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越越92
three come on repair1980年,深圳开始出现国内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三来一补”是4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总称: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曾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20年过去了,“三来一补”企业现在怎么样?产业调整促使“三来一补”进行调整毫无疑问,“三来一补”企业在国内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深圳,“三来一补”最早的发源地。从南头半岛到华强北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从市区全线撤退。不过,深圳郊区人自信地告诉记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深圳郊区还会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他们的理由是:———深圳郊区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比深圳经济特区要慢得多,而且差距还在拉大。深圳郊区长时间内还只会保持低素质的劳动力供应。从深圳郊区整体看,还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土地。———深圳经济特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时间不长,新的产业刚刚形成规模,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都还未覆盖。大规模的面向郊区扩张还需要长时间。———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形成,要经历很长时间。而形成以后,也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发展的惯性。因为形成一个产业生存所需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并非一朝一夕而就。最近几年,深圳郊区各镇每年引进的外商与撤走的外商从数量上大体平衡,1998年龙岗、宝安两区18个镇共引进外资企业850多家左右(其中“三来一补”企业660家),而1998年这18个镇撤走的外资企业大约也在800—900家。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三来一补”企业早就从深圳飞向珠三角,飞向全国。据悉,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办起了“三来一补”企业,多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日益上升,一些外商开始将投资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沿海其它地区和内地,以继续获得较高的利润。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三来一补”企业已过了所得税优惠期,加上劳动力成本提高,其它费用增加,因此进一步引进外资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珠三角(包括深圳)在经济起飞后,开始了新的产业调整,把目光重点瞄准了高科技产业。正在形成的竞争态势还包括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引资政策,印度、越南调整过去吸引外资的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与同处一个经济圈内的珠三角地区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香港本身的产业结构转型也带来明显影响。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香港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企业达两万多家,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达4000多亿港元,劳动密集型工业几乎全部内迁。在新形势下,香港政府及时推出新的战略,发展高科技工业,使工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香港制造业实际上已出现了北移放缓现象,今后还可能出现回流。这对于作为香港制造业内移主要地区的广东而言,“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引资环境正在变化“三来一补”企业面临挑战的更重要背景是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投资的战略变化。变化之一是: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呈现出新一轮的垂直分工,即发达国家掌握关键技术,落后国家从事硬件制造,这一点必将影响到投资结构。但这种方式下未必会是“三来一补”的形式。变化之二是:中国加入世贸,投资环境(关键是市场准入的条件)出现重大变化,国际资本必然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记者从广东省有关部门获悉:今年1月至8月,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一直保持四成以上的升幅。在外商直接投资中,从以往合资企业为主开始走向以独资企业为主。这个变化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不断熟悉,调整了自己的投资方式。外商投资方式的变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他们投资于房地产及与其相关的建筑业、金融保险、运输通讯业等几个以前难以进入行业的情况明显增多。外商很感兴趣的是那些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利润很高的行业,在这些行业的投资就更不是“三来一补”。由此看来,广东“三来一补”虽然会继续大步往前走,但高峰或许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