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9

chocolate宸
首页 > 英语培训 > 杨澜谈学英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ey玖玖

已采纳

“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回家喂奶的脚步 。”这是杨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提到杨澜,大家都会想到她是一位 知性、睿智又优雅 的成功女性,她的人生经历非常灿烂。

除了逆袭的成功事业,婚姻幸福、家庭圆满,俨然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采访世界各国名人政要、作为代表助阵申奥、央视知名主持人... 在她成功的背后,不仅靠的是睿智和学识征服众人,还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杨澜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母亲是该校教师。

出生没多久,她就成了一名 留守儿童 ,父亲是外援专家,他在国外工作,没能亲眼见到女儿出生。母亲要到干校去学习,没精力照顾孩子。

她的童年,一直是在上海的外婆家长大。外婆家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杨澜的整个童年都在这条窄窄的巷子里度过。

尽管外婆不识字,是个很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但她很能干、还很乐观, 用她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杨澜。

直到10岁,杨澜才被接回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对于学习,杨澜说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好在她 勤奋好学,还很自律 ,由于上学时英语成绩不好,她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一个人在那默默地读,一段时间之后,英语考试,杨澜成绩名列前茅。

学习之余,杨澜最喜欢的,是在家门口的小园子里观察植物,她对父亲说,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植物学家。

父亲听了很高兴,并鼓励她要学会观察。

虽然童年与父母分开多年,但是 父亲的耐心教导、母亲的宽容温柔,让她很适应了“新”家。 父母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了杨澜。

融合了北京大妞的端庄,和上海女孩的细腻,加上父母的呵护和培养,杨澜的生活一路开挂。

到了高中毕业后,杨澜考上了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上了大学后,杨澜也一直非常努力上进,依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而等待她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在毕业那一年悄然到来。

大学毕业后,央视 《正大综艺》 节目开始对外招收节目主持人,杨澜决定奋力一试。

面试的时候,制片人辛少英直接说自己想要 清纯可爱又温柔乖巧的女生。

而她却直接开门见山主动问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

没想到这句话让在场人都非常惊叹,因为直接提出问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就这样,杨澜的独具一格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让在场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凭着聪慧的头脑与临场反应 闯过了6次考核 。每一轮考核都不简单,面试官的问题都很刁钻。到了第7轮面试,杨澜被直白提问:“ 你敢穿三点式比基尼出镜吗? ”

在当年那个年代,穿三点式是很大胆的。而这个问题,极其容易挑起女性羞耻的内心。但杨澜没有回避。

“敢不敢穿,要看当下的文化和道德是否接受,如果是在开放的国外,那里的人们对裸泳都习以为常,穿三点式还是保守的行为,但有些地方,女性连头发都不能被看见,三点式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杨澜的冷静与沉着的素质,再加上她是英语专业,最终征服了考官,成功被央视录用。

那一年,杨澜才22岁,勇气可嘉,前途无量。

1990年,年轻有气质的杨澜登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 搭档姜昆一举成名。

杨澜很有语言天赋,而且主持风格睿智大气,很快就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就连姜昆都对她夸赞不已,称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

后来, 杨澜又和赵忠祥搭档,自己的主持事业迅速攀升了高峰。

短短几年时间, 杨澜就从一个普通女大学生逆袭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主持人 ,命运彻底被改变。

1994年,26岁的杨澜还获得了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 “金话筒奖” 。

此时她做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 她辞掉了中央电视台的工作,选择出国留学。

杨澜在出国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张一兵与杨澜是校友,为人踏实,有一份 在银行工作的铁饭碗 ,只不过他俩的婚姻仅仅一年就结束了。

后来据说还 和费翔有过一段情 ,不过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真正闯入她生命中的男人是 吴征 。吴征身材圆润,长相也很普通。但他是名门之后, 祖父是上海滩有名的律师,父亲是心理学教授。

他本人也毕业于复旦大学 ,之后留学国外,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了百亿财富。

吴征对杨澜一见钟情,并展开热情的追求。日常的嘘寒问暖不说,各种节日必有惊喜。

交往一年后,1995年10月27日,杨澜与富豪吴征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之后,杨澜在美国的学业也结束了,她决定回国创业。

