论。也就是说,你无法把文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的手段,从这方面说文学又是超功利的。 《白鲸》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扩张的时代。美国此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资产阶级的欲望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急速的膨胀,为了满足狂胀的欲望,他们不断进行所谓的“改造”和“探索”。一方面,对于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实行“友好”的改造,给他们带来所谓的“文明”,这一题材在当时的文学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涉及到对自然的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的征服。《白鲸》反映就是这一题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斗争。 “裴廓德号”是人类的象征,代表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裴廓德号”自一产生就是人类力量的应证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它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去征服自然,体现人类的野心。当“裴廓德号”驶向平静美妙充满遐想的大海那一刻,人类一切诗意的梦就破碎了。“裴廓德号”是资本主义物质欲的象征,是一种扰乱世界和平的机器,它将原本和谐的世界给打乱。它是人类潜在欲望寻找满足的一种代言。 下面我们来看看,“裴廓德号”上的船员:船长亚哈、鱼叉手隗魁等人物。 亚哈,是“裴廓德号”的船长,是探索队列中的一家之主。他的出场也是颇耐人寻味。文中对亚哈的外貌也做细致地描绘,最引人注意是他的疤痕“从他灰白色的头发往下经过晒成焦黄的脸部和颈部的一边,有一条钓线般细小、青灰透白的疤痕一直延伸下去,只是被衣领着住了下段。它就像树冠上落下的一道闪电,在笔直高耸的树干上留下一条垂直的裂痕,一段小根也没有折断,只是把树干从顶部到根部剥落了一线树皮,闪电却这样从上到下消失在土里,而树呢除了一线伤疤之外,依旧苍翠如初、生机勃勃。”疤痕是让亚哈的身世和经历更加意味深长。作者用一个想象的比喻,道出亚哈的不同寻常。作为船长的亚哈,更多的是魄力和毅力,它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的象征。他的疤痕是人与自然搏斗的证明,象征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遇到障碍和阻力,表明人类已经伤痕累累(亚哈已经失去了一只腿)。但是,“除了一线伤疤之外,依旧苍翠如初、生机勃勃”说明人类尽管是受到掠夺自然的惩罚和反抗,但是依然死心不改,表现出无尽的力量和信心,这也许才是人类的悲哀。本来信心和力量更多的是应该提倡的品质,但是放在满足人类过度的欲望的时候这就成了灾难。比如,高科技的发展像核技术,对于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它拿来满足某些人的过度的私欲的来说比如核战争,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而“裴廓德号”也一样,它在亚哈的带领下必然会走上人生的不归路。作为个人的亚哈,他这次出海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复仇行为,为他失去的那条腿找个说法。他的腿是在一次捕鲸时被一条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鲸所毁。从此,找寻“莫迪·比克”并将它消灭掉,就是他作为船长之外的另一个潜在的欲望。 亚哈是自然世界中的征服者,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利己主义的欲望的代言人。在人的欲望膨胀之前,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依靠于自然,把自然作为人的朋友来看待,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这次“裴廓德号”的出海,象征的是人类在向大海索取资源,去捕杀海洋生物--大鲸。这一举动表明人对自然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很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一体走向主体和客体,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亚哈,是人过度欲望的象征。他为了能够有机会打到他私人的目的,在航海途中,对船员的软硬兼施,坚持搜寻“莫比。迪克”的下落。这亚哈的一己私利,放在整个人类的集体中考虑,也就是人类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义的集中表现。为了求得人类的自身的欲望的满足更多的是即时欲望的满足,不惜牺牲其它生物个体的生命和剥夺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发展的权利。捕鲸业很早以前就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在公元890年就有记载文中所述“他出访的这个国家的时候,还想捕些马鲸回去。马鲸最值钱的部位是鲸牙,他此行带了几颗来献给国王……”(奥特口述,阿尔弗莱特往笔录公元890年)一直到作品出版的那个年代,捕鲸业依然很盛行。可见,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欲望是无穷的。 隗魁,相对亚哈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土著人。他虽然没有亚哈的阴谋诡计,没有亚哈 “文明”。但是,在捕鲸这一行当来看,隗魁却始终是一个老手。在亚哈选拔的水手的时候,他以那精湛的捕鲸手艺一举获得了船长的认可。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之中,隗魁也是一个侵犯者。如果说亚哈作为船长来捕鲸,是象征人类发展了文明阶段对自然的征服与侵略的,满足人类过度的欲望的话;那么,隗魁则是象征人类的发展的起源阶段,好比原始社会或是封建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无论是隗魁还是亚哈,都以高级阶段的生物而自鸣得意、高高在上。长久这样下去,人类看不到未来的方向,被眼前的幻境所迷惑,更多的是行动的盲目,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亚哈一帮人,作为捕鲸者来说,他们已经是相当的成功的。因为,在他们的航行中已经收获了一条大鲸,出海的目的已基本达到。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莫比。迪克的追寻。(尽管有的船员是被迫的,但结果还是行动了)最后,直到莫比。迪克的出现,人与白鲸大战一程,还是以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也就应验了一句古话“玩火者必自焚”。 白鲸,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活规律。这一规律不能忘加改变的,人哪怕你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完善。我相信,人类也是不能破坏规律,任意妄为。白鲸,他的本性并不会主动攻击人,所以它不是人类的“撒旦”。人类此时才是自己的“撒旦”! 二、从创作手法上,《白鲸》也独具特色。 1、现实主义的手法,详尽的细节描写,更多的是说明性语言。它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倾向于情节的建构和人物的逼真,给人的是知识性的收获。在这方面类似教科书的性质。 如开篇以“摘录”的形式,将古往今来关于“鲸”的只言片语统统的搜集进来条条框框,在给“鲸”书写一张履历表,详述“鲸类”遇见人之后的生平大事。 2、文本中已经隐约出现跨学科的叙事的走向。它在文学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自然科学的知识,文学有科普宣传册的嫌疑。如第三十二章的“鲸类学”、第五十七章的“各式各样的鲸:画里的、牙雕的、木刻的、铁片的、石块的、山形的、星座的”、第六十章的“捕鲸索”……这些大部分都是在介绍“这个东西是什么”和“它用来干什么用”以及“怎样用的”等问题。这样来,文学的趣味就随之淡化了许多。 3、该小说的目的以及远离了传统小说的目的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表面上看来似乎不成体系显得凌乱。如一个个的小标题之间并没有前后相续的联系性,一节与全文的主体没有血肉的关联。从中抽出一两个章节也不会影响全文的整体性。同时,每一章节都有自己的小标题,单独也可以提出来独立成篇即由它自身的独立性。但是,文章超越了文本的字面的布局。但是,作品以文中人物的心理历程来建构的故事。文章讲的是有关捕鲸的系列活动,写人们开始处于利益的考虑组成了捕鲸队到后来以亚哈的自我的“复仇”为行文的关键点,一步步深入展开。 《白鲸》是一本文学作品,它产生于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诚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白鲸》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是具有超时代性和超阶级性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留下许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这一方面,《白鲸》的意义是巨大的,不愧为经典性的著作。

