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已逝
商标就是能够将一个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同其他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的标志。换言之,商标是一种用于商品上或者服务中的特定标记,消费者通过这种标记,识别或者确认该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这一基本定义表明了商标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不同的形式中对商标做出界定,并展开构建商标法律制度,确定其具体内容。
在中国《商标法》第8条中,对商标作出的界定是,“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 他人的商品区别开来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这项界定表明,商标是一种标志,用于商品上,具有区别性,在当代它是一种可视标志。中国商标法对商标所作的定义是准确的,揭示了商标的本质特征。
商标用途
1、营业商标
是指生产或经营者把特定的标志或企业名称用在自己制造或经营的商品上的商标,这种标志也有人叫它是“厂标”、“店标”或“司标”。
2、证明商标
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如:绿色食品标志,真皮标志,纯羊毛标志,电工标志等。
3、等级商标
等级是指在商品质量、规格、等级不同的一种商品上使用的同一商标或者不同的商标。这种商标有的虽然名称相同,但图形或文字字体不同,有的虽然图形相同,但为了便于区别不同商品质量,而是以不同颜色、不同纸张、不同印刷技术或者其他标志作区别,也有的是用不同商标名称或者图形作区别。
4、组集商标
组集商标是指在同类商品上,由于品种、规格、等级、价格的不同,为了加以区别而使用的几个商标,并把这个几个商标作为一个组集一次提出注册申请的商标。组集商标与等级商标有相似之处;
5、亲族商标
亲族商标是以一定的商标为基础,再把它与各种文字或图形结合起来,使用于同一企业的各类商品上的商标,也称“派生商标”。
6、备用商标
备用商标也称贮藏商标,是指同时或分别在相同商品或类似商品上注册几个商标,注册后不一定马上使用,而是先贮存起来,一旦需要时再使用。
7、防御商标
防御商标是指驰名商标所有者,为了防止他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使用其商标,而在非类似商品上将其商标分别注册,该种商标称之为防御商标。目前我国商标法律并未有“防御商标”的相关规定。
8、联合商标
联合商标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的几个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有的是文字近似,有的是图形近似,这些的商标称为联合商标。这种相互近似商标注册后,不一定都使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人仿冒或注册,从而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商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标
新华网——工商总局“叫停”地方政府商标评选认定
江南装饰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是二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代表了北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开始日照时间开始逐渐增多。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后面还有两个节气,小雪大雪才是真正北方最冷的日子。所以说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的来历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成了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要祭拜父母长辈,自此冬至节就在唐朝开始盛行一直到了现在。
