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kuqinglong
俄军放弃赫尔松市对战局影响有多大,普京下一步怎么走?
就战局而言,正因为放弃赫尔松州府所在地的赫尔松市区,对整个战略的全局影响不大,所以才使俄方经过精心策划,名正言顺地通过让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下令,苏洛维金大将执行的方式来完成全部的撤军。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第聂伯河右岸部分的赫尔松,只是整个赫尔松州的一小部分,第聂伯河左岸的赫尔松地区,还有不少的面积,足以俄军用来充分部署保卫克里米亚了。
俄罗斯的历史上,著名的库图佐夫元帅曾经在与西方国家较量的过程当中,也采取过类似的撤离到一条河流的一边的作战形式。目的就是为了集中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最后夺取胜利。
假如我们放眼整个乌克兰全境来看的话。这场战争乌克兰军队的配置是前重后轻的。也就是在赫尔松方向,红利曼方向,哈尔科夫方向等少数几个点,乌军由于有外国雇佣军的加持,以及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等精锐的武器,这部分前锋部队战斗力比较强。
然而放眼乌克兰广阔的50多万剩余领土兵力部署的情况来看。由于乌克兰人口稀少,兵力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已经经过了六轮的征兵,现在已经征召到了60岁以下的人,不分男女了。很多的大学、中学最后一名男生都被征召入伍了。况且还招了不少女兵。
叠加战场上大量士兵出现了伤亡失踪。很多乌克兰的家属正在向政府索要自己失踪亲人的消息,寻求补贴,然而这其中有些失踪的士兵,或许就是乌克兰军人自己杀害的,因为担心他们逃跑,或者担心他们要投靠俄军,这些人的死因说不清楚,所以乌克兰方面一直在搪塞,不想让老百姓知道真相,目前失踪的人员已经有7000多了,考虑到乌克兰目前只剩下2000多万的人口,阵亡的士兵联同失踪的士兵,这些家属互相弥漫的情绪,或许对于乌克兰方面想要补充新的兵员愈发困难。
据相关情报显示乌军在于后方的防卫部部队,年老体弱的人再加上女兵很多并没有太多受过专业训练。武器装备虽然西方国家有一些援助的,但是并不配套,类似于万国牌。有的武器例如巡飞弹等,据被俘的乌军承认他们连英文的使用说明书都看不懂,更不要说操作了。
然而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线、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线、摩尔多瓦左岸有俄军兵力部署的区域与乌克兰的边境线非常漫长。如果俄军分几路在漫长广阔的边境线发动新的进攻,包抄乌军后路的话。完全可以避实击虚,端掉乌军的老巢,从而使前线乌军,不战而溃。就算是有非常残忍厉害的外国雇佣军督战,如果俄军精锐抄袭后路专打独战队的话,把督战队一旦消灭那些乌克兰本土士兵,本身就不愿意作战的,或许将纷纷倒戈,甚至反戈一击。因此俄罗斯方面说他们还会重返赫尔松市区,不会放弃这个地方,或许此言非虚。
恰恰小资
我是“红雨说 历史 ”斯拉夫人是欧洲大陆上使用斯拉夫各种语言的居民。他们主要分布区域是欧洲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是欧罗巴人种。他们起源于波兰维斯瓦河河谷地带。他们大概是世界上最是一盘散沙的民族了,难以统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简单来看看:
斯拉夫人总是大概4亿。按照区域划分为西部的斯拉夫人(也叫维内德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卢德人(也称卢日支人,索布人,生活在德国)。东部斯拉夫人(安特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南部斯拉夫人(斯拉文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保加利亚人。 西部的斯拉夫人(也叫维内德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卢德人(也称卢日支人,索布人,生活在德国)。东部斯拉夫人(安特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南部斯拉夫人(斯拉文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各个分支之间不能相互尊重,甚至有的分支希望控制另一个分支。比如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捷克,波兰和俄罗斯的关系都不好。
