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786639854
吃出新味来
1、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叡统治后期,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2、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石崇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吴国灭亡后,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鹰扬将军等职,在任上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其后任徐州刺史、卫尉等职。贾后专权时,石崇阿附外戚贾谧。永康元年(300年),贾后等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司马伦党羽孙秀向石崇索要其宠妾绿珠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礼安葬石崇。石崇聪明有才气,但任侠而行为不检点。任荆州刺史时竟抢劫远行商客,取得巨额财物,以此致富。后来被征召为大司农,因征召的诏书未到他就擅离职守而被免职。不久,被拜为太仆。元康六年(297年),出任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石崇有别馆建在河阳的金谷,又名梓泽。他前往徐州时,几乎倾城出动,在金谷为他设帐饯行。石崇到下邳后,与徐州刺史高诞争酒互相侮辱,军司上奏弹,被免职(《晋书·嵇绍传》说嵇绍任徐州刺史,当时石崇任都督,尽管性情傲慢粗暴,但嵇绍以道义相助,所以石崇很是亲敬他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4、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michelle850322
三国名人:吕布 张绣 刘表 钟繇 黄盖 甘宁 贾诩 孙坚 曹操 魏武帝 黄忠 张昭 华歆 张郃 曹洪 许褚 荀攸 管宁 刘备 荀彧 曹仁 顾雍 张辽 程普 任峻 郭嘉 鲁肃 李典 诸葛瑾 孙策 周瑜 法正 夏侯敦 关羽 于禁 张飞 马超 秦宓 王朗 赵云 孟获 吕蒙 刘璋 夏侯渊 庞统 司马懿 诸葛亮 魏延 轲比能 陈群 向宠 阚泽 蒋琬 董允 曹爽 邓芝 孙权 陆逊 陆绩 马良 曹丕 魏文帝 马谡 何晏 曹植 费祎 母丘俭 王肃 邓艾 司马芝 马钧 谯周 姜维 诸葛恪 曹睿 魏明帝 刘禅 夏侯玄 阮籍 司马昭 嵇康 钟会 陆抗 诸葛瞻 力微 曹髦 孙皓 曹奂 魏元帝 两晋十六国:王沈 何曾 山涛 王浚 傅玄 贾充 卫瓘 羊祜 羊琇 杜预 裴秀 王浑 李密 荀勖 束晳 向秀 阮咸 刘伶 刘徽 王叔和 秃发树机能 刘毅 杨骏 司马亮 华峤 张华 佛图澄 陈寿 王戎 鲁褒 齐万年 司马炎 晋武帝 傅咸 周处 潘岳 李庠 李流 石崇 左思 王恺 郝散 纪瞻 张轨 贾南凤 贾后 王衍 贾疋 周玘 司马衷 晋惠帝 陶侃 陆机 贺循 祖逖 王敦 裴頠 何劭 司马伦 司马冏 李特 周顗 慕容廆 郗鉴 裴嶷 司马邺 晋愍帝 刘琨 段匹磾 刘隗 石勒 李雄 司马乂 司马睿 晋元帝 郭璞 桓彝 王导 张昌 石冰 张方 司马颖 司马顒 司马彪 刘伯根 陈敏 汲桑 江统 刘渊 司马越 王弥 郭象 顾荣 姚弋仲 司马炽 晋怀帝 葛洪 鲍敬言 王如 杜弢 干宝 拓跋猗卢 范长生 刘聪 刁协 张宾 戴渊 苏峻 苻洪 温峤 刘曜 祖约 庾亮 石虎 庾冰 慕容皝 李寿 禇裒 王羲之 庾翼 张骏 梁犊 冉闵 李势 慕容恪 桓温 慕容泓 道安 殷浩 支遁 慕容儁 常璩 拓跋什翼健 谢安 王猛 慕容垂 谢石 袁宏 桓冲 虞喜 姚襄 姚苌 慧远 法显 郗超 慕容德 苻融 习凿齿 吕光 苻坚 谢玄 苻登 王献之 鸠摩罗什 乞伏国仁 朱序 慕容永 戴逵 王国宝 王恭 杨佺期 殷仲堪 秃发乌孤 刁逵 顾恺之 慕容暐 谯纵 李暠 司马道子 段业 司马元显 刘牢之 孙恩 卢循 陶潜 陶渊明 姚兴 沮渠蒙逊 桓玄 张天锡 徐广 木骨闾 社仑 刘毅 赫连勃勃 冯跋 姚泓 南北朝: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学者。字伯伦,顺阳人,范晔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刘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贫寒,贩履为业。谥武帝。 寇谦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辅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称为“新天师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学家。东海郯人,精通天算之术,曾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坚持观察天象四十年,制成《元嘉历》,废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为子绍所杀。初谥宣武帝,改谥道武帝。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间奉诏注《三国志》,注文内容超出原书数倍,开注史新例。 王镇恶(373-418) 南朝宋将领。北海剧人,前秦王猛之孙。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明元帝时,拜天部大人,进爵白马公。 孔灵符 南朝宋官吏。会稽山阴人。历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杨尹等职。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灵州人。助刘裕受禅夺权,少帝时升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文帝时任左光禄大夫,身居宰辅。元嘉三年为文帝所杀。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辑有《傅光禄集》。 到彦之(?-433) 南朝宋将领。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时曾任护军将军。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文词显于当世,与谢灵运齐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颜光禄集》系明人辑本。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檀道济(?-436) 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人。官至征南大将军、司空。遭忌被杀。 沈庆之(386-465) 南朝宋将领,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官至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曾公开指斥士族崇尚空谈。后为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王玄谟(388-468) 南朝宋将领,字彦德,太原祁人。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于官。 谢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陈郡阳夏人。少帝时领中书令,与徐羡之、徐亮共辅朝政。文帝时封建平郡公。后因谋反被杀。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续世基诗》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不勤著述,为人自负,好议人长短,曾陷害儒者陈奇,致奇遭族诛。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学,常担笈负书,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前后历五帝,身居要职五十余年。有《左氏解》、《公羊释》及《算术》三卷。皆佚,明人辑有《高令公集》。 张伟 北朝官吏。字仲业,太原中都人。通经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东将军,封建安公。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塼,顺阳人。