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aby8893
片名是《猴王五九》。《猴王五九》是2001年有村丈时原作,葵露梦绘制的一部漫画,2002年由avex trax音乐改编动画。 讲述了为阻止科学家出门龙太郎毁灭世界,玄奘三藏最后选出了五九、铜虎、丈、魅音和紫苑5个机器人的故事。
Titi080808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接受作者的观点了。如果抛开小说在隐喻层面可能的意义,《西游记》的故事,完全可以理解成孙悟空闯荡江湖的历险。他拜师学艺学到了本事,又通过大闹天宫挣得了名声,为闯荡江湖做好了准备。接下来,他在西天之行遇到的各种劫难和危险,都是古代常见的江湖风波的翻版。如果离开这样的生活经验,西天取经就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框架了。 这样说,喜欢孙悟空的人可能会质疑,难道孙悟空就是个普通的好汉,和其他古代小说、戏曲里的好汉都差不多吗? 作者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他看来,孙悟空的形象肯定是参考了民间的好汉传说形成的,但同时,他还有一般好汉没有的伟大使命——护僧求法。孙悟空不像唐僧那样虔诚的信奉佛教,甚至经常嘲弄佛门弟子。最后,他们来到西方,如来的弟子见唐僧没有礼物,就给了他无字经文。孙悟空回来痛骂他们。作者说,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来,皈依佛教,并没有改变孙悟空的个性和想法。他对修成正果的兴趣或许没有那么大,对孙悟空来说,西行本身就是意义,让他能够展现英雄本色,让他的自我价值真正得到世人的认可。 正是这个使命,给他带来一系列挑战,让他的行动有了使命感和自觉性。挑战,是促成英雄的契机。英雄成为英雄,往往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意识到自己承担的使命,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些东西,让孙悟空超越了白玉堂那些好汉,成为英雄。 但是,孙悟空跟一般我们熟悉的英雄又不太一样。英雄大多都有点悲情,可孙悟空是个乐观的英雄。为什么孙悟空是乐观的呢?这就是要从小说的精神内核来理解。下面,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小说最终形成的时间,是明代中后期。当时,社会正在急剧变化,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整个社会的思想也跟着发生急剧的变化。当时有一位诗人叫李梦阳,他很早就发现了社会的弊病,他说:儒家正统的道义都变得徒有其名,很多人只是虚伪地遵循道义。在他看来,虚伪地遵循道义也不是不能接受,至少比反叛要好。 但是,像李梦阳这样的保守者忘记了,反叛正是因为虚伪。在这个虚伪地社会环境里,文人中开始有了反叛者。比如编辑"三言二拍"的冯梦龙,他说,自己编写很多爱情故事,是要借男女之情,发名教之伪药,意思是用真情来抵抗社会的虚伪。在古代中国,这绝对是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就是"真"。而在那时候,把这个"真"字贯彻得最彻底的,要属晚明的思想家李贽了。 李贽是个奇人,他行为放诞不羁,在民间讲学,还收女弟子,在保守文人眼里绝对是异端。他说话也很犀利,批评的矛头直指儒家的圣人孔子和朱熹,还反过来为普通百姓说话,说市井小夫的言谈,才是有德之言。在当时,也是石破天惊的言论。他在思想上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真"这个从市井文学提炼出来的概念,放到了当时流行的王阳明心学的体系里。这样,就诞生了他的著名思想,"童心说"。 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说的童心,就是一种心灵还没有让假道学污染的状态。在他看来,人越是社会化,越是适应了社会对人的塑造,就越背离最初的状态。于是,他把当时思想领域中真和假的对应。转换成了童心和社会的对立。在明代中后期的叛逆思想里,李贽这样的表达是最明快的,也是最有锋芒的。 李贽最后死在了监狱里,他的思想也没有解决晚明的社会问题。所以,童心说作为一种思想,在现实中或许是失败了,但是,它在艺术上却取得了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和李贽思想的关系,除了内在精神一致,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西游记》最早的评点本,据说就是李贽评点的。在明代,评点小说的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小说。所以,评点者也可以理解为小说的半个作者。这样看的话,说这部小说体现了他的思想,也不为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