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40

飘零雨迹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中英文夹杂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oyoyoyoyo224

已采纳

一口中文夹杂英文的表达,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像是“Tuesday我们eat together吧”,还有“tomorrow我有个meeting要开”。在让人讨厌的说话方式里,中英文混搭,绝对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每次听到“中夹英”,人们脸上都会露出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只想说一句:“这样speak English真let我浑body难受!”说起中英夹杂这种说话方式,很多人都会想到典型的都市白领对话——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有的人,则习惯将那些最简单、最基础的英文单词运用在最生活化的场景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学式英语”。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在中文里加入一些本土化的英语语气词,或许是因为这样听起来很像在国外生活过很久?在电视剧《欢乐颂》里,有一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海龟”,就将这种说话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他点菜,是这样的。聊天是这样的——舒展 I study in Australia(我在澳大利亚上学) 那边不但有很多高端的restaurant(餐馆) 而且还遍布Winery(酒庄) 我用了两个暑假的时间 自驾游澳大利亚各大的酒庄 drinking and eating cheese and steek(喝酒 吃奶酪 吃牛排)。中英夹杂,不一定是为了卖弄为什么这么多人讲话喜欢中英夹杂呢?曾有过多年留美经历的李开复给出了答案——(李开复)事实上,在语言学上,讲话时混杂其它语言的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不过,在语言学家们看来,语码转换可不是低级的炫耀显摆,它的实际作用很多。首先,是它的指示作用。比如说,在一门语言中,有许多概念难以用其他语言精确表达,这时候,就必须得用语码转换了。比如一些计算机语言和专业术语。如果你是一位码农,那你对这样的对话肯定不陌生——新的MSDN里关于Socket WMI的部分你仔细看了吗?下午在Sammamish有一个会议,请你们公司的CXO也去参观下。如果全部用中文,这句话的复杂程度就会成倍增加——新的微软开发者网络套接字的视窗系统管理规范的部分你仔细看了吗?下午在色迷迷有一个会议,请你们公司的各种首席官们也去参观下。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表达,也遵循这样的规则——就像ipad连接wifi,你难道会说,拿平板电脑连接无线局域网吗?此外,语码转换还有身份认同的作用。根据语言学的经济原则,人们往往倾向于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大量的信息,能说两个字就不说三个字,能说平舌音就绝不说翘舌音。篮球迷只会说自己喜欢看NBA,但是肯定不会说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盟”吧?不过,很多人的中英文夹杂,并不一定符合这种原则。比如很多白领常用的“program(项目)”,5个音节并不比“项目”两个字更简短。根据1983年的一项对双语者使用者的调查显示,他们中对于语码转换不满的比例,高达75.22%,他们往往认为语码转换往往暗示着“缺乏教育,粗心大意,缺乏身份和装腔作势”。我觉得今天所有的这个元素 比如说铆钉 亮片 或者是绑带bandage(绷带) 还有蕾丝 这些元素其实是grunge rock (迷惑摇滚)然后加这种bling(闪耀)的感觉 我觉得像这个衣服 有一些jacket(外套)比如这个oversize(大号)的那个 denim(牛仔布)的jacket (夹克)这时,咱们就又得重温一下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的那段话了——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时候一些表达虽然不够经济适用,但却能让使用者获得身份认同,那大家也会倾向于使用这种表达。语言学家发现,语码转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个群体试图模仿别的群体口音特征,这也就是“言语适应理论”。所以,在很多时候,语音转码的发生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不难想象,但你的同事都叫Kevin、Linda,每天都让你“把这个project(项目)发给整个group(团队)”,那么显然就算你不想这样说话,也会自然而然这么说的。全世界的人都爱这么说话其实,如果我们把“英文”换做方言,你就会发现,全世界的人都爱用这种“混搭”。在南方很多地区,因为方言里专有词汇的缺失,人们会习惯在说自己方言的时候掺杂普通话词汇。比如2009年对于宁波市的一项小型调查就显示,60岁以下的人有93%-95%表示经常能接触到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转码。在印度,印地语和英语夹杂着说话的现象也很常见。印度人甚至专门给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Hinglish”(Hindu+English的英文缩写)。其实,语言本来就是一个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丰富了语言词汇,比如英语中的“typhoon”(台风)就来自粤语,而中文里的“咖啡”、“沙发”则来自英语,“经济”、“社会”等词语则来自日语,语言是流动的,能沟通,听得懂,就没问题。至于是不是拿来装腔作势的,咱们心里有数就行。

