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梧桐
1、嫡系
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某家族的正支嫡长系血脉;二是指正宗亲授门生弟子;三是也可以用来指任用的亲信派系。
出自: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结局:“ 姚士杰当天从外村寻了两家嫡系亲戚来,当夜把三十五石粮食从楼上盘到楼下。”
2、直系
含义:指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如祖孙、父子、母女及夫妻关系等。如今,也可以用在高校当中相同院系不同年级的校友之间的互称,如“直系师兄”、“直系校友”等。
出自:《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恐卿不信。’遂解下龙凤鲛绡直系,与了师师 。”
释义:皇上说道:“恐怕你不相信。”于是便解下珠冠,脱掉龙凤袍子,跟着老师学习。
3、嫡子
含义:由正室所生的男子,男子较多时可称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如正室有数子的情况下,长子被称为嫡子;在正室无出时,庶长子也会被称为嫡子。嫡子有优先继承家业的权利。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释义:赵姬请求迎接盾和他的母亲......凭借盾的才能,坚决向公,把盾立为嫡子,让她的三个儿子位列盾的后面。
4、庶子
含义: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所生的儿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在古代,是没有资格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出自:《礼·内则》:“适(通“嫡”)子、庶子,见于外寝。”
释义:嫡子和庶子,在寝室外求见。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如果存在平妻时,平妻所生的儿子也是“嫡子”,但其地位略低于正妻的儿子。如果正妻无子,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
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是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
如果是妾室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为正妻,后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为妾时所生的儿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嫡系
百度百科——直系
百度百科——嫡子
百度百科——庶子
四肥居阿
1、嫡系 :指亲族的正支。
引用: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结局:“ 姚士杰当天从外村寻了两家嫡系亲戚来,当夜把三十五石粮食从楼上盘到楼下。”
2、直系 :指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如祖孙、父子、母女及夫妻关系。
3、嫡子:正妻所生之子,多指嫡长子。
引用:清·昭连 《啸亭杂录·王公降袭次弟》:“亲王嫡子封郡王,郡王以下嫡子皆递降一等封。
翻译:亲王正妻生的儿子封郡王,郡王以下其他正房生的儿子按顺序降低一个等级分封。
4、庶子: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
引用:汉·戴圣《礼记·内则》:“适子、庶子见於外寝。”
翻译:正房生的儿子和妾生的儿子都在外寝相见。
1、嫡系和直系意思相近,他们的近义词是:
嫡派 [ dí pài ] 指家族相传的正支。
引用:明·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内有夫人甄氏 ,乃魏朝甄皇后嫡派。”
翻译:家里有位姓甄的夫人,是魏朝皇后家族相传的正支。
2、嫡子近义词:
适子 [ shì zǐ ] 同“ 嫡子 ”。正妻所生之子。
引证:唐·房玄龄《晋书·荀勗传》:“﹝荀畯﹞无适子,以弟息识为嗣。”
翻译:荀畯没有儿子,用弟弟的儿子识做为自己的继承人。
精品窗帘
1、指家族相传的正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闻江湖上人传说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名字,说他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2、指学术、技艺等相传的正宗。明·徐用检《序》:“仁山先生盖得之何子恭、王会之二先生之传,而为朱学之嫡派也。”
小妖乐乐10
赵zhào 孟 mèng 頫 fǔ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国美京华城
赵孟頫的读音是:zhào mèng fǔ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信佛,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
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经学主治《尚书》,尤精于礼、乐之学。对律吕之学也有精深研究,颇得古人不传之妙,著有《琴原》、《乐原》各一篇。
赵孟頫的诗赋及文章,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间的诗人之中,赵孟頫与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扫南宋卑弱习气。他善于融篆籀之法于绘画之中,竹石、人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无疑是一代画坛领袖。
对世俗贬低界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其他画科,有时尚可杜撰瞒人,而界画却更须具备功力法度。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他还精于古器物、书法、名画的鉴定,有关年代、作者、真伪,望而知之,百不失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孟頫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