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yingheng
法皇拿破仑3世的溃败导致了法国国内爆发了革命,之后因为内部对外问题的分歧,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著名的巴黎公社。关于德国统一的问题:2.三十年战争(Dreißigjähriger Krieg)宗教改革后,德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主要是:1)诸侯和皇帝的对立。世俗封建主大多数支持路德新教,指望在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其他产业的还俗中得到好处。德皇则利用罗马天主教会反对新教,借以约束地方封建诸侯,加强中央政权。由于德皇支持教会,罗马教皇就站在皇帝一边。2)诸侯间的对立。宗教改革使德国的世俗诸侯也分成两大派。1608年,路德的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次年,天主教诸侯结成“天主教联盟”。有些诸侯从自身利害关系出发,时而归顺天主教,时而支持路德新教。3)法国和德国的对立。此时的法国已建立了中央集权,妄想侵占德国土地,夺取欧洲霸权。因此法国支持德国封建诸侯的地方割据势力,以削弱皇权。英国、丹麦、荷兰、瑞典等国支持法国。1555年,皇帝卡尔五世和各邦诸侯达成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确认“在谁的国家,信谁的教”(In wessen Gebiet ich lebe, dessen Religion muss ich annehmen)的原则。各邦诸侯由此获得了决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种宗教的权力,和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路德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因此暂时缓和了双方的冲突。1556年卡尔逝世后,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西班牙-荷兰体系和德意志-奥地利体系,后者的历史就是德意志史。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终于引发了新旧两大教派之间的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争夺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战争,不仅是德国新旧两个数派的诸侯间的一场混战,而且也是在德国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欧洲争霸战争。丹麦、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参战。战争期间,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军事家德皇军队统帅瓦伦施泰因(Wallenstein)。他试图协助皇帝加强中央政权,但他的努力遇到地方诸侯势力的反对,最后惨遇暗杀。1648年,战争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终。其结果是法国夺取了欧洲霸权,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它们分别从德国得到了土地和赔偿;荷兰和瑞士最终脱离德意志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德意志各邦国保持完整的独立主权地位,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德国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绝迹,人口减少了1/3。“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3.普鲁士的兴起和普奥之争 在此期间,德意志境内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 普鲁士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勃兰登堡原属斯拉夫民族领地,后被德意志诸侯和骑士在东侵时占领,随即有大量德意志农民移居这个地区。自1415年起,勃兰登堡邦国转入霍亨索伦家族手中。1618年,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其贵族地主称容克(Junker)。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Friedrich Wilhelm I.:1713-1740在位)和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1740-1786在位)都致力于经济、特别是军事的发展,使普鲁土成为一个封建专制的军事官僚国家。 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ä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同时,普鲁士允诺在选举德意志皇帝时仍支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使奥地利仍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欧洲强国地位。战争的结果暂时稳定了普奥两雄间的均势。4.拿破仑占领下的德国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普鲁士极端仇视法国革命,它联合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武装干涉。至1806年.法国革命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多次击溃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的联军,并于1803年消灭了德国西南部112个封建邦国。1806年,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在法国庇护和控制下组成“莱茵同盟”(Rheinbund)。同年4月,德意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的称号。皇冠落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寿终正寝。法军继续向东推进,重创普鲁士军。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97—1840在位)签订“梯尔西特和约”(Friede von Tilsit),普鲁士失去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井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普鲁士一些有识开明之士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他们是施泰因首相、哈尔登堡首相、沙恩霍斯特将军、格奈森瑙将军。他们的改革措施增强了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几乎全军覆没。在俄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乘胜追击法军,解放了大片领土。1813年10月,“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给拿破仑以致命的打击。翌年3月,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仑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4至1815年,欧洲各国代表举行维也纳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1815年6月,德意志境内完全独立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Deutscher Bund),其中有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4个自由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汉堡、卢卑克和不来梅)。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任同盟会议主席。“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弛的邦联组织,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5.1848至184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打击。施泰因等人的政泊、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9世纪起,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51835年,德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自1807年施泰因颁布“十月赦令”(Oktober-Edikt)起,普鲁士逐步实现了解放农民、城市自治等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德国人民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例如,1817年“德意志大学生协会”组织的瓦尔特堡集会 (Wartburgfest),1832年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人士发起的汉巴赫集会(Hambacher Fest),1837年哥廷根七君子(Göttinger Sieben)的抗议行动等。此时,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问世。在法国二月革命的鼓舞下,德意志各邦国的市民、学生、工人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开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维也纳和柏林,起义者与反动军警展开激烈的巷战.终于取得了胜利。1848年3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邦诸侯、王公贵族纷纷倒台。5月,各邦资产阶级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保罗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举行首次国民议会(das erste gesamtdeutsche Parlament),并于1849年3月通过了“帝国宪法”(Reichsverfassung)。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1840-1861在位)为帝国皇帝,可是这位国王拒绝接受皇冠,也不承认宪法,并向革命力量进行反扑。其他各邦君主也纷纷仿效,各地起义先后被镇压下去。1848至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自由和统一”的历史使命。6. 德国的统一和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1848至1849年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把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当时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消除分裂、统一德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1861-1888在位)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首相。俾斯麦高瞻远瞩,认识到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他实行“铁血政策”(Blut und Eisen),自上而下地逐步统一了德国。1864年,他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1866年,普奥两雄为争夺德意志霸权进行决战。同年8月奥地利败北,被迫签订“布拉格和约”(Friede von Prag),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1867年,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Nordeutscher Bund)。此时的普鲁士领土已增加到34.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万。 法国对德国统一向持反对态度。此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位)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普鲁士发生争执,并于1870年7月首先对普鲁士发动进攻。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道失败,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割让给德国,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史称俾斯麦成立的帝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下而上”地通过革命,而是“自上而下”地通过王朝战争和侯爵条约实现的。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发展。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也日益壮大。1863年在莱比锡成立了以费迪南德•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为主席的“全德工人联合会”(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ADAV)。1869年,奥古斯持•倍倍尔(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在埃森纳赫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拉萨尔派和埃森纳赫派在哥达合并组成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社会民主党在反对俾斯麦的“非常法”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1903年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 俾斯麦的国内政策,诸如“文化斗争”(Kulturkampf)、“非常法”(Ausnahmegesetz)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但他力求团结所有邻国、孤立法国确保帝国安全和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使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jettyjiang
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我最亲爱的12345
"The rise of each power has its own special background and its special advantage. 'Iron Chancellor' Bismarck fully played his outstanding political diplomatic wisdom. After the three dynasty wars ,step by step ,through his 'bloody policies' ,he eventually unified Germany and established the German Second Reich . The 'bloody policy' ,which was carefully worked out by Bismarck, has great meanings and far reaching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