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薇薇
朋友 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帮助到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巴拿马战争、索马里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美国的发展史是一部战略性扩张的历史,历史上共有四次较大的战略性扩张。根据美国官方统计资料,无论是冷战期间或冷战后,美国一直对外频繁使用武力:1798年至1993年期间,美国以武力解决冲突的案例高达234次;冷战期间美国对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约有125次。1990年以来,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维持和平、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侵略以及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借口,先后对外出兵达40多次,其中对他国进行强力军事干预就有10次。1983年,闪电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加勒比地区的霸权地位,对格林纳达发动武装入侵。战争起因是格林纳达发生了军事政变,美国以应加勒比国家“紧急要求”和“护侨”为由,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使用了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装备等。而格林纳达高技术装备几乎为零,美军以很小的代价速战速决,8天内达到战略目的。为此,美军尝到了军事高技术的甜头,更加肆无忌惮地以武力推行其全球战略。美国的入侵行动,遭到各国人民的谴责。1989年,乘夜突袭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政府以“保护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借口,出动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2.6万名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对巴拿马实施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突然袭击,作战行动在48小时内完成,巴拿马国防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巴军政府首脑诺列加走出梵蒂冈驻巴使馆向美军投降。“正义事业”行动于1月12日结束。在此次行动中,美军首次动用了6架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采用了新的作战方法,战斗中仅死亡23人。1990年1月12日至1991年1月,美军在巴拿马转入“促进自由”行动。1990年,利刃刺向利比里亚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借口,宣布实施“利刃”行动,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35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两栖作战军队,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扬言逮捕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人后,美海军陆战队从海上和空中侵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并开始实施撤侨行动。此次行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9日,共从利比里亚撤出2600名外国侨民,包括330名美国人。1992年,武力干涉索马里1992年12月4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号,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的部队,参加在索马里的援助行动。12月底,美军完成了在索马里的军事部署。按照原来计划,美应于1993年1月底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控制地区,撤出其紧急干预部队。但是,1993年初,驻索美军开始多次卷入武装冲突。6月30日,美军下令悬赏捉拿索马里艾迪德派武装头目艾迪德。10月3日,美军士兵与艾迪德派武装发生冲突,美军动用了武装直升机。而艾迪德指挥2000名武装人员,与两万余名维和部队周旋,共有56名维和部队士兵和500多名索马里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美军死亡18人,损失3架武装直升机和部分军车。1994年3月21日,美军从索马里撤出。1994年,大兵入侵太子港1991年9月30日,海地发生军事政变,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逃亡美国。海地军政府与逃亡总统于1993年7月3日达成协议,要求联合国派遣军政人员协助海地恢复秩序,为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做准备。然而海地军政府并未履约。1994年6月—7月间,美借海地军人政府驱逐联合国民事调查团之机,促使安理会在7月31日通过第940号决议,决定组建以美军为首的1.5万人的多国部队,采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8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海地军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命令美军部队准备出兵海地。9月18日,在美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海地军政府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协议,规定1.5万名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从9月19日开始进驻海地,实施“坚持民主”行动。19日,当首批美军士兵在太子港登陆时,海地军队与示威群众发生了小规模冲突。此后,双方多次发生武装冲突。驻海地美军兵力一度达两万人。1995年3月,美军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任务,1996年4月美军全部撤出。1998年,打击苏丹和阿富汗1998年8月20日,美国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炸弹袭击,分别命令游弋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战舰艇,用“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袭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美国以导弹报复恐怖活动引起世界关注。普遍认为,用国家恐怖来对付集团或个人恐怖,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恐怖和混乱。1994年,“战斧“导弹抡向波黑为削弱波黑塞族的军事实力,迫使其接受美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约以保卫萨拉热窝等联合国“安全区”为由,动用以美国海空军为主的北约部队,于1994年8月30日及9月20日连续两周出动大批飞机对波黑塞族军事目标及部分民用设施进行猛烈轰炸。9月10日,美海军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向波黑东北部的塞族防空设施发射了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此次北约用于空袭的飞机约170架,其中美国约87架。行动代号为“审慎力量”。在为期两周的空袭中,北约飞机共出动约3400架次(其中约850架次执行轰炸任务,投掷各类弹药1000吨),摧毁塞族56个重要目标。塞族60%—70%的防空设施和作战指挥设施被摧毁或陷入瘫痪状态,近30%—40%的弹药库被炸毁,2%—5%的重武器遭到破坏。塞族最后被迫接受了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了300件重武器,北约仅一架飞机被击落。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为了谋求欧亚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战略控制权,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代号为“联盟力量”的大规模战略空袭。这是北约自成立50周年以来第一次对防区外、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也实现了其由一个地域性军事组织向全球性军事组织的过渡。“联盟力量”行动是一次高技术空袭作战,北约运用了新军事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将兵力投送、信息作战、非线式作战、精确打击、防区外打击、战区外指挥等概念全面运用于实战。北约对南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民用目标实施了打击。美国和北约在战争中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包括国际上禁用的集束炸弹、贫铀弹和石墨炸弹等。2001年,反恐首选阿富汗“9·11”事件是美国有史以来遭到最大规模、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把矛头对准中亚的阿富汗,发起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行动。