斯拉夫人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分支有了各自的特色文化波兰人,捷克人和俄罗斯人等。在宗教上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等大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文字母。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则大多信仰天主教,使用英文字母。
他们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但是以铁托来说,他执政的时候打压塞尔维亚人。他们自己人之间都存在歧视和不尊重对方文化地位的思想存在,有的分支存在大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冷战时期,西方和平演变,分化斯拉夫人。结果斯拉夫还中计了,捷克和波兰先后成为反俄先锋,东,西斯拉夫出现了“世仇”。 铁托死后南斯拉夫就开始混乱了,首先大塞尔维亚主义引起,然后接着大克罗地亚思想。南斯拉夫内部越来越混乱,各个分支都想独立或者控制别的分支。欧洲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搅局。最后一个好好的南斯拉夫分裂成了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 ,塞尔维亚以及两个自治省,斯洛文尼亚。
历史 上他们也曾团结过,一战他们战胜了奥匈帝国,二战他们共同对抗法西斯。二战后东西斯拉夫国家更是形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强大斯拉夫队伍。现今,斯拉夫人之间依然矛盾重重。虽然有人说阿拉伯人不团结,但是人家起码有一个共同阿拉伯国家联盟。斯拉夫人呢,估计很多连坐在谈判座上面对面的心情都没有。
文/红雨说 历史
千年时间里,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攻城掠地,斯拉夫人的聚集地遍布东欧、中欧、东南欧等广大欧洲地区。
根据区域的不同,斯拉夫人向东走演变成了以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为主的东斯拉夫;向西走形成了以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为主的西斯拉夫;向南走进化为以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北马其顿人为主的南斯拉夫。
无论是东斯拉夫,还是西斯拉夫,亦或南斯拉夫都是斯拉夫人的一部分,这三大斯拉夫区域涉及十多个国家。
如果斯拉夫人想统一,必然是欧洲广大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先合并统一。
但这种可能性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别看他们属于斯拉夫人,拥有斯拉夫人的血脉,似乎都是亲兄弟,说实话他们内部早已翻脸不认人了,很少有国家还会以斯拉夫人为纽带来连接彼此的关系,不吵架就已经不错了。
看看现在西斯拉夫的波兰与东斯拉夫的俄罗斯,本来应该是堂兄弟关系,现在却发展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关系。
在 历史 上,波兰受到俄国人无数次的欺负,甚至多次瓜分波兰人的领土。
仅在18世纪下半叶,俄国人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就三次肢解波兰,直接把存在八百多年的波兰剥削至灭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之久。这其中俄罗斯人所夺取的波兰领土约占他原领土的62%,共有46万多平方公里。
一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没想到再次遭到苏俄的压制。尤其是在德国闪击波兰发动二战时,苏联竟然跟德国沆瀣一气,再次肢解波兰,让波兰又一次走向了灭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面对弱小的波兰,俄国人不帮助波兰人也就算了,还屡屡侵占波兰的利益,让波兰人成为“国际孤儿”,有这样的堂兄弟吗?
苏联解体以前的时代,俄国人完全没把波兰人当堂兄弟看待。
这也难怪波兰现在对俄罗斯恨透顶了,家恨国仇已让波兰无法忘却。
撇开堂兄弟不讲,比波兰人关系稍微近一点的乌克兰人,与同属东斯拉夫人的俄罗斯人也不在一个频道上。
为了一块克里米亚半岛的地盘,彻底撕裂了俄乌之间的亲兄弟关系,有时候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
乌克兰拼命地往北约、欧盟的圈子里钻,为啥呢?
