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小
对于病毒的起源曾有过种种推测:①病毒可能类似于最原始的生命;②病毒可能是从细菌退化而来,由于寄生性的高度发展而逐步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腐生菌→寄生菌→细胞内寄生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大病毒→小病毒;③病毒可能是宿主细胞的产物。这些推测各有一定的依据,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病毒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是未定的。但是,不论其原始起源如何,病毒一旦产生以后,同其他生物一样,能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演化。
在病毒大家庭中,有一种病毒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就是烟草花叶病毒。无论是病毒的发现,还是后来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烟草花叶病毒都是病毒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起着与众不同的作用。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致病的病原体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错失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并同伊万诺夫斯基一样,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但贝杰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从这些实验结果,贝杰林克指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有3个特点:①能通过细菌过滤器;②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③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神奇的病毒“诞生”了
几乎是同时,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和费罗施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
“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初用来识别病毒的性状,如个体微小、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可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具有致病性等,现仍有实用意义。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词的涵义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学组成和增殖方式是独具特点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微生物或遗传单位。它的特点是: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他细胞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独特的;体积比细菌小得多,仅含有少数几种酶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或称病毒体(完整的病毒颗粒是指成熟的病毒个体)。
由于病毒的结构和组分简单,有些病毒又易于培养和定量,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后,病毒始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SSpapergirl
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 或仅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无细胞结构,为纤细的病原体。
不让一个字注册
说起病毒,能马上联想到的词汇有很多,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疯牛病病毒,等等。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SARS病毒,引爆了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非典型性肺炎。确实,就如组成“病毒”这个词的两个单字“病”和“毒”所描述的一样,病毒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命体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据大概统计,大约70%的人类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中世纪引起全欧洲恐慌的黑死病,其学名叫鼠疫,就是由病毒大家庭中的一员——鼠疫病毒引起的。 当然,病毒也有其有益的一面。比如,用病毒杀虫剂取代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就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那么,什么是病毒? 我们知道,除了人类、动物和植物之外,还有一种基本上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的生命形式——微生物。病毒就是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类。不过,病毒不同于其它生命形式的是,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具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状态,即病毒有时表现出有生命,有时仅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除此之外,个体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等等,都是病毒的特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最简单、最小的生命形式。专性寄生性使病毒必须借助于其它生物的活细胞才可以完成增殖,因此病毒有了生命和非生命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病毒虽小,但对动物、植物和人等大生物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它的组成简单,大多数病毒粒体中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及一种或多种蛋白质。病毒具有专性寄生性,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根据宿主的不同,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拟病毒(寄生在病毒中的病毒)等多种类型。有的病毒甚至没有蛋白质,只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较小型的核糖核酸(RNA)分子(类病毒),或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RNA(拟病毒)和没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朊病毒),我们把后3类统称为亚病毒。 病毒的基本类型病毒的基本类型名称 基本特征 (真)病毒 至少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物质 亚病毒 类病毒 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核糖核酸(RNA)分子 拟病毒 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RNA 朊病毒 没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的特点: 1)形体微小,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 2)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3)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DNA或RNA含有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所必须的遗传信息; 4)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5)严格的细胞内寄生,任何病毒都不能离开寄主细胞独立复制和增殖。