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2

设计监理
首页 > 英语培训 > 浙江大学英语题库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仁义小红累不爱

已采纳

复习专业课不在于复习的早,而在于复习的节奏和安排。总的来说,6-8月为基础阶段(课本内容),9-10月为提高阶段(强化,做题,巩固知识点,形成框架),11-12月为冲刺阶段(做题,模拟,考试演练),每一个阶段要有详细的规划,还要有效率的复习和很好的执行力。

浙江大学英语题库

99 评论(14)

做老婆饼的人

我是本科来自杭州某双非财经院校金融学(浙财),每年成绩也一般,50排10几的样子,无省级获奖,无科研,唯一优点是英语基础好,四级630,六级546,数学也一般,2017年全国一卷数学109。

我考研初试成绩417分,其中政治79,英语一81,数学三138,专业课考了119,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

关于择校

第一选择其实是复旦的专硕,但是因为学费228W又要自己租房子,会给父母一定压力,再加上家人更倾向于学硕,所以就决定考学硕。浙大的经济学专业课感觉都是书上的在能大范围内,再加上地域原因,选择浙大。

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参照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定参考书目为:

①《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微观经济学教程》,李建琴、史晋川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宏观经济学教程》,叶航、何樟勇、李建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考研经验

专业课

6月20号到7月15号

要求:看一遍红宝书,理解一下资本主义,做两遍计算题,社会主义直接看红宝书,看一遍就好了。勾勾画画。  首先7月开始背诵:7月15号到9月15号  要求:背诵第一遍,不按照曲线来背,就正常往前面背,两天一小复习,五天一大复习,(复习并不是说就要重新背,就是保证熟悉)在背诵的过程中主要是找逻辑,去理解一下大段大段的话,理好一章的框架,方 便第二遍背诵。

9月15日左右到10月15日

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背诵第二遍,第二遍应该会轻松一些,但是也不会轻松很多,你第一遍找好了逻辑,第二遍会快一些,再去巩固你的逻辑,不管是关键词还是你总结的什么帮助你背诵的东西。我这个时候尽量为快,没有再往前复习了,直接背着走。

10月15日到11月5号

要求:20天的时间背诵第三遍,这一遍应该明显感觉轻松很多,20天或者半个月就能背完一遍。

Ps:在背红宝书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在背真题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补充了,大部分真题都在大纲里面背过了,就是补充背诵一下就可 以了!

11月5号到11月20号:

要求:红宝书应该可以背诵两遍,很快速,这个时候还要兼顾到热点,将热点与红宝书进行整合,整合起来背;热点的第一遍应该还是比较痛苦,但是要有舍得去背,背重点,但是我去年为了保险,是在11月把整本十四五规划都背了,结果论述题考的这么简单,无语了哈哈哈哈,但是保不齐今年还这么简单哈,所以还是好好准备;

11月20号到12月26号

反复背吧,背自己不会的那几章,反复背单独背,反复反复,而且这个时候能够让你大把背政治经济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因为政治大题应该也要在这个时候提上日程了,所以合理分配比较重要哈。

政治:7月中旬-12月

7-9月徐涛强化课搭配肖秀荣1000题,先不要写在书上,准备一个刷题小本子(我买1000题的时候送了一本),然后刷完一遍刷错题。一天大概1-2 小时,强化课可以两倍速。

9-10 月 腿姐技巧课+腿姐 30天70分(难度稍微偏大一点,心态要好,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找本小本子记一下,有空拿出来看看),然后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

11-12 月写每个老师,例如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每天可以写两张左右,除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都可以用电子版(但我也买了腿姐和徐涛的,准备看看大题,但是没看),一天大概1-2小时。

12月看腿姐冲刺课和押题班,选择喜欢的老师的背诵手册,我背的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也可以背徐涛的小黄书,差别不大。肖秀荣八套卷只读了几遍,四套卷和腿姐押题班背了大概四五遍。一天大概3-4 小时。