1998年,杨澜加入凤凰卫视,创办了 《杨澜访谈录》。

凭借自己多年累积的学识与涵养, 杨澜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精英甚至国家元首。

有高度的对话与有内容的访谈,让这档节目成功爆火,杨澜也成为国内高知女主持人的代表之一。

1999年,杨澜还被评为“ 亚洲二十位 社会 与文化领袖 ”之一。但杨澜不止于此。

杨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能用极其委婉的话,问出最尖锐的问题。

而她的成就,不单单只是主持人,也在于她对 社会 的影响力。

三次奥运申办,杨澜均以媒体人的身份参加。

2001年,她一身红色西服,站在莫斯科进行申奥陈述,展示我泱泱大国女性风采。

杨澜不仅专注事业, 更热心公益慈善 。成立基金会,关爱儿童与女性,成为众多女性羡慕和崇拜的对象。

如今,杨澜似乎“安静许多”,辉煌过后,她继续沉淀,开始写书,畅谈人生百态。

即便出现在屏幕前,那些妙语连珠也总能激励人心,53岁的她活成女人的“教科书”。

“是因为钱才嫁给吴征的吗?”

杨澜听了没有生气,带着她一贯温婉的笑容,回答:“我第一次结婚时太年轻,不懂婚姻,直到遇到了吴征,我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是因为爱情才嫁给他。”

如今两人已经结婚20多年,感情幸福稳定。

他们育有一子一女,而吴征也兑现诺言,带着杨澜看遍这个世界。

1996年,儿子出生,杨澜停掉了所有工作,在家带娃一整年。

事实上在刚做妈妈的那段时间,杨澜也不是天生的“完美选手”。

杨澜和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多受艺术的熏陶。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报了好几个班。

事实上,儿子并不是很感兴趣,直到那天,儿子终于说出口“ 想把钢琴砸了 ”。

杨澜才猛然惊醒,原来儿子并不只是坐不住,他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再继续下去,只会母子都痛苦,家无宁日。于是杨澜果断停掉了儿子的钢琴课。

2000年10月,女儿出生了,一直坚持母乳喂养的杨澜,却在女儿出生后三个月,不得不狠心断奶。

当时正是北京申奥,杨澜作为申奥形象大使,她不得不快速投入工作,在北京和上海两头跑。

为此,杨澜一直觉得对女儿有亏欠。好在女儿也继承了杨澜乐观开朗的性格,北京奥运的时候, 女儿开玩笑说,自己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呢。

女儿的出生,让杨澜“妈妈”这个身份更加完整,她说自己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当时儿子才学了一年钢琴,打死也不愿意再学。没想到女儿一坐上钢琴凳,兴奋的手舞足蹈,她从此就迷上了自己弹奏各种曲子。

每天的钢琴课练习完之后,女儿都不愿意从钢琴凳上下来,从来都不用父母督促,她还会自己主动多弹一会。

杨澜再次感叹, 父母真的不能太自以为是,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在小孩身上。

如果孩子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学得如此痛苦。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澜坦言,是儿女让她变得更优秀。

杨澜经常说,是孩子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跟上他们的脚步。

孩子大些了,对各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此时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分析,非常重要。

对观众来说,杨澜是知性优雅的主持人,是成功的女企业家,但是对她来说, 她是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样的身份,让她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如今, 已经53岁的杨澜容颜不再年轻 ,也难逃岁月带来的疲惫感,仔细一看她的面部表情有些僵硬,苹果肌凹陷还是很明显。

不过对于这些,杨澜到没有特别在意,她曾在节目上直言:

白发、皱纹在自己身上的体现,并不是一种负担或是可怖的痕迹,而是人生的某种资历,是自己挣来的。

如今她依旧在镜头前散发着属于她的智慧光芒,她独立精致的人生成为了无数女性的榜样。

不是谁都能成为杨澜,但她的人生态度,却值得学习。

不安于舒适圈,敢于对人生发起挑战,抓住身边的机会与资源,才能雕琢出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杨澜谈学英语

187 评论(13)

CYGUANGZHOU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回家喂奶的脚步。” 这是杨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杨澜,毫无疑问是国内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她知性、优雅,围绕在她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女企业家,节目主持人,媒体人……

22岁时,杨澜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至今一直活跃在媒体上,她的《杨澜访谈录》,采访世界各国名人政要,如希拉里,索罗斯、朴谨惠等。

她先后3次作为代表助阵申奥。

在这些身份背后,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孩子出生时,她停掉所有工作,专心在家带娃,她觉得,没有什么身份比“妈妈”这个身份更重要,因为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

而杨澜自己,也出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

01

杨澜是北京人,1968年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没多久,她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父亲是外援专家,他在国外工作,没能亲眼见到女儿出生。母亲要到干校去学习,便把杨澜送到远在上海的外婆家。

外婆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911年,17岁时,外婆为了躲避家里的包办婚姻,她一路坐船、游泳,逃到了上海。认识外公后,夫妻俩白手起家,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店,专门缝制手帕。

