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水的一方
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是如此之多,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捞捕殆尽。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在劫难逃。这一次,人们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 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1949年,正当鳕鱼快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纽芬兰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他们发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鳕鱼带来的财富实在太诱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挡不了。他们把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纽芬兰渔场之外,却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纳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这使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他乡,岛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流失了10%。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然而,直到2003年———禁渔令实施了11年后,纽芬兰水域还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尽鳕鱼,如今却是踪影难觅。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鳕鱼基因已经开始变异,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无奈之下,加拿大渔业部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已然晕菜
禁止渔业的操作即禁止捕鱼的命令。 禁渔令往往划定禁渔区。 禁渔区是全面禁止一切捕捞生产或禁止部分作业方式进行捕捞的水域,为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虾蟹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在其产卵繁殖、幼鱼生长期、索饵育肥和越冬洄游季节所划定的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水域。
青蛙公主999
环球网记者谭利娅报道,中国农业部门南海区渔政局日前宣布,自5月16日起,包括黄岩岛海域在内的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菲律宾方面随后很快也宣布了自己的“禁渔令”。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评论称,虽然黄岩岛事件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双方这一最新举动,将有助于缓解两国围绕黄岩岛而产生的紧张局势。报道指出,在黄岩岛事件持续升温之际,中菲双方近日先后宣布南中国海将进入休渔期,这为中菲冲突带来“缓和的契机”。报道说,根据中方的禁令,在休渔期间,除了单层刺网、钓业外,中国当局将禁止其他所有类型的捕鱼活动。而对于中方的禁令,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日前接受访问时表示,只要是“涉及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菲方就不会承认中方的休渔限制。不过他也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欢迎休渔举措,但那是出于遏制南海渔业资源衰退、让资源休养生息的考虑。为此,菲律宾将自行宣布休渔期。报道写道,受访中国军事专家表示,休渔期实际上就是行使主权的一个办法,而只要双方渔船都暂时不进入黄岩岛海域,不进一步激化两国矛盾,中菲双方就有机会坐下来和平谈判。这名不愿具名的学者从中国的角度分析说:“休渔期可成为驱赶菲律宾渔船的一个理由,是个柔性措施。至少这比中国直接出动渔政船,动刀动枪驱逐菲律宾渔船来得好吧。这也可成为菲律宾的下台阶。”不过由于承认休渔期就相当于间接承认中国在黄岩岛的主权,所以这名学者指出,要菲方同意遵循中国的休渔期确实“不简单”。菲律宾自行宣布休渔期相信就是一个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