英语一

5-7月背背单词,不推荐看词汇课,太浪费时间。每天一小时7-9月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准备,就看了经验贴说可以精翻,于是买了于慧100 篇,每天翻译一篇,对着参考翻译修改,一般都是买黄皮书,看个人选择。(感觉做精翻的好处是不用管后面翻译了,因为已经锻炼怎么翻译)然后稍微看了看唐迟的阅读课,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大。 每天2-3小时。

10月看宋逸轩的新题型课,英一看了感觉有一点帮助,但是英二听我同学说没有必要。继续刷真题,刷到看到题就能想起文章内容知道选什么,就差不多了。每天 1-2小时。

11-12 月看了刘晓燕的英语作文班,感觉会多一点话讲,然后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背了一些作文,自己整理了一份模板,考研的时候几乎是照着模板套的,因为自己每次作文都丢好多分,没有什么大参考价值。然后为了保持手感和语感,刷了张剑的模拟题,有好几十篇,心态要好,题比较难,每次都大概5错3或者2的样子。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不要较真,每天2-3小时。

英语准备的资料只需要真题。有很多同学会同时买英一英二的真题,把另一份作为补充的题库,其中英语一难度要稍高于英语二。但是由于我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只买了英一20年真题。

强力推荐两个课程:①唐迟阅读强化课(配上一本书《阅读的逻辑》);②刘晓艳作文/新题型保命班(这个系列还有阅读、完形填空、翻译等,我因为没时间准备作文和新题型,所以只用到了这两块)

单词和阅读

想要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单词绝对是基石,否则连题目都看不懂。我也尝试过用所谓艾宾浩斯曲线直接背红宝书、用软件背单词、抄写单词等,但是真的坚持不下来,一是实在太枯燥了;二是这样的办法对我来说效果并不好,只要停下来就很容易遗忘;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有很多单词是一词多义或是熟词僻义,即使知道常见的用法也没用,把所有的意思硬背下来又需要很多精力,退一万步说,即使背下来了,看阅读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我完全抛弃了单词书,选择和高中一样,在阅读中学习单词。

有很多人说单词量需要达到xx,考研英语才能拿到xx分。要达到75分以上,有人说要6000词汇量,也有说需要8000,甚至还有人说需要一万往上的。实际上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考研英语想达到75分,只要在高中3500个单词基础上再学习800-1000个左右新单词就足够用了。虽说考研英语大纲单词总数超过了5500个,但是有千余个单词20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次,而有许多高频词是反复出现的。同时,想看懂阅读、做对题目根本不需要把一篇文章里的每个单词都看懂,只要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读懂几个关键句就行了。而这些关键句里的单词,八成以上是高频词。因此我打印了一份约总结了1000个高频词的资料(网上有很多,搜索英语一高频词即可)作为辅助材料,并且只背这1000个高频词。

一份英语一试卷的题型组成是:完形填空10分,阅读四篇共40分,新题型10分,翻译十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20分。其中,阅读+作文绝对是重中之重,是拉开分差的主力军,需要优先准备,也是接下来着重讲的部分。

三小门(完型,翻译,新题型)需要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多,也拉不开差距。真正决定英语分数的是阅读和作文,在这两者之间又优先阅读,因为阅读比作文难。只要突破了阅读正确率这关,英语分数就能有质的飞跃。

单词必须要从考研开始背到考研结束。但是,早中晚各抽半个小时拿着厚厚的单词书背诵,我实在坚持不下来。我的做法是,把背单词的时间替换成:

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前,各抽40分钟时间打开音频,大声地跟着音频朗读。不需要对文章完全地了解,只要打开中英文对照,跟着速度读下来,并且标记上生词就行。

此外,每天再用一个小时时间做1-2篇阅读。我把英一真题分为了两个部分,00-09年的真题用来音频跟读,10-21年的真题用来做题。

作文

因为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阅读,所以作文一直没有写。到后来时间越来越紧张,加上我自己又有畏难情绪,所以一直在拖延,迟迟落不了笔,感觉一个单词也写不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拖延症发作的过程。到了考研前12天,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了刘晓艳老师的作文保命班。事实证明,没有时间准备作文的同学一定要听这个课程!它几乎能在一个星期里迅速拯救大小作文。我真的很感谢这个课,因为实在没时间准备作文了,最后花特别短的时间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此外,送给各位同学一句话:无论还剩下多少时间,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可以学到进考场前最后一秒钟。一定要坚信时间是足够用的!