冬至的寓意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所以冬至往往象征着团圆。素来就有:冬至团圆,大如过年。这样的说法。
尤其是在北方,到了冬至前后外出工地打工的人都要回家过年了,工地因为太过寒冷也无法继续开工,这就是农民工返乡高峰期的原因所在,大家都要回家去团圆,过个好年。
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北方地区的温度已经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区还有雪冻灾难。西北地区冬至节气时,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天气寒冷。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只有6℃至8℃左右。西南地区,在西南某些地区即使在当地寒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可谓是四季如春,与北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冬至典故
中国的北方素来有“冬至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的说法,所以在中国北方,冬至这天肯定要吃饺子的。
在中国的南阳至今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我是北方人只知道北方为什么吃饺子,至于南方为什么吃汤圆,我还真不知道,但是汤圆也应该是团团圆圆的意思,至于有没有什么典故,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冬至的习俗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北京人吃馄饨,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千百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按照老例过就行了,不用知道那么多为什么,老祖宗还能害你咋的。
在这一天南方北方都会去祭祀祖先,大清早起床带上贡品和烧纸去给祖先上坟,我们是农村的对于烧纸祭祀这块管理的不算那么严格,别批评我们不爱护环境啥的,几千年的传统了,难道烧这点纸钱就污染环境了?至少农村人不想丢下。到祖辈的坟前烧纸,并把这一年的情况跟祖辈汇报汇报,让祖宗保佑自己明年顺顺利利的就行了。
苦丁茶1苦丁茶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斗指子为冬至,即太阳黄经达270°,于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冬至
魅力人生
天门冬酒,是一种酒。据说还可以美容养颜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美容圣品天冬酒的制作过程,欢迎大家的阅读!美容圣品天冬酒 讲了天门冬酒的这种功用,就有同学泡了让他的女朋友喝——可能原本的目的也只是喝美容的——结果,喝了几个月,这个女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体质,就是:只要她一感冒,就到厕所去吐,吐完了,感冒就好了!简直百毒不侵、仙气护体。——也就是说,天门冬这味药的功效是,对于人体,可以“删除掉一切不必要的讯息”(古书是写作‘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如果你把人体想成一张电脑磁片,天门冬,就是可以“Format”掉这张磁片的一种仙家药了。如果你要具体的证明,那就是:任何一种西医可以验得出“病毒数”的病毒类感染,天门冬酒你喝长期,都可以在每隔几个月的验血检查中,看得到病毒数稳定地往下掉。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当然,现在也是有很先进的发展,你如果是急着三两天内就要死人的大病,当然还是西药的抗病毒制剂药效快些(感冒不算!感冒还是经方最快!最近的 A型 流感,助教们就各显神威,玩得很开心。唯一不开心的是侄女莹莹,连日高烧不退,后来我才发现她那是‘厥阴温病’的症状,让‘贤婿’丁助教煮了一碗‘不是经方’的乌梅白糖汤把那烧给退了。)。但是西药的抗病毒制剂,一方面很昂贵,另一方面,副作用也是十分之凶残暴戾,吃长期,很多人撑不住;若你只是没什么大症状的带原者,那不如用天冬酒,既便宜,于人体又有益无损。