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路
印度人英语口音重、语速快,说起话来满嘴里跑舌头,辅音r发颤音,乍听起来很难懂。所以国内单位接待印度客人,往往是几个本单位的英语高手一起上阵,竖着耳朵聆听,有时候听完了还要在互相之间热烈讨论一番才敢翻译。印度式英语发音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标准英语中本应该咬舌送气的音th简化为 t。而且印度人发的t的音,又接近d的音。所以印度人自己也拿这个发音特点开玩笑,当他们说“我30岁了”(I am thirty),听上去就是“我有点脏”(I am dirty),因为 thirty(三十)的发音和 dirty(肮脏)混淆了。1968年美国拍摄的《狂欢宴》(The Party),著名喜剧演员塞勒斯扮演一位倒霉的印度土包子,满口印度腔英语,一路插科打诨自我解嘲,周旋于美利坚高等白人之华屋盛宴,漏子捅了一个又一个,至今还是美国人模仿印度腔英语的经典。印度英语发音规律: WA DIM=WHAT TIME I D LIG DO CHANGE DE GALA=I'D LIKE TO CHANGE THE COLOR 关键点: P发B T发D K发G R发L 没有爆破音和清辅音
土豆炒洋芋G
我就在印度留学,怎么说呢,印度人的口语语速并不快,而且多数发音和正轨英美口音不同,印度口音有点偏向于欧洲人的英语发音习惯~ today 念 土day啦之类的,但是并不是完全听不懂。印度人的发音没有绝对的把什么念成什么,如果你仅仅记住会把什么单词念成什么单词的话,你在听起来的时候会非常的困难,因为也有很多印度人的发音是非常标准的,只要年龄比较大的发音会比较浑浊,但是仔细听还是能够听的懂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对于有的人说印度人说英语非常快,其实这是有误区的,之所以有人会说印度人说话很快,是因为印度人在聊天的时候喜欢把当地语言混杂其中,比如泰米尔语和印第语~ 印度的当地语言语速相当的快,而如果单单说英语的话,语速还是非常慢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发音习惯,这个东西是从书面上理解不了的。楼下说的有点太书面化了,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完全不能和现在的印度人说话相提并论,尤其在比较偏远的印度城市,说英语反而非常的标准,有很多的家长甚至根本不叫孩子说当地语言,就只说英语,所以印度英语还是非常好懂的。如果说碰上你真听不懂的单词,就算按照楼下所说的把什么发成什么,你还是照样不明白,所以,不要有任何的压力,印度英语照样很好懂,没有什么障碍。尤其是商人~你不用做什么功课,只要私下和那个印度人聊聊天,适应一下他的发音和说话习惯,口译,轻松加愉快~~ 祝你口译成功~~如果还有什么关于印度不懂的,可以问我,我在印度留学,知道的应该比较具体~~呵呵
超级能吃的兔兔
说到印度电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近些年来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印度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知乎》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持续火爆除了它具有印度特色,比如一言不合就跳舞。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勇于反映印度的一些社会问题。那么让我们跟着这些电影来看,印度究竟有哪些社会问题。01教育问题印度跟许多国家一样,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印度是主流。印度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可是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印度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印度实行的是“自愿性教育”,有些贫穷的家长甚至不让小孩子去上学,让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甚至送去做生意。可这一切在印度都是合法的。那么印度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在电影《起跑线》的镜头里来一窥究竟。《起跑线》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暴发户夫妻,他们有钱但是文化水平不高。 《起跑线》他们同天下父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出钱又出力送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女儿能被最好的私立学校录取。不过他们却屡屡失败。最后不得已他们为了骗取穷人的录取名额,一家人搬到了平民窟。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的闹剧。私立学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甚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全空调教室,纯欧式食堂。连游泳池都是恒温的。 《起跑线》学校功课安排多样化,进行的是不完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 《起跑线》他们不提倡死记硬背。平时都是通过唱歌跳舞来学习知识,非常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起跑线》试问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哪个家长不挤破了头把孩子们往里面送啊!反观公立学校基础设施尚待完备。有的孩子上学没有凳子就坐在毯子上。一个老师就要负责班里孩子全部的教学科目。 《起跑线》基本的卫生问题都让人很堪忧。学校厕所的条件非常差。 《起跑线》印度公立学校的学生很少,教师也非常稀缺。而且这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是出自平民窟的孩子。教育的两级分化,导致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而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这使得印度的阶级矛盾越发的严重。02语言问题在印度,英语的普及度非常高。人人都以会说英语为自豪。英语在印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那么如果印度人在印度不会说英语会被别人怎样看待呢?让我们从这部励志大片《印式英语》来看看吧。《印式英语》女主莎希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说英语。她被丈夫嫌弃。女主每天在家做沉重的家务,等待丈夫回家。可是丈夫却不愿意跟她说说话。 《印式英语》女儿也嫌。学校开家长会,女儿宁愿骗老师妈妈病了,也不愿让她出现在同学面前给她丢脸。 《印式英语》有一次莎希口误错把“爵士”说成了“查兹”。父女俩相视一笑,仿佛莎希是个外人似的。 《印式英语》莎希为了帮亲戚筹备婚礼,独自来到了美国。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受到家人的尊重。她偷偷的报名了英语培训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英语口语练好了。当她在婚礼上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立刻引来了众人的瞩目。尤其是他的丈夫,简直惊呆了。 《印式英语》因为英语,她受人排挤;也因为英语,她受人尊敬。多么讽刺?一个人的价值难道就体现在他所使用的语言上面吗?这让人反思。03女性问题众所周知,印度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全国平均男女比例是1000∶927。首都新德里的男女比例仅为1000∶819,而名流荟萃、富人云集的新德里南部地区则是全印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男女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0∶762。