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子武nandy
化学物质沉淀
英文翻译:chemical substances subside
重点词汇释义:
化学物质:chemical substances
沉淀:precipitate; deposition; sediment; deposit; subside
格桑之门
化学物质 [词典] chemical substances; [例句]化学物质形成了一个抗油污和水渍的保护层。Chemicals form a protective layer that resists both oil and water-based stains.
不老的传说kz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化学物质的命名混乱不堪。许多物质都沿用着与实际成分不相干的炼金术的符号,人们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影响化学的研究和教学。1782年,化学家G.莫沃发表了一篇论述统一化学命名法的论文。这篇论文引起了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的关注。1786年,A.L.拉瓦锡邀请G.莫沃等一些化学家合作组成了“巴黎科学院命名委员会”,一同为创建新的命名体系而努力。1787年A.L.拉瓦锡等人在巴黎出版了《化学命名法》一书》。这本书所论述的化合物命名原则,基本上仍为现在所沿用。它规定,每种物质必须有一个固定名称;单质的名称必须尽可能表达它们的特征;化合物的名称必须根据所含的单质表示它们的组成;酸类和碱类用它们所含的元素命名,例如硫酸、磷酸、钠碱、钾碱等;盐类用构成它们的酸和盐基来命名。这个命名法和所建立的化学物质体系,简单明了,为广大化学家乐于采用。这一新的命名法的产生,对于人们认识化学物质和进行化学物质的科学分类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用各种抽象的圆圈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瑞典化学家J.J.贝采里乌斯在1811年提出把当时欧洲各国化学元素不同的命名统一为拉丁化的命名,使每一个化学元素命名中都具有“UM”或“IUM”的字尾,从形式上得到统一,这一提议被欧洲各国所接受,以后不断发现的新元素均按此方式给予命名。1815年,J.J.贝采里乌斯发表了《论化学符号和应用它们表示化合量方法》的论文,提出以每一种化学元素拉丁文名称开头的字母作为元素的化学符号,并规定每一个化学符号在化学式中个代表一个原子。这样就使化学有了以字母表示的通用的简便符号或化学文字,沿用至今。化学符号的拉丁化,是对化学符号的彻底改革,它使人们能够用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形象而准确地表示各种化学反应,促进了化学系统化过程。十九世纪中叶,当近代化学知识传入中国的时候,我国的科教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众多的英文的化学试剂名称译成中文,因为这些化学试剂在中文没有相应的词汇表达。清代化学家徐寿(1818-1884)等人对此进行了成功的探索,1869年11月徐寿与英国人J.傅兰雅合作翻译出了《化学鉴原》的第一卷,在这一卷中他们特意加了“华字命名”一节,阐述了元素与化合物的中文的命名原则。这本书由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述。对于元素的翻译,他们首创以元素英文单词的第一音节或次音节的音译为汉字再加偏旁以区别元素大致类别的造字法,巧妙地将元素名称译为汉字。他们椐此新造的汉字元素名称如钙、锂、钠、镍等合乎汉字习惯,几乎看不出是新造的字。他们的这一元素译名原则与所译的五十个元素汉名中有三十六个仍为我们所采用。对于无机化合物,他们采用分子式命名。1885年中国出版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据推断是徐寿所作。全书共列出3600多条中英对照的化学名词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提出了“音译与意译兼用”、“用中文直译西音”、“取英文名中最重要之音节”、“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立新字”等命名原则,为中国化学的译名和命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以后,一些化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继续对化学试剂的命名原则进行探索、研究和争论。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组织了一批专家编定了《化学命名原则》,11月发布命令公布,1933年成月出版,从此化学试剂的命名原则得到普遍的推行。元素的命名原则是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之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之固态者从“石”。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