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yanyanbobo
越剧
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越剧
maggie800315
简介: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来源: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荣誉:1953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被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扭转了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共产党不要文化”论。
1953年春,徐玉兰、王文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司令部给予的二等军功章。
雪蓝的枫叶
越剧,戏曲剧种。因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它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 名说唱艺人首次化妆登台,串演《十件头》、《赖婚记》、《倪风煽茶》等,唱腔仍以“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为主,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被称为“的笃班”,又名“小歌班”。后流行于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村生活,主要有《卖婆记》、《卖青炭》、《箍桶记》、《养媳妇回娘家》等。随着小歌班在浙东南各城市流传,剧目逐渐改取坊间唱本或移植乱弹剧目,如《珍珠塔》、《双珠凤》等。曲调也由用帮腔演唱的“吟哦调”向乐队伴奏发展。1916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到1921年为区别于“绍兴大班”,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于升平歌舞台。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do、 sol,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艺术特长。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戏”的影响,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不久退回农村。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所以吸取京剧西皮la、mi定弦,创造出“四工调”,一时与男班展开竞争。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江浙绅商多集中于此,市面畸形繁荣,一时涌入上海的女班竟达30余个,时称“女子文戏”。著名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马樟花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 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 sol、re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1945年组成雪声剧团,建立了较正规的剧务部,在演员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的协作下,使越剧艺术在综合各种艺术手段,丰富表现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范瑞娟在演《梁祝哀史》中,与琴师周宝才创造定弦do、 sol的“弦下腔”,丰富了越剧曲调。1946年 5月,雪声剧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引起文艺界很大反响,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1947年夏季,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事业,“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筱楼)义演《山河恋》,并与破坏越剧改革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场斗争。这一时期,在剧目上出现了一些较好的戏,如雪声剧团的《红粉金戈》、《凄凉辽宫月》、《万里长城》;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剧团的《石达开》、《葛嫩娘》、《浪荡子》;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的《天涯梦》、《长陵怨》、《孔雀东南飞》;徐玉兰、王文娟的玉兰剧团的《国破山河在》、《红娘子》等。在演员演唱艺术上也逐步形成各自的流派,其中影响较广的有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以及稍后的戚雅仙派等。剧团组合时有变化,到1949年上海有近30个剧团,其中雪声、东山、玉兰、云华(竺水招与戚雅仙)、少壮(陆锦花等)被称为“五大剧团”。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地区对越剧也进行了改革,组成社教队,编演新戏,在部队和农村演出。江南新四军北撤时,越剧也随部队到了山东。社教队采取男女合演形式,演出了不少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