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喵是kuma酱
公元前644年,白狄攻晋之狐厨(今山西临汾西南)、受铎、昆都(均在临汾南。后来吐火罗人将昆都这一名称带到阿富汗,称为昆都士Qunduz)。厨chú澄虞,越南语trù;安世高译ma为无(微虞),支谶译ha为于(于虞);厨可拟作*dra、*tra。安世高译tra为多(端歌),支谶译ta为都(端模)、支谦译为多。厨*tra即巴克特拉Bactra之后缀-tra,意为“都”。州zhōu照尤,越南语châu;支谶译tyu为舟(照尤),康僧铠译cu、康僧会译cyu为周(照尤)。厨*tru中的r音转为y之*tyu可译为州。狐厨意即狐都或狐州。狐从瓜得声,狐州即瓜州。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秋将“居于瓜州”的“允姓之奸”迁到伊水流域。允姓所居的“瓜州”当为狐厨,而非杜预所注的:“瓜州,今敦煌”。鲁僖公时代,是戎狄异常活跃的时期,此时陕北和晋之戎狄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频频和中原国家发生战争。《春秋》和《左传》所记录了这一时期戎狄和中原诸国的冲突有: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传:“虢公败狄于桑田。”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经:“夏,狄伐晋”。僖公十年经(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僖公十四年经(公元前646年):“狄侵郑”。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传:“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经:“冬,邢人、狄人伐卫。”同年《左传》补充道:“狄师还。”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经:“春,狄侵卫。”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经:“夏,狄伐郑。”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经《春秋》:“夏,狄侵齐。”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经:“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 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经:“狄侵齐。”“晋人败狄于箕。”在中原诸国包括晋国自己深受狄人侵害这一大背景下,晋惠公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敦煌将那里的戎狄迁到中原。晋惠公所诱迁的定是晋国本土及其西北的戎狄。 陕北和晋之西部、中部、北部在历史上曾长期是戎狄之地。在晋获得河西地之前,戎狄充斥着整个陕北。《史记·匈奴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穆公为公元前659—621年秦国的国君,在秦穆公之前整个陕北皆是戎狄。《史记·匈奴传》云:“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河西即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以西;晋文公即重耳,公元前636—628年为晋国国君。“集解”引徐广曰:“圁在河西,音银。”“正义”引《括地志》云:“白土古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又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圁即银也。洛,洛河;梁玉绳云当作“璐”。“正义”引《括地志》云:“璐州本赤翟地;延、银、绥三州,白翟也。”延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夏州置;秦、汉时为上郡高奴县地;匈奴为夏后,东夏州的州名反映了白翟与夏的亲密关系;唐治肤施(今延安市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市县地。银州,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置),故城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唐治儒林(今横山东),辖境相当于今榆林市及米脂(亦白)、佳县、横山县东部地。绥州,春秋时为白翟地,战国时属魏,后归秦于此置上郡,西魏始置绥州,隋炀帝废;唐复为绥州。