不就是为了找一个有实力的靠山吗?!能跟俄罗斯正面硬刚。
不得不说,斯拉夫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相比可就差远了。
看看现在的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处成了牢不可破的盟友,与斯拉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个堂兄弟分家至今,绝大部分的成员已经投到了美欧西方的怀抱,像捷克、波兰、斯洛伐克、黑山、北马其顿、克罗地亚皆属于北约成员国或欧盟成员国,乌克兰正在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道路上狂奔,塞尔维亚正在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边缘徘徊。
能跟东斯拉夫的俄罗斯站在一起的国家只有白罗斯,其次就是塞尔维亚。
一定程度上说,东斯拉夫的俄罗斯在整个斯拉夫圈子里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其他的斯拉夫国家更倾向于向西看。
尤其是西斯拉夫国家深入西方腹地,深受美欧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以至于西斯拉夫人形成了信仰美欧的天主教圈子,而东斯拉夫和南斯拉夫还是以东正教为主,这就是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斯拉夫人还怎么统一到一起?相关国家根本都没有合并的共识,如果依靠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强制实现斯拉夫人的统一,必将是昙花一现式的短聚罢了,长久不了。
而且,北约和欧盟国家也不会允许斯拉夫人的统一,因为他们绝不想再看到一个新“苏联”出现。
纵观世界 历史 ,统一是特例,分裂才是普遍现象。我们中华民族 历史 上统一是主旋律,其他民族、族群、种族鲜有统一,即使统一了,也往往隔了一两代人就重新分裂。
分裂的主因是无法融合,宗教、文化、地域、甚至文字都可能成为统一的障碍。直至今日,各国分裂势力依然动力十足,一言不合就闹分家。
庞大的罗马帝国是个绵延千年的强大帝国,对整个欧洲 历史 文化影响深刻。即使这样一个帝国跟我们 历史 上的各朝代也有很大不同。罗马帝国可以看做是以罗马城邦为核心的联合了亚平宁其它各城邦的军事联盟集团。整个罗马帝国的其余部分只是这个集团的战利品和殖民地而已。时过境迁,罗马人还是罗马人,高卢人还是高卢人,完全没有归属感。
现代民族国家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而且这些民族国家关于民族的定义在我们看来也极端狭隘。以至于成为后来种族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
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几千年来,无数先贤做出了巨大努力,我们历代先民付出重大牺牲才换来了统一文化。以统一作为一个目标,西方还差得远。
斯拉夫人只是拥有共同的祖先,但这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分裂,在语言文字方面内部相差非常大。比如斯拉夫语族里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俄语,但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只能听懂同属东斯拉夫语族的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但却完全听不懂波兰语等西斯拉夫语和塞尔维亚语等南斯拉夫语言。反过来也是一样。而在文字方面,东斯拉夫民族多数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其语言,而西斯拉夫各民族则基本使用拉丁字母(英语使用的也是拉丁字母)。南斯拉夫则两者兼而有之。
东斯拉夫三种主要语言,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
另外比语言文字差别更大的是宗教差别。在欧洲,宗教经常是区分不同民族,甚至是导致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现在的斯拉夫各民族之间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最近几年的乌克兰内战,表面看是政治争端,但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则是宗教信仰导致的民族隔阂。乌克兰西部居民主要信仰天主教,而乌克兰东部居民则主要信仰东正教,所以他们之间也总是能够找出产生政治分歧的原因,现在的内战也是这种分歧的一种体现。
西斯拉夫主要语言,波兰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
情况类似的还有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民族其实族源非常接近,可以说本来是一个民族。但因为 历史 原因,克罗地亚人改信天主教,而塞尔维亚人仍然信仰东正教,所以双方干脆就成了两个民族。尽管两个民族的语言到现在仍然基本是一样的,但塞尔维亚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克罗地亚则使用拉丁字母拼写,同一种语言也硬生生被拆成了两种语言。
南斯拉夫的语言区分更加复杂
在斯拉夫语各民族中,这种差别比比皆是,而每一种都能成为矛盾乃至冲突的理由。所以斯拉夫人基本不可能统一。
前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两个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 南斯拉夫素有“七条国界、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二种文字、一个国家”的形容。南斯拉夫的民族隔阂冰冻三尺由来已久。尤其是自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后,南斯拉夫从此进入了分崩离析的年代。
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原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由于制裁,前南联盟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 1995年波黑和平协议签署,从而宣告波黑战争结束波黑正式独立。 1998年,南联盟政府指责塞尔维亚境内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族武装分子多次发动暴力袭击,遂派遣军队进入科索沃实施武力报复,从而引发了对阿尔巴尼亚族的血腥杀戮。联合国暨国际 社会 因此而强烈谴责南联盟在科索沃制造反人类的杀戮犯罪行为,于是对南联盟实施相应制裁, 塞尔维亚弱小的科索沃自治省从此被纳入联合国的保护。科索沃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最终还是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联合国暨国际 社会 的承认。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欧洲不统一吗?只是区别于中国式的统一罢了。欧洲只是部落状态 ,与蒙古没多大区别一一各部落相对自立,又统一在一个宗教之下,根据理解不同分了一些派别,各认自己派别的庙。在世俗方面,部落长老们本身就是大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呈高度自治状态,各有自己势力范围,还搞了个部落长老协商机制,被称为“民主”。他们共同反对一家坐大的“独裁”,奉行圆桌式“雨露均沾”的利益交换,采取“轮流坐庄”式的“选举”进行治权交接。所谓邦联制,和部落联盟制有多大区别?难道仅仅是“邦联”比部落联盟看起来更“文明”些?