中英文夹杂

92 评论(14)

小二郎爱学习

关于中英夹杂,甚至人民日报都曾经痛批,并举了这样一个段子:“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问题,cost(成本)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完全take(使用)得了。”仅仅两句话中就用了6个英文单词,令网友不禁大呼“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这可不是网络创作,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媒介,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认为中英文夹杂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里面有个案主人公内心真实的剖白,希望能够对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奇异或偏见的人起到解释与共同的作用。

曾经微信公众号上收到一则读者意见。对方非常礼貌地建议道,希望以后能更多尝试把自己文章中出现的英文词汇尽可能翻译成中文,实在找不到的话自创一个也行。潜意识里总觉得,动不动甩个外文单词短语出来,是中文不好的表现,然而又觉得你不该是中文表达差呀,那一定是因为懒。

这条意见让我一下子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想起两年前的自己,本科毕业,毫不犹豫地回了国,理由简单到很多人不信:因为我实在离不开中文,想要回到母语环境中去。

但直到两年后的现在,被这位读者委婉地指出我有中英夹杂的习惯,我才意识到,原来,有一部分的我,永永远远地回不来了。

105 评论(9)

晨馨1205

为什么留过洋的人喜欢中国文夹英文?为什么留过洋的人喜欢中国文夹英文?我想他们在与洋人说话的时候,不会说着说着冒两句中文来。西方文明现在占据世界主流文明。自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明远远的高过了以中华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再加上不争气的满清任人宰割一百多年,现在虽然是新中国,我们也越来越强大,但是许多人心中的崇洋媚外的态度一点没有变。有一些留过洋的人,说话的时候回答这几句英语单词。有可能是因为他想强调突出那个词汇的重要性,所以用双语一起表示。也有些一些人是因为他们留学的时候加倍努力学习英语单词,使得他们在对于一些词汇量上不由自主的本能说出他的英语。以上两者,只是一种生活上,语言表达上的习惯。我们完全可以以正常心来对待。不过还有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洋奴养的狗。他们说着汉语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冒出来一句英文单词,英文语句。这就犹如小孩子有新衣服,新玩具一样的在众人面前炫耀。而这些奴才们炫耀的是自己,是高等人,这是一种非常幼稚而又龌龊的心态。现在社会中,英语依旧有着强大的作用。作为中国人而言,学习好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因为英语好用,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一切,让将来有一天他们就像我们这个时候学习他们的语言一样,学习汉语。从国家民族角度出发,这才是真正学习英语,出国留学的最终目标。思维方式的惯性。其实语言是和思维方式挂钩的。我们常常说中文难,难到让他们外国人学起来生不如死,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在中国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之下长大,想要第一时间用汉语交流还是很困难的。

129 评论(12)

