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斯基801110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扩展资料
生物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可以按照反馈方式划分为两种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2、正反馈
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液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经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身调节
liuyuecao110
跟踪你的月经周期。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称为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也是人类的生殖周期。通常把月经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临前一天为止称作一个月经周期,每一月经周期平均约28天。按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月经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增生期(排卵前期、卵泡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卵泡分泌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逐渐修复和增厚,血管和腺体增生,卵泡发育直至成熟排卵。(2)分泌期。由排卵起到下次月经来临之前,即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黄体生长成熟,并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性激素。在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及腺体继续增长,并分泌粘液,为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准备条件。(3)月经期。卵细胞若未受精,黄体逐渐萎缩,激素分泌急剧减少,子宫内膜血管痉挛,使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而剥离。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及脱落的内膜碎片经阴道排出。历时约3~5天,流血量50~100毫升不等。一般女子在13~14岁开始出现第一次月经,称初潮。45~50岁为月经终止期。人类神经系统对卵巢活动有调节作用,在精神紧张或过度忧虑时可造成月经周期的紊乱。怀孕期与哺乳期通常无月经。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多在28~30天,提前或延后7日左右属正常范围。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必须有她自己的规律性,否则应视为异常。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功能,而垂体又调节卵巢的功能。子宫内膜则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反过来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释放,即反馈作用。抑制其释放时称负反馈,促使其释放时称正反馈。在第一次月经周期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产生的Gn-RH,促使FSH和LH的分泌及释放。在FSH和LH的协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卵泡成熟后,体内雌激素出现第一个高峰。雌激素分泌量增多,抑制FSH的产生,促进LH分泌增多,出现LH峰,触发了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其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典型的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暂时降低,随后又出现第二个较低的高峰。黄体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使FSH和LH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其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黄体萎缩后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Gn-RH再分泌而开始另一个月经周期。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