而且中药的抗病毒药物的好处是,不会有“病毒抗药性”的问题,病毒变种了也不会反扑,无需换药。至于体表的病毒感染,如疱疹、带状疱疹,天门冬泡酒捣碎,外敷内服,治疗的效果也很快的。 说来,天门冬这味药,在我们台湾,是一种近似杂草一般,好生好长的植物。它的长相,很像一种英文叫“狐尾(Foxtail)”、中文叫“武竹”的观赏用植物,只是武竹是不带刺的,而中药用的天门冬,茎叶之间有一根尖刺,会扎手。如果你要自己种,泥土、砂土各半,种在半日照的屋顶或阳台,不用如何照顾,一两年间就长得很茂盛了;只是我们中药是用它的块根,土壤面积要大,才采收得到。像台北东区顶好大厦旁的大安路边,最近似乎是因为“花博”的关系,那一座圆柱形的捷运通风口,就种满了天门冬;只是那种小小盆直立式的种法,没有根可以采收,不然我早就半夜去偷挖了。而在中国古代,天门冬这种杂草,是做什么用的呢?是用来“浣缣”的,也就是洗衣服用的漂白剂。嘿,一向是“类比取象”的中药药理学,在这一味药的药性,也是奇妙的巧合:它的药性,恰恰好就是“可以吃的漂白剂”。天门冬,以“寒.热”的向度来讲,虽是 大寒 药;但是以“阴.阳”的向度来讲,却是大阳药。依照中国古代本 草书 的描述,它活在这个物质世界,简直像是活假的一般,真正的它,根本就还凉凉地安住在天上的家门之中,逍遥于物外,像是足不履地的一种仙人般的活法。怎么说呢?这种杂草,对于物质世界的种种变因,是根本就“无视”的,它自己爱什么季节开花就什么季节开花,爱什么时候结果就什么时候结果,完全不理睬四季气候的变化,同一个花盆种的两株天门冬,可能这一株到冬天叶子掉光光,而另一株一整个冬天都还茂密翠绿……是这样一种极端怪癖的植物。这几年有一部日本漫画《Bleach(漂白剂)》,中译本叫《死神》的,其中有一个女主角井上织姬的超能力,乍看是能够救伤治病的“疗愈系”异能,但其实,她的能力的本质,是能够对一切现象说“我拒绝”的“否决权”:你受伤了,她把你“受伤”这件事“否定”掉,你的伤就没了。而天门冬的药性,就好像是这种“在漫画书里才会有”的,荒谬绝伦的,“对一切事象说‘我拒绝’”的力道。 天门冬酿酒的疗效 之所以要喝天门冬酿酒,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它“排风气”也就是“删除不良讯息”的效果。这一层效果,以现代人而言,几乎可以说是治百病了。而服用酿酒的效果,孙思邈说:“服药十日,觉身体隐疹大痒,二十日更大痒,三十日乃渐止,此皆是风气出去故也,四十日即觉身心朗然大快,似有所得,五十日更觉大快,当风坐卧,觉风不着人,身中诸风悉尽。”这种“全身发痒”的排病反应,是泡酒不太容易达到的。喝天门冬酿酒,真的会一直脱皮屑、起红疹块、这里那里的发痒。而要如同孙氏所言,五十天内就发干净,一日饮50cc倒是不够的,一日饮50cc酿酒,一般而言,只会慢慢地小小痒,三五十天内还发不干净。要如他所说的疗效,一天大约要饮150cc。反正自家这样酿的酒,酒精度真的不会有多高,比每天一杯红酒还不伤肝。若是真的喝得多了,也无所谓,天冬剂的过量服用,孙氏是说:“始伤多无苦,多则吐去病也。”药重了,就不从皮肤发邪气,直接就用吐的了。而服用这个酒的禁忌,孙氏虽说“慎生冷酢滑鸡猪鱼蒜,特慎鲤鱼,亦忌油腻”,但其实都还好,吃到荤的、油的,风气还是发得出去。记得不要吃到鲤鱼就可以了。 美容圣品天冬酒的制作过程 做这个酒,最需要的,是一台够好的榨汁机,才能把天门冬之中的汁水都逼出来。我虽不喜韩国货,但没办法,目前最好用的,是一台一万两千八的韩国“咻咙(Hurom)”牌慢磨蔬果机;其次,是“小方助教”一枚。我原本也是用一般蔬果机来做,然后雇小方助教来用布袋挤汁,但那过程,实在是太辛苦、太惨烈了:小方用力的那呲牙咧嘴、额暴青筋的模样,让我觉得我好像在自宅重现百年前卖到三藩市挖矿的华人奴工“猪仔”的生涯。终于还是心生不忍,而忍痛买了这台昂贵的韩国磨汁机。而,天门冬,台湾有“鲜货”和“干货”两种选择,鲜货要到青草店去订,干货到中药批发商买即可。酿一缸酒,如果全用鲜货榨汁,大约需要十六斤鲜天门冬;用干货煮水泡发了榨汁,则需要干货八斤。也就是干货一斤抵鲜货两斤用。我的做法,常常是用十二斤鲜天门冬榨汁泡麴,不足的量,再补两斤干天门冬煮水榨汁泡米。可以买到新鲜天门冬的青草店,以台北而言,民乐街和万华的青草店都有,万华的青草店要价350元一斤,民乐街的青草店老板算我250元一斤。但民乐街那家的货源的天门冬田,好像已因为我们这一票人频频购买而被挖成了荒地,你要去买便宜的,就不知还有没有货了。至于批发干货天门冬,迪化街靠近民生西路口的那家“老成记”还不错,最便宜的250元一斤,当然是丑样儿了些啦;如果你要买到肥白精美到令人痛哭流涕的高档天门冬,那还是得去南京西路(重庆北路与延平北路间)的“生元”,不过那种美美的天门冬,就大约一斤500元起跳,眼前还在持续涨价中。酿酒最重要的,还是米跟麴。