束缚的漂流瓶

英语口语吉米老师前言:有人可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对话为什么要夹英文单词?有人可能觉得厌恶,认为这么说话阴阳怪气,是“装”的体现。 那就误会大了!惯用词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张嘴闭嘴中你就习惯了它们。从“deadline”到“fuck”,每个惯用词都没有表面那么简单。有时候在朋友圈发英文被喷装逼,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其实已经变成自己的日常。不仅是英文,有的时候连中文都要被嫌弃装逼▼Deadline驱动澳洲留学开始写assignment的唯一动力。通常伴随着凌晨一点钟的咖啡和墨尔本5点钟的日出,还有偶尔在革命战友之间的“你的能发我看一下吗”等互动。Group Meeting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是抱大腿的机会,也是一门课提分的关键。对于学神来说,是“individual work”,是一项独立完成所有工作的学术经历。某些商科的同学表示,有时候和印度人或者local组队,还会伴随着撕逼,举报等活动。赶Due一个摊开教材、打开Slides、下载Reading之后的刷手机行为。通常还附加整理硬盘、用酒精棉片擦拭电脑屏幕、擦拭桌面、和室友BB两句等不关紧要的行为。Final一个时间点,让你充分意识到这个学期快过完了然而你还沉浸在“复仇者联盟3防剧透之救救孩子”、“Henry粉丝Vs.黄磊,还没红就糊成了油”等八卦中无法自拔。你机票买吗一个通常在5月和10月发生的,看到对方机票也不便宜时就安心了的留学生期末日常寒暄流程。你有车吗一个关于“你是否长了腿”的哲学问题。在suburb,没有车=半残。然而city里有车的,通常也是上课迟到,在parking lot里因疯狂找车位而迷失自我的人。Instagram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和潮流单品复刻商城。当你发现你的粉丝暴增,点开follower时总能看到一系列“Supreme 休泼儿蜜 高品质复刻”的问候。点开他们的照片,总能看到精致留学生不小心漏出Gucci的包和Valentine的鞋。还有2m的大长腿。IKEA当代澳洲留学生劳动手工课。小时候逃过的手工课,现在在你周租350刀的apartment里买一屋子宜家柜子和床自学成材。拼装的最后一个动作一定是拍照精修发朋友圈。但其实桌椅床架每天晃的像蹦迪。

193 评论(10)

yq1109胖丫头

身为在美国留学生,我觉得混用是很正常的事。因为说话很多时候都是靠本能,比如我们在学校经常说lecture hall代表学校礼堂,因为礼堂被用作当大教室 也就是教授给lecture的地方所以lecture hall这个词make sense 好记。

285 评论(10)

catcat654321

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吧。留学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用普通话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有一些词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的是个英文单词,就不自觉的说出来了,可能跟个人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关我是少数民族,有的时候还会在说话的时候蹦出点中英文+白族语言,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不是有意而为,嘴巴比脑子反应更快。我身边留学的朋友经常会这样。

245 评论(8)

纳木错dolphin

中英夹杂的正确说话方式

对一些华侨和ABC来说,中英文夹杂还挺正常的,可是有的时候中英夹杂却是十分让人讨厌,那么中英夹杂的正确说话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弄清楚为什么有人会中英夹杂?额,先抛开装bigger这个不可控因素。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简单一个装bigger就能解释的,新加坡人的语言切换是出了名的厉害,一些非洲人民更神奇,聊天的时候和买东西的时候用的都是不同的语言,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学术上被称为“语码转换”。

产生“语码转换”的原因是,这个会说两种及以上语言的人要用最不费力、最得心应手的方式表达自己。你可能要说了,中文英文转来转去,我听着都费劲,说的人能得心应手吗?

还真能。当讲话者要表达一个概念的时候,从他嘴里说出的是中文还是对应的英文单词,取决于这两种语言中的哪一个能更快让讲话者想到,也就是哪一个对于讲话者来说更熟悉。

比如一个留学生,他整天被assignment、quiz、deadline这些要命的东西包围,当他想表达这些概念的时候,当然就脱口而出英文单词了。外企员工、4a员工、香港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一个概念在大脑中与英文的连结度更强,它就更容易被人想到并第一时间说出来。

说到这里,虽然中英夹杂有它的道理,但使用不当容易被翻白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是合情合理、不冒犯人的。

1 不绕远路 是最大的'合理

有些英文单词很难在中文里找到意思完全匹配的词汇。

比如英文里的“presentation”。如果非要杜绝中英夹杂,那每次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大概要说的是“每个人拎着幻灯片上台先讲一通20分钟的,然后再来一通10分钟的自由问答、5分钟的导师点评,然后下台”。这句话讲到最后一个字,对方可能已经忘了你前面讲了什么。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过,若不是表达中文里没有的新意,则实在没必要夹英文来讲。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钱先生讲话是重了些,如若不慎躺枪,收起玻璃心,来看下一条。

2 中英夹杂 切忌生硬

像“如何把我们的team build的更加strong一点”这类就真的别说了,再怎么着也说一个“build a stronger team”吧。

同理,像“你care不care啊”“我们今天eat together,你later过来找我”这种在很奇怪的点上用英文,生硬地把明明用中文很顺口的词扭成毫无难度的英文,很可能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