博涉经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后汉书》纪传九十篇,附以“论”、“赞”。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 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学家。京口人。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袭封临川王。著有《世说新语》八卷。梁刘孝标曾为注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以三朝元老受封为东郡公。 鲍照(405-466)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东海人。曾为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在凉州为乱军所杀。所作乐府诗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行路难》十八首。有《鲍参军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将领。字孝仁,河东解人。官至尚书令。 刘义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称为“元嘉之治”。小字车儿,生于京口,刘裕第三子。后为子劭所杀。谥文帝。 拓跋焘(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鲜卑族人。拓跋跬之孙。后来宦官宗爱所杀,谥太武帝。 戴法兴(414-465) 南朝宋权臣。会稽山阴人。前废帝时弄权卖势,民间有“法兴为真天子”之说。后被赐死。 臧绪荣(415-488) 南朝齐史学家。东莞莒人。自号被褐先生。屡征不仕,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卷,为唐初官修《晋书》之主要依据。 盖吴(418-446) 北魏关中人民起义首领。北地卢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称天台王,后改称秦地王。在作战中中矢负伤,为部下所杀。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陈郡阳夏人。顺帝时任中书监、司徒。后谋诛萧道成被杀。曾仿嵇康《高士传》,作《妙德先生传》以自喻。 萧道成(427-482) 南朝齐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绍伯,南兰陵人。废宋顺帝准,自立为帝,改国号齐。谥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富阳人。永明三年聚众起义,称帝,国号吴,改元兴平。后遭禁军镇压,被杀。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人。博学多才,尤擅历数,首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撰《缀术》六卷,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制定《大明历》,并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机械。精通音乐,涉猎儒道典籍,著《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佚。 禇渊(435-482) 南朝宋齐间大臣。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文帝婿。宋时任吏总尚书、尚书右仆射、中书令、护军将军等职,与袁粲共辅苍梧王。后助萧道成代宋建齐,封南康郡公,任尚书令。时人讥之无节操:“可邻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沈约(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后以触怒受谴,忧郁而卒。首创“四声”之说,与谢朓等人开创“永明体”,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书》一百卷。另有《晋书》、《齐纪》、《四声谱》等,均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冯太后(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人。前后临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巩固了北魏王朝统治。谥文明太皇太后。 韦睿(442-520) 南朝梁将领。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卫将军、雍州刺史等职。晚年居家,以经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赵郡人。曾于相州刺史任上,设计弹压广平豪强李波及子侄三十余人。后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齐官吏、诗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博学好诗文,嗜酒,辄饮七八斗。不乐世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其文工丽诙谐,诗以《白马篇》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李冲(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人,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颇受冯太后、孝文帝倚重。曾主持营建洛阳新都。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曾任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发展汉魏以来朴素唯物论观点,于天监六年发表著名的《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迷信说教。后坐徙广州,起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 范云(451-503) 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人。范缜从弟。八岁能诗,兼善属文,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卒于任,诏赠侍中、卫将军。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诗四十余首,以《巫山高》、《别诗》较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人。宋文帝外孙,孝武帝女婿。历宋、齐两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教徒、医药学家。字通明,丹杨秣陵人。萧梁时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时有“山中宰相”之称。撰有《真诰》二十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撰《本草经集注》,录药物七百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将领。字子震,新野人。天监五年班师回朝,武帝设宴,即席分韵赋试。因武夫不得韵,固求之。武帝予“竞”、“病”二韵,立就一首:“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后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萧子良(460-494) 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英,南兰陵人。齐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于建康广集才学之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后为太孙萧昭业所忌,忧惧病死。有《南齐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学者。