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月半仔
Athens (雅典):The City Of Jasmines (茉莉花城) Berne (伯尔尼):The City Of Clocks And Watches (钟表城) Brazil (巴西):The Country Of Coffee (咖啡国) Canada (加拿大):The Country Of Maple Leaves (枫叶国) Ecuador (厄瓜多尔):The Equatorial Country (赤道国)(由于赤道横贯厄瓜多尔国境,再加上在西班牙文中"厄瓜多尔"的意思就是“赤道”,因此厄瓜多尔拥有“赤道国”的雅称。) Egypt (埃及):The Country Of The Pyramids (金字塔国)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The Barefoot Country (赤足国) Ghana (加纳):The Country Of Cocoa (可可国) Cuba (古巴):The Country Of Sugarcane (甘蔗国) Japan (日本):The Country Of Cherries (樱花国) Jerusalem (耶路撒冷):The Holy City (圣城) Lima (利马):The City Of Drought (干旱城) London (伦敦):The City Of Fog (雾都) Lusaka (卢莎卡):The City Of Copper (铜城) Malaysia (马来西亚):The Rubber Country (橡胶国) Mexico (墨西哥):The Cactus Country (仙人掌国) Mexico City (墨西哥城):The City Of Frescoes (壁画之都)(墨西哥城,以画迷人,素有“壁画之都”之称。) New York (纽约):Big Apple (大苹果城) Panama (巴拿马):The Butterfly Country(蝴蝶国) Singapore (新加坡):The Country Of Gardens (花园国) Tunisia (突尼斯):The Olive Country (橄榄国) Venice (威尼斯):The City Of Water (水城) Washington(华盛顿):The City Of Snow (雪城) Wellington (惠灵顿):The City Of Wind (风城) Bulgaria(保加利亚):The Country of Roses(玫瑰之国) Vienna(维也纳):The City of Music(音乐之都) Pagan(缅甸蒲甘城):The Temple City(寺庙之城)
龙真妈妈
中文名称: 突尼斯共和国 英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Tunisia,La Republique Tunisienne 简称: 突尼斯 首都: 突尼斯市 主要城市: 突尼斯市、苏斯省、比塞大 国庆日: 1956年3月20日 国歌: 《祖国的卫士》 国家代码: TUN、216 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 货币: 突尼斯第纳尔 时区: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 小时 国家领袖: 福阿德·迈巴扎(代总统) 人口数量: 1020万人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 16.2万 GDP总计: 306.97亿美元(2006年)
狮城*青云
突尼斯语言: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也有部分地区使用利比亚方言、阿尔及利亚方言、埃及方言等。突尼斯:突尼斯(Tunisia)全称突尼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nisia,la Répubique Tunisienne),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突尼斯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央,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
老猫啊老猫
来看两组词。 第一组:美国人American、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奥地利人Austrian、加拿大人Canadian、德国人German、意大利人Italian、挪威人Norwegian、俄国人Russian———他们的共同点是词尾以“-an”结束。 第二组:缅甸人Burmese、中国人Chi-nese、非洲刚果人Congolese、日本人Japanese、尼泊尔人Nepalese、葡萄牙人Por-tuguese、非洲苏丹人Sudanese、越南人Viet-namese———他们的共同点是词尾以“-ese”结束。 我访问过美国俄亥俄州(Ohio)。那里的人如何自称呢?是不是Ohioese?错。他们自称Ohioan。他们可不想在词尾以“-ese”结束。我的家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当地人称呼自己为———你猜对了———Torontonian。你可千万不要叫他们Torontonese。 如果你处于第一组却仍找不到优越感,或者你不幸碰巧位列第二组但也不觉得低人一等,那让我们从西方引经据典。 英文版《朗曼当代英语字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年版对“-ese”的定义:单词后缀。1. 属于(所指的国家的人或语言);2. (通常贬义)以所指的风格撰写的文学作品。举例:Journalese(报纸语言,夸张事实,用语多繁冗或陈腔滥调、无甚意义)。 再看微软电子字典(MSN Encarta Dic-tionary):…… 3. (贬义)所指群体的语言风格:举例:officialese(政府公文语言,被认为毫无必要的艰涩)[源自旧法语“-eis”和意大利语“-ese”]。 以上两部字典出版在种族主义被取缔的当代,但仍明白无误地透露,“-ese”作为名词后缀,具有贬义,对人不敬。更不用说几个世纪前,古代欧洲人自视为世界中心,把东地中海附近的国家称为“近东”、印度以西的亚洲国家为“中东”、印度以东的国家为“远东”、北美大陆为“新世界”。 在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欧洲输送中国商品。尽管欧洲人对这些商品倍感新奇,但对来自遥土僻壤、完全异类的东方商人感觉颇不适。在骄傲的老欧洲人眼里,东方人外表奇怪,文化低劣。他们嘲笑后者难懂的语言和文字、丑陋的服饰(例如,男人长袍马褂,还梳着长辫,而女人则痛苦地缠着扭曲的小脚)、难闻的食物(例如臭豆腐、盐菜、踩过鸡粪的鸡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能够积极、正面地看待你、称呼你吗? 缅甸、日本、尼泊尔、越南人在外表和文化与中国近似,也同样成为“牺牲品”了。 如果你还没有被我完全说服,在古代,中外文化冲突竟如此具有毁灭性,那么让我援引一个更近的案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案例的肇事者同时还制造了他们始料不及的副产品———幽默感:1960年代初,一个南美洲国家侵入中国大使馆,将缴获的针灸银针作为中国的间谍工具罪证,广为宣示! 你会问,那么有些非洲人(例如埃及人Egyptian、突尼斯人Tunisian)、中美洲人(例如牙买加人Jamaican)、南美洲人(例如巴西人Brazilian)以及有些亚洲人(例如韩国人Korean、马来西亚人Malaysian、印度人Indi-an),为什么他们的英文名称后面带“an”而不是“-ese”呢? 我的研究表明,首先,欧洲人在与中国人接触几百年后开始与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等谋面,那时欧洲人已经进化得相对文明、种族主义思想不那么严重了。其次,在那个时代,欧洲人逐渐适应了亚洲人的面孔和文化,并开始接纳它们。最后,与欧洲人最初互动的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等,其交流方式可能碰巧为自大的欧洲人所喜欢。 此推测也可应用到某些以“-an”为人称结尾的非洲国家。 在新加坡,由于新加坡开国之父深谙英语,把握了“-an”与“-ese”背后的微妙含义,在1965年独立时,就决定自称为Singapore-an,而非Singaporese。 印度另有独特之处。印度人的祖先是欧洲人。欧洲人把印度人看作亲戚。你不会使用低劣的名称来称呼你的亲戚,对吧? 同样地,中美洲人和南美洲人是北美洲大国墨西哥人(Mexican)的表兄弟,也侥幸地脱离“-ese”一族了。 你又会问:葡萄牙人也是欧洲人,怎么后面也带上了“-ese”尾巴?几百年前,葡萄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欧洲列强惨烈地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资源,结果被欧洲仇敌国家们所嫉恨。 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原因。你我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些原因,并且如果问题存在,就尝试平和、理性地解决它。“-ese”尾巴是古欧洲人的遗留物。在21世纪,世界已经进化到零容忍种族歧视的时代。是到了将第二组国家的人名彻底抛弃的时候了。 早在1939年,泰国就率先将英文国名由Siam变更为Thailand,同时扔掉了带“-ese”的“泰国人Siamese”而改称“Thai”。上世纪60年代,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带领下,美国黑人开展了全国性声势浩大的争取平等运动,成果之一就是废弃了侮辱性地称呼黑人的名词“Ne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