三小门

最后说说三小门的准备情况(我是放到11月份,阅读稳定下来之后再准备这三门的):

【完形填空】十年前的完形填空很难,我做一篇错10个以上都是家常便饭,很打击自信心,但是近几年的完形填空变得越来越简单,感觉除了个别单词外和高考难度差不多。在完全没练的情况下,近五年的完型真题我平均每篇只错了两个。今年初试我的完型也是错了两个。所以完型可以放到最后练,甚至没时间也可以不用练。

【新题型】新题型的篇幅比阅读长,但文章难度并没有更简单,甚至有些文章比

阅读还要难,所以新题型绝对不是需要逐字逐句看懂的题型(我一开始走入了这个误区,有强迫症一般非要把文章完全看懂),感觉它是“两分考单词,两分考行文逻辑,六分靠直觉”。新题型一定要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之后再去准备,这样会容易许多。刘晓艳老师的“双向对对碰”原则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用,我在练习时,不是全对就是错两个。今年的初试新题型很简单,但是我错了一个,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翻译】翻译得分率好像是所有题型里得分最低的一种。和新题型一样,也建议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以后再来准备。对翻译的练习我很佛系,首先一定要去了解翻译的技巧和规则,再根据技巧与规则去用真题进行练习。在初试前我只练习了四五篇,最终拿了一个平均分。我的翻译方式很简单:把一个长句切成几个小段,先逐段翻译,再调整语序和个别词汇的意思,把它整理成中国人说话的方式。最后,再运用几个小技巧如主动改为被动、从句的拆分等,把这个句子修缮好。

王江涛老师

数学三

5-7月一轮复习,用的是张宇的30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其实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老师也就可以了,我只是比较善变。记得千万要边看课边刷题,刷的题是汤家凤的1800题,否则你看了一遍后就不知道你会什么了,刚开始学了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否定自己。每天 2-3小时。 8-9月强化看的是张宇的 18 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写汤家凤1800的错题。因为我字比较丑,写了一遍书自己就懒得看了,就写了张宇的 1000 题,看到有朋友把错题记在word 里一个个搞懂,自己比较粗枝大叶就没有。只在错题本上记了错的比较多的题目。每天2-3小时。 10月 每天8:30-12:30写真题,记得留一两份以后模拟(英语也一样),零几年的都比较简单,后面17、18 等等会比较难一些,做好心理准备。每天3-4 小时。 11-12 月每天8:30-12:30 写模拟题,写市面上比较好的老师的模拟题,模拟题大多数偏难, 有时做到心理崩溃是很正常的事情,调整好心态,不会的题可以和同学讨论,当时我隔几天就把错题拿出来和朋友一起讨论,感觉挺有作用。每天3-4 小时。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坐久了腰酸,学多了头疼情绪崩溃等等情况是很经常出现的,我室友就因为后期头疼间接放弃了考研,我朋友也三天两,头因为生病去医院,我自己后期也去了不少次,所以保持良好作息,每天坚持锻炼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考研心态要好,会有很多次崩溃,不像高考旁边所有人都在冲,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一开始就和你走上的不是一条道路,但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顶住质疑的目光,扛住身边人换学校找到工作的压力。每天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到的头,需要耐住寂寞,不光是学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学的进去,学不进去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没有效率就停一会儿。

虽然寂寞是多数情况,但是人是群居动物,最好还是找一个研友,每天喝喝奶茶,拿外卖一人去一次,一起讨论讨论难题,回去的路上一起抽一抽政治,对自己很有帮助。每天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句话都不跟别人说,就会自闭。很庆幸我们学校分考研教室是把一个班分在一起,没时间出去吃大餐都可以点外卖到教学楼四五个人平摊。但是玩是次要的,"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考研上岸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曾经也这么想,但是坚持下去或许也不难,一总有人会成功,不如拼劲全力试一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只有问题;做,才有答案。愿我们终将上岸!