上郡,秦昭王三年置,领肤施等二十三县;汉高祖元年改为翟国,表明该地在汉高祖时期仍是翟地;后仍称上郡。“延、银、绥三州,白翟也。”整个陕北皆白翟。《春秋》经文最早提到白狄是在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晋师、白狄伐秦”。《左传》最早提到白狄是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晋边境外的白狄进入箕(今山西太谷县),史称“箕之役”,晋国的大将先轸就是在此役中阵亡的。到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左传·宣公八年》),并随晋军伐秦(《宣公八年经》:“晋师、白狄伐秦”)。白狄介于晋秦两大国中间,服晋服秦,常无定策。公元前601年它和晋国联合伐秦(《宣公八年经》:“晋师、白狄伐秦”);前582年,又和秦国联合伐晋(《春秋经·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晋国在前579年(成公十二年)败(白)狄于交刚,至前545年白狄始附属于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白狄主要分布地在今陕西北部的陕北高原,但也有一部分居住在山西的中西部。《史记·晋世家》谓“蒲边秦,屈边狄”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北。吉县与宜川相邻。陕北延安地区正是屈之边,“屈边狄”表明与屈邻近的这个地域是狄人之地。《四书释地》说:“山西交城县为狄地,舅犯(狐偃)实生其地。”山西中部的交城亦为狄地。《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晋使吕相绝秦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敌,而我之婚姻也。”君,秦桓公也。白狄与秦同处一州。秦在雍州,《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当时的秦国仍被作为夷翟待之。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雍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西河或河指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今陕西省渭水以北为古雍州地,秦与白狄同处之,故曰“白狄及君同州”。此亦证明白狄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君位之后曾提及他从狄君猎于渭滨时,寺人披(《史记》作勃鞮)对他的追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国语·晋语四》13:“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韦注:“滨,涯也。重耳在狄,从狄君猎于渭滨。勃鞮为惠公来就杀之。”《史记·晋世家》惠公六年晋侯:“欲使之杀重耳于狄。”《史记·晋世家》文公元年:“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可见白狄的南疆已接近渭水北岸。 晋在初封之时,仅为晋南的一个方百里的弹丸小国。《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杜注:“大夏,今晋阳县。”然《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主参星。”又《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注:“夏虚,大夏,今大原晋阳也。”然《史记·郑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叔所封夏墟当在翼城。据《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时为弹丸之地。晋阳则在汾水之西,不符合司马迁之描述。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汾浍之间,知翼城曾是唐叔之封地。杜注将唐叔所封之夏墟注为太原晋阳,其依据是《汉书·地理志上》太原郡:“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然霍山以北,至悼公以后始开邑县,前此未见所传。唐叔不可能封在太原。在晋献公的时代,晋国四周尚处在戎狄的包围之中。《晋语一》:“狄之广漠,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又《晋语二》:“宰孔谓其御曰:‘晋侯(献公)将死矣,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汪是土也……。’”