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2

小怪兽的小胖兽
首页 > 英语培训 > 高考英语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曦若若往

已采纳

高考英语到底在考什么? 写在前面的话 1,此文较长,阅读可能要花费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时间。2,本文的阅读对象为高考英语及国内各主流英语考试的参加者及培训者。 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到国家战略,小到买菜砍价,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手等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考试也一样。 高考英语应该是目前国内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英语考试了。然而据我观察,很多人,包括考过的,或者还没考的,都没想清楚这个问题:高考英语到底是在考什么。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第一部分:高考英语有哪些题型? 近年全国各版本的卷子涉及的主要题型见下表。 个别省份或一些不太普遍的题型不做赘述。第二部分:这些题型都在考查什么? 首先看看从这些题型能获得什么信息。 第一,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使用方式为听、说、读、写四种。除了“说”,也就是口语,其它方式都考查到了。当然,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要加试口语,本文暂且不表。 第二, 分值最大的题型,第一位是阅读理解,第二位是写作、听力或者完形填空。 第三, 就考查的技能而言,第一位的就是“读”。阅读理解题直接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七选五、阅读表达也是在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完形填空题呢? 这里可能有争议了。有人说完形填空在考查词汇,有人说是考查语法。那么我问两个问题,(1)如果每个空4个选项的单词都认识,就能做全对吗?答案:否。(2)观察一下,有没有某个题的4个选项设置的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比如A是drink, B是drinking, C是drunk, D是to drink.有吗? 答案仍然为否。所以完形填空题不是考查词汇,也不是考查语法。那么它到底在考查什么? 如果问问那些做完形填空题接近全对的学生,有没有读懂文章。答案是肯定的。相反,完形填空正确率低的人一定是没有读懂文章,所以才会错一大片,而且常常出现“五连错,七连错”,就是因为文章中的某部分“完全没读懂”。事实上仔细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对于这个题型,要想把某一个空选对,你需要知道“这个挖了空的句子作者想要说什么”,而要达到这一步又需要知道作者在上文,甚至下文“说了什么”。因为这是一篇有内容有意义的文章,不是单个独立的句子,它要求你根据已有的信息,结合上下文,按照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把每个挖了空的句子意思“推理”出来就行了。说是“推理”都有点过了,在你读懂已有信息的条件下,你只要像个正常人一样思考就可以把题做对。比如有一篇完形就是这样的,在开头先有一句话:“Almost every woman wants to be a good mother.”然后过了几句又说“You never stop worrying if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 as a ________”.选项为:a, teacher; b. adult; c. parent; d.guide.前面说每个女性都想成为一个好母亲,后面又说如果你想尽好作为______的职责,你永远都会有担忧。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你一定不用“推理”就会选出正确答案parent。说到这儿,我想起我的高中英语老师的一句话:“做完形填空,就是要做个正常人。” 不过,请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在读懂已有信息的条件下”——意思就是在没读懂的情况下你是无法使用你的“推理”能力的。所以不管从它考查的本质来看,还是根据正向的例证或是反向的例证,都说明一个问题:完形填空这个题型也是在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四, 想象一下,如果此刻正在高考英语的考场上,你在那2个小时里花最多时间在做的是什么事情?答案就是:读。 总体来看,一份卷子当中要求你去“读”的分值几乎占到了2/3。基本上除了听力和写作,剩下的都是在“读“。 我想高考命题者的逻辑是这样的。高考是向大学选拔人才的考试,国内的大学生使用英语最多的方式还是“读”——本科阶段有些课程需要读英文原版教材和参考书,硕士和博士会有更多的英文书籍要读,而且需要大量阅读国外的学术期刊。而出国留学的学生则不同,他们需要听、说、读、写全方位使用英语,这也是TOEFL(托福)和IELTS(雅思)直接将考试分为听说读写这四个模块的原因。 