你可能对欧洲种族不太了解。日耳曼人统一了吗?(日耳曼人包括德国人、奥地利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岛人、荷兰人、英国人);拉丁人统一了吗?(拉丁人包括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不统一”,主要是因为各地斯拉夫人不团结,认同感不高;如果团结,他们追求统一的“泛斯拉夫主义”早就实现了。
反过来说,同样是在欧洲到处都有的犹太人,他们为什么能团结一致呢?一个种族是否团结,不外乎 历史 因素、宗教因素、地理因素。
我们先说说犹太人为什么团结,作为参照,再分析斯拉夫人为什么不能团结,应该好理解一些。
我们看现在的犹太人,他们在全世界比较团结。以色列建国时,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纷纷跑来帮助;来不了的也在世界各地出钱出力;尤其美国的犹太人,他们能影响美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以色列的政策。
犹太人智商也普遍比较高,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世界大师级人物。据统计,全世界的犹太人大概只有1600万人,占全球总人口不到0.25%,但他们却包揽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犹太人的平均智商是110~115分,比白人要高出1个标准差。
其实他们团结是被逼出来的,他们的智商比较高也是被世界形势淘汰出来的。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是看不起别的种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是蛮族,犹太人是既“蛮”又“贱”的,因为犹太人的宗教和他们不一样。
当帝国需要战士时,因为宗教的原因,犹太人不能参加,这加剧了帝国对犹太人的不待见。犹太人从事的职业都是手工业、酿造、放贷等,在帝国看来,犹太人不当兵,却做生意赚钱,很不公平。
于是,他们对犹太人单独征很重的人头税,不是所有犹太人都能交得起这样的重税,所以就有犹太人脱离自己的种族,改投基督教。离开的基本都是没钱交税的犹太人,这也是帝国的税收把贫穷的犹太人从他们种族剥离了。
交得起税的犹太人都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做生意是要智商的。所以,继续交税、在犹太社区统一活动的都是一帮聪明人,这也让犹太人平均智商更高。智商低一点没赚到钱交不起税的犹太人改信基督教去了。
不断地淘汰,犹太人越来越聪明,也更加团结。战乱的欧洲各国经济萧条,不当兵的犹太人却很富有,日子很滋润,这让欧洲人怎么受得了。所以,各国都不待见犹太人。一战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德国人看着大发战争财的犹太人,心里恨得要死。
希特勒一上台,要聚拢人望,“人少、钱多、大家恨”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遭殃;1938年10月,犹太青年格林斯潘在巴黎刺杀了德国驻巴黎使馆三等秘书恩斯特·冯·拉特。消息传到希特勒那儿,他正在想办法把德国经济命脉从犹太人那里夺回来,这下来了理由。
1938年11月12日,德国颁布《将犹太人从德国经济生活中驱逐出去的第1号命令》。德国爆发了对犹太人的打砸抢杀活动,著名的“水晶之夜”就是这是发生的,很多地方被砸毁。12月3日,戈林又颁布《关于出售犹太人财产的条令》,把犹太人资产变卖一空。
资产变卖了,钱得收回,戈林规定:犹太人必须要承担“水晶之夜”行动的所有损失,为自己的罪行“赎罪”,所以,德国的犹太人要支付10亿帝国马克的赎罪金。而欧洲各国其实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行为什么话都没说,说不定私下里还觉得希特勒有魄力呢。
典型的例子是,希特勒收拾犹太人的时候,几乎没人反对,在国内还得到全民拥护。总之,犹太人的团结、富有、高智商,一方面是宗教原因,另一方面是 历史 淘汰的结果。
斯拉夫人就没有犹太人那样的经历与环境,他们最早生活在现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公元5世纪开始,匈奴人不断从东方涌进,在东北欧大杀四方,逼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向南迁徙,斯拉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不断迁徙过程中,斯拉夫人形成三个大支派。向东的斯拉夫人最后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并且在建立了基辅罗斯以后,不断向外扩张,直到公元1240年被蒙古征服。
