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09

datang1201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中式英语百度百科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ngyingvvv

已采纳

中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式英语;是从大往小说,而英式英语是从小往大说。这也是外国人与我们交流难理解的原因。

中式英语百度百科

179 评论(10)

未未姐姐

不是中式英语。

在1956年的美国电影《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中,大约在20分16秒的时候,出现了Long Time No See这个短语。在1981年Queen在Montreal的“we will rock you”演唱会上,主唱Freddie Mercury就说了这个短语,在5分零6秒的时候。

同样在1991年的电影《末路狂花》中,女主角在 Motel 里打电话给男友时,也说了这个短语,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13年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1小时24分左右。毫无根据地将其归为“中式英语”,有误导之嫌。

long time no see一般用于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朋友再见时的场景,最早收录在美国陆军上尉卓尔能(W. F. Drannan)所著的《平原上的三十一年》。

扩展资料:

这个短句可能最先源自洋泾浜英语,有人认为即是一种便于中国人和外来英语使用者的沟通方式。“long time no see” 在含义及语法结构上和普通话的“好久不见 ”相似。在英语表达上,词性为名词的中文“见”字被英文动词“See”所顶替了。

“long time no see”被杜撰为大约在19世纪末由大批移民美国的华籍劳工创造,而成为了一个美式英语短句。 其后随着英美之间的商业和海事往来而进入了英式英语的领域。其他同样因此而进入英式英语词汇的洋泾浜英语还有“no can do”(不能做)和 “chop chop!”(赶快!)

根据牛津英语字典所记载,“long time no see”这一短句最早收录在美国陆军上尉卓尔能(W. F. Drannan)所著的《平原上的三十一年》(31 Years on Plain)一书中, 根据书中的描述。

一名男性印第安人用不太纯熟的英语向旁白员打招呼:“Good mornin. Long time no see you.”(早上好,很久没有见到你了,其中Good mornin为“Good Morning”漏掉尾音“g”的误读)。这句对白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北美洲原住民对英语特有的运用。

172 评论(8)

四十一度灰

Long time no see

是中式英文,就是“好久不见”的中式说法。

语言就是这种东西互相融合,现在这句Long time no see早已经被英语国家人的接受了。

请参考百度百科,关键字:中式英语

311 评论(11)

梧桐无羽

不是"long time no see"曾被中国人误认为是中式英语,但1994年“long time no see”就成为了标准英文词组,译为:好久不见。

149 评论(14)

傲慢的猩猩

一、定义不同

1、中式英语: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2、英式英语:是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使用的一种英语形式。它在英国是最主要的语言。

二、构成不同

1、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2、英式英语:主要是指居住在不列颠群岛上的英格兰(England)人的英语规则,为英国本土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 英式英语并非为所有不列颠人认同。在某些非英格兰地区,特别是 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主张不同方言之共存。

三、发展不同

1、中式英语:最早期的中式英语应该在香港出现。清朝将香港割让予英国时,在货物起卸区,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

这些字句,有不少甚至已经融入英语之内。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

2、英式英语:英语之所以世界通行,全都是因为大英帝国的势力,且最有代表影响力的英国英语(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较常译为:被一般大众所接受的发音。

受过教育的非方言英语,在英国主要的大学城:牛津、剑桥流行,是各寄宿学校教育用英语和电台、电视播音用英语),又称"英国腔",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却不这么认为(特别是美国)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式英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式英语

135 评论(8)

shampooxia

应该是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多用来讽刺中国人读英语时的中式发音现象 望采纳~~~

296 评论(12)

蓝晶灵儿

一、定义不同: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或UK English,简称BE、UK-E)又称英式英语,简称:英音。是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使用的一种英语形式。它在英国是最主要的语言。

二、历史不同:

最早期的中式英语应该在香港出现。清朝将香港割让予英国时,在货物起卸区,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这些字句,有不少甚至已经融入英语之内。(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

中式英语经常应用于口头语。著名的例子有“san q”,即是中文“谢谢”的意思 (在普通话中通常作 '三Q'),还有ok lah. (第二个例子同时适用于中国式英语、香港英语与新加坡英语)。

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英语的发扬光大,是因为美国在世界上占领经济、军事与政治的优势,世界也认为美国英语是目前最重要的语言。特别是许多美国文化产品 (例如:电影、 书籍、 音乐) 活跃在全世界,大量取代了其他英语系国家的产品。

英国英语仍然是许多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包括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印度,在 欧盟里也一样。英国英语在前英国殖民地香港也继续使用。

扩展资料: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讲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掺入了过多母语表达思维。这就导致了我们说的英语自己感觉非常不错,而老外却听不懂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们在教小学生英语的时候,由于学生学习的范围小,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录音不断的模仿。导致小学生学不到正规的英语口语教育,出现了中式英语。

2、受母语影响,清浊音不分,托式英语严重。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读课文时,总会在每个单词后面都会加上 /e/,/i/ 等音,拖音非常明显。这个习惯带到英语口语中,就出现了中国式的托式英语。

3、缺少必要的口语练习。中国式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表现为能看懂,能听懂,就是说不出来情况。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口语练习。

4、由于中文没有[θ]和[ð] 这两个音,就算是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人也常发错这两个音,常将[θ]发成[s]音,说粤语的人将[θ]发成[f]音。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将[ð] 发成[z] 音。

5、直接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并且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完全不注意语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英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式英语

10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