原本外婆一家生活条件尚可,但在那个特殊年代,房子被没收后,住进来很多陌生人。

杨澜和外公外婆一家,挤在一条窄窄小巷里的阁楼里。阁楼低小,大人进去都直不起腰。

尽管外婆不识字,是个很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但她很能干。家里摆满了瓶瓶罐罐,那都是她腌制的笋干毛豆梅干菜等可以长期存放的菜。

买不起新鲜桃,外婆每次买回一些品相不好、但没完全坏的桃回来,杨澜和外婆一起削皮,切块,将桃做成果酱。

外婆是乐观开朗的人。年轻时,孩子多生活苦,她过年仍要烫头发,给一家老小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棉袄,还要去拍个全家福。

如今住在阁楼里,外婆也从来不皱眉头,她经常说,日子是一天天过出来的,愁也是一天,要过得开心点。

小时候的杨澜,是外婆身后的“跟屁虫”。

外婆打了几份工,主职是在服装店做衣服,下班后还到菜市场帮人剥虾。

夏天,杨澜在阁楼里听着鸟鸣虫叫,外婆在边上给她摇着蒲扇;冬天,穿着外婆亲手缝制的棉衣,一家人挤在一起取暖。

尽管不是生活在自己家,但外婆一家,让杨澜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经历,都是杨澜童年最深的记忆。

直到10岁,杨澜才被接回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而不识字的外婆,用她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杨澜。

父亲回国后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当老师,杨澜上学才发现,老师读的英文,她根本听不懂。要强的她跟父亲说,自己也想学英语。

父亲鼓励她,要想学好,得先把读音、语法熟悉。

听从父亲的建议,杨澜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一个人在那默默地读,一段时间之后,英语考试,杨澜成绩名列前茅。

对于学习,杨澜一直说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她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不过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

学习之余,杨澜最喜欢的,是在家门口的小园子里观察植物,她对父亲说,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植物学家。

父亲听了很高兴,只是问她,成为植物学家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杨澜以自己的理解回答,要了解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生长环境等。

父亲点点头说,小植物学家,从现在起就要观察植物哟。

家门口的小花园,成了杨澜的乐园。为了比较花开的不同,她还写了纸条来记录,经常趴在地上,一观察就是半天。

有时弄脏了新衣服,植物叶子划破了手指,妈妈心疼女儿但也毫无责怪,只是帮她换好衣服、处理好伤口,并叮嘱她下次要小心。

多年分开生活,现在终于回到父母身边,杨澜心里其实跟父母有些隔阂,但是母亲宽容又温柔,她很快融入了“新”家。

童年的生活,对杨澜影响非常大,父母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了杨澜。

02

父母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因此在生活中极力弥补。

有一次妈妈给杨澜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发夹,小小的虚荣心让杨澜忍不住将发夹带到学校,在同学面前炫耀,谁知同学们你争我抢,发夹摔坏了。

杨澜有些懊恼又有些难过,怕妈妈会责怪。谁知放学回家,妈妈知道发夹事件,不仅没有责怪杨澜,还安慰她,自己有“法力”可以恢复发夹原样。

妈妈二话不说,把发夹用胶水粘起来,不仔细看的话,看不出是粘好的。然而杨澜还是很伤心,她觉得粘起来的发夹太难看。

妈妈想到一个办法,用一块小小的丝绸布料,结成一个蝴蝶结,遮住了发卡摔坏的部分,这才让杨澜转怒为喜。

妈妈也趁机用发夹的事教育女儿,做人一定不能走弯路,走了弯路,即便回头,也不能回到最初的样子,就像摔坏的发夹一样。

同时,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就此放弃,要多想想办法,就像发夹上面的蝴蝶结一样。

妈妈的话,杨澜还不是太明白,不过,她从小知道帮外婆做事,现在也知道要成为妈妈的小帮手。

一次杨澜去买豆腐,想到以往都吃老豆腐,现在有卖嫩豆腐,她想买来尝尝。结果她不知道要怎么跟人说,只说要买。

豆腐老板问杨澜要粮票,杨澜莫名其妙,她觉得豆腐是菜,为什么要用粮票?店老板说没有粮票买什么买?说完忙着招呼其他人,也没多理会杨澜。

杨澜觉得很受伤,回到家里把买豆腐的经历跟妈妈汇报,并表达了不满 :父母一直教育她要与人为善,自己买豆腐态度明明很好,为什么店老板却不友善,看起来那么凶?

妈妈耐心跟女儿讲道理,说可能店老板当天生意太忙,顾不上你;

也可能他本身性格就是这样,也没有太多恶意。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像其他人一样,说清楚自己要买哪种,人家是不是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把豆腐卖给你了呢?