第三部分:听力和写作的深入分析。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高考英语所有的题型中,除了听力、写作、语法填空和改错题,其它都是在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语法填空和改错这两个题型也需要你读懂已有的信息,否则能得到的分数也非常有限。那么剩下的听力和写作就跟“读”没有关系了吗?我们来单独分析一下。 先说听力。有很多学生每周都要练听力,甚至每天都在听,可考试时听力依然得不到高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听完就算”,只对一下答案,这个工作就结束了。这是不对的。为何? 假设给你听下面这段文字: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即使我以非常慢的语速,很清晰地把这段文字朗读出来让你来听。然后问你: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我敢肯定90%的高中生答不上来。为什么? 因为你从来没听过以下这些词:demonstration, symbolic shadow,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momentous decree, seared, withering, jouyous, captivity。不认识这些词,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了。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之后并没有找到这段文字材料,去查所有的生词, 并结合语法去理解意思,那么我让你再听10遍,100遍,你还是听不懂。是不是? 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 你从来没有听懂过的句子,仅仅靠听,再听多少遍也不会懂。 此结论非常简单,但很多人却选择无视它,而去做重复的无用功。 此结论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听“这一过程所输入的是语音。我们要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必须把听到的语音跟我们大脑中已有的“语音-含义”这样既有的配对信息匹配起来。比如,你已经掌握这个词“demonstration”,会正确地读作【ˏdemənˈstreɪʃn】,并且知道它有“集会”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的大脑磁盘中已经存储有一个配对信息“【ˏdemənˈstreɪʃn】-集会”。那么当你下次听到【ˏdemənˈstreɪʃn】这个语音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启动“搜索程序”在你的“磁盘”里搜索,并且很快就会搜索到“集会”这个意思并与之匹配,于是这个词就算是听懂了。那么要听懂一句话,就需要你把这句话所包含的所有词都能搜索到,再结合你的语法知识,这句话的意思就理解了。这个过程必须在零点几秒之内完成,所依赖的条件就是你的大脑磁盘中那些既有信息有着稳定的、清晰的“配对”。如果你仅仅是见过“demonstration”这个词,却并不知道它有“集会” 的意思;又或者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是你读它的发音跟正确的发音相差太远,这就是“配对”不清晰。而你的大脑一定会自动启动搜索程序——一定会的,这是大脑的工作机制,你控制不了的——然而搜到的却是错误的结果或者根本没搜到结果,也就是没听懂。 更要命的是,对很多人来说,一个词没听懂或似懂非懂时,大脑仍会使劲地搜索“刚才那个词到底什么意思?” 但与此同时听力录音却在继续放着,而你的耳朵完全听不到后面的话,因为此时大脑的“内存”被占着。等你回过神来,已经是沧海桑田。于是你捶胸顿足,只能猜一个答案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总有听不懂的词。所以听力当中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听在当下”——也就是没听懂时果断放弃,然后集中精力听后面的。也许问题的答案跟那个不懂的词根本就没关系,你甚至完全可以靠有限的、零碎的信息把题做对。 所以,提高听力分数的正确做法是这样:每次考完试或练完听力,把听力原文拿到,老老实实地把文字材料中所有不会的词、短语、固定表达或句型都搞清楚。然后呢?读!读到你把这个句子读完的同时这句话的意思也完整地显现在脑海里,而不需要再花哪怕一秒钟时间去分析和理解。 这样做就是在你的脑中建立稳定的,清晰的配对信息,以备下次听到语音的时候马上能搜索到正确的结果。 实际上,高考听力题的内容并不复杂,都是生活中常见场景的对话,生词和难懂的固定表达也不会太多。基本上只要在高三那一年每周听一套题,甚至每2周听一套题——但是重要的是把原文拿到,搞懂并熟读——坚持到高考,听力拿满分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我本人就是这个办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咦?刚才这段分析好像说明一个问题:搞定听力的方法居然是“读”。没错,就是这样。 再说写作。