222 评论(15)

一脚踢飞你

“我”和一个土人上一条捕鲸船,那些船长们各有千秋~~最帅的一个少条腿~~因为Moby Dick。讲的大致是追捕鲸鱼的故事

264 评论(11)

胖小咪咪

Written by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authors, Moby-Dick is a work of tremendous power and depth-one of world literature's great poetic epics. In the novel, published in 1851 after sixteen months of writing, Herman Melville recounts the Promethean quest of Captain Ahab, who, having lost a leg in a earlier battle with White Whale, is determined to catch the beast and destroy it. By the time readers meet Ahab, he is a vengeful, crazed, and terror-provoking figure, for Moby Dick has come to represent for him all the evil in the world. The relentless voyage of Ahab and his crew, a finely etched group of weird and wonderful characters who seem both flesh-and-blood individuals and symbolic of the varying qualities of men, becomes a masterful drama of life at sea. The drama is made more fascinating by Melville's eloquent style-a combination of the journalistic, colloquial, and poetic-and the themes and subjects he pursues-whales and whaling; mean's need for love and comradeship; and the fury of Ahab for the whale. Through realistic storytelling, symbolic allegory, and allusive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Melville achieves in Moby-dicka special intensity that readers will marvel at, and not soon forget.

295 评论(14)

阿雯雯777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

16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