美对阿军事打击于2001年10月7日开始。美及其盟国在阿周边部署了近8万人的兵力,其中美军约5万余人,先后动用了5个航母编队、4个两栖戒备大队,以及500多架战机。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军出动作战飞机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弹导弹1.2万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确制导弹药。通过军事打击行动,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上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以“反恐怖”名义发动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打击样式、实力对比悬殊的非对称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新世纪“反恐”系列战争的序幕。2003年,大举入侵伊拉克2003年3月21日,在伊拉克南部塞夫万,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站在一辆装甲车上从公路旁的萨达姆画像旁驶过。当日,美军跨过伊科边界向伊拉克境内推进。有消息称,美英已经夺取了伊拉克海湾港口乌姆盖斯尔,英国士兵已登上巴格达以南的法奥半岛……二战后美国对外的经济战略二战后,欧洲各国实力普遍衰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国家不得不惟美国马首是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欧洲世界霸权时代结束,此后欧洲国家对外政策紧随美国。在经济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控制日益削弱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得以恢复,资本主义秩序得以稳定,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也大大加强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想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以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目的。此后,欧洲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一直充当着美苏争霸的工具。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欧洲各国在经济、军事、外交上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以谋求自主地位,尤其是欧盟的诞生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总之,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既重建了欧洲,又促成了欧洲的统一。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可可Cris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1、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英文:Vietnam War亦称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称之为越南抗美战争,又称: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5年11月至1975年3月间冷战中东南亚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亚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由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
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1990年8月~1991年2月,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
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4、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
2016年7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放缓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将在2017年1月其总统任期结束前在阿保留大约8400名美军士兵。
5、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因为是海湾战争的延续,又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南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湾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拉克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富汗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战争
小兔子lucky
关于美国的战争(美国参加过的): 美国独立战争也称“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1年(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实际上战争在1781年就已结束) 谢司起义 美国独立战争后1786—1787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独立战争中一些大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困难大发横财,战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发生了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谢司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战后解甲归田,生活穷困。1786年秋他与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装农民,准备攻打波士顿。起义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惩罚穷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军队前去镇压,起义队伍被打败,撤出麻萨诸塞。不久起义者重振旗鼓,发展到15,000人。统治阶级急忙召开会议研究对策。1787年1月政府为争取时间,决定与起义者谈判,致使起义军松懈。当政府援军开到时,政府立即停止谈判并下令进攻,包围了起义队伍。谢司突围逃出,但起义军已大伤元气,无法继续战斗,最后以失败告终。 威士忌酒反抗 又叫威士忌起义(英语:Whiskey Insurrection),是一场在1791年——1794年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抗税运动。美国联邦政府的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尤其是为了清偿独立战争中欠下的债务,由国会通过了一项税法。西部农民成了这项税法的最大受害者。他们通过将谷物酿成威士忌解决谷物运输和储存的问题,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西部边疆地区缺乏现金,威士忌酒通常还被用作交换媒介。对威士忌酒征收消费税引起了西部农民的不满。他们开始抵制纳税,并采取了一些抗议措施。抗议运动在1794年达到了高潮。这年,汉密尔顿派遣执法官戴维·伦诺克斯到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给拒绝纳税的酿酒商发传票,要他们到法庭候审。从而导致大量武装民兵袭击了税官约翰·内维尔将军的住宅。华盛顿总统随后派遣了特使前往西部与暴乱者谈判,同时征调军队准备镇压。1794年10月,华盛顿总统亲率大约15000名来自新泽西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士兵前往镇压暴乱。 1794年8月:印第安人 法伦廷贝斯之战 美法准战争也被称作美法短暂冲突(英语:Quasi-War,法语: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战争全程在海上进行。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第一次巴巴里战争(1801-1805),也称的黎波里战争或巴巴里海岸战争,是美国与西北非的巴巴里穆斯林州(统称为北非国家)之间爆发的两次战役中的一次。这些巴巴里穆斯林州中的阿尔及利亚和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名义上是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半独立国家,实际上是摩洛哥独立的伊斯兰君主领地。 1811年11月7日:印第安人 普洛菲茨敦(先知镇)之战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后,英国一直妄图夺回殖民地,同时美国也想夺取西部和英国控制的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 1812~1815年 1814年3月27日:印第安人 霍斯舒本德之战 第二次巴巴利战争(1815年),也被称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是美国与统称为“巴巴利国家”的奥斯曼帝国北非摄政的阿尔及利亚、的黎波里及突尼斯三个海盗国家之间的第二次战争。