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恩哥哥
《苔》 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 - 1797)的一首短诗,曰:
这首诗言简意赅,很雅致,亦巧。
欲英译,首先要明确何为“苔”?毫无疑问,诗人所谓的“苔”为“青苔”(moss),属于苔藓类植物。以“青苔”入诗在我国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李白《久别离》),以及“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白居易《秋霁》),等等。
其次,动笔前需 相对 确定原诗的含义并大致估计一下翻译的难点何在。二十个字看下来,英译的难点应在前两句:1)“白日”之白对应“米”;以及2)“青春恰自来”一整句。这里的“白日”与“白日依山尽”里的“白日”意思不同,既不是白天,也不是太阳,应指阳光。“青春”指青苔生机勃勃的样子,绿色,有朝气。因此,可假设诗人看到的一幕发生在春天;按苔藓的属性,冬天虽说亦存,但颜色肯定不如初春鲜活。说袁诗是春日即景,另一个依据是第三句里的“苔花”,苔藓开花应始于春天。“自来”的意思是苔藓的“青春”恰恰来自于自身,非“白日”的恩赐。
最后说一下“牡丹”。牡丹花自古至今为国人喜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最为重要的是,袁枚是清朝人,而牡丹恰是清朝的国花。诗人将随处可见、一文不值的“青苔”比拟为“国花”,恰是对其乐观向上不自弃的礼赞,这也许是300年后的今天,袁诗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为人提起、“一夜成名”的原因罢。
下面列示几位译者的译文。
威尔士班戈大学博士许景城的译文为 :
【西区小议】题目使用复数也许是考虑到“青苔”是一片,亦可亦不可。hidden和unbidden是“一对”,意思与原诗差别较大。第三句的bud不是“花”,而且最可惜的是没有译出那个“小”来,“苔花如米小”是原诗最感人的一句,不沾边可惜。没有“米小”,“牡丹”没有存在的意义。第四句译得好。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吴伟雄教授的译文是 :
【西区小议】吴译sunlight似比许译sunshine要好,有“白日”的意思。第二句与原诗差距大。第三句不错,有“小”。
江苏理工学院顾丹柯教授的译文为 :
【西区小议】第一句的refuse有强调“青苔”自生的益处,惟嫌“生硬”。第四句中的gain与原诗意思有出入。“也学牡丹开”意思并非指“青苔”要和牡丹争艳,也许在诗人看来它独立自主、欣欣向荣,气势不亚于牡丹,但“青苔”自己并无心攀附。
云南农业大学任诚刚教授的译文是 :
【西区小议】第一句改变视角突出“me”,对一首短诗而言有点结构上的“奢侈”,亦与第三句变回moss脱节。
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译文为 :
【西区小议】题目有转义。第二句好,第三句不错。第四句的rush有点急切,而牡丹是雍容的。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黎历博士(神经科学)的译文是 :
【西区小议】第一、二、三句都不错。第四句不够好。
好了,玩赏了好一会,西区也凑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