蒙古人准备西征的军队在中国四川的钓鱼城遇到宋朝军队的阻击,大将蒙哥战死,蒙古缺少继续攻打到欧洲必须的兵力。所以,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广大欧洲没有受到侵扰。要不然,所有的欧洲人现在都长得更俄罗斯人一样,就是绍伊古那个样子。
向西迁徙的斯拉夫人,就是后来形成的摩拉维亚、捷克、波兰等。他们已经到达欧洲中部,但面对欧洲各个强大的势力,他们没有办法抗衡,只能改变自己,接受欧洲的文化和宗教。所以,这一部分斯拉夫人也是西化最重的斯拉夫人
向南迁徙的斯拉夫人在公元681年来到保加利亚人生活的地区,由于保加利亚人并不多,所以斯拉夫人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斯拉夫人占多数,成为主流,他们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国家,即保加利亚帝国。
包括保加利亚帝国在内,斯拉夫人扩张到整个巴尔干半岛,他们在地缘上与拜占庭帝国相近,西边就是天主教国家,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又统治了这里,所以,南斯拉夫人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加上这里的宗教非常复杂,造就了“欧洲火药桶”之名。
如果要团结一个种族,他们的文化应该不断地趋同,种族固有的传统不能丢掉,在一定的区域,他们是不断凝聚的,而不是发散的,这样 历史 上流传下来的传统不会变异太多。比如犹太人,他们坚持自己的宗教文化,即使遍布全世界,还惦记聚到一起组成国家。
斯拉夫人恰恰相反,他们在匈奴人的压力下,不断向外扩散,每到一个地方就形成新的文化,有的建立国家,有的与周边相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再也不是以前的斯拉夫人,已经没法再凝聚在一起了。
斯拉夫人是从相对的统一状态向外发散的,在发散的过程中还不断改变。比如东斯拉夫人受蒙古入侵的影响,烙下了深深的蒙古印记。别的种族的入侵,又让斯拉夫人彼此之间产生仇恨,比如波兰人与俄罗斯人,就是典型的斯拉夫人互相之间的仇敌。
宗教在这个 历史 进程中也发挥了作用。南斯拉夫什么宗教都有,但天主教占有很大的成分;东斯拉夫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主要是东正教;而西斯拉夫的典型捷克、波兰,几乎可以算是新教在欧洲大陆的大本营。
三、即使有统一的想法,但就是做不到,一场无疾而终的“泛斯拉夫主义”
由于 历史 、宗教、文化、地缘等原因,斯拉夫人改变很多,有的变化是颠覆性的,所以再想统一已经不可能,他们之间甚至相互排斥,比如南斯拉夫和东斯拉夫就不冷不热;冷战时期,南斯拉夫既不靠向美国和西方,也不加入苏联的阵营,很特立独行的样子。
东斯拉夫人连长相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烙下东方特有的样子;同时东斯拉夫人的白俄罗斯由于受到的影响小,以至于东斯拉夫内部都发生了分裂;而乌克兰由于夹在东、西斯拉夫中间,现在乱得一塌糊涂。
西斯拉夫受西方影响特别大,尤其宗教和生活习惯上,他们和东斯拉夫、南斯拉夫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已经接近欧洲了。由于 历史 原因,西斯拉夫与东斯拉夫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不过,斯拉夫人还是记得要团结的,他们把每年的6月25日定为斯拉夫人的“友谊团结日”。在19世纪初,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和挤压,感觉到斯拉夫人在欧洲几乎没有发言权,在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种“民族再认识”的趋势。
他们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希望以此来唤醒、发掘、维持、加强共同的“斯拉夫意识”。这是一种民族觉醒,也是斯拉夫人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育。对比欧洲其他民族,斯拉夫人感到自己要团结起来,激发斯拉夫民族精神,争取同等的民族地位。
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产生了“泛斯拉夫主义”,一些斯拉夫人也为在中东欧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而四处奔走,但他们得不到斯拉夫人国家的支持。比如俄国,压根就不理会;其他国家也保持沉默。
