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小暖哈
说到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还真有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七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白领,对当时的工作也不是很满意,于是有了跳槽到外企去的心思。但是离开英语环境多年,自己以前学的半瓶英语也已经荒废了,为了给自己跳槽创造条件,我报名了一个叫“华尔街”英语的培训机构。
刚开始去华尔街,立刻被他高大上的气质吸引,进了这扇门的人,都只能说英语,不可以说中文,每天都有英语角给你提供平台锻炼口语,在这段时间,我的英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
记得当时有一个老师,名字叫PAUL,是一个加拿大人,PAUL是一个语言天才,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会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刚开始和PAUL接触的时候,对这个矮个子的男人还有点不屑一顾,所以有时候和同学们喜欢聊聊自己对这些老外的印象,当然不是在华尔街,有时候是在教室附近的咖啡馆,有时候是在回家路上。
记得那一次正和同学聊到PAUL,同学说他老婆是中国人,PAUL对中国文化很精通,我随口说了一句,“别以为其他语言都会说就说得好中文,有本事让他说说上海话试试看!”刚说了这句话,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句“侬想听啥?吾来帮侬刚一刚!”回头一看,我真的要昏过去了,PAUL就在我身后。
更戏剧性的是,PAUL为了证明自己的语言功力,又给我们唱了一首字正腔圆的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原来这个外国人真的是个语言天才,也是个中国通,他不仅会说普通话,连粤语、上海话都很流利,一般人都听不出来他的口音。
所以后来我再和外国人聊天,再也不会背后用中文议论人家了,毕竟尊重别人才是最大的文明礼数。
伊斯坦布尔之夜
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它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 华尔街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如今大门前耸立着华盛顿像以纪念此事。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华尔街两旁很早就已是摩天大楼竖立,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数不清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都在这里驻足。每天成千上万的白领阶级涌到这里上班。而住在郊区的金融巨头们,则不必受挤车堵车之苦。他们上下班乘飞机,直升机场就设在华尔街东端不远的东河畔。 华尔街设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华尔街是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纽约的华尔街这条全长仅有500多米、街面非常狭窄的小马路上,云集着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正是这些呼风唤雨的知名机构,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神经中枢”。 “牛”气冲天 华尔街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每一座建筑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争取最大的收益。由于建筑的间距非常小,走在街上有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这种氛围不禁使人联想到这里的股市每天上演的激烈博弈。据统计,在纽约从事金融业的职员中,有10万在华尔街工作。因此,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整条街都拥堵不堪。华尔街的快节奏生活使这里的人们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身边事。不过由于是白领和顶级富豪的聚集地,人们的衣着都非常时髦光鲜,只要看到他们的穿戴,就能捕捉到这个季节的流行脉搏了。 众所周知,华尔街的标志是一座身长5米、体重6300公斤的铜牛塑像。设计者迪莫迪卡最早为它挑选的立足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的人行道。当时,为了保证铜牛的安全,警察每晚8时在铜牛周围巡逻察看。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个身体健硕、鼻孔发光的庞然大物时,都被它浑身透着的“牛”气震住。不过,铜牛还是被搬到与华尔街斜交的百老汇大街上安了家。如今,它已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似乎只要铜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证券交易所大门难寻 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坐落于华尔街11号。不过有趣的是,交易所的地理位置和名气有点不成正比:许多初来乍到的人都要在华尔街上转一圈才能找到交易所的入口。原来,它的正门并不在华尔街主道上,而是“藏”在了旁边一个不起眼的支道上。 在占地3700平方英尺的交易所大厅里,每天的股票交易高达25亿股,而每笔交易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华尔街制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但也不乏令人心酸的回忆。1929年10月24日,美国许多家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突然急剧下跌,失去控制,最终导致几百万人破产,引发了那场美国著名的经济大萧条。此外,“9·11”事件也给华尔街繁荣的金融生活带来沉重打击,当时的遇难者大多数是活跃在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的精英。事件发生后,人们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包裹住证券交易所门前的石柱,以纪念那些不幸的亡灵。 金融业的象征 华尔街是英语“WallStreet”的音译,但这个名称并非源于街道两旁大墙似的高楼。根据华尔街街口大厦墙上镶嵌着的铜匾记载,1653年,荷兰人统治时期,这里是新阿姆斯特丹总督的驻地。为方便警卫通行,总督下令用木头做围墙,筑起一条街,就地取名“墙街”,这就是最早的华尔街。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梧桐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金融行业的象征。只要一提股票,人们便会联想到华尔街,就连一些并非在此办公的金融大公司,也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华尔街公司,可见其地位已经深入人心。
崎岛莫奈子
学到8级应该是华尔街英语的U2对把?我就是华尔街的学生,我现在是U1 到了华尔街6个月左右。跳了一级。口语现在交流完全没问题。当然 太难的还是不行,毕竟学习还不够。服务好。学习环境好。多元化教学,就是多媒体和外教相结合的。我相信你的CC也应该给你讲了不少。到U2的的水平交流是没问题的。工作也没问题。但是学的越高越好。因为毕竟学无止境。学到什么地步都不算学完。至于学费,我只能说物有所值。你花的钱少。跟这个是没法比的。我去过几个其他的培训机构比了一下。确实不行。这个你还是自己去转转比较。
啊阿阿陽不是阳
“Broadway”
百老汇大道(Broadway)为纽约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里公园(Battery Park),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老汇”因此成为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但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名字是从荷兰文Brede weg翻译过来的,这和把Wall Street翻成华尔街是相同的道理。
百老汇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9 世纪初。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建立于公元1810 年的Park Theater是现今纽约百老汇剧院的始祖, 第二间剧院The Broadway在1821年才出现于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上。
百老汇在这期间的戏剧风格受到当时欧洲维多利亚风格(Victorian Style) 的影响极大。 伴随着移民潮及多样文化的冲击,属于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才在这种意识刺激下出现。
由于大部分的剧目都是改编自小说或文学作品,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编剧目的纷争不断,第一条关于著作权法的条文直至 1856 年才出现。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的结束,百老汇剧院文化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迅速蓬勃发展,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之多,但这种好景却因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而划上句号。
随着历史文化再次演进变迁,现今的 Broadway 不仅是一条贯穿纽约曼哈顿岛(Manhattan) 南北向的马路,更是剧院或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
“百老汇区”是指延着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从位在曼哈顿西41街(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剧院往北至西53 街(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剧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汇大道上的剧院只有Marquis、Palace、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这4 家剧院。其实沿著百老汇区周围林立的剧院也都归在百老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