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6

重庆周林频谱仪
首页 > 英语培训 > 远古祖先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usun1989

已采纳

应该是夏商周三代以前的,传说中三皇五帝时。

远古祖先英文

258 评论(10)

偶是九九

史前[编辑本段]解释一:[国内]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 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 此后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 一个共同的祖先,现在“姓”这个字就很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实。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时期,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走向了解体。 父系氏族之后是英雄时代,大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人口聚居区,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则形成了华夏部落群,炎帝、黄帝、蚩尤还有此后的尧、舜、禹是这时期的主角。尧、舜、禹时期也是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禹拥有了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王,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编辑本段]解释二:[国外]意旨耶稣诞生日(即公元元年)之前,英文缩写:BC(Before the Christ)。远古远古时代: 指的是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那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这个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基本解释 [ancient times] 最久远的古代,即上古 在远古时代 详细解释 遥远的古代。 《孔子家语·五帝德》:“女欲一日徧闻远古之说。”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魏书·高祖纪下》:“朕思遵远古,终三年之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从四、五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原始①最初的;第一手的:原始记录|原始材料。②最古老的;未开发的:原始社会|原始森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③推究本始:原始要终。太古远古的时代三古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1)《韩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中古指虞夏之际。 (2)《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3)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易·系辞下》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 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4)《礼记·礼运》“始诸饮食” 唐 孔颖达 疏:“ 伏羲为上古, 神农为中古, 五帝为下古。” (5)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 、王褒之属驰金覊于后。” (6)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2、泛指古代。《魏书·律历志上》:“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 明 杨慎 《评李杜韩柳》:“ 晏元献 公尝言……上传三古,下笼百世,横行阔视於缀述之塲者, 子厚 一人而已。”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唐 张怀瓘 《书断·神品》:“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为华;妙极於华者羲、献,精穷於实者籀、斯。”

83 评论(8)

漫漫迷秋途

人类,犹如不畏艰险的登山队,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艰难历程,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电子时代高峰。当人们登上这座高峰眺望,山峦重叠,云雾缭绕,千山万水尽收眼底,确有无比自豪之感。在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的出发点在哪里呢?最早的人类又是怎样从猿类过渡到这个出发点的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循着先人脚印,我们找到了距今三百万年前的人类出发点。考古发掘和古人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至少在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就已诞生了人类。因为他们刚刚同猿类分开,跨入人类的门槛,除了会制造简单的工具以外,其他许多方面还跟猿没什么区别。人类学家将这批最早的人类称作早期猿人。简单地说,人类的祖先就是猿。根据现有的化石资料来看,早在三、四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猿。那时的猿,体形较小,常年生活在树上,比如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古猿化石,就是这种猿。后来到了大约二千五百万年前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体形稍大的古猿。根据化石出土地点表明,这种古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广大地区的森林中,所以称之谓“森林古猿”。1956年,在我国云南开远的小龙潭煤矿中,曾发现森林古猿的牙齿化石。正是这种森林古猿的一支,后来演化为人类的直接祖先。那么,人类的直接祖先是谁呢?人类的直接祖先,就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它们通过本能式的劳动,逐步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是1934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的。后来,在东非肯尼亚和我国的云南等地也都有发现。但这些化石都很零碎,加在一起才不过十几个上下鸽骨的破片和一些牙齿,所以很难全面判断腊玛古猿的体质特征。因此,对它的属性也一直争论不休。1980年12月1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禄丰县北面的庙山坡上,发现了一具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这一发现,震动了科学界。因为,有了完整的头骨,就可判断这只猿的行动方式、脑容量多少和是否产生语言等特征。所以,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发现。禄丰出土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以及其他动物化石,再现了几百万年前云南禄丰一带的自然景象和腊玛古猿的生活状况。当时,这里有剑齿虎、锯齿象、长臂猿、懒猴、松鼠、麂、鹿等习惯于森林生活的动物;有三趾马、转角羊、豪猪等主要生活于沼泽和树林草地的动物;还有许多如河狸、龟、鲤鱼、螺、蚌之类的水生动物。这告诉我们,当时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还有沼泽和湖泊,腊玛古猿就生活在森林边缘的杂木林带和湖泊旁边。后来腊玛古猿和其他动物的尸体就被掩埋在沼泽湖泊之中,成了今天出土的化石。腊玛古猿生活在杂木林带和湖泊边缘,这种环境迫使它们不得不改变原来那种四肢不分,在树上攀援栖身的习惯。因为杂木一般较矮小,承受不了古猿的攀援栖身,这就迫使腊玛古猿逐渐学会在地面行走,生活。同时,在小树既不适攀爬,四肢着地又够不着采摘的情况下,为了摘取小树上的果实,腊玛古猿只好用后肢着地,支撑起整个身体,用前肢去采摘。久而久之,便习惯于以后肢行走、前肢获取食物了。这就是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的开始。随着生活的需要,手从事劳动越来越多,动作也越来越熟练,从而也推动了直立行走。可见,手和直立行走的出现,都是劳动的产物。腊玛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它的手也能抓握树枝和其他自然物进行防御和取食了。直立行走的开始,“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所以,直立行走的形成,也就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开始的标志。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既扩大了视野,也使腊玛古猿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这就促进了它们大脑思维的能力。同时,在长期生活和共同协作中,使每个古猿都意识到这种协作的好处,而且都感到彼此问有交流感情和信息的必要,这种需要就产生了新的因素――语言。可见,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当时的腊玛古猿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脑容量也比森林古猿大,这表明它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腊玛古猿还只会使用天然工具来防御敌人和获取食物,并不会制造工具。因此,腊玛古猿只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南方古猿接替了腊玛古猿的“使命”。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的约翰斯内堡首次发现的,在我国也有类似化石发现。南方古猿主要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能够使用天然石块和木棒作为劳动工具,能够熟练地直立行走。从直立行走的程度和脑容量、体质结构来看,南方古猿要比腊玛古猿进步。又经过了一二百万年的辛勤劳动,到了距今约三百万年的时候,南方古猿终于制造出第一件工具。由“正在形成中的人”转变为“真正的人”,从而结束了这个漫长的过渡阶段。可见,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作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当之无愧的。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确实是伟大的真理。从坦桑尼亚来托里尔发现的三百五十万年前人类的下颌骨化石、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发现的二百九十万年前的“1470号人”化石及二百六十多万年前的砾石工具来看,将人类诞生的时间定在三百万年前是可信的。

211 评论(13)

donkeybenben

远古君民是个形容词,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定义,但是你要是形容旧石器时代,貌似不是很合适的,因为“远古”可以,“君民”就略显不妥啦!旧石器时代人们是以狩猎为主,没有城堡、国家之说,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形态,也就没有“君”---国王之说了,估计只有老太奶、奶奶、姑奶奶等等,所以,称其为君民还是不妥啊。咋地也得等到新石器后期吧

122 评论(12)

yvonnejiang8

史前、远古、原始、考古或者历史学上的说法;太古、三古地质学上的说法

33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