李笑来老师曾多次提到,大部分学生在英文写作上的问题,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干脆没什么东西可写。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写作是一个思想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思想,如何写得出来?那么如何才能有思想?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加思考。 有人说,辩论也可以让人有思想。没错。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大量阅读积累做支撑,如何辩论得起来?一个整天只会刷朋友圈而一年也读不了两三本书的人,是不会和别人产生什么有深度的辩论的。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所有的写作高手,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互联网上能写出点击量过十万的作者,无一不是有着深厚的阅读积累。所以,让自己“有东西可写”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中文和英文都可以)并思考。 如果在“写作”二字前面加一个“英文”,那就还需要一点别的能力了。实际上真的只是“一点点”。 要学会用英文表达思想,你就模仿人家是怎么用英文表达思想的。我的办法就是背诵一定数量的英文句子。记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些句子最好是从教材和高考真题中搜集出来,既有简单句又有并列句和复合句,也要包括一些惯用语和一些非常“美妙”的表达。这样在你需要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去套用这些句子就行了。至于数量,我觉得50到100个句子就够。如果每周记一个句子,每年学习时间40周,高中三年都能记120个句子,绝对够了。 当然这种“套用”的能力也是要练习的,不过这个练习过程也是容易的——因为当你脑子里熟记了几十个句子的时候,“套用”几乎就是你的大脑会自动完成的工作了。我见过很多学生不去增加阅读量,平时练习的作文从不愿意写,等到了考试,在那里抓耳挠腮10分钟也憋不出一个句子来,偶尔憋出来还是错的!真是可悲。 也许有人会鄙视这种“套用”的方式,认为这就是模仿别人。可是别忘了,语言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模仿嘛!事实上几乎任何知识或技能的习得,初期都是靠模仿的,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有创造的能力。 以上这几段文字就证明了:写作技能的提高也是靠“读”。 综合第二、第三部分,我们就能发现:高考英语所考查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跟“读”有关系。或者说,高考英语要拿高分,离不开“读”。 第四部分:如何正确地读? 第一,大量地读。 首先,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大量阅读(也可以叫泛读,注意是广泛的泛)都可以为我们的写作积累思想。 其次,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带给我们英语国家的人文艺术、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无论哪种语言,表达一个观点或讲一个故事是要有逻辑的。你在大量阅读中会逐渐熟悉英语语言的逻辑。并且配合这样的训练:阅读时不断总结:“这一段说了什么“、”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或文章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当阅读量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练出了一种“快速获取大意”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考试又有什么用呢? 仔细观察阅读理解的题目就会发现:无非是两种考查思路:读懂文章大意了没?读懂某个细节了没?事实上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想读懂所有细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只能去抓大意。这时候,“快速获取大意”的能力就派上用场了。抓住大意之后,考查细节的题目也容易解决了,因为你就知道该在哪一段找答案了。 在训练这种“快速获取大意”的能力时,初期你可以先拿笔写下那些总结性的句子,熟练了之后只要能说出来甚至“在脑子里说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学会精读。 从题型看,完形填空的分值也很大,而它要求你完全读懂每个句子;阅读理解中的细节题占比也很高,当然也需要准确理解相关句子才能解答。此外,语法填空和改错也需要精读的能力。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考试所需要的”精读能力”? 简单句理解起来基本是没有难度的(除非你的词汇真的太少,语法真的太烂),构成理解障碍的往往就是复合句、并列句、非谓语动词,以及各个独立句子之间表示关系(也就是逻辑)的词,如still, however,what’s worse等。