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海棠
你说的是EB病毒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因此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 二、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 (一)非肿瘤性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二)肿瘤性疾病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秘鲁、洪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HD中EBV的阳性率高于欧美国家。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我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三)其它疾病 除了以上介绍的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五、研究前沿及展望: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爱吃甜的小马
自从新冠病毒肆虐以来,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大众一直在努力寻找病毒中间宿主。先不论能不能找到,单就“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这个概念而言,已经挺业余的了。而我查找了几本权威的英文病毒学专著,几乎未有“intermediate host”这个概念。 实际上,在病原学领域,中间宿主是有严格定义的:The intermediate host harboring a parasite that primarily grows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reaching (sexual) maturity。从定义来看,中间宿主完全是一个寄生虫病学领域的概念,根本就不涉及病毒学。举个例子吧,包虫病是一种常见人兽共患病,包虫的中间宿主是羊(人等),终端宿主是犬(狼等)。 而最近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大众嘴里所说的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在病毒学领域有个专门的定义:病毒库(Reservoir)。我对这个概念印象还是很深的,我第一次听到Reservoir,是我读博士期间从先生那里听到的,先生并未手把手教我做实验,但他的一些科研理念一直影响着我。 写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病毒学的三个相关概念:1. 宿主(Host),2. 载体(Vector),3. 病毒库(Reservoir)。 首先谈谈宿主(Host),宿主就是病毒在其内部繁殖、代谢的场所。例如猪是猪瘟病毒的宿主,人是麻疹病毒的宿主,牛是牛瘟病毒的宿主,狗是犬瘟热病毒的宿主。当然了,一种病毒的宿主可能不止一种,例如犬瘟热病毒,可感染多种多样的食肉类动物,如犬、狼、狮、虎、貂等等。 再谈谈载体(Vector),载体就是病毒赖以传播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是生物体,如蚊子、库蠓、蜱虫等等;也可以是物理介质,如交通工具、花粉、土壤等。但我们通常研究虫媒比较多,其他媒介很少涉及。靠节肢动物传播的虫媒病是非常多的,布尼亚病毒科(现已升级为病毒目,ICTV)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虫媒病毒;黄病毒科也有不少虫媒病毒;还有臭名昭著的非洲猪瘟病毒,也是虫媒病毒。虫媒病毒的特点当然是通过(但不局限于)节肢动物媒介进行传播。例如,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西尼罗河热等病毒病。 最后谈谈病毒库(Reservoir)。Reservoir可以定义为一个宿主病毒库,病毒在Reservoir体内长期存在,但不导致Reservoir死亡。一旦Reservoir与病毒的易感宿主接触,病毒可以从Reservoir传播至宿主。典型Reservoir的例子就是蝙蝠,其体内含有各种各样病毒,但蝙蝠不发病,若和宿主接触后,就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宿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尼帕病的暴发,就是蝙蝠将尼帕病毒传染给了猪。 一句话总结一下吧:我认为三者(Host, Vector, Reservoir)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甚至界限模糊不清,而“中间宿主”却仅仅是寄生虫病学领域的概念,不可与病毒学领域的“Reservoir”混淆。2020-03-29 F. Liu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