晋国实处在诸戎之中。姬姓之晋又与狐姬婚姻,狐姬之子夷吾(晋惠公)、重耳(晋文公)先后成为晋国国君。《左传·襄十四年》:“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此瓜州并非出美瓜之州。狐从瓜(guā见麻)得声,瓜州应即狐州。“瓜衍之县”可证明“瓜州”就在晋之西北。《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瓜衍之县。”瓜衍之衍即朐衍之衍、呼延、居延之延,是胡名中的男子名、部落名、后缀,相当于汉语的胤;“瓜衍之县”即瓜(胤之)县就是瓜州。戎子驹支表明驹支是戎人之君。驹支可还原为*Goti、*Guti、*Koti、*Kuti等。驹jū见虞,王力《同源字典》kio;英语colt、foal(foal当是colt之音转即有c>f、o>oa和-t脱落)。支谦译gu、康僧会译go、竺律炎译gro为俱(见虞),支谦译ku为枸(见麌、厚、侯),支谶译ko、康僧会译go为瞿(群虞、见遇);驹可还原为*gu、*go、*ku、*ko等。支zhī照支,王力tjie;支谦译ci、支谶译ke、摄摩腾、竺法兰译tye为支;支可还原为*ti。驹支*Goti即哥特也,哥特Goti的第一个音节以第二音节的开头辅音收音之Got-ti则是高本汉给出的月氏的另一个读音*Got-ti。驹支*Guti即屈支、月支,驹支*Kuti亦是屈支。姜即羌,戎即胡,姜戎氏即羌胡氏;羌胡,小月氏也。吾wú疑模、yú《集韵》疑鱼,王力nga,越南语ngô,金尼阁û/ù、gû/gù;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离,金尼阁chci、lí;支谦译ri、lā、li、康僧会译re为离(来支、寘、霁、《集韵》彻支);离可还原为*ri、*rā等。吾离可还原为*Guri、*Gari、*Gurā、*Garā等。驹支、吾离、姜戎氏和屈支、月支、狐氏*Gati(模韵古音为a,华、夏、胡、狐在上古同音)、*Goti实为同一族名的不同汉译。驹支也就是月氏、狐氏原本在晋之屈产,在晋启狄土筑屈之前后,一部分月氏向西迁移,并将瓜州之名带到了甘肃敦煌市。月氏的原居地并不在祁连、敦煌间,而是在陕北和晋西北。秦、晋的扩张导致陕北和晋西北的月氏向西迁徙到祁连、敦煌间。向西迁徙的月氏甚至有一部分翻越葱岭进入巴基斯坦。《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位于科芬河、科斯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古拉亚就是因吾离而得名的。科芬河Cophen的词根Co为胡(狐)、高,词尾-phen为突厥语的后缀-pan也就是汉语的番蕃。古拉亚人Guraeans的词根Gura(e)即是吾离*Gurā。吾离*Gurā在公元前327年初夏亚历山大远征该地之前就已抵达该地。《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没有提到犍驮罗,以地望而论古拉亚就是犍驮罗。犍驮罗Gandhāra,《魏书·西域传》译作小月氏、《高僧传·昙无竭传》译作月氏国。Gandhāra一词和汉语的月、梵语的Candra‘月’有关。烈维在《龟兹国语及其研究之端绪》中称:“而语末之ara,与中央亚细亚殊如帕米尔附近多见之Tukhara,Gandhara等语之语尾ara同例,其起皆不明”语尾-ara可能和Sogdiana中的-ana以及梵语之-ala‘…之地’相同,若然,Gandhara意即Gandh之地。Gandh中的-n脱落后之*Gadh以及n置换到词头之*Ngadh都可比对为汉语之月。月yuè疑月,越南语nguyệt。利玛窦于万历三十三年末(1606年初)付刊于北京的《西字奇迹》同时用ng、g来表示汉语的疑母,如悟gû(wù疑暮,金尼阁ú、gú,越南语ngộ,王力nga)、吾gû(wú疑模,金尼阁û/ù、gû/gù,越南语ngô,王力nga);卧gúo(wò疑过,金尼阁gó,越南语ngọa,王力);艾gái(ài疑泰、yì疑废,金尼阁í、ní、gái,越南语ngẚi,王力ngat);我ngò(wǒ疑哿,金尼阁gò,越南语ngã,王力ngai);碍ngái(ài疑代,金尼阁gái,越南语ngại,王力ngə)。另有一些非疑母字也标为g、ng,如为gûɛy(wéi于支、wèi于寘,金尼阁gôéi、ûéi,越南语vi、vị,王力hiuai);秽gúei(huì影废,金尼阁goéi、uéi,越南语uế,王力iuat);爱ngái(ài影代,金尼阁,越南语ái,王力ət);闇ngán(àn影堪,金尼阁hán、gán/gàn,越南语ám,王力əm)。巴黎国民图书馆手稿部收藏的《回回馆杂字》的无名氏标音者对汉语疑母字的标音法和利玛窦相同,即有的字标为ng、另一些字标为g。金尼阁则只以g来表示汉语疑母,在他的汉字表音体系中并没有ng这个字母组合。在后汉三国时期,就已存在汉语疑母字对译梵语g的情形,如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g译为疑母在当时只有这一例。