泛斯拉夫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斯拉夫人都是斯拉夫民族的一员,斯拉夫民族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斯拉夫人要有民族自信,争取让欧洲改变对斯拉夫人不公平的态度,斯拉夫民族有权利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泛斯拉夫主义”不具有暴力性,只是喊喊,当然不能成功,因为几千年的 历史 变迁,利益的不断变化,再加上民族内部特有的发散性问题,注定了“泛斯拉夫主义”得不到热烈的响应。
沙皇俄国强大时,欧洲的“泛斯拉夫主义”者把统一斯拉夫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沙俄身上。但当时的亚历山大一世不感兴趣;到尼古拉一世时,他本来就是个仇视任何革命的人,他把“泛斯拉夫主义”和欧洲此起彼伏的革命一样看待,对这个更加漠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建立,他们对“泛斯拉夫主义”进行了研究,想把这个作为一种有力的地缘战略武器;而这时的斯拉夫国家却怕了,他们认为:不管是沙俄,还是苏联,要是搞“泛斯拉夫主义”,其实就是俄罗斯对其他斯拉夫人的征服。
实际上俄国人还真是这样想的。“泛斯拉夫主义”传到俄国,形成了“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他们恰恰认为,俄罗斯应该成为世界所有斯拉夫人的统治者,因为俄国是最大的斯拉夫国家,也是最有实力的斯拉夫国家。
这样,旨在追求斯拉夫人统一的“泛斯拉夫主义”对俄国没有吸引力;而“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对俄罗斯以外的斯拉夫人是毫无意义的。
渐渐地,即使到斯大林时期,他本人也改变了对“泛斯拉夫主义”的看法,但长久形成的隔阂、 历史 带来的变化、宗教施加的影响、东西方敌对带来的对立,使“斯拉夫人统一”变得更加没影了。冷战结束后,干脆连提“泛斯拉夫主义”的人都没有了。
以前,“斯拉夫人统一”还算是“镜中花、水中月”;
现在,镜子已碎,水也干涸,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为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有打起来了!
斯拉夫人最早起源于今天的巴尔干半岛及周边南方地区,这可能是冰河时期气候条件决定,人类赤身露体无法抵御严酷寒冬的原故吧?
随着地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现存环境已经无法满足斯拉夫人的生存要求,慢慢地就不断向东西北地区迁移,遍布于整个欧洲大陆。于是,最后就衍生而成南、东、西,三大斯拉夫蛮族体系。
文章简单概括挑重点写好,文字太多,估计还真没几个屌丝会有耐心读下去,道理都懂得。
斯拉夫人的发展史, 历史 上就从来没有实现过完整统一的情况。无论是以前的奥匈帝国,还是后来的拿破仑希特勒,也许他们可能都有过那种想法和冲动?但是现实始于人,最终还是归于没落和分裂出不同的派系国家。
所以说,一个从来没有实现过完整统一的欧洲斯拉夫人体系,就根本谈不上所谓凝聚力维和感的存在。即便是近代组合而成的欧盟,其体制内国家间的互相倾扎也是矛盾百出勾心斗角,动不动就搞退群的尿性,注定了这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种群,很难走向斯拉夫人最终的民族统一。
斯拉夫人有奶便是娘见利忘义的人性本源,尽管他们自视为人类史上最具纯正的高贵血统。但是,由于地缘气候以及各种文人环境的所处不同,让我们看到南斯拉夫人的热情奔放,东斯拉夫人的野性十足,西斯拉夫人的沉稳严谨。总体而言,各写不同的特质所在,什么皇室贵族都慢慢退出 历史 的舞台。
理性看待世界,笔者可没有些许有意贬低斯拉夫人的意思。 历史 潮流所向,今天的我们,喜欢崇尚追求白色纯静的审美观念的转变,让更多肤色不同的青年男女走在了一起,不为种性,只为共同欣赏认同。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开放认同的世界,让我们有缘看到各种肤色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在一起,经商合作,朋友相处,甚至于异性相吸爱情结晶缘份。
于是乎最后说,走出去,引进来,地球并不大,东西合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和欧洲国家演变的 历史 有关。整个欧洲才990万平方公里,只比中国多出30万平方公里,分出可能快到100个国家了!这和它的 历史 有关,欧洲很长时间时间是城堡国家,白天出猎,夜晚归宿到一个城堡,以城堡为家园,城堡以外是公共的。我们中国人、东方人,发展的是种植业,以广大的土地面积为家园。同时也形成防守型的理念。种植业要的是土地面积。欧洲后来才逐渐形成扩充土地面积的需求,出猎也好、扩展也好,对外总是有侵略性。城堡型家园,是造成他们国小的 历史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