所以在做精读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打磨对以下这些词(结构)的快速、准确理解能力:(1)从句及非谓语动词;(2)and, but等并列连词及however, still, though, unless, as,等从属连词或关系副词;(3)含义上有极端色彩的词,如最高级,the only, the very, the right, the last, main, majority, minority, single, mere等;(4)代表对比关系的词,如比较级、than, would rather, prefer, other than, instead(of), the same as, as…as, while等;(5)搞清楚it、they、this、that等代词表示的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以上这些词或结构表示的就是“基本意思单位”(语法上讲就是简单句、从句或非谓语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名词性从句都是可以看做“这件事儿”,去充当主句的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而定语从句一定是去修饰它的先行词的,反过来说,把先行词带入到定语从句所缺的部分,一定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就好理解了啊。看个来自高考真题的例子: Adam Gazzaley, a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who was not a member of the research group, said one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was that it couldn’t find out whether people who start out less focused tend toward multitasking(多任务处理)or whether people’s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changeas a result of multitasking. 这句话的确很长,里面有7个谓语,从前往后分别是was, said, was, couldn’t find out, start out, tend toward, change.看清楚了,这儿只有一个句号。根据一个谓语对应一个简单句或一个从句的原则,这里面可能最多有6个(层)从句。吓着了吗?别担心,再复杂的句子也不过是一个主句加各个从句构成的。 第一个was是在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是Adam Gazzaley,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Adam这个人并不是研究小组的成员。 第二个是said,主句的谓语,后面整个是一个宾语从句,所以后面所有内容都是Adam说的“事儿”; 第三个是was,后面跟个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所以后面的内容都是在说这个(Adam所说的)limitation是什么; 第四个是couldn’t find out,所以后面的内容都是在说it(这项研究)不能确定什么; 然后发现couldn’t find out后面有两个whether宾语从句用or并列起来了,于是理解为此研究不能确定的是两个“是否…”的问题;第一个whether里面还有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显然先行词就是那个people,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刚开始不太专注的人是否会倾向于进行多任务处理”;而第二个whether里面再没有从句了,所以直接理解为“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否会因多任务处理而改变”。 到此结束。总结起来就是:这个Adam说(宾语从句开始了)这个研究有个局限性,就是(表语从句开始了)它不能确认两个问题(两个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还有两个定语从句都是修饰成分,单独理解一下就行了,而两个whether宾语从句的内容再单独理解一下。整个句子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精读能力就是,不管句子多长多复杂,你都能够把结构理清楚,把意思理解得准确而完整。 那么精读能力如何训练?答案是:朗读。 我见过太多英语不好的学生,课本学过的文章根本没法读下去,有些即使磕磕巴巴地读下去了,随便找一个带从句或非谓语动词的句子让TA说说意思,都说不上来。然后我问TA,你平时读英语课文或文章吗?老实点的会回答:“基本不怎么读”,那些说读的我会再问“怎么读的?”很多回答都是“默读”。 相反,几乎所有的英语学霸都能够很顺畅地把课本上的文章读下去,意思也都能准确理解。有些甚至能背诵。而这些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有朗读的习惯的。 有人说,读就读呗,干嘛非要朗读?