这次战争在1815年结束。第二年(1816年),英国与荷兰最终有效地解决了这起国际争端。这场战争使得美国摆脱了向海盗国家交纳贡品的命运,标志着地中海地区在奥斯曼帝国(16—18世纪)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海盗运动开始衰落。几十年里,欧洲列强建造了更为复杂昂贵的船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技术上,这都是巴巴利海盗无法匹敌的。在1815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阿尔及尔开战的决议,集结了两支海军部队,由迪卡特将军率领的舰队在纽约,由贝恩布里奇率领的舰队在波士顿,两支舰队蓄势待发。迪卡特率领的舰队在1815年5月20日率先出发。 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 181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领导了一次对佛罗里达的入侵,即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紧接着,美国通过亚当斯-奥尼斯条约于1821年从西班牙手中占有了佛罗里达 黑鹰战争 1832 在一场惨烈的大战中,黑鹰被美军俘虏,并且他的部族遭到血腥的屠杀,濒临灭亡 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 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英文:Second Seminole War)也被称为佛罗里达战争,是美国同美洲原住民塞米诺尔人发生的三次塞米诺尔战争之一。战争于1835年到1842年发生在佛罗里达。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是美国所打的最昂贵的印第安战争。 美墨战争 :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美国通过这场规模不算很大的战争夺取了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世所罕见1846年~1848年 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要求通商.第二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的确 日美亲善条约 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主权开始丧失,经济遭到破坏. 堪萨斯内战 美国史上蓄奴论者和反对蓄奴论者之间为争夺对堪萨斯州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小规模内战(1854~1859) 苏族人之战 1854年—1876年 ,为反抗移民和强制迁移、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 1855∼1858 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大多数塞米诺尔人最后投降,被迫移往印第安人地区(今俄克拉荷马州),被安置在克里克人居留地的西部。少数塞米诺尔人留在佛罗里达 美国南北战争 :又是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联盟)。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 小大角河战役 1876年6月25日 苏族与夏安族联盟 vs.Custer与美国第七骑兵团 翁迪德尼之战 1890年12月29日 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装起义结束 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 美菲战争也称为菲律宾独立或菲律宾起义(1899-1902)战争,由最初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并成立菲律宾第一共和国,转变成对抗美国兼并菲律宾的新殖民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918年 布莱尔山之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开战,在广岛和长崎分别扔下原子弹 1942-1945年 美俄冷战1947年-1991年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越南战争 1961年~1975年 入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加勒比地区的霸权地位,对格林纳达发动武装入侵。战争起因是格林纳达发生了军事政变,美国以应加勒比国家“紧急要求”和“护侨”为由,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使用了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装备等。而格林纳达高技术装备几乎为零,美军以很小的代价速战速决,8天内达到战略目的。为此,美军尝到了军事高技术的甜头,更加肆无忌惮地以武力推行其全球战略。美国的入侵行动,遭到各国人民的谴责。 巴拿马战争:1989年--1990年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2.4万名美军趁着夜暗,兵分5路,向巴拿马军队的27个重要目标同时发动了猛烈的突然袭击。F一117A投下的重磅炸弹、AC--130战斗直升机发射的导弹、坦克炮弹和迫击炮弹,暴雨般地泻向目标。接着,C--141、C一130和c一5等大型军用运输机掠过天空,伞兵从天而降。巴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指挥巴军及准军事部队“尊严营”奋起抵抗,战斗十分激烈。但终因寡不敌众,仅8个小时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仅15个小时美军就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推翻了诺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点48分,诺列加被迫向美军投降。至此,一场历时15天、代号为“正艾事业行动”的侵巴战争基本结束。然而美国的军事干预一直持续到2000年。 空袭利比亚:1986年美国远程空袭利比亚 1科威特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利刃刺向利比里亚: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借口,宣布实施“利刃”行动,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35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两栖作战军队,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扬言逮捕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人后,美海军陆战队从海上和空中侵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并开始实施撤侨行动。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 干涉索马里:1992年12月4日~1994年3月21日。12月底,美军完成了在索马里的军事部署。按照原来计划,美应于1993年1月底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控制地区,撤出其紧急干预部队。但是,1993年初,驻索美军开始多次卷入武装冲突。6月30日,美军下令悬赏捉拿索马里艾迪德派武装头目艾迪德。10月3日,美军士兵与艾迪德派武装发生冲突,美军动用了武装直升机。而艾迪德指挥2000名武装人员,与两万余名维和部队周旋,共有56名维和部队士兵和500多名索马里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美军死亡18人,损失3架武装直升机和部分军车。(94年3月21日,美军退出) 空袭南联盟: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为了谋求欧亚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战略控制权,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代号为“联盟力量”的大规模战略空袭。这是北约自成立50周年以来第一次对防区外、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也实现了其由一个地域性军事组织向全球性军事组织的过渡。“联盟力量”行动是一次高技术空袭作战,北约运用了新军事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将兵力投送、信息作战、非线式作战、精确打击、防区外打击、战区外指挥等概念全面运用于实战。北约对南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民用目标实施了打击。美国在此次战争中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阿富汗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2001年 伊拉克战争 :2003年美国因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利比亚战争 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受邻国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的反政府势力的武装力量同利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参战。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