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以善作表、奏、书、记著称,当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藏书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为三大藏书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并《地记》、《杂传》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 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世称“小谢”,以别于谢灵运。竟陵八友之一。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书礼部郎,后为徐孝嗣构陷,下狱死。所著诗文甚多,其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王肃(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导后裔。卒于扬州刺史任。 丘迟(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学家。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八岁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为其代表作。 萧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萧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兴元年自立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作乱,智穷力竭,困饿而死。生前曾招纳文士,辨论佛、儒义蕴,议定“五礼”,合著《通史》。善音乐诗赋,均早散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谥武帝。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学者。以字行。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昌义之(?-523) 南朝梁将领。历阳乌江人。萧衍称帝后封永丰侯。曾任军功将军、南兖州刺史、左卫将军、北徐州刺史等职。平生不爱读书,所识不过十字。 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人。曾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主张文学作品既应有“风骨”,也要有“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人。少好学,博览奇书。历任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详记水道千余条,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宁朔将军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为当世称诵。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后因宫廷斗争死于狱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宁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太和十四年亲政后,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汉服代鲜卑服、以汉语代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并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谥孝文帝。 茹法亮 南朝齐权臣。吴兴武康人。曾出家为道士。宋齐间揽权自重,势倾内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寿,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阳王。宣武帝时阴谋举兵反叛被杀。 杨大眼 北魏将领。武都人。以勇武著称。明帝时为荆州刺史,卒于任。 钟嵘(469-518) 南朝齐梁间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所撰《诗品》,品评汉魏以来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为五言古诗作了总结。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如反对堆砌典故、推敲声律、单纯追求形式的倾向,对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 陆厥(472-499) 南朝齐诗人。字韩卿,吴郡吴人。好属诗文,五言诗体裁尤为新奇。因父被杀悲恸而死。其文以《与沈约书》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散见于《文选》及《乐府诗集》。 萧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达,南兰陵人。梁武帝弟。封临川王。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颇具史料价值。北宋时散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土壤改良等)、园艺、畜牧、渔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杂说》部分系后人所补。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举兵起义,称秦王。不久病死,部属由四子莫折念生统领。 破六韩拔陵(?-525) 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众起义,改元真王。后遭北魏军夹击,下落不明,一说为乱兵所杀。 鲜于修礼(?-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丁零族,怀朔镇镇兵出身。泰昌二年举兵起义,建元鲁兴。后为混入义军的北魏宗室元洪业杀害。 胡琛(?-526)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举兵起义,被推为高平王。后为破六韩拔陵部属费律诱杀。 元琛 北魏宗室。字昙宝,孝文帝族弟。袭封河间王。贪暴聚敛,曾于高阳王元雍斗富。远求波斯名马,以银为槽,金为环锁,奢华甚于石崇、王恺。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首领。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统领部众,自称天子,国号秦。后为叛徒杜粲暗杀,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颖川王,后改封高阳王。生性奢侈豪华,一食至数万钱。后为尔朱荣所杀。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首领。又称吐斤落周。柔玄镇镇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义,沿用真王年号,后被葛荣所杀葛荣(?-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鲜卑族。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孝昌二年杀叛将元洪业,继领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为尔朱荣契胡武装所杀。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河间人。建义元年于北海起义,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后兵败投降,被杀。 万俟丑奴(?-530)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匈奴族人。初为胡琛部属。琛死,代统其部众。建义元年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陈留尉氏人。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广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学家。