有区别吗?——有! 我们分析一下朗读这个过程的“原理”。 第一步,你用眼睛看到纸上的文字(按照一定顺序组织的单词);第二步,大脑开始逐个搜索它存储的这些单词所对应的发音;第三步,把这些发音读出来;第四步,耳朵听到这些你读出来的发音;第五步,这一步才是理解的过程:耳朵听到的发音反馈给大脑,大脑会确认,并且以这个读音为“参考坐标”调用该单词的匹配信息(意思,用法);然后呢,每读完一个或若干个“基本意思单位”,大脑还会根据前面所确认的单词的意思、用法,结合你的语法知识或一些固定表达输出一个意思,也就是理解(有时还会呈现出一副画面,这就是有“画面感”的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体会)。 那么为什么要读出来让耳朵听到呢?默读不行吗? 的确,默读当然可以实现理解。但是默读省去了朗读过程的嘴巴去读和耳朵去听的环节,变成了眼睛看——大脑搜索——理解的过程。这里面最关键是没有了大脑通过语音来确认含义这一步。没有确认,理解就会出错。生活中有两个现象跟这一点原理想通,一个是戴着耳机唱歌很容易跑调,另一个是聋人必哑。 默读有可能造成以下问题: (1)如果默读的时候遇到困难(生词,搭配,或者语法方面搞不清楚的问题),高速运转的大脑“根本停不下来”,或者有的人习惯了囫囵吞枣地读,所以干脆“懒得停下来”,于是直接不理会这些困难而进行“猜读”或“跳读”,这样输出的理解只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2)有些人无法接受上面的输出结果,于是返回去反复揣摩刚才有困难的片段,这样反而降低了理解速度。 针对默读的缺陷,出声朗读又能解决什么呢? (1)朗读过程同时调动了眼睛、嘴巴、耳朵,产生了视觉和听觉刺激,并且把一个词(组)的形、音、义、用法再次匹配了一遍,强化了记忆。 (2)朗读避免了默读时猜读或跳读的情况。有人说朗读时也会遇到不认识的词啊?不也会猜读、跳读么?想想看,因为有了发音——听到——确认这一步,有生词的时候你还能朗读下去吗?所以朗读会倒逼你先把生词搞定,这样才能连贯地读下去——可见朗读还能让你扩充词汇量。 (3)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在连贯的朗读过程中,即使词都认识,但读完一句后意思很不清楚,也就是没有输出一个理解的结果,你也是无法继续读下去的。朗读方式本身会逼着你去理解。如果没有输出理解的结果,你那颇有敬业精神的大脑是不会凑合着干下去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你脑中存储的最基础的知识层面的东西——单词、搭配、语法等转化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是理解能力,是知识之上的技能层面的东西。这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因为考试不会让你默写单词,也不会考你名词性从句有哪些引导词,而是要你去理解文章的。所以,朗读能实现知识到技能(理解能力)的转化。 (4)朗读训练初期,我们的大脑是以单个的词或词组为单位去调用和理解的。就像小孩子读书要逐字理解一样。但是随着训练深入,大脑调用和理解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为了跟上理解速度,大脑发现一次调用一两个词太慢了,于是把一些词的习惯用法,一些固定句型,甚至一些语法结构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直接以这种“大结构”为意思单位去调用和理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读得够多时,你会发现“It is…that…”这种句子一出现,后面无非就是主语从句(it做了形式主语)或强调句型。所以当你下次读到一个句子以it开头时,大脑已经准备好要按照形式主语或强调句去理解了;等that后面内容出来时,再根据大脑存储的另一个固有信息即“that后面如果本身是完整句子,必是主语从句;如果加上that前的内容才能构成完整句子,则必是强调句”来判断,整句的理解就变得相当容易而准确了。这种理解模式让你“站在高处”一眼就看穿了整个句子结构,理解起来就相当快速而准确了。 这个原理实际上有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支持。人脑的记忆有“显性记忆”和“隐形记忆”之分。如果一个信息在脑中是以显性记忆存储的,调用的时候是需要一番搜索和再理解的;而隐形记忆的信息,调用时非常快,理解也异常准确。对于语言来说,只要使用的次数够多,很多显性信息就会内化为隐形信息。比如中文的“的”,它有包括修饰、所有关系、比喻等在内的N多种用法,相信很少有人能理清楚,但我们每次读到它或者写作要用时,都能不用思考而在瞬间调用它并且准确理解或使用。这就是隐形信息。英文也一样,当我们对很多词或语法结构通过阅读“使用”得够多时,这些东西就内化成了隐形信息。你的英语语言的隐形信息越多,理解和写作时就越快,越准确。 关于如何读,总结起来就是:大量地读,大声得读。不会读,就查字典,查语法书,问别人。(但是别问百度。具体原因自己去了解吧)很简单。 我坚信这句话:爱读的人,会读的人,英语成绩一定不会差。 总结:本文分析了高考英语到底在考什么?答案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获得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答案是:大量地读+朗读。 证明完毕。开始上路吧。Good luck! By赵元 Feb,16th, 2017