米要用到六斤半的“圆糯米”,有良心的米粮行约四五十元一斤。而麴,如果你是去民乐街或迪化街批药材,在前述的“老成记”就可顺路一并买到了。如果要用红麴,用两个饭碗(这样还未到半斤,但你在批发店买一斤,比你在中药行零买半斤还便宜),天门冬性寒,用红麴酿酒,酒性会暖一点。但,其实我做的时候,是红白麴同用的。单用白麴要大约八枚(白麴长得像鱼丸那样,不像红麴是米粒状的),而我就用红麴一碗、配白麴四枚。老成记的白麴有零卖,很方便。 另外,“有,会比较好”的辅助剂,是柠檬两颗挤汁,和绍兴酒一瓶。泡麴的时候加进去,可以抑制杂菌生长,让酒麴菌赢在起跑点。而酿酒用的玻璃缸,我建议买大一点的四十二酐缸(一酐是600cc的容量),而这种缸子,台北后车站固然有些瓶瓶罐罐的店有在卖,但偏贵,一个要约800多块;而善导寺后面的绍兴北街上的OK便利店那个巷口进去,有一家玻璃店,一个仅600多块。 那么,酿酒的时间,大约是两个工作天:第一天整备天门冬,并把麴、米泡发。第二天蒸米成饭,拌麴汁入缸。如果是买新鲜天门冬,你会需要把须梗剪掉,洗净泥沙,再打成汁榨出。古书说要“去心、去皮”,我仗着研磨机够马力,也就都不去了。鲜天门冬的汁有一股土臭味,但酿成酒之后,就都不会残留味道了。而如果是用干货天门冬,就要泡水半日,再煮一滚。煮出的汤水,和煮发的天门冬榨的汁,都拿来用。古方书的容量,一升约200cc,一斗是2000cc,也就是两公升。所以, 第一天晚上,你要取两公升的天门冬汤或汁,浸泡红麴及拍碎的白麴。泡麴的汁中,挤入两个柠檬的汁,倒入绍兴酒一瓶,放入冰箱过夜(天门冬酒酿出来,本来就像山地人的小米酒那样,有点酸酸的,所以有一些柠檬汁,对味道影响并不大。)。而其余的天门冬汤汁,则拿来泡米。简单来说,就是用天门冬汁代替内锅的水来蒸米成饭。蒸饭就像一般的 方法 即可。六斤半的圆糯米,如果用一般的大同电锅,大约是蒸出五锅饭。 第二天蒸饭,而每蒸好一锅饭,就拿个广口容器(例如 炒菜 锅),把饭摊到里面,吹风摊凉。当饭不烫了,再拌入五分之一的麴汁,拌匀,倒入酿酒缸。如果天门冬的汤汁泡米有剩,此时也可一起拌入。 酿酒的发酵过程,大约有这三段: 第一阶段,米被分解成糖和水,需要的温度是约摄氏35度,时间是两三天;而第二阶段,则是糖被发酵成酒精,这需要低于20度,约两个星期。第二阶段如果温度太高,高到30度,就会出现我们所不想要的 第三阶段:整缸酒变成“天门冬健康醋”了。所以孙思邈说“农历四月到八月之间不要酿”,因为一旦室温高于25度,醋化的情况会很严重。 所以各位读者,要做就趁现在年头赶快做,天热了,就做不成了。 榨过汁的天门冬渣,也先不要丢掉,里面还有药性可以利用的。用20度以上的酒(因渣中有水份,酒精度要高一点才不会坏),先泡起来,等一个星期,看酿酒缸的情况都稳定了,再把泡渣的酒用布袋或研磨机滤出来,倒入酿酒缸一同发酵。麴、饭入缸的头三天,需要较高的温度35度,所以,最好缸子用棉被包起来保温,底下垫一块小电毯暖着。三天之中,饭会被分解,慢慢出水。这三天,每十二个小时用长柄杓把饭翻动一下,因为最上面一层会因为比较干且接触空气,容易长出杂菌霉斑,所以要把它拌到下面去。三四天后,水出得也够多了,就可以撤去保温的被子,让它在一个月中慢慢发酵成酒。缸子时不时推推晃晃它一阵,让浮上来的米渣沈下去。盖子不必常打开,酒麴菌是厌氧发酵,闷着比较不会长杂菌。书上说“此酒初熟味酸,仍作臭泔腥气,但依式服之,久停则香美,余酒皆不及也。封四七日佳”,的确是这样。两个星期刚酿好的天冬酒,还有一点发酵物的馊馊的气味,但再多封它一个月,就会变得非常芳醇可口,像是有水果的果香。收酒时,用布袋把糟粕滤掉,就可以装瓶放在冰箱保存了。而逼干了酒之后,剩下来的酒粕,可千万不要丢掉!这个东西做成面膜敷脸,美白的效果强到惊死你!你若不信,不妨用酒粕面膜在脸上画个叉叉、画个乌龟,上床睡过夜,第二天早上洗了脸,就可以清楚地在敷过面膜的地方清楚地看到一个白叉叉、白乌龟!最近电视上什么SKⅡ的Pitera美白保养品,就是酒粕做的。自己家那么纯天然的一大坨,不用会遭天谴。酒粕本身黏性不够,沾不上脸,要用的话,先用个钵子把它研细,再搀一点蜂蜜或是面粉来增加黏性,才好做面膜。一般敷个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 说来,天门冬本身也是很美白的药,迪化街买得到水飞的天冬粉末,用蜂蜜调了敷脸,也会很白。只是天门冬到底是寒药,用寒药敷脸美白,会有副作用:皮肤遇到寒性的药物,会拚命出油来作为挡寒气的代偿反应。所以,难得有这种已将天门冬的寒性发酵为温性的酒粕,这是多么难得!当然要用了!至于治疗“黑斑”,喝天门冬酒,或是用酒粕面膜,固然都有效;但大约都还不如另一味药“玉竹(萎蕤)”有效(台湾也是鲜货、干货都买得到)。针对黑斑的话,你每天煮五钱玉竹当茶喝,效果会比较快。这味药没什么寒热的问题,药性偏湿一点点,如果吃到舌胎变厚了,再吃几回薏仁粥去去湿即可。 天冬酒相关 文章 : 1. 冬季喝药酒需注意哪些事项 2.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 中药泡酒养生 4. 养生中药药酒 5. 自制养生酒