130 评论(14)

哒Q小巧

基本情况:二战总分391(政治74,英语83,数学108,专业课126)一、政治教材:精讲精练+1000 题+历年真题+风中劲草+肖8+肖4;视频:肖秀荣政治16-18三年的难度平稳,二战之所以多了2分,是因为选择题从扣12分进步到了扣10分,所以政治的主观题你复习一年也是30-35分,复习两年也是30-35分,建议政治主观题的复习战线不要拉太长,浪费学习数学的时间。我的政治复习分两个时期,开学前和开学后。9月份之前,主要是看肖秀荣老师的视频,配合完成1000题和精讲精练课后习题,把所有知识点都涉及一遍,弄懂。我觉得,考研政治选择题能拿多少分,基本上看这个时期、肖秀荣老师说,政治主观题的全国平均分在 30 分左右,你要想及格,选择题至少得拿 30 分。9月份之后,开始做真题,一是检验选择题水平,查漏补缺;二是把这些孤立的选择题考点,梳理出逻辑线,结合答题技巧,形成自己主观题答题风格。做完历年真题,肖8肖4也快出了,赶紧做。做完肖4,再梳理一下,就上考场了。去年离考试还有1个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逻辑线还不太明晰,就买了本风中劲草强化了一下重要考点。说一点心得:前期跟着视频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后期,尤其是考前一个月,我们要对考试有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时候一年的重要时事基本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大家都知道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重要考点,但马原、毛概、史纲的主观题都可以考,肖老师的预测卷子里把这个知识点放在了毛概和史纲,我们就应该再想想如果放在马原会怎么出题,应该怎么答题。结果,18年考研就是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了马原。我考前会把一年的重要时事和尾数为7的历史事件都过一遍,想想可以放在哪里考,我应该怎么答,不管肖老师有没有说是重点。总之,政治选择题大多是看过就会,没看过就不会,所以前期复习一定要广;政治主观题就5大题,你背得再多也只能写2个多小时,也就2000字左右,细枝末节可以跳,背逻辑线最高效。(马原的逻辑线就是按原理背,原理内部的无障碍理解和原理外部的交叉联系;毛概的逻辑线就是按“XX是什么,为什么要XX,XX怎么办”背,XX可以替换为:比如改革、社会主义、总任务、民生……把毛概书里面每一个在标题里面出现过的名词都放进去,想想 怎么回答;史纲按时间轴背,以前会考纯历史,现在基本都是与现实结合;思修的逻辑线和毛概一样,XX可以替换为:道德、社会秩序、理想、权利和义务)。另,基础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视频,但一定要看看老师说的答题技巧。二、英语教材:扇贝考研词汇(app)+张剑阅读150篇+新东方考研写作+历年真题;视频:何凯文英语是我提升比较大的一门学科,其实一战的时候也可以达到80,阅读B选标题,不知怎么错了3个,6分就没了。我大学是辅修过英语的,所以英语基础还不错,后三个月基本就没怎么看英语,英语基础差的同学不要按我的进度来。虽然辅修过英语,但一战做英语阅读还是很痛苦的。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四六级是中国人写的文章用中国应试教育的思维考你;考研英语是外国人写的文章用中国应试教育的思维考你;托福雅思的阅读是外国人写的文章用外国人的思维考你。所以,做四六级、托福雅思的阅读,我们可能会有词汇障碍,但一旦突破了词汇,题目理解应该不难,毕竟作者的逻辑和出题人的逻辑源于同一种文化。相比之下,考研英语阅读的出题就有些不伦不类了,尤其是市场上机构老师出的所谓的“模拟题”,喜欢抠字眼,喜欢加上出题老师自己的理解,有些题目出的难免使考生心里憋屈。对于这些“不讲道理”的题目,我是这么做的:1、放平心态,专注自己的事情,比如多背词汇,能够看透原作者的行文逻辑就好。我会自己默念:我是来扩充词汇的,这种题目做错了也罢;2、打开何老师的视频,看老师真题五夜十篇,平复心情,一是因为真题虽然也难做,但不会走极端,二是有老师带着做题,可以隐隐增加自己的信心和认同感,而不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思维怪物。