杨澜听完妈妈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也有错。是自己以前没有生活经验,不知道买豆腐要拿粮票,也没有跟店老板说清楚,导致自己在这生闷气。

妈妈看到女儿明事理,感觉到很欣慰。妈妈还说,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礼貌友善,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理解他人的心情,要宽容待人。善良,是我们做人的底色。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杨澜受益良多。在她自己成为妈妈后,也把这种宽容轻松的家庭氛围延续下来。

03

上学时,杨澜曾想过做植物学家,同时她对 历史 感兴趣,又想做 历史 学家。不过爸爸担心这两门学科将来都不太好就业,于是建议女儿走自己的路,学英语。

当时全面改革开放,父亲认为学英语可以有很多机会发挥所学,杨澜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同时辅修国际经济。

毕业时,杨澜凭着出色的英语能力,从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

26岁这年,杨楠获得了主持界最高奖——金话筒奖。

此时她做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她辞掉了中央电视台的工作,选择出国留学。

在留学期间,杨楠认识了富豪吴征,交往一年后, 1995年10月27日,杨澜与富豪吴征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6年,儿子出生,杨澜停掉了所有工作,在家带娃一整年。

早在孩子出生前,杨澜就买好了日记本,她记下儿子出生后一切令人感到新奇的举动,儿子的成长变化,他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迈开腿走路,以及小时候的趣事等。

在儿子18岁生日这天,杨澜把日记本当做礼物送给儿子。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一个多小时,看完日记后,出来给了杨澜一个大大的拥抱。

对杨澜来说,这比任何礼物都要来得有意义。

事实上在刚做妈妈的那段时间,杨澜也不是天生的“完美选手”。

杨澜和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多受艺术的熏陶。

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报了好几个班。

她曾不无自豪地说,儿子学钢琴的时候,班上一百多个学生,自己是所有家长中出勤率最高的。

然而杨澜这种自豪兴奋,没有延续多久,很快就被儿子一句话打回原形。

有钢琴课的老师曾经问过儿子,为什么会学钢琴?儿子实话实说,妈妈让我学的。

事实上,儿子并不是很感兴趣,日复一日的练琴,他也越来越烦躁。

杨澜也不理解,别的小朋友一坐一整天,为什么就自己儿子学不进去?

和其他父母一样,杨澜也曾因为学琴的事,对儿子大喊大叫甚至歇斯底里地吼过。

直到那天,儿子终于说出口“想把钢琴砸了”。

杨澜才猛然惊醒,原来儿子并不只是坐不住,他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再继续下去,只会母子都痛苦,家无宁日。于是杨澜果断停掉了儿子的钢琴课。

杨澜当时也没想到,儿子怎么也学不进的钢琴,女儿竟非常感兴趣。

04

2000年10月,女儿出生了,一直坚持母乳喂养的杨澜,却在女儿出生后三个月,不得不狠心断奶。

当时正是北京申奥,杨澜作为申奥形象大使,她不得不快速投入工作,在北京和上海两头跑。

为此,杨澜一直觉得对女儿有亏欠。好在女儿也继承了杨澜乐观开朗的性格,北京奥运的时候,女儿开玩笑说,自己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呢。

女儿的出生,让杨澜“妈妈”这个身份更加完整,她说自己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当时儿子才学了一年钢琴,打死也不愿意再学。没想到女儿一坐上钢琴凳,兴奋的手舞足蹈,她从此就迷上了自己弹奏各种曲子。

每天的钢琴课练习完之后,女儿都不愿意从钢琴凳上下来,从来都不用父母督促,她还会自己主动多弹一会。

杨澜再次感叹,父母真的不能太自以为是,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在小孩身上。

如果孩子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学得如此痛苦。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澜坦言,是儿女让她变得更优秀。

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杨澜作为家长代表,需要在会上有一个简短的发言。从上学时就经常在学校演讲,工作后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杨澜,第一次觉得自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她担心讲的不够,老师不满意,又怕讲的太过,让家长觉得自己太矫情。不管哪一种结果,杨澜都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会给儿子丢脸。

杨澜经常说,是孩子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跟上他们的脚步。

孩子大些了,对各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此时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分析,非常重要。

对观众来说,杨澜是知性优雅的主持人,是成功的女企业家,但是对她来说,她是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样的身份,让她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147 评论(10)

guodong930

因为杨澜(1968年3月31日-),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及企业家,籍贯上海,杨澜毕业於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并於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後,赴美深造,就读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获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31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