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78happy
开封小笼包子历是河南开封地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开封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人称“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开封小笼包又称灌汤小笼包,是开封的著名小吃之一,早在北宋时期,已有售卖,称灌浆包或灌汤包子。东京汴梁(今开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汴梁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20世纪20年代,名厨黄继善创办“第一点心馆”,主营灌汤包子。30年代,他适应市场需求,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将原来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软三硬”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包蒸制,小笼包带蒸笼一起上桌,现吃现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这便是开封小笼包。建国后,开封小笼包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黄继善开创的“第一楼包子馆”所经营的灌汤小笼包,经过名师的不断改进,更具特色。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远近闻名,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尝此名食为乐事。
一人一兀
灌汤小笼包的做法如下:
1、灌汤包,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温水、猪五花肉等。
2、锅中放入凉水,把肉皮、料酒、姜片放入锅中。烧肉皮的同时,在面粉中加入少许盐,加盐的目的是使面皮吃起来更有劲道,加入适量的水搅拌,然后用手揉搓成团,醒发20分钟。
3、再把肉皮中的浮沫去掉,捞出冷却,然后用刮刀把肉皮的肉白刮干净,再把它切成条状。锅中放入凉水,把切好的肉皮、柠檬、姜片、盐、料酒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烧开中小火慢煮20分钟。
4、等肉皮完全软烂盛出冷却,再放入搅碎机内搅碎,倒入盆中,包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五个小时即可拿出。小葱切末,把切好的小葱放入盆中。
5、再放入肉糜、生抽、十三香、胡椒粉、鲜辣粉、白糖、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把冻好的肉皮动拿出切丁,把切好的肉皮动放入盆中,再放入少许生抽,继续搅拌均匀。
6、拿出醒发好的面团,把它放在板上涂上一层面粉,然后继续揉捏揉成长条,分厂大小均匀的小面块,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皮,把调好的馅放入皮子中间,四周慢慢捏紧褶皱。
7、全部做好后,在锅中烧上开水,摆上一块蒸汤包的布,把包好的汤包均匀的放入锅中,大红蒸十五分钟即可拿出。这样一份满满都是汤汁的灌汤包就做好了。
离风携妻同行
关于灌汤包子的形成,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传说。相传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秆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打到浙江中部的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七尺,另外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闸。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还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边安营。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里商议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将军难以成眠,在帐外来回踱步,思忖着破城计策。忽然,他发现城门悄悄地开了,万斤闸慢慢地升起,只见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偷偷到江边挑水。常遇春连忙唤醒胡大海和起义士兵,冲向城门。常大将军用肩膀顶住万斤闸,高喊到:“弟兄们,冲进城去啊!”顷刻间,起义军似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批接一批向城里冲去。常遇春肩顶万斤闸,时间长了,肚子饿得慌。这时,恰好营里送来包子、菜汤等点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给他喂包子和菜汤。常遇春真是饿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促:“汤,包子,汤,包子……”胡大海看着肩负万斤闸,汗流夹背的战友,喂着喂着顿生一计,令一士兵先将菜汤灌进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战友嘴里。常遇春吃着,觉得喉咙湿润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们都冲进了城里,他才放下万斤闸。后来,常遇春问胡大海:“你那天给我喂的什么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说:“就是你叫的‘汤包’呀!”常遇春也笑着说:“如果没有你的汤包,我早就被万斤闸压趴下了。”后来,这个动人的传说传开了,人们也就借着这个传说做出了灌汤包,并迅速流传开来。 灌汤包是一种什么产的食品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包子,但里面却是有汤的。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某种工具把汤灌进包子里去的,不然,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冻化开而不漏。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