波斯文gh(ğ)和汉语疑母ng相当。回回文波斯语五巴儿ghubār‘雾’、五儿发ghurfa‘阁’、五勒恩ghulām‘仆’(源自突厥语qul‘奴’)、额即即ghazīzī‘浊’、额日克ghijhak‘琴’、额则卜ghazab‘怒’、阿儿ghār‘洞’、安ghamm‘愁’、矮勒忒ghairat‘发志’。额é疑陌,金尼阁gě,威妥玛ê、ngê,越南语ngạch,王力《同源字典》ngeak;五wǔ,金尼阁ù,威妥玛wu,越南语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阿ā影歌,金尼阁ō,威妥玛a、nga,越南语a;安ān影寒,金尼阁gān,威妥玛an、ngan,越南语an;矮ǎi影蟹,金尼阁iài,威妥玛ai、ngai,越南语nụy、oải。金尼阁以g的手写体表示汉语疑母,日语g、ŋ自由变读,汉语疑母和波斯语gh即(ğ)相当,因此ng可以写作g或ğ;从利玛窦的疑母ng、g二重表示来看,实际上就有ng=g。安世高译(v)pat为越(于月、匣末),支谶译gar、gat(v)和gadh为竭(群月)、译var、vara、vart、rāt和(v)vat为越(于月、匣末)、译bhad为颰(bá并末、帮月)、译haṭh(或ḍ)为曰(影月),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译ghāt为竭(群月),支谦译kar和gad为竭(群月)、译gul(v)为掘(群月、群物)、译hul为越(于月、匣末)、译gat(v)和kap(+ph)为揭(jiē见月、薛,群月、薛,溪月,qì溪祭)、译bat为颰(bá并末、帮月)、译vat为曰(影月),康僧会译(v)pāt为越(于月、匣末),康孟祥、竺大力译vas为越(于月、匣末)。按支谶的译法,‘月’可还原为ngadh、gadh;犍驮罗Gandhāra可解释为‘月之地’。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秦、晋两国诱而徙于周之郊甸伊川的陆浑为浑人的六个部落。陆浑即六浑。“陆浑戎”,《春秋公羊传·昭十七年传》作“贲浑戎”,《经典释文·春秋公羊音义》称“贲”音“六”,这是陆即六的最显明证据。“陆浑”是一个类似于“十姓回纥”、“九姓乌古斯”的部落联盟的称呼。这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六个部落,此六浑即所谓的陆终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六浑还被称为允姓、阴戎、陆浑之戎。迁徙之前的陆浑(即六浑)部位于秦、晋之西北,瓜州当是指山西吉县西北的陕北、吉县之北的晋北,甚至包括晋之屈在内的广大胡地。晋地的浍水流域是因陆终第4子会人而得名的。《史记·魏世家》:“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78年),翟败我于浍。”《索隐》:“于浍,于浍水之侧。”《正义》引《括地志》:“浍高山又云浍水,在绛州翼城东北二十里,浍水出此山也。”其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王力《同源字典》匣母之会绘为huat,见母之禬襘为kuat,见母之羯为kiat;去掉介音后,会*kat即是羯*kat也。康僧会译vat为会(匣泰、见泰),见泰之会可拟为*kat。康僧铠译kar为羯(见月),羯kar的尾音-r音转为-t即是会。会人即羯人也。《魏书·石勒传》称石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于上党武乡羯室。”西晋所置的武乡县,治今山西榆社北。十六国时,石勒称赵王(公元319年),以武乡县为其故里,置武乡郡。榆社离汾浍之间的翼城不远。石勒所属的羯人当出自浍水流域。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以上郡地立秦降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文帝三年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秦置高奴县治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废。王力《同源字典》高为kô,怒弩砮皆为na,奴当亦是na;所谓的东伊朗语后缀-na实即汉语之奴。梵名Kokālika,又作高迦离伽、孤迦梨迦、孤迦利迦等,高对译梵语ko。高奴可还原为*Cona。高奴*Cona意为高人。高奴可能与皋(通高)落氏有关。高奴和翟王之名表明这里是翟地。到东汉许慎(约58-147年)的时代,北洛水的发源地仍是北夷之地。《说文》称:“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此洛水又称北洛河;源出陕西定边县东南部,东南流经志丹、甘泉、富县,至洛川纳沮河,又流经蒲城,到大荔合渭河后东入黄河。到了隋代仍有说汉话的白狄生活在陕北。