WSY-recording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
中古以来,虽然冬至(至日)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因为冬至日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此后便是夜渐短,昼渐长,阴消阳长。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出现雨雪天气)。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至的由来和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日
右耳在聽歌
推普过程中对于方言的污名化。从宣传上,作为90后,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学校贴的标语:请讲普通话,学做文明人。从措施上,与此同时,在学校里讲方言是要被扣德育分的,这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惩罚方式一样。久而久之,一种诡异的文化氛围在青少年心中形成了:讲吴语是不文明的行为,方言很“粗俗”,讲方言是乡土的,粗鲁的行为。吴语区的青少年对自己所听到的家乡方言毫无认知,一不知道什么是吴语,二不知道家乡方言是吴语,三不知道吴语区内的方言多数是能互通的。这也是为什么,粤语区和闽南语区同样存在五里不同音的问题,但粤语和闽南语仍然是同乡见面首选的交流媒介。这一种富有亲和力的体验,懂的人自然懂。香港和台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华人文化圈强势文化输出地,且为国家统战的对象,使粤语和闽南语的污名化没有得逞。吴语没有统战价值,在文化为政治服务,文化发展以行政权力主导的文化背景下,吴文化不具有话语权。因此,除以河北滦平县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之外的语言,说你不文明你就不文明。这从历届春晚就可以看出来,不要说方言,南方诸省的普通话口音也是各个语言类节目的嘲讽对象。东北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说东北话,北京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说北京话,四川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说四川话,但是吴语区孩子在学校里说吴语?对不起,你不文明。目前粤语和闽南语尚能保持活力,而吴语快要消亡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吴语源远流长的历史承载着渊源流长的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支。吴语是中国的一种方言,正如汉语是世界的一种方言一样。我想没有人会因为要顺应潮流,方便交流,希望来一场“推英运动”,让汉语灭绝的吧。一部分人看不到吴语的价值,不代表吴语就没有价值。官话区认为粤语是鸟语,台北上流社会嘲笑闽南语是地瓜腔,不见得人家的方言就是垃圾。正如美国人不懂得“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感,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德国人眼里没有价值,不意味着汉语就没有价值。所谓“为了促进交流,顺应潮流,理应灭绝“、“吴语毫无价值,活该灭绝”,信奉这种双重标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通常也是信奉“中医无用论”,“文言文糟粕论”的人,文革时期,喊着破四旧的也是这种人。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不自知。至于“自然消亡”论,提醒一下,当初推普灭吴不择手段,可没有人说要“自然消亡”。我拿把刀把你捅个奄奄一息,等你失血过多而死,算不算是你“自然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