烟草花叶病毒(TMV) 番茄黄化花叶病毒(Tomato yellow mosaic virus, TYMV) 病毒的结构 动物、植物病毒的结构 动物和植物病毒,特别是相当多的动物病毒,其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由糖蛋白、脂类所构成的囊膜把它们包裹起来,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以及小麦丛矮病毒等。有的病毒在囊膜的最外层还有突起物。引起天花一类疾病的痘病毒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病毒,外形呈砖状或面包状,大小300nm×250nm×100 nm,所以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看到,但要看清表面结构还需要电子显微镜。它的核衣壳的结构复杂,而且囊膜上还有很多管状突起物。 昆虫病毒的结构 昆虫病毒基本分三类:一类是病毒核衣壳颗粒为游离态,没有囊膜包被,也没有结晶状蛋白质包被的;第二类是核衣壳外有囊膜包被的;第三类是核衣壳外面有很多蛋白质晶体包被,形成多角形的包涵体,呈四面、长方、六面和十二面等,所以称为多角体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是一类寄生于细菌的病毒的总称,英文名称为bacteriophage,简称phage,来源于希腊文“phagos”,是“吞噬”的意思。在结构上,噬菌体比我们大家熟知的细菌、真菌要简单得多。关于噬菌体的结构、侵染方式、复制、成熟(包装)等是病毒学中研究的最早、最清楚的一类病毒。如果在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内长满细菌,就好像一片草地,如果有噬菌体活动,我们就能在这片“草地“上发现一个个透明的圆圈,这是因为细菌被噬菌体分解了。我们把这些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大家熟知的噬菌体的构型有以下几种。绝大多数噬菌体为裸露的球状、纤维状或丝状,只有极个别的才带有包得很紧的脂蛋白囊膜, 还有一种噬菌体是有头有尾,核酸包在头部外壳中,头是二十面体对称,而尾是螺旋对称。 在病毒中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类病毒(viroids),它是一种只含有RNA而缺少蛋白的具有感染性的独特因子;与之相反,朊病毒(prions)是一种只含蛋白,缺少核酸具有感染性的特异因子。 病毒的形态 人们在电镜下观察到许多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病毒的形状同其壳体的基本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病毒的壳体有三种结构类型,与之相对应,病毒颗粒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螺旋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沿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 螺旋对称的壳体形成直杆状、弯曲杆状和线状等杆状病毒颗粒。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则为坚硬的杆状,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的形状是软而能弯曲的很长的纤维状。昆虫病毒中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成员也多呈杆状。 2)二十面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因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病毒核酸,所以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病毒的壳体为二十面体对称,大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呈球状病毒颗粒。各种病毒的衣壳亚基数目不一,排列方式不同,亚基往往聚在一起形成2、3、4、5或6邻体,因而使电镜下的近球状病毒的外形变化多端。此外,有些动物病毒如腺病毒每个二十面体的顶点处都有一纤维状的细丝,很像一个卫星天线,使它们的外形更为别致。近年来,又发现一类新型病毒即双生病毒。它的结构特点是2个二十面体联在一起,而每个球体由12个蛋白亚基构成,两两联结时粘合处失去一个亚基。 3)复合对称壳体。仅少数病毒壳体为复合对称结构。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具有复合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 有复合对称壳体的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某些动物病毒呈复杂形状的病毒颗粒。
美眉要加油
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微生物。“微”者,肉眼不可见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也不高。由于细菌有它的生长及代谢方式,人类已有称之为抗菌素的特殊武器对付它。病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也是因为如此,目前抗病毒的特殊药物不多。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们的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细菌的增殖。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它们和我们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而在任何情况下从机体中发现病毒都非正常状况。因为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这些病毒才能存活。细菌与病毒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患上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根源,但细菌和病毒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有机体。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尽管它不像其他高级生物的细胞那样有一个很确定的细胞核。另外,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它们的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病毒则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石语angeline
这可能是一个与“生命从哪来”一样迷人的问题。病毒是生命吗?第一个病毒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病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这个问题吧!
▲麻疹病毒结构示意,内含多种蛋白质与核酸
电脑病毒真的是一种“病毒”
还记得几年前的时候,电脑也是会“中毒”的,中的是“电脑病毒”。在早期的时候有很多病毒只是为了单纯地将电脑搞坏,但是现在的病毒多是以窃取用户信息为目的,所以一般称呼为“木马”了。
有趣的是,原先的名字深得“病毒”精髓,如果说当初有人将它命名为“电脑细菌”可就没这么传神了,因为它们都是结构简单,没有独立功能的小东西。
▲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病毒
所谓的“电脑病毒”其实就是一些小程序,电脑如果从外界获得了这个程序文件并运行了一次(主动或被动),就算是“感染”了。这些小程序中包含的内容大约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复制”、“任务”、“传播”
首先是复制,它们会自动将自身的文件备份并隐藏起来,用正常的方法既看不到也无法删除它们。
其次是任务,早期的电脑病毒会做一些删除用户信息甚至是破坏电脑硬件的事,但现在的“木马”主要是将用户信息窃取并发送给网络另一端的黑客。
最后是传播,这些程序会控制电脑的对外端口,以邮件或U盘等形式向外传播自己的复制体,以期感染另一台电脑。
▲信息安全的大敌——木马
可以看到,“电脑病毒”是完全依赖电脑才能生效的,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是却可以实现很多现实中的操作。理论上来说,你甚至可以在“任务”中搭载核弹发射的程序(当然大国的武器需要至少两个人的实体操作,并不可能被黑客劫持)
▲核按钮其实是一台卫星电话,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操作
只为复制与传播自己的DNA
现在我们要说说细胞了,非常有意思,它的工作过程其实非常像计算机,DNA中的信息通过转录与翻译变成主要功能成分——蛋白质。各种复杂蛋白质的相互理化作用完成了细胞内外能量与物质的交换,表现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活性。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就像电脑中从硬盘中调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并执行甚至操控机器。
▲RNA翻译为蛋白质与自动折叠
在这样一个比喻中,DNA对应程序,蛋白质对应机器操作。那么自然而然的,如果有一些小的DNA片段就像那些不怀好意的程序一样,可以执行一些与正常细胞活动无关,却对复制与传播自己非常有利的操作,会怎么样?