我做张剑阅读150篇的时候,前面的32篇阅读平均每篇错3题,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在讨论张剑的书是不是太难太偏了,个人觉得前32篇的确很难,但后面60篇其实难度只比考研英语阅读难了一点点,这点难度准备是必要的,谁也不能保证平稳了多年的英语会不会在2019年变难,毕竟考研人数一年多似一年。我的进度是这样的:9月前背词汇一遍,完成张剑150篇,边背词汇边做阅读,效果真的很好。9-10月背词汇第二遍,11月背词汇第三遍,12月上手真题,做了5套,感觉还可以,准备了四个作文模板(批判型(只讲不好的,如城市病)、鼓励型(要讲好的,如回乡创业)、分析型(有利有弊,如整容)、人生哲理型(寓意漫画)),在考前一星期看了一下何凯文关于句子翻译的视频,就上考场了。我整体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并不多,何凯文的视频零零散散也就看了5个小时,我一直想把时间留给数学和专业课。我想说,词汇是王道,技巧是辅助。一战时,我没认真背词汇,阅读做的死去活来,二战背了词汇再去做阅读,真的轻松不少,以致于后面只做了5年的真题就敢上考场了。我觉得,我9月前的进度应该是适合大部分人,就是在9-11月,除了背单词以外,还应该把97-17年20年的真题做一下,反复做,培养一下真题的感觉。另外,在完型、翻译、作文有特别薄弱的,也应该在这三个月做一个专项提高。我不太建议花整块时间去看考研英语视频,除非基础太差,无法自学的那种。我觉得可以看看解题技巧,比如阅读的解题步骤、翻译的词性变化、作文的模板分类等,心中有数后,就抓紧时间自己实战吧,看别人做5小时,不如自己关上电脑做1小时。三、数学教材:全书+660+历年真题+36 讲+1000 题+张宇四套卷;视频:张宇、李永乐如果前面主要讲经验,那么数学就是讲教训了。本人也是不幸运,考研两次,就碰到了新世纪以来数学最难的两次。本人做,2015和2017年的卷子都接近满分,但并没有什么用。数学三要按数学一的难度准备,这不是我说的,是张宇最近说的。的确,2018年数学最后9道大题,数学三的难度是超过数学一的,这也是张宇说的。本人二战数学准备的不可谓不认真,市场上最主流的两个辅导老师及其教材我都买了,也都做了,但结果就是我差点单科没过线。总结其教训就是:①计算一定要过关。视频看多了就会眼高手低,复习到最后几天也会眼高手低,觉得最后几天花一晚上解决三两道数学题目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家准备数学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开始就要算得又快又准,而不是等到最后一个月再来提高自己的准确度。②只要考点是重合的,按数一的难度准备,不要管考纲里“了解”、“掌握”等措辞,他们二重差分都敢考,还有什么不敢考的。做完数三的真题,就去做数一的真题。对于19年数三考研而言,可以说,近三年数一真题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距今十年以前的数三真题。当然有时间都做,最好。③平时做真题训练时,一定要给自己一种在考场的紧张感。这样,即使在考场上遇见超难的卷子,该拿的分也都能拿得到。我的进度:9月份之前看完了高等数学部分的视频,完成的相应的全书和1000 题;9月份线性代数视频、全书和1000题;10月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视频、全书和1000题。11月份梳理视频笔记,开始做历年真题和36讲,直至上考场。教训:9月份之前应该完成考研数学所有知识的熟悉,不用全书和1000题一起做,做一本全书足够了。9-11月份,脱离老师视频,去做大量真题,反复总结。12月份,买一些预测卷练练手,查漏补缺。数学是要看视频,但不要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你练习的时间,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去考场里考试的人还是我们。基础差一点的可以看张宇,有一定基础的可以看汤家凤,线代一定要看李永乐。另,数三难题大部分在微积分,要花大力气,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相对好拿分。四、专业课(一)基本情况微观 50 分;宏观 50 分;自选 50 分。教材:专业课指定教材+高鸿业的四本习题册+历年真题+本科相关课程历年期末试卷+课程ppt;视频:无 。二战看似比一战高了12分,但一战有一个10分简答题一字未写,所以浙大专业课评分历年还算稳定。(二)西经(微经+宏经)部分对待浙大出版的两本教材一定要非常重视,每年大概有70分来自于此。这两本教材都是初级微观、宏观理论,并不难,就是内容多,记不住。