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七岁能文,十六岁作《芍药赋》。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学善文名重当世。沈约誉之为“当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辑有《王詹事集》。 萧宝卷(483-501) 南朝齐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兰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于玩乐,不爱读书。萧衍兵围建康时被杀。和帝立,追谥东昏侯。 陈庆之(484-539) 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屡建战功。封永兴侯,任豫州刺史等职,卒于任。 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齐高帝孙,萧子范弟,十二岁封新浦县侯。官至侍中、国子监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乱时饿死于显云寺。兼通文史,擅长书法。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晋书》存辑本一卷,诗文散见于《文苑英华》和《广弘明集》。 萧子显(489-537) 南朝齐宗室,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人。萧道成之孙。历任建康令、中书郎、临川内史、吏部尚书、侍中等。后卒于吴兴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今称《南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代记》五卷等。唯《齐书》尚存,为二十四史之一。 杨炫之 东魏官吏、文学家。或作阳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博学能文,兼通佛教经典。所撰《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载北魏时洛阳佛寺园林兴衰梗概,旁及当地人物、风俗、地理及传闻掌故。 尔朱荣(493-530) 北魏末执政大臣。字天宝,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后、少主,多次镇压牧奴起义。永安三年为孝庄帝所杀。 高欢(496-547) 东魏大臣。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静帝,迁都邺城。专擅东魏朝政十六年。 苏绰(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绰,武功人。博览群书,尤擅算术。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为宇文泰草拟《六条诏书》,命百官诵习。草成《大诰》,痛遣西晋以来浮华文风。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萧统(501-531) 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辑《文选》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病死,谥昭明太子。原集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祖暅之 南朝齐梁间数学家。一作祖暅,字景烁。范阳遒人。祖冲之之子。少传家学,精治《大明历》,并于天监九年正式颁行。首次得出计算球体积的正确公式,先于欧洲约一千年。制成铜日圭、漏壶等精密观测仪器。子祖皓亦传家学,长于历算。 贺拔岳(?-534) 北魏将领。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鲜卑族人。后被侯莫陈悦受高欢唆使所杀。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后被突厥击败自杀。 土门(?-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为突厥部落首领,受柔然统治。后击杀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为汗。伊利可汗子。继位后称木杆可汗。在位期间为突厥最盛时期。 室点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为汗。土门之弟。西魏废帝元年自立为可汗,号“十姓部落”。 萧纲(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人。武帝第三子。癖爱诗文,提倡淫艳“宫体诗”,风靡一时。大宝二年为侯景所杀。原集已佚,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侯景(503-552) 北朝东魏将领。字万景,鲜卑化羯人。后自立为帝,改国号汉。被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为部属诱杀。 陈霸先(503-559) 南朝陈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人。太平二年封陈王,继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谥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天保二年奉敕编撰《魏书》,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报怨及受贿行为,致有“秽史”之称。宋初残缺,现存本经宋人补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獭,代郡武川鲜卑人。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矩为帝,专擅朝政。执政中大占改革,国力日强,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础。 萧绎(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后于江陵即位。承圣三年兵败被杀,死前将公私典籍七万余卷付之一炬。谥元帝。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王僧辩(?-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与陈霸先讨平侯景之乱,拥立萧绎称帝。后为陈霸先袭杀。 庾信(513-581) 北周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与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廷,擅写绮丽诗人,世称“徐庾体”。诗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咏怀廿七首》等,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风格。原集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宇文护(515-572) 北周宗室。字萨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废魏帝,立泰子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后杀觉立宇文毓,又杀毓立宇文邕,为邕所杀。 斛律光(515-572) 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后以功升太尉,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后主所忌被杀,灭其族。 萧詧(519-562) 南朝后梁皇帝。字理孙,南兰陵人。萧统第三子,封岳阳王。大定元年杀元帝,代立称帝,史称后梁。 顾野王(519-581) 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能读《五经》,九岁能文,十二岁随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及长,遍读经史,于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陈文帝时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另有《舆地志》、《符瑞图》、《通史要略》、《国史纪传》(《陈史》)等,均佚。 