一个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国家,会发生一些什么荒诞的事情呢?让我们从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来猜测一下吧!《没有女人的国家》在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残忍的杀人镜头。一位父亲亲自将他刚出生的女儿放进了牛奶里,淹死了她。 《没有女人的国家》他这是谋杀!在电影的这个村庄里,人们生下儿子就当宝贝养,生下女儿就残忍的抛弃或者杀害。久儿久之女性越来越少。村里的男性娶老婆成为了一个家里的头等大事。财主老王五个儿子,各个光棍。后来财主老王用五万元和五头牛买了一个女孩子到他家里来。这貌美如花的菇凉就同时嫁给了他五个儿子。财主老王甚至自己独享了女孩的初夜和第二夜,剩余的五天就让儿子们平均分配。 《没有女人的国家》这简直不可思议啊!然而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恶心、痛恨的是,整个村庄的男子不约而同在牛棚里强奸了女主。 《没有女人的国家》印度是一个强奸大国,在2012年印度发生了一件震惊了全球的“公交车轮奸”事件。全球人民开始关注印度强奸案的频频发生。根据一项公开的调查表示,印度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五十五的女性认为:家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引用知乎上一句奥巴马的言论“不尊重女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尊重女性的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不尊重女性的人是不配被称作人的。”每个国家都会有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们仍然欣慰印度敢于直视社会问题,并用电影的形式来痛诉这些状况。印度电影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这个世界。勇于直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印度更加美好的未来!
紫色super
说起来印度人很喜欢拿英语作梗,有个粗俗笑话——某人期末考试时,花了五分钟看完题目后,突然开始脱衣服,脱得只剩一条三角裤。监考人员:“喂,你在做什么?”这位同学:“考卷上写要我们‘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裤回答……”监考人员:“白痴!那是‘简答’的意思!”。。。。。。。。。。。。亚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语普及的国家很多,但很少有流传英语笑话的,由此可见,英语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印度人之所以能够轻易跨足国际,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关键就是“英语”。印度的英语人口到底有多少?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个准。资料显示,印度有28%(两亿多人)的男性会说英语,其中一半(一亿多人)会说流畅的英语,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语人口占整体的一成多,约1亿3000万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许多精通英语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工作,其人数位居世界之冠。无论看哪个数据,印度的英语人口都仅次于美国,即便低估而算,也比旧宗主国英国的6400万人多出两倍。甚至有人预测,将来印度很有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报导指出,近二十年来,印度会说英语的人成长了十倍之多,虽然这个数字的来源不明,但印度英语人口近年来急速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印式英语将成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变种英语”。英语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语言,很多母语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语沟通。事实上,英语本是英国统治印度时强迫印度人学习的“殖民象征”,如今已落地生根,成为印度的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外来语言”而不是“外国语言”,但也不是“母语”。印度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是印地语,虽然印地语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但会说的人也只占国民的三分之一(约四亿人),普及程度实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环境下,唯一能够“统一”的语言就只有英语。就这层意义而言,英语可说是印度的第二国语。要在印度社会生存,英语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是强而有力的武器。他们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跟外国人交流,更是为了跟本国人沟通。英语是印度企业的基本沟通媒介,熟谙英语是在印度升官发财的必备条件。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产、迅销(优衣库母公司)在2012年将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本田也宣布于2020年实行该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软银等也将陆续跟进,这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业从很久之前就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甚至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经营公司、买卖生意的必须工具。在这样的文化下,精通英语与否将严重影响社会地位高低。“英语”成为印度人判断一个人来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准,因此,在印度社会不会说英语非常不利。这种英语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会差别待遇又称为“英语差别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语差别待遇”的典型社会。总的来说,印度从英属时期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成为印度同胞之间的沟通语言,并从中发展出差异和差别待遇。也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学习英语。他们知道学习英语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无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许的人自是不用说,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钱让子女上英语授课的幼儿园(这在当地称为“English Medium”)。用英语授课的初中等教育机关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学费相当昂贵。