3 看清楚对象 再说话

在双方都期待中英夹杂的语境下,这种讲话方式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比如讲话双方都为留学生,都为外企员工,或者同行同专业人士之间(有些专业术语的中译名特别绕,在专业人士看来,把3PL说成第三方物流公司,就跟我们把Window说成视窗操作系统一样奇怪),双方都习惯于这种讲话方式,自然不会觉得奇怪。

但假如对方不怎么在生活中用到英文,即便他能听懂“plan”什么意思,也很可能感到不适——在他的意识里,要表达“plan”这个概念,很可能中文词汇比英文词汇更容易被想到,所以你在做一件你自己感到爽、对方感到费劲的事,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被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更不用说眼前这个人如果基本没有英语技能,中英夹杂有多令人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费劲,也要尽可能地切换为全中文模式。

比如现在不管英文水平怎么样,几乎人人都会用offer代替录用信的说法,事实上现在的局面是,录用信这个说法显得很生僻——遵循不绕路原则,前者比后者在长度上更为简单,表达更为简便。但在长辈面前,你还会偷这个懒吗?要么就用“发了录用信”代替“发了offer”,要么直接换一种语序,“这公司已经录用我了。”

其实这也没耗多大功夫,就好比在工作中讲“请问你在干什么”,回到家说“你弄啥咧”一个道理,稍微适应一下就能圆满解决。

4 如果能不中英夹杂 那是最好的

最理想的情况是,根据具体的交谈语境,要么纯讲中文,要么纯讲英文。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或中文足够好,他是不会总出现本来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遇到某个概念用这种语言表达不出来、要寻求第二种语言帮助的情况。

生活用语中一个意思很难用中文表达只能用英文的情况毕竟不是多数,即便你认为在表达某些概念时,对应的中英文有微妙的差别、英文更加贴切精准的情况下,那也要是在话语双方都期待这个语境、并都能明白这其中差别的条件下,这个对话才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不少人在学习了口译以后,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也随之没有了。如果已经养成了中英文夹杂的讲话习惯,又不想被认为是“不好好说话”,那就先从减少一句话中英文字出现的频率开始。

比如三句话内,就允许有一句里夹杂了英文;一句话内,中英文切换不要太过跳跃,举一个极端的例子,my论文tonight要交,but期末考要come again了,就跟体内设好了程序似的,中英文必须相邻,隔太久不切换就不舒服,长此以往,英文水平有没有提高就不说了,中文水平都会受到影响。

304 评论(10)

魔神坛老佛爷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且也一直在国内。没有出国生活,这样的人如果还是这样表现。我觉得就是装。有人可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对话为什么要夹英文单词?有人可能觉得厌恶,认为这么说话阴阳怪气,是“装”的体现;有人可能又会觉得正常,因为这样的情况好像随时都在发生,无法避免。“效率优先———这是我对说话中英文夹杂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效率优先,就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用什么来表达,能够最快速、最高效地让听者明白、理解,不产生歧义,无需大脑进行额外的运算。这既包括中文夹杂大量英文,也包括为了追求中文纯净度,刻意将英文都转换成中文。”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过对有些人来说,仅仅用中文还不足以表达心中所想万分之一。在有外国同事的外企上班,流利英语可能是在职场中顺利存活的最重要技能之一。不懂英语,无法看懂群发邮件、无法理解公司企业文化,甚至无法与老板直接沟通,因此说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外企职员的必备素质。外企员工(含海归)说话中英文夹杂,老早就被人吐槽过了,现在连美剧看多了、论坛混久了的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吐出“这人好low(庸俗)哦”“这真是一个surprise(惊喜)”这样的语句。网上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进度)有些问题。另外,cost(成本)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不能完全take(用)得了。anyway(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先pilot(试)一下,再follow up(跟进)最终的output(结果),看能不能run(运营)得比较smoothly(顺利),更重要的是evaluate(评估)所有的cost(费用)能不能……”短短三句中文中有14处用上了英文,令普通人听起来味同嚼蜡,尽管其中用到的都是英文常用单词词组,然而猛然听到这些句子,可能会真的有些不适。所以,我觉得就是装。

18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