江总(519-594) 南朝陈大臣、诗人。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世称“江令”。为官不理政务,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互作淫艳之作,时人称之“狎客”。入隋,为上开府。能属文,尤擅五、七言诗,多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齐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进,渤海蓨人。高欢第二子。武定五年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谥文宣帝。 綦毋怀文 北齐冶炼家。又作綦母怀文。官至信州刺史。讲求道术。总结北方冶炼经验,以生熟铁相浇,用牲畜溺脂浴淬,制成“宿铁刀”,锋利无比。这种“灌钢”技术,隋唐之际仍沿用。 颜之推(531-?) 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人。撰有《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学教训弟子。书中所记,堪为正史之补。 宇文觉(542-557) 北周皇帝。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三子。恭帝三年受封周公,受叔父宇文护操纵,废魏帝自立,建立北周。因不甘受制,被护所杀。谥孝闵帝。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皇帝。字祢罗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被宇文护立为帝。后杀护亲政。在位时,曾禁断佛、道二教,强令僧尼道士还俗,多次下诏放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国力大为增强。后卒于北讨突厥军中。谥武帝。 施文庆(?-589) 南朝陈官吏。历任中书舍人、都督、湘州刺史等职。隋军攻入建康时被杀。 沈客卿(?-589) 南朝陈官吏。吴兴武康人。因功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隋军攻入建康时被杀。 陈叔宝(553-604) 南朝陈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人。陈宣帝长子。隋军破城,与张丽华、孔嫔妃匿井中被俘,死于洛阳。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后主 即陈叔宝
luanqiqing
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2、刘备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3、司马炎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4、关羽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5、孙权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终极尐壊疍
回答 爱新觉罗·启骧、爱新觉罗·毓嶦、爱新觉罗·毓峋、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启功等。1、爱新觉罗·启骧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生于1935年。启骧毕业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后在北京城市建设学院学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师职高级工程师,1997年被聘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是当代中国传统书法传承人。目 前,启骧先生的作品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国际奥委会博物馆、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及国内外朋友广为珍藏。 爱新觉罗·毓嶦爱新觉罗·毓嶦,号君固,1923年10月10日生于大连。他的父亲溥伟于清光绪年间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辈分的排列中属于乾隆皇帝钦定的“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中的“毓”字辈。1939年,毓嶦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位。1937年2月到长春伪皇宫内私塾读书,师从宫中名师陈曾寿先生学习书法,并学古诗词等。1945年8月,随溥仪被俘入前苏联。1950年被送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在押学习。文革期间被强制下放劳动。1979年获得平反返京,在中国艺苑专职从事书法创作。2017年在京逝世,享年94岁。 爱新觉罗·毓峋爱新觉罗·毓峋,字培之,1949年10月生于北京。系清朝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之曾孙,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大师爱新觉罗·溥佐之四子。著名书画家,现为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北京恭王府顾问、中国书画社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致公党书画院副院长、津沽书画会副秘书长等职,专业从事美术书画创作工作。 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满族,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溥杰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是家中的次男,母亲瓜尔佳氏·幼兰。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爱新觉罗·启功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希望对您有帮助[微笑] 提问 爱心觉罗启睿有吗 回答 女,满族,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出演电影《舞出彩虹》出道;2006年主演电影《濠情岁月 》受到关注;2010年凭借《康定情歌》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最佳新人奖和第二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2012年凭借《雁鸣湖之恋》获得悉尼国际华语电影节组委会推荐女演员奖和第四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女主角奖。 这个是电影明星。 更多7条
逍遥七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彩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扩展资料:屈原的取名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不过,魏晋之后姓氏合一,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那右怎样
陈庆之求助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有兴趣的话上
紫色的花瓶
