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娜大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 斯威夫特分别作于1696年与1697年的两部早期讽刺作品《桶的故事》和《书的战争》就是其讽刺才华的最初展现。《桶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三兄弟背弃了亡父遗嘱的故事,实质上则是对宗教论争的尖刻模仿,讽刺了那些自命为基督教正宗者的道貌岸然,揭露了他们对教义阳奉阴违的事实。该书一直以来都被英国启蒙主义者们用作攻击教会的重要武器。《书的战争》则将矛头直指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各种社会恶习,对当时学究式的烦琐考证和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的提出批评,还提出了文艺与科学应当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在英国当了几年政论家后,斯威夫特的影响达到了顶点。这时,爱尔兰人民在英国政府专制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得到了他同情。于是,斯威夫特站在爱尔兰人的立场上,猛烈地攻击英国政府,为爱尔兰人民争取早日独立和自由摇旗呐喊,还赢得了“伟大的爱尔兰的爱国者”的称号。 斯威夫特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现实,极尽讽刺之能事,对英国的君主政体、司法制度、殖民政策和社会风尚进行了揭露。 作为典型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故事总是有所指的:小人国会因鞋跟高低、吃蛋先敲哪端而分裂、演化出两党之争;大人国的居民尽管身材高大,却丝毫不像人类那样穷兵黩武;飞岛对其领地的统治就像英格兰对爱尔兰一样让人看不过眼;相比之下,倒是慧骃国里的马儿颇具理性和各种美德。 在斯威夫特笔下,丑恶人性的表现不胜枚举:背信弃义、无知浅薄、为非作歹、懒散腐败……这一切的症结皆在于人类道德的堕落。他通过对慧骃的描绘,就是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的人性和道德的追求。
奔向八年
讽刺的英文:satire。
读音:英[ˈsætaɪər]、美[ˈsætaɪər]。
释义:n. 讽刺;讽刺文学,讽刺作品。
例句:He is good at writing social satire.
他擅长写作社会讽刺小说。
变形:复数satires。
satire造句。
1、The commercial side of the Christmas season is an easy target for satire.
圣诞节期间商业化的一面很容易成为讽刺的对象。
2、He tried to smite her pride with his satire.
他想通过自己的讽刺来打击她的自尊。
3、Many Americans also love the satire aspect of late night shows, especially when the hosts roast politicians.
许多美国人也喜欢晚间秀的讽刺挖苦的特点,尤其是主持人吐槽政客的时候。
4、Her play was a cruel satire on life in the 80s.
她的剧作是对80年代生活的辛辣讽刺。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