没错,这些极小的,完全以细胞为宿主复制并传播自己的,以DNA为核心并以蛋白质外壳为主要传播工具的小有机分子团就是病毒(还有一部分是以RNA为核心的病毒,不过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已经包装好的腺病毒,每一个小球就是一个氨基酸基团
平均来说与3万个病毒才与一个细菌的体积相当,它们是如此的小,光学显微镜在病毒面前完全失效了,以至于在发现了细菌70年后的1898年人类才发现了第一种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而人类真正可以一窥病毒的真容要等到40年后的1938,电子显微镜问世后。
▲电子显微镜下的烟草花叶病毒(杆状)
细菌虽然也很小(平均5万个细菌才与一个人类肝脏细胞体积相当),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就可以生存繁殖,但病毒如果没有宿主则是一些完全没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团而已。因此病毒被认为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存在,也叫“无细胞结构生命体”。
▲冠状病毒电镜照片,颜色是添加的,事实上病毒都是透明的
在病毒刚被发现时,有人认为病毒这么小,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生命形态。不过通过上面的比喻,我们知道没有电脑当然不会出现电脑病毒,所以地球上第一个生命一定拥有细胞结构。于是我们想知道,这世界上第一个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种玩具……意外地很像冠状病毒
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
第一个病毒源自细胞内的DNA突变。
几十亿年前某个细菌的DNA片段发生了一次偶然地、极小概率地突变,拥有了将自己从DNA链条上剪下来单独复制的能力。剪下来的DNA片段中可能会有一些合成蛋白质相关的基因,再经过某些偶然的突变后这些基因可以合成一些特殊的,有封闭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外壳。它的表面拥有一些特别的受体蛋白,可以牢牢粘在其它细菌的表面并通过离子通道打开进入细胞内的大门。
▲直到现在这种剪掉多余片段的基因依然在工作着
现在,可以自我复制的DNA片段在随机的热运动中“组装”进蛋白质外壳,当这个细菌死亡破裂后,这些小东西就会在环境中扩散,与其它细菌接触并将其中的DNA片段注入其内部,复制自己的DNA与外壳,直到将受感染的细菌消耗竭尽死亡破裂,再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复本。于是乎,一个复制与传播的链条就完整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病毒诞生的故事。
▲噬菌体的感染过程
从38亿年前出现细菌到20亿年前出现真核生物,细菌独占了地球18亿年,所以可以想像这漫长的时间里也一定伴随着病毒的身影。这些小东西现在依然活跃在地球上且非常丰富,数量超过了所有其它生命形式的总和,噬菌体——可能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病毒。
▲电镜下的噬菌体(当然它们也是透明的)
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并命名了差不多5000种病毒,据估计世界上总共有数百万种病毒。因为病毒可能于任意时间诞生在任意一种生命形式的细胞中,所以可以说每一刻可能都是某种病毒“创世纪”的一刻。突变是病毒诞生的源动力,只要生命还在进化,就有可能出现全新的病毒。
▲噬菌体的入侵过程,细细的腿其实只拥有粘着作用
现在大家差不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病毒是细胞的衍生物,是各种BUG的集合体,是造反的DNA片段。它们诞生于随机的突变中,脱离了细胞的正常生命流程,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成为了实践复制与传播,拥有生命特征的有机分子团。
那为什么细胞会留下BUG存在的机会呢?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历史文章《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虚拟的,人为什么还会生病?》
我是酋知鱼,一条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地主李东家
细菌:
病毒:
细菌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病毒和细菌没有从属关系。
1、细菌的定义: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细菌最早是被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牙垢上发现的,但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直到后来,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指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自行产生,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誉为“微生物之父”。
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1795-1876)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议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
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1804-1883)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的用来指微小生物体。
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2、病毒的定义:
病毒(英语:virus,中文旧称"滤过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归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分组成: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体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病毒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于不同的机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于质粒(一种环状的DNA,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并在细胞间进行转移),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起源于细菌。
茵茵一夏
1.细菌比病毒大得多,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到. 2.病毒可以在细胞内不断复制自己,细菌则是自我分裂. 3病毒没有细胞核! 4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是细菌进化来的,有的科学家认为病毒是细菌退化来的,有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病毒进化来的,还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根本不是有机生物是外星生物. 网友见解:细胞有细胞核而病毒没有 网友见解:细菌与病毒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患上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根源,但细菌和病毒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有机体。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尽管它不像其他高级生物的细胞那样有一个很确定的细胞核。另外,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它们的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则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框框拆拆远行车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机成熟时,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同时能够自我复制,具有传染性。所以,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