清代著名30位书法家:一、前期(顺治至康熙年间)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一)延续晚明行草新书风的主要人物:王铎、傅山、朱耷、许友等这些书家,多数对晚明时期的行草新书风有切身的体会,有的(如王铎)本身就是其中的主将;有的(如傅山)虽然主要生活在清初,但是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使他们无法在一种悠游清和的心境下从事艺术创作,因而对晚明新风有热切的推崇。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洛阳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王铎学书推重古典,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观宋拓淳化帖》)。他一生坚持一种学习方法,“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始终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保持与古典之间不间断的交流,所以传世临帖作品极多。但他的临帖,常常大量掺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显是根据记忆而背临的,因而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创造。同晚明的很多书家一样,他在世时就将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汇集成书,其中著名的有《拟山园帖》、《琅华馆真迹帖》等。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他的影响力。王铎楷书,主要渊源是唐,特别是颜柳两家,但是不追求结构的工稳,而独取其生拗古拙的一面,尤其爱用异体字、古体字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因而气息古朴拗峭,在明末清初的楷书中别出一格。他最有影响的是行草书,晋唐宋兼综,融汇极广泛,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行书深得《集王圣教》和米芾的精神,在大幅式上纵横驰骋,创造了独特的形式和意味。其书点划粗者,重似千钧;细者既如游丝,也筋力坚韧;有时用涨墨法,形成浓重的墨块,宛如巨石,得厚重之致。结构茂密雄放,或紧结蹙缩,或开拓纵逸,跌宕多姿,无不如意。他的草书点划与使转兼重,顿挫转折,用意精到,因此脉络清晰,但又绝不安排,总能以意驱笔、因字造型,故浓淡枯湿、随手生发,疾迟衄挫、取次相从,大小、欹正、展蹙、依倚、起伏,无不能顺势调整,宛如宿构。王铎行草的章法极有特色,倪后瞻说他“以力为主,淋漓满志,所谓能解章法者也”。一般行距大、字距紧,行内因笔法和字形的复杂多变而呈现跌宕起伏的变化,如蜿蜒巨龙腾飞纸上,神妙夭矫,不可端倪,有气贯长虹之势,无轻媚流滑之弊,古韵今情,和合一体,令人目眩神驰、胸豁气畅,开行草书的一种新境界。王铎书法的这种境界,得到了后人的大力推崇。倪后瞻指出:“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为宗主。”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说:“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废之。”近代以来,更是驰名中外,日本人甚至推许为胜过王羲之,虽是过誉,但是可见他的影响。傅山(1607~1684),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仲仁,号侨山、啬庐、公之它、真山、浊翁、石道人、老檗禅、侨黄老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生性刚烈耿介,有义士之称。虽自幼聪颖博学,但却在晚明屡试不第。明亡后,曾秘密参与反清活动被捕,获救后隐居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博学鸿词科网罗各地硕儒,他被当地政府强行送往北京,却坚辞不入,终未应举。其终于旧朝的行为虽有历史局限,但刚直不阿的气节还是为后人所称颂的。他还是清初的重要学者,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长于医术,尤精妇科。学问道德都为当时所重。傅山工书,与其为人一样,反对矫饰造作,“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字训》),尤其不喜赵孟頫一路优美妍媚的风格,而崇尚拙朴率真的书风,有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作字示儿孙》),既可以说是晚明书风的理论总结,也对后来兴起的篆隶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实践,楷书学颜真卿,得其厚密朴质;行草受王铎影响,同时深研阁帖,易王铎的方折为圆转,更加重视点划之间的缠绕盘旋,因而气势更加饱满、风格更加恣肆。但是他学古不如王铎全面深入,创作时又比王铎率意,因而在技巧的丰富和严谨方面有所未逮。他同时也涉猎篆隶,虽然尚未得法,却可谓清代复兴篆隶的先驱。朱耷(1626~1705)是明宗室、宁王朱权后裔。号雪个、雪衲、八大山人、个山、驴屋、人屋、何园、书年、驴汉、刃菴、破云樵、驴屋驴等,明亡后为僧,以享名于世。他于书曾于黄庭坚用力甚勤,得其蹙伸欹侧之妙,而增益以秀雅;又受董其昌影响,得其灵动秀美之致。60岁前后开始,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面目:用笔凝练如篆,泯去起收形态变化,代之以圆浑含蓄,行笔以中锋圆劲、婉转流动为主,不计提按粗细的变化。结构极重视疏密的对比,并常常因此造成字势欹正、展蹙的诸多变化,从而进一步形成章法的跌宕起伏。形简而势满,神清而意长,意境高远,气质浑穆,与其绘画同一机杼,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许友推重米芾,而实际上受王铎影响最深,只是临古功夫稍乏,故聊具其形,而意趣浅淡,颇涉粗俗。至此可以说,晚明行草新风已是强弩之末了。(二)传统行草书风的延续:董、赵书风的笼罩这一风气的形成,既是董其昌影响的自然延续所致,也与清初几位皇帝的引导有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酷爱董其昌书风;乾隆在位六十年,喜欢赵孟頫书风。由是,整个清朝前期的朝廷官员书法,多数都受董、赵书风的笼罩。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水平较高的书家如查士标、姜宸英、沈荃、孙岳颁、查升等。这些书家主要受董其昌风格影响,但因为学力或性情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董书的妍雅清逸,或过于拘谨,或过于软弱,气息上都不很高明,尤其是创造性相对王铎、朱耷等人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虽然一时获誉甚高,却终究没有开辟新境。(三)篆隶书法清初的篆隶,在晚明基础上有一些进展,声势渐壮。除傅山外,善于隶书的还有戴易、郑簠、王时敏、朱彝尊等,实绩渐有可观。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曾官太常寺少卿,明亡后不仕。善绘事,隶书点划工整、结构沉稳,气息渊静古穆,颇有魄力。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是清代第一位专攻隶书的书家,终生未出仕,主业行医。学汉隶垂30年,得《郑固》、《史晨》、《曹全》之意,又参以行草笔法,自成飘逸潇洒的格局,后人认为他与朱彝尊是“汉隶之学复兴”的首要功臣。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应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撰修《明史》。他是清初重要的金石学家,隶书主要得力于《曹全》,临习之功极深,能够形神兼备地临摹《曹全》而不受唐以后隶书的影响,非常难得,标志着当时学者对于汉隶笔法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自作时却不能完全坚持《曹全》的规范,稍嫌板滞。二、中期(雍正至道光年间)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一)对晋唐宋元明传统学习的深入这一派书家有的仍以学习董、赵为主的,但更多的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代表人物有王澍、张照、刘墉、梁同书、王文治、梁巘、翁方纲、钱沣、永瑆、铁保等,其中翁、刘、梁(同书)、王有“清四家”之称(亦有一种说法是翁、刘、成、铁)。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岩、勗斋、东武、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是乾隆年间的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苏学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嘉庆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谥文清。