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父母仍愿意花中本让孩子从小学英语,英语托儿所、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不分城乡皆是如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印度人之所以会对学英语趋之若鹜,是因为IT业非常看重英语能力,这也是近年来印度英语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在上述的情况下,印度弥漫着一股“英语至上”的气氛,尤其在五星级饭店、上流社会社交场所的会员制俱乐部、高级餐厅更是如此。我认为这和过去的英国统治有关,“英语”已然成为社会威信的象征。我们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则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人对语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时该说英语、何时该说当地语言他们都一清二楚,当机立断切换语言对他们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说我这种语言残废,就算是英语很好的人,因为从小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也很难掌握。印度的国内人口流动有一主要特征——他们经常会“跨邦迁移”(邦等同于省),很多人都会到母语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则上是以“语言分邦”,每到另一个邦,等于是进到不同语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会用两种语言文字标示,在这样的环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训练”成双语人士,大多都看得懂两种语言。而聚集各路人马的大都市更是“语言大拼盘”,宛如印度全国的缩影。印度人常因调职等因素迁居他邦。有些人会带着佣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则会在当地雇用新佣人。若选择后者,就必须用当地语言和新佣人沟通,这时就必须学习当地语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语)。而小孩跟着父母搬家转学后则呈现“三声道”状态——在家说母语,在外说当地语言,在学校说英语。简而言之,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要在印度顺利生活,至少得会说两、三种语言。不少印度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和当地语言,若将会点英语能基本沟通的人算进去,印度的双语人口至少超过一亿人。不过,因为有些特别的词语又或是话题只有用英语表达才到位,所以“印式双语”并不追求两种语言说得一样好。他们的词汇体系是用英语建构而成,有些英语已深植脑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换的当地语言,遇到这类词汇就只能用英语表达。所以,印度人在说话时,经常会随着话题的转换而交错使用两种语言。用当地语言聊天时,他们也会配合对方的教育程度、话题,在对话中掺杂英语单字或谚语,这样其实比全部使用当地语言更顺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对话中英语出现的比例就越高,甚至还会参杂“各种”语言。能说两种语言的人英语叫做“Bilingual”,拥有双语读写能力的人则称为“Biliteracy”。能够“双语听说”可不代表能够“双语读写”,很多“英语达人”虽然能口头使用当地语言沟通,却无法阅读、书写当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语教育的人,他们的识字能力是基于英语培养而成,大部分都不会读写当地文字。双语尚且如此,三语读写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为少见了。反观我们,基本上使用中文处理所有领域词汇,少数缩写或专用术语也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这虽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双语沟通能力不足的现象。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样问的:会说两种语言的人叫做“双语人士”(Bilingual)。会说三种语言的人叫做“三语人士”(Trilingual)。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叫做“多语人士”(Multilingual)。请问,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叫做什么?科学的答案是“单语人士”(Monolingual),但作为脑筋急转弯,答案是“美国人”……仔细想想,美国虽是多元民族国家,在语言使用上却异常地单调。众所皆知,英语是美国唯一的官方语言,美国宪法没有“官方语言”的相关条文,各州也没有相关规定。印度就不同了,他们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甚至有“四里异俗,八里异语”的说法,光是官方认定的语言就多达二十二种。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连语系都不一样。为了经营生活,他们基本上都会复数种类的语言。举例来说,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会说五种语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里是说泰卢固语(Telugu);他是伊斯兰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乌尔都语(Urdu)沟通;会说乌尔都语就会说印地语;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会说泰米尔语;而身为一个保安,会说英语是必备条件。他能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切换语言,着实令我羡慕。同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总理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就更厉害了,他会说印度、欧洲共计九种语言。只要是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英语水准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学英语的人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上大学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人,出社会后都能胜任需要英语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书的作者介绍,作者是锡克教徒,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语上课,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学的大众传播学系,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然而他大学毕业后,却当上印度英语报纸权威《印度时报》的记者,之后更搬到加拿大,在温哥华一家当地英语报社当记者,最后搬到多伦多改当自由记者,还用英语出版了畅销书。像他这样的英语高手,居然不是从小学习英语,而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用英语听课,听了短短几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说令不令人惊讶?这类例子在印度可说是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种语言天赋,虽然口音实在难懂,但学习和适应能力极强,在我看来远超过舞蹈天分。毕竟出了宝莱坞,跳得非常出色的并不算多。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