高考英语课

331 评论(10)

打怪兽789

目前来说,全国英语依旧是必考项目,处于主科地位。但由于课改,一些省份实施一年两考,选取最高分作为高考英语成绩。这也就意味着高考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考不好的下次考好,考好的下次再努力更上一层楼!望采纳,谢谢!

312 评论(12)

taojia1988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匆匆地一学期过去了。有收获,有不足,更有些许遗憾。记得刚接班时,就希望通过一学期之努力能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成绩。然而,一学期来辛辛苦苦地教学却未能分享到学生学业进步的喜悦时,我们又陷入苦恼。高三的学生各个都怀着美好的懂憬,也表现出超常的勤奋与刻苦,显然学生们已尽心尽力了,无可厚非。这样,对我们自身的教学的反思,也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一、 合理制定,完善教学,复习计划

要想搞好高三英语教学,没有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是不行的。在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的教学和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计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才是我们这样的学生的唯一途径。教学和复习都应该注重实效,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二、以语篇为基础,扩大学生词汇量

由于高三没有再订新课本,都是复习高一、高二所学过的课本。因此,教学中光靠八本书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是同学们学过了的,所以我们还要精选一些阅读材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在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泛读材料,以巩固和拓宽语言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我们以《英语周报》为基础,用好《英语周报》,因为报上的文章比较新,时代气息浓,篇幅多。每期精选一两篇为精读材料,两三篇为泛读材料。在平时教学新词汇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由新翻旧,以旧带新,通过形近,义近,同义,反义,固定搭配等手段串联起大量有用的词汇,让学生从纵向,横向及各个方面将词汇的雪球滚大。对于所有精泛读材料中碰到的生词,要求学生摘录下来,老师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如听写或再现认读的方式进行检查,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三、加强听力,写作训练,合理安排综合训练

加强听力和写作指导和训练,是我们高考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只有多听多练才可能有好的成绩。但只是听和练还不能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中训练和对听力方法的指导,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分析,能够猜测听力的内容,能够初步选出部分答案和排除部分答案。我们选用的《英语周报》和《听力风暴》。它们的语速中等,音质清晰,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对于写作,在写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1)繁简适度

(2)有闪光点,要有较高级词汇和较复杂语言结构

(3)层次分明,承上启下

(4)细读提示,写全要点

(5)书面干净,整齐,规范。教师也要遵循"粗批,快改,及时发"的原则。否则,失去了时间意义,效果就不大了。同时让学生背诵范文,做好语言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了解高考动向。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高三英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培养主体意识,强化课堂训练"的原则,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按照"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主旋律进行教学和复习,提高实战能力。

五、进行做题训练

熟话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此话一点不假。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知道要多练。因为谁都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再者现在的高考题,阅读信息量大,速度的训练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所以,要想从知识的熟练掌握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很难奏效的,尤其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因此,我们通过考练结合,重点答疑,通过长期的训练,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为了提高高三英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培养主体意识,强化课堂训练"的原则,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按照"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主旋律进行教学和复习,提高实战能力。

一、总体复习思路

高三英语备课组都是青年教师的组合,新老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做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借签、共同提高。为了应对新高考,我们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考纲,精析近几年高考题的前提下,确定了明确的备考思路和具体措施。主要做法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模块、分单元进行,主线是夯实基础,注重知识储备。新课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系统复习。从语言学习的整体角度出发,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精练、巧练、练中点拨,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侧重语法专题训练,旨在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我们重点复习了各种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独立主格结构、倒装、虚拟语气等语法专题,主要通过经典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从而牢固掌握各项语法的实际运用。

3、第三轮复习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考前60天的英语复习计划,针对高考题型进行复习,同时加强综合训练。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对语篇语境的语义领悟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具体教学做法

1、回归基础,注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狠抓词汇记忆和重点语法,学生自作复习册。每天记录10个词汇,在冲刺的30天里,15个熟词新义,1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1个语法项目,以及10道做过的错题。