著有《石庵诗集》。他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融会贯通,自成格局。其书点划丰腴处短而厚、细劲处含而健,对比强烈;结字内敛拙朴,而决不拥塞,端重稳健中透出灵秀;章法轻重错落,舒朗雍容。整体风格含蓄蕴籍,精气内敛,浑若太极,貌端穆而气清和,有硕儒老臣的持重,无恃才傲物的轻佻,似乎包有万象而莫测高深,洵然可敬。因为喜用浓墨,时号为“浓墨宰相”。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曾任翰林侍读等,以事被黜,执教各地书院。擅诗文,著有《快雨堂题跋》等。他的书法出于董其昌,上溯米芾、李北海,多用侧锋取妍,笔致翩翩,结构舒展秀逸,纵横挥洒,以文人才士的佳致见长。因喜用淡墨,与刘墉恰成对照,故时称他“淡墨探花”。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忠叙、彝斋、覃溪、苏斋等,北京大兴人。他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等地省试考官及广东等地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他的主要活动也在乾隆年间,和刘墉齐名,但是主要精力都放在鉴赏、考证和题跋碑帖上。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等诸多著作。在书法学习上,翁方纲主张学习古人,强调每一字一笔都有来历,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其楷书,得欧阳询的结实端谨,而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高情。严格地讲,其金石研究比书法实践影响更大。总的来说,这些书家对于晋唐宋古典的学习,都各有自己的体会与长处,较之前期学董、宗赵书家的艺术视野都要开阔得多,因而艺术水准也明显提高。但是都缺乏开宗立派、引领时代的能力与气度,因而无法与晋唐宋元明的大师级人物相抗衡。(二)对秦汉北朝传统的重新发现与取法在篆隶与北碑领域,情况却有所不同。经过书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篆隶的审美价值不断得到深入的认识,许多杰出人才投身于此,从而使篆隶领域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对北碑的学习也开始起步。总体上看,对这一传统的关注已成燎原之势,形成了与晋唐宋元明传统一翼足可抗衡的局面。涉足这一领域的艺术家中,有不少画家,如名列“扬州八怪”的郑燮、金农、汪士慎等人,他们疏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而与市民阶层有较密切的联系,艺术思想、创作倾向带有一定的叛逆性。在书法上,对晋唐以来传统采取一种比较主动的反叛姿态,而对秦汉传统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成为秦汉传统复兴的一批重要力量。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古泉、金牛、老丁、百研翁、耻春翁、寿道士、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昔邪居士、心出家盦粥饭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等。精诗词、鉴赏,喜收藏,绘画为一代宗师。于书专攻《华山碑》,后自出机杼,不受束缚,以倒薤法作撇,以方整宽阔笔作横、细劲笔作竖,号称“漆书”,古拙朴厚,时涉谐趣,形成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并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行书和楷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风子、樗散人、红雪山樵等,江苏兴化人,著有《板桥全集》。他以画竹著称于世,又对传统行草有相当的造诣,但因世人好奇,遂不满于此,而有意以篆法、隶书、楷书与行草杂糅,自称“六分半书”,这种探索精神当时即为他博得了很高声誉,但是由于篆隶本身的复兴并不充分,事实上融合篆隶楷行草于一体的时机并不成熟,因而板桥的作品,往往是一种偏于简单的拼凑,无法深入到其精神实质,故总体上并不成功。但他的影响,对于人们重视篆隶的审美价值,仍然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与 “八怪”相先后的,还有一批精于篆刻或字学的艺术家,对篆隶进行了更加纯粹同时也更加深入的探讨钻研,从而比较成功地使篆隶的生命力得到全新的激发。代表性书家有丁敬、黄易、钱坫、桂馥、邓石如、伊秉绶等。特别是桂馥、邓石如、伊秉绶,真正站到了历史演变的制高点上,使秦汉传统的复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研林外史、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玩茶叟、玉几翁等,浙江钱塘人,是一代著名印家,“浙派”的领袖,对篆隶有精深的研究。与篆刻别开天地不同,他在书法上相对中和平正,风格古朴雅致,得秦汉书法的简净精神。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嘉定人。在篆书方面极为自负,自诩二李之后一人,其篆书专攻铁线,出规入矩,确有古人风范,晚年右手病废,以左手作书,结构不能完全如意,然而却增添了一种自然之致。就铁线篆来说,钱坫确实是一代高手。桂馥(1736~1805),一作(1733~1802),一名复,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老苔、老菭、渎井、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等,山东曲阜人。他博涉群书,一生精力萃于小学,著述宏富,为“说文四大家”之一,著《说文义证》。亦工诗书画印,所辑《缪篆分韵》一书,为学习汉印之必备。尤以隶书为一代之雄,时人推许为直接汉人,甚至认为是百馀年来第一人,足以超唐越宋。其字用笔肥而不臃、深沉厚重,结字方严广博、朴质端谨,气势雄伟浑穆、堂堂煌煌,确实可以说是深得汉人隶书醇古朴茂、博大饱满的精蕴。只是稍有习气,未能尽善。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以字行,改字顽伯,号完白、完白山人、古浣子、完白山民、游道人、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他生于乡鄙,终生为布衣,但自幼即喜刻石,仿汉印颇工,至南京梅镠家,居八年,遍临所藏金石善本,由此而篆、隶、楷、印皆臻大成之境。乾隆五十五年入京,刘墉延为宾客,声振当代名公。其篆书融秦汉于一炉,又出以隶笔,遂使篆法活脱生动,摆脱了铁线的拘滞,不唯字形阔大磅礴,而且笔势丰富多姿,墨色流溢灿然,大大拓展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其隶书笔致健拔苍劲,结体疏宕俊逸,用墨苍古,亦可谓深入汉人堂奥。晚清书论名家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对他无不推崇备至,竞相推许为国朝第一、集篆书大成等。这都是因为他成功地实现了两大传统的转换,表明酝酿已久的秦汉北碑传统的复兴高潮的来临和两大传统的对峙、融会的真正的开始。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又号铁卿,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多次因事遣戍,道光初年以三品卿衔致仕。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南泉、秋水,福建宁化人,著有《留春草堂集》。他能诗文、绘画、治印,但以书法为最著名,工小楷,行书、楷书均宗颜真卿,通篆法,而以隶书为一代之雄。其隶书从《衡方》等碑化出,笔划含凝厚重,波磔不显,似有篆意,字形方整宏大,有颜真卿气度,因而形成气势磅礴、拙朴茂密之格,有清一代,隶书浑厚一路,无出其右,康有为许为“集分书之成”,不为过誉。三、晚期(咸丰至清朝末年)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晚清书家,大体可分作三类。(一)以晋唐传统为主的书家:林则徐、翁同龢等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无抚,号竢村老人,福建福州人。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加太子少保,谥文忠。鸦片战争后曾被谪戍伊犁。