《太平寰宇记》卷三《丹州风俗》条引隋《图经杂记》云:“俗谓‘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即言其状似胡而语习中夏。白窒即白翟语讹耳,近代谓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这句谚语也表明迟至隋《图经杂记》时代丹州仍有白翟(狄)。丹州原名汾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为丹州,治义川(今陕西宜川东北),隋时属延安郡,辖境相当今宜川县地。宜川与山西的吉县隔黄河相望,“屈边狄”之屈在今石楼与吉县间;宜川离洛河不远;隋代宜川之白窒(白翟)当是古代就生活在这里的白狄之遗孑。 到了北魏,自古就生活在中国的白翟(狄)开始以稽胡(即姬胡/狐姬)之名继续出现在山西、陕西北部他们祖先的土地上。自北魏以来,分布在并州汾水以西北和雍州(原本就是白狄的活动地域)安定以东北的胡人,概称之为“步落稽胡”,或简称之为“稽胡”。“步落稽胡”之名初见于《魏书·尔朱荣传》,云:“步落坚胡刘阿如等作乱瓜、肆……荣并灭之。”步落坚胡即部落稽胡。《魏书》在别处称此族为山胡、汾胡、河西胡,有时以此胡所在之郡、县名之,如西河胡、离石胡、吐京胡、石楼胡、五城郡胡等,《北齐书》大致因袭之;至《周书》始名之曰步落稽胡或稽胡,如《周书·杨忠传记》保定二年(公元564年)忠约稽胡酋首于帐中“突厥已到并州,约我共破稽胡。”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之为部落稽胡。《周书·稽胡传》详细记载了当时稽胡的分布和习俗:“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俗好淫秽,处女尤甚。将嫁之夕,方与淫者叙离,夫氏闻之,以多为贵。既嫁之后,颇亦防闲。有犯奸者,随时惩罚。又兄弟死,皆纳其妻。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居阻险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部落稽胡的习俗就是部落姬人的习俗,这也是尚在陕北时期的周姬的习俗。稽胡分布在“离石以西,安定以东”的地域,也就是今天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稽胡“居山谷间”,因此又被称为山胡、山戎。其时稽胡尚“语类夷狄,因译乃通”。《太平寰宇记》卷三五、三六留有稽胡语言资料:稽胡语唤“香火”为“库[石呙]”;呼“奴”为“库利”(利即隶);唤“水木”为“渭牙”;称“贮旧谷”为“库利”。“库”在这有限的4个词里就出现了3次,可能是稽胡语的名词词头,大致相当于古汉语中的词头“有”或英语的不定冠词a。库利可视为突厥语的qul‘奴隶’,但也可能可能是词头‘库’加汉语的隶‘奴隶’。[石呙],《正字通》同‘砣’。砣tuó《集韵》定戈,支谦译(v)dha为屠(定模、澄鱼);模韵和戈韵在古汉语中均为a,[石呙]这个译音字可视为译音字屠;“库[石呙]”可能出自匈奴语的孤屠(孤涂)‘子’。到了隋代丹州稽胡已经说汉话了,并由此产生俗语“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唐时,稽胡是为国戍边的精兵。陈子昂称“今国家为契丹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而缘塞空虚,灵、夏独立。”(《陈伯玉文集》八《上军国机要事(八条)》)但稽胡也曾发生叛乱。弘道元年(683)“[四月]甲申,绥州部落稽白铁余据城平县反,命将军程务挺将兵讨之。”(《旧唐书·高宗纪下》111页)“白铁余者,延州稽胡也”(《朝野佥载》三,第73页)唐以后不再有稽胡的记载,稽胡当在唐时融入到汉族之中。关于稽胡的来源,《周书·稽胡传》云:“盖匈奴之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云山戎、赤狄之后。”《北史》卷九十六亦说:“稽胡一曰步落稽,盖匈奴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也。”《太平寰宇记》卷三《丹州风俗》条引隋《图经杂记》云:“俗谓‘丹州白窒,胡头汉舌’。即言其状似胡而语习中夏。白窒即白翟语讹耳,近代谓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部落稽胡自称为白翟之后。《太平寰宇记》清楚地记载稽胡源自古代的白狄。这种说法比《周书》、《北史》更加可信,不仅因为这是稽胡自己的说法,更因为这一带自有史以来一直是白狄的活动地域。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隋时属延安郡。丹州属境相当于今陕西宜川县地。宜川位于延安市东南部,东隔黄河邻接山西省。这个地区自古就是白狄的活动地。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