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5

咔嚓咔嚓咔嚓啦
首页 > 英语培训 > 地震带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的菇凉

已采纳

经常地震的地方叫地震带。例如亚洲的中国西南地区,日本,苏伊士运河流域,印度。欧洲地震带不多,南美洲几乎没有,北美洲的美国西部地区和非洲的东非大裂谷附近。

地震带英文

105 评论(14)

娜是阵疯

经常地震的地方叫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规律的带状的地区。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欧亚、洋脊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341 评论(8)

垚垚姐姐。

地震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震 英文名称:earthquake 定义: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地震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录相关内容地震分布时间分布地理分布中国的震区地震前兆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地震现象成因和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关于地震的传说成因新说相关知识地震之最临震应急准备安全准备工作地震生存手册地震自救震后自救地震时的9条须知世界第一架地震仪器地震学史大事记地震科学数据新中国成立强震相关文章相关内容地震分布 时间分布 地理分布 中国的震区地震前兆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地震现象成因和类型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关于地震的传说成因新说相关知识地震之最临震应急准备安全准备工作地震生存手册 地震自救 震后自救地震时的9条须知世界第一架地震仪器地震学史大事记地震科学数据新中国成立强震相关文章展开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全球地震分布区, 1963年–1998年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全球板块运动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带分布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地震分布时间分布 08-08-31世界地震情况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地球中的太平洋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5大地震,4次在这。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中国的震区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地震前兆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地震前动物反应 动物 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规模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116 评论(13)

大灵灵小乖乖

经常地震的地区叫地震带。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243 评论(15)

无锡小呆

改了国内主流中学地理教材——湘教版新版教材称其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其他教材不再以“火山地震带”为称。而是将“地带”替换为“地震带”,保留了原叫法。所以还是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吧。

105 评论(14)

落樱似雪

地震就是一种地壳块体应力的释放现象

8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