暑假翻了一遍,都理解了,但记不住;开学后又翻了一遍,试着用做题去记忆,还是记不住;11月份开始后,我整个人就非常焦虑,觉得今年要毁在专业课上了,后来我放弃了高鸿业的练习册,开始抄书。我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微观,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宏观,花了10天抄完了计量,然后这三本书就像印在我脑子里一样了。然后是曼昆的两本教材。我研究了一下近五年专业课的卷子,发现这么一个规律:第一题四个名词解释,至少有两个来自于曼昆书后面的list;连续四年,宏观15分的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合计每年有30分左右来自曼昆的教材。所以,曼昆教材的重点是书后的list,以及如何准备论述大题。我考前把曼昆的宏观教材所有能出大题的点都理了一遍,然后,今年变了,微观的15分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sad。但不管怎样,总是有一道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五年如此了,我觉得明年也一样。至于计算题,大概是中等难度的课后习题,直接做李老师和叶老师的书后习题就行了,有时候考试还是教材原题,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做做浙大相关课程的期末试卷,我觉得也比高鸿业的习题册好。(三)自选部分1、政治经济学一战考的是产经,所以自选得是政治经济学模块。因为自选部分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做,所以自从浙大不公布考卷以后,回忆版就很少,真的很难分析命题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教材(蒋学模《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图理顺,像背政治一样去背诵。记得当初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平时讲课的重点主要在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可以根据资本主义部分自学,期末考试重点在于资本主义部分。这句话是否同样可以用于指导考研,我不能保证,但我记得一战时,政经的两道论述题都是资本主义部分的。2、计量经济学二战考的是西经,所以自选是计量经济学模块。浙大考的是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材是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精要》。我的建议是按照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李子奈《计量经济学》)进行备考,诚然,李书要难很多,但就考研而论,只需掌握前六章的内容即可。另外,浙大计量老师的本科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李书展开的,其出题语言、风格必然也会偏向李书。为什么不直接指定李书为考研教材?我觉得是因为浙大本科初级计量教学围绕李书的前六章内容,而李书的前六章内容恰好就是古书的所有内容,为了方便确认考试范围,学校指认古书为考研教材,按李书出题(如2016年的GQ检验,古书没有,而李书有)。当然看懂李书前6章,备考难度已经足够了,也最好翻一下古书,把一些边边角角的简单知识补齐。另外,做一做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期末试卷,对考试也挺有帮助的。整个专业课的备战,我是从8月份开始的,无论是西经还是计量,其计算都是十分简单的,大家可以参考历年真题。主要是准备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时候一定全面,思路清楚,不要出现我一战时一道10分大题完全空白的情况。如果背了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动动笔,像我一样抄抄书,把心静下去,哪怕只抄抄提纲也总是好的。这些提纲对准备复试也是很有帮助的。考前专项练一练专业课计算,因为虽然简单,但一旦算错,就是丢大分,太可惜了。这样就可以上考场了。

11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