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92

中国作家林建
首页 > 英语培训 > 格物致知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约翰尼德斌

已采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英语的说法有 Don't do to others

格物致知英文

236 评论(8)

sugar糖果君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就是达到真知灼见,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增加知识。“诚意”就是要意念真诚,表里如一(所以要慎独),不虚伪,不自欺欺人。“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灵,消除邪恶之心。“修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子(包括思想言行)培养好。“齐家”就是整治其家,在伦理上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使家庭亲亲和蔼。“治国”就是把国家治理的好,除了教化,还须政令。“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包括许多国家),主要是用政令来平。英文意思翻译 :格物=study deep into the root of matter,致知=dig into the heart of fact to find the correct answer and knowledge,诚意=sincerity,正心=maintain a true heart and get away with evil thinking,修身=develop our own self, thinking and behavior,齐家=keep the family in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with proper respect to individual members,治国=rule the country peacefully with education and good governmental policies,平天下=rule the whole world in a peaceful manner with good ruling policies。

247 评论(8)

喝茶的樱桃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309 评论(13)

三万英尺001

not be able, not be capable!

325 评论(14)

evilevilevil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300 评论(9)

南南南南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英语的说法有

格物致知:Study Things to Acquire Knowledge

过犹不及:Going Too Far Isas Bad as Falling Short

革故鼎新:Do Away with the Old and Set Up the New

公生明,廉生威:Fairness Fosters Discernment and Integrigy Creates Authority

化干戈为玉帛: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

187 评论(15)

vacation1314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英文解释

[辩证法]to obtain knowledge by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全唐文六百三十七卷解释如下: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格物致知书法作品

【英文翻译】: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伪学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30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