①印发词汇表,加强词汇练习

要求学生购买了一本《高考词汇3500词》,帮助记忆词汇。“优生联赛”后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印发了《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高考词汇,特别注明近两年新增词汇。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字母, ( ) 把这单词逐一掌握,然后完成《高考词汇3500词》的词汇跟踪练习(自编学案)。最后按照字母要求学生默写出中文意思。

②突破重点词汇(熟词新义,新增词汇,动词词组)

在前期基本词汇背诵完后,一模后我们将重点关注熟词新义,高频词,新增词这三大类词汇。尤其是新增词。

对于新增词汇,我们按构词法将这些新增词汇进行分类,每天在黑板上板书10个单词,要求学生了解英文释义和字典里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单词的内核,避免受中文思维影响。

对于熟词新义,选取高频率一词多义的200个词汇做成词汇表,并引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记。每天20个,然后通过句子翻译巩固新义。

对于动词词组,主要关注由15个单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如take,turn,put,break,call,come,cut,get,do,give,go,hold,keep,look,make。每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一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

③充分利用教辅书。

我们在一轮复习时采用《解密高考》,这本书里面的知识点归类的相当好。包括模块一到模块八共8册书的重点词、语法、句子等,让学生重新温习那些学过的重要词汇。除此之外,还重复利用《解密高考》里的好词好句,将其自编成学案,让学生进行练习。

④回归重点语法项目

回归重点语法项目,如动词、复合句,特别是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将词法(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同短文改错相结合,将历年中全国各地短文改错内容按冠词,名词,代词等分类进行单句改错。

⑤查漏补缺

平时要求学生个人建立错题集,教师建立班级错题档案,从知识要点,做题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去比较,延伸,真正作到一题会十题。每隔几天,重新温故和测试错题。

2、分层教学,抓住可以突破的增分点

本校实施分层教学,各个班级的层次非常分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突破增分点。

对于本科班,抓住重点,突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本科班的增分点是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写作上。对于专科班,抓基础和落实。专科班的增分点在于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

3、坚持朗读背诵不放松

印发好词好句,美文,高考范文等让学生在早读朗读和背诵。最后阶段坚持学生回归课本,大声朗读课文。

三、需要反思之处

1、一味求全,贪多图快

尤其刚开始复习时,从知识方面讲,学生不具备完整、系统、全面、能适应高考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上看,学生刚进入高三,心理准备还不充分,这时我们却求全、图快,知识讲完后很少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只顾进度,不求效果。

2、成套题做得多,单项突破不够

知识的点与面没有很好的兼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解决,这是我们的又一失误。学习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复习时应把完形、阅读、写作提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否则,学生会感到手生,拿起笔来心理发怵。由于单项突破不力,待到最后做综合模拟试题时,就暴露了不少薄弱环节。此外,听力方面指导得太少,只注重听后核对答案,没注重方法的指导。

3、分层次训练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虽然平时要求分层教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落实到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弱科生消化不了的状况。再者,知识落实也不够,老师只满足讲过了,却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优生培养做得还不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题和答案,而没有去逐个解决他们各自的不足和问题。

4、没能彻底解决学生卷面差的问题

高考英语试题的变化之一就是书面表达篇幅要求加长了,要求学生写的多了,我们却没能高度重视狠抓书写规范和卷面整洁,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书写比较差,卷面不清晰,直接影响了他们第二卷的得分。

高三这一年,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磨砺。在此我谈谈对复习备考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加强研究,提高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

认真学习并分析了高考题的类型,目的是总结规律寻找突破口。从历年高考试题的整体研究中找共性;从20xx,2005,20xx年各类试题的研究中找趋势;开拓性地抓复习备考。今年高考新增加的题型,为任务型阅读,考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需要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试题的考查全面,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常规教学及复习备考中,我们始终抓住加大阅读量,开展泛读教学,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根本上培养考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增加的内容为单词拼写:该题型为10年以前高考题型。十年后再次出现。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比较重视的词汇的巩固及扩充,以及好句子和好课文背诵这一环节。

二、制定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

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逐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降低难度,回归基础,强化专题训练。

