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喵呜777
《彼得·潘》故事作者是詹姆斯·巴里(James M. Barrie,,1860-1937),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儿童剧《彼得·潘》。
作品成功之处,在于把孩子视为值得尊敬和欣赏的个体,而非可以哄骗的玩物。所以,在情节架构、人物刻画上屡屡引入成人世界的美学观念,如悲剧、崇高、英雄等,这与其他童话差异甚大,其他童话往往单色调、轻松明快、单线索推进,孩子毫无心理负担迎接大团圆的结局。
这些场景作为悲剧来描写,作者将惨痛的命运家在主人公身上,接受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主人公可爱顽皮、天真狡黠、英雄侠义,使人物饱满生动,光彩照人,结尾开放性,留下回味余地。
写法上,作者尊重孩子,与他们平等对话,欣赏他们理解他们。孩子的喜怒哀乐与成人一样,应当及早接受美学熏陶。心理描写、场景渲染、搜索复制节设置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十分出彩。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永无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境,彼得·潘会飞,而且永远长不大,还有小仙女叮叮铃,这些都体现着这部童话的幻想性。
当然这部童话也有真实的人,比如说温迪和她弟弟们,而温迪们是被彼得·潘描述的永无岛吸引。而温迪是主动要求彼得·潘带他们进人永无岛的。
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他们的窗前,说要教会他们飞翔,带他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温迪、约翰和米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跟着彼得·潘学会了飞,而且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永无岛。
温迪有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在永无岛上经历各种冒险的同时渐渐明白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渐渐明白成长的意义。当然还有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虽然彼得最后没有长大,但是在经历了和温迪的种种冒险之后他已经发生了变化,彼得其实已经有所成长。
a2581810110
《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的思维导图:
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汤姆索亚历险记
老马4568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思维导图如下:
《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扩展资料: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
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汤姆·索亚历险记
百度百科-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