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5

平凡yifen
首页 > 英语培训 > 剧目的英文是什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蓝色的蝎子

已采纳

要区别这两个单词,就首先要明白戏剧本身的双重性。所谓戏剧本身的双重性,或者说,戏剧的两个生命,指的是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剧本,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人的表演。着眼于文学构成的戏剧性,在西方用dramatic 和 dramatism 表示,前者是戏剧—— drama 的形容词,后者是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创造的一个专表戏剧性的概念;而着眼于舞台呈现的戏剧性,在西方则用 theatrical 和 theatricality 表示,前者是戏剧(剧场)—— theatre 的形容词,后者是以theatre 为词根的一个专表戏剧性的概念。两种戏剧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了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 由于drama 与theatre 在中文中均被译为“戏剧”(只有在特指演出场所时,theatre 才被翻译为“剧场”、“剧院”),因而在中文出版物中,“戏剧性”这一概念的使用相当混乱。它有时是指戏剧在文学构成方面(如情节、结构、语言等)的一些特征,有时是指舞台呈现方面的种种特殊要求,有时则是从文学到舞台混杂着讲,以致造成概念上的自相矛盾。如《中国大百科全。戏剧卷》在“戏剧性”这一词条下注的英文是theatricality (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但它所引用的德国理论家奥。史雷格尔与古。弗莱塔克以及英国作家威廉。阿契尔的说法,却都是着重从dramatic 或 dramatism(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的特点来讲的。词条作者仅从西方学者著作的中译本的解释来解释“戏剧性”,当然发现不了这一差别,因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译成了“戏剧性”。

剧目的英文是什么

285 评论(8)

杜拉拉candy

show 英[ʃəʊ] 美[ʃoʊ] v. 表明; 证明; 给…看; 出示; 展示; (通过示范) 教,解说; 演示; n. 演出; 歌舞表演; (电视或广播) 节目; 展览; 展览会; [例句]Research shows that a high-fibre diet may protect you from bowel cancer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可预防肠癌。[其他] 第三人称单数:shows 现在分词:showing 过去式:showed 过去分词:shown

335 评论(12)

越狱找食吃

第一个是标题,题目,第二个是主题

143 评论(9)

难得明白

剧目 a list of plays or operas

196 评论(11)

樱桃大丸子子

之前关于文化输出的文章里,我们说到京剧的输出高度依赖于语言。同时我们也提到京剧翻译的巨大难度。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具体讲解京剧内容的翻译。 京剧翻译难度 有关京剧的翻译,主要包括京剧的基本概念和京剧剧目两大块。京剧剧目方面的翻译,主要用于为中文的京剧表演提供字幕(subtitling),比较少见的是为以电影(视频)形式放映的京剧提供配音(dubbing),甚至直接用英语表演京剧。为以中文表演的京剧提供字幕需要吃透念白和唱词的含义并找到适当的英文表达,难度已经极大,原词中的谐音、双关等微妙表达在翻译中难免会失真。 为京剧提供英文配音不仅要进行翻译,还要寻找配音演员进行唱和念的学习、训练,难度以及成本可想而知。而演员直接用英文排练和演出京剧,更是难上加难。 这方面的主要尝试者是夏威夷大学的魏莉莎(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教授。她翻译并编导了《凤还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铡美案》、《杨门女将》等全本英语京剧,是极为罕见的创举。魏莉莎教授于2019年12月获得了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此外,斯科特(A. C. Scott)、卞赵如兰(Chao Julan Pian)翻译了《打渔杀家》《捉放曹》《苏三起解》等剧目,也是极难达到的成就。 以上几位都是从事京剧英译研究的名家,卞赵如兰是哈佛大学音乐系及东亚文化语言系教授;魏莉莎教授曾在南京大学学习京剧艺术并拜梅派名旦沈小梅为师,以研究京剧音乐的论文获得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教。 即便是这些大家的译本,相对于原本也难免有偏离之处,无法充分传达原本的意境。这可以说是京剧剧目翻译几乎无法避免的遗憾。更多的翻译者如果有兴趣参与京剧翻译,主要机会在于对京剧基本概念、剧目、演员以及演出活动的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对京剧文化的输出或推广出一点力。 翻译体会分享 以下初步介绍一下我们在翻译部分京剧基本概念时的做法和体会。按照这些概念与现成英文概念之间的距离,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别: (1)可以用英文概念对应的概念 京剧 Peking opera / Beijing opera 中国戏剧 Chinese opera 革命样板戏,样板戏 Model "revolutionary opera" 剧目 Repertoire 动作 Movement 戏服 Costume 脸谱 Facial make-up 勾脸 Facial painting 戏班,剧团 Troupe 以上这类概念,有的并不是京剧中特有的,例如“剧目”“戏服”“戏班/剧团”等,使用通用概念就可以表达;有的虽然是京剧特有的概念,但是它们与更加通用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叫法上的不同(例如“脸谱”“勾脸”)。对于这两种概念,可以用常见的英语概念来与之对应,即便不提供额外的解释,读者也能够通过英文体会到要传达的意思。 (2)需要借助于拼音加英文解释的特有概念 唱 Chang (singing) 念 Nian (speech) 做 Zuo (acting) 打 Da (martial arts) 生 Sheng (main male role) 旦 Dan (female role) 净 Jing (painted face male role) 丑 Chou (male clown role) 守旧 Shoujiu (an embroidered curtain) 砌末 Qiemo (Stage properties) 折子戏 Zhezixi (short plays or plays made up of short scenes from longer ones) 以上这类中文概念都是京剧里特有的,括号里给出了与之大体对应的英文解释;但是,这些英文只是大致的解释,并不能准确反映这些特有概念的含义。 其中“唱念做打”对应的拼音后面括号里的英文解释,与这几个京剧概念之间的距离较近;而“生旦净丑”对应的拼音后面的英文解释,则相对于原本的京剧概念较为简略,在适当的地方可能需要更加详细的解释。 因此,在将相关内容译成英文时,主要还是使用拼音来代表这些概念:如果某一个此类概念是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我们通常会给出拼音并在后面的括号里附上英文解释,此后再提到这个概念时就使用拼音。 (3)更为具体、复杂的概念 还有一些京剧概念更为具体,或者更为专业,解释起来更费笔墨。 比如,旦角(female role)之下的青衣(qingyi)、花衫(huashan)这样的具体细分,要比较准确地用英文说清楚它们对应何种角色就不是简单几个单词可以做到的。 再比如西皮(xipi)和二黄(erhuang),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它们是the two chief types of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而至于这两种腔调分别对应哪些板式、有什么特点以及适合表现何种情绪或场景,我们大众也未必清楚。 这些概念在翻成英文时,除了给出拼音之外,究竟要提供何种程度的解释就要看文章的具体功能和读者对象了,不好一概而论。 在进行京剧相关的翻译过程中还有个体会,就是承担这样的任务也是深入感受和了解京剧世界的好机会。

34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