进入高三后半学期,高考临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中档、低档题,这对学生取得高分是非常有利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这时,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漏洞,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3、整理基础知识,适当做一些高考题。

要在高考前夕找到良好的语言知识感觉和运用能力感觉就必须回归基础,整理巩固基础知识,用最充实、最满意的感觉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试着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学会找出每道题的切入点,从中总结命题利益和命题手法。

三、狠抓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备考。

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复习课上我们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

今年高考的启示及反思:

(一)高考试题选材求新、求异的特点要求教师注重本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渗透能力的培养。

(二)高考命题角度从知识运用、语言结构知识点的考查向语段、语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侧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基础知识系统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新的书面表达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写作时使用一些较高级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无疑会对中学英语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年又第一次在写作中使用了开放性试题,改变了以往拘泥于提纲写作的形式,不仅给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考生对已掌握语言的发挥,对中学英语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四)高考英语的总趋势要求教师不断充电,迅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思想方面

高三体育班是学校输送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根据领导的安排,作为代课教师不能一丝松懈,学生大部分基础差,但是高考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太高,提高大面积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重要的任务。学生水平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所以严格要求,加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成了思想工作的重点。

2、教学方面

最初制定严格的单词短语过关制度,让学生知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小组划分刚开始以座位划,随着学生水平的显露,老师再以学习程度分层次划分,让每位学生都有提高,并在学生背诵过程中,不断提问学生,激励学生夸奖鼓励学生。

让学生准备反馈本,每次考试讲解后,要让学生扩大词汇量,查漏补缺。除了正常复习外,课外让学生过关初中单词,阅读精选课文,以旧促新。并在检测题方面以及考试方面,精选试题,难度适中,让学生有长进,看到自己的进步,然后坚定不移的跟着老师的方向走。

对于一轮单词短语用法的复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先看,自己研读,老师再总结反馈,进行配套训练,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并且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点拨为次;对于语法的讲解,注意循环渐进,每单元逢语法必点,最后总结分析,做练习题,使学生在无意中学到语法知识。

在书面表达方面,最后先背诵短文写作和短文,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最好每周一次,让学生指导如何审题,布局,最后进行模块的训练。

总之,要发挥备课成员的力量,大家的集体备课,共同博求最佳的教学方案。

英语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许多学生都说英语真困难,不愿意学习它。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不太理想。最近,有件事情使我感触太深了。认识到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存在着有他们不愿意学习的因素。

由于要录实堂课,所以我就把课本中的一节读写课制作成了课件。这样想的目的主要是避免课堂上的麻烦,节省时间。但实际上的效果却是我没有想到的。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课件,所以他们感觉非常的新鲜。上演练课的时候,学生学的特别的认真。他们积极的、认真的读课文,听我解讲课文中的重点知识。也在积极的动脑回答思考我所给他们出的问题。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没有一个在偷懒,都在认真的学习,哪怕是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学生。自然而然这一节课的效果是出乎我所意料的。过后, 我就在办公室里反思为什么这节课上的这么好?学生为什么对我已经学过的内容表现出这么大的反应?我的最大的感触就是,使用了新鲜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这就意味着,上课要不断的给学生新鲜感,要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就是在这一堂课中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本身的潜力,由他们原先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的学习。正因为他们对本节课充满着兴趣,所以就有很大的乐趣去学习,从而就很顺利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更改教学方式,要从根本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287 评论(9)

天秤座朱丽

回答:目前是的。

延伸:

高考统考科目是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统一考试科目。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本、专科招生的考试科目,1952 年为:政治常识、国文、外国文(俄文或英文,部分考生根据规定可免试)、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体育、音乐、美术等类系科的考生加试术科(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科目)。1954 年分为两类,除本国语文、政治常识、外国语(部分考生免试)均必考外, 文科、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等类专业考历史、地理。

理、工、农、林、医类专业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类专业加试有关专业科目; 财经类专业加试数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考科目

22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