书法出自欧、颜、二王和米芾,颇为清新稳健,唯稍受馆阁习气束缚。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瓶庐居士等,江苏常熟人。累官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在戊戌变法中被革职。他的书法出于翁方纲、钱南园,而上溯颜真卿、米芾,气息淳厚,堂宇广博,为晚清帖派书家的重镇。此外,晚清学人善于传统行草的人数还是极多的,其中也不乏名声不远而水准甚佳的高手,如戴熙、郭嵩焘、曾国藩、王拯乃至李鸿章、张之洞等,都有相当的传统书法造诣。(二)以先秦秦汉北碑为主的书法家这类书家比较多,前后有张廷济、朱为弼、徐同柏、赵之琛、六舟达受、吴熙载、杨岘、张裕钊、吴大澄等。他们大多是集传统经学、金石、书画、辞章、考据、收藏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书法家。张廷济、朱为弼和徐同柏都善于金文大篆,他们三家可以看作清代学习先秦篆书比较有影响的先驱者,虽然他们的成就还不能算是很高深,特别是如何使用笔墨来表现大篆的气息,应该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宝月山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精六书,善绘山水、花卉,晚年常写佛像,能篆隶行楷,工刻印,为陈豫钟弟子。有《补罗迦室集》、《补罗迦室印谱》。曾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故精通大篆。他的大篆书,不像前人一样描头画尾,而能够舍弃形貌,独取神理,用浑厚严整的笔法加以表现,笔墨比较自然生动,是清代大篆书中值得重视的一家。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飏,字熙载,五十岁以后因避讳更字攘之,亦作让之,以字行,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祖籍江宁,自父起移居仪征。工金石考证,能写意花卉,精治印,平生治印逾万,影响深广,后之师邓派者,多以吴氏为宗。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让之印谱》等。书法从包世臣学习,由包氏得笔法,并指点学邓门径。篆刻篆隶,均能由邓石如而上追秦汉,继承发扬,赫然成家。书法以篆书为最佳,笔法婀娜而不失清刚,流丽而不失端雅,有文人清气,是师邓而能有所发展者。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等,湖北武昌人。曾入曾国藩幕府,为曾氏弟子,但无意仕进,专意于学,为清末古文大家,后人编辑其文章为《濂亭文集》等。他的书法专师北碑,尤得力于《张猛龙》,而敛入规矩,自成体势,结构谨严方正,笔法刚健劲拔,尤以外方内圆的独特笔姿为人所称赏,被康有为推许为“集碑学之成”,在近代中国和东瀛有广泛的影响。但现在看来,虽然很有特色,而相对于北碑来说,精神有隔阂,并没有抉得精华。吴大澄(1835~1902),原名大淳,避帝讳而改,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好集古精鉴别,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得古器皆手自摩拓,工书画篆刻,著有《愙斋集古录》、《愙斋集古录释文誊稿》、《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古字说》、《古玉图考》、《愙斋诗文集》等著作。他的篆书融会大小二篆,以大篆立其筋骨,以小篆敛其体裁,而笔墨又极其精炼,三美归一,形成了坚劲紧韧的艺术风格,为篆书艺术开辟了一种新风格。(三)兼宗两大传统并寻求融通的书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猨臂翁,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等,曾主持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咸丰间任职四川学政期间被黜,从此讲学游历各地,晚年在扬州主持校勘《十三经注疏》。他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精通仪礼、说文、汉书、诗词以及书法,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等。他的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来融会《道因法师碑》,精研数十年,深得其妙,以后又肆力于篆、隶以及北碑,无不用功深至,是以篆、隶、楷、行皆冠绝一世。又以绝大天分和匠心,探求各体精神的融会,因而其各体的面目,都与传统的面目形成了很大的差异,然而又无不以传统的面目为依归,真可谓帖意碑神,草情篆韵,一体而兼收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开出了奇葩,为书法的未来发展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大道。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别署子欠、支自、铁三、益甫、憨寮、冷君、无闷、梅庵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己未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著作有《悲庵居士诗剩》、《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他是一个多能的艺术家,篆刻、绘画、书法皆一代大家。尝称“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无间然”,可见其于印章用力之多且勤。赵氏以其特有的艺术艺术敏感和熔铸能力,将彼时出土日多的古器物文字引入印作和边款,风貌多样,意趣清新,开印章的新天地。他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后专攻北碑,又得邓石如篆隶之法,于是以北碑之法写篆隶,进一步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又由北碑化生行书,融铸贯通,运用如意,神气飞动,既饶有古朴厚重之意,更兼有帖的温醇雅洁之韵。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使意境更臻于成熟老到。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曾应驻日本公使黎庶昌之请前往日本协助辑刊《古逸丛书》,因此而收集了不少保留在日的古代文献。他同时还在日本广泛传播书法,对日本近代以来书法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理论上提倡碑与帖“合则两美,离则两伤”,是较早进行这种理论倡导的人物。在实践上他也奉行不悖,行书学颜和苏轼,以后参入北碑意趣;大篆已经直达西周;隶书注重笔情墨趣,老辣迟涩,结体妙善伸蹙,时有谐趣。康有为(1858~1927),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西樵山人等,广东南海人,著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广艺舟双楫》等。康有为是碑学理论的健将,持论时有偏激之见,往往为人所诟病,但他自幼曾受过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虽然以后专修北碑,但幼学基础仍然未废,结果无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面目。前人多认为他的书法出自《石门铭》,实际上还有许多颜真卿行书的趣味。因此他的书作既有北碑的开张恣肆、篆隶书法的古朴雄浑,又有传统行草的酣畅飞动,是篆隶北碑与传统行草融会贯通比较成功的例子。吴昌硕(1844~1927),初名剑虞、俊,又名俊卿,字香补,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以字行,亦署仓石、仓硕、苍硕,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乡阿姐、破荷亭长、五湖印匄、削庐、芜菁亭长等,浙江安吉人。晚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自成家数,影响深远。著有《缶庐集》。他既是清代书法的殿军,又是近代书法的开山,他于篆、隶用功最多,尤其是《石鼓文》,终生浸淫,无一日或离,晚年变化笔墨,引入行草意趣,遂使笔情墨趣,流溢行间,篆书的复兴,至他而达到一个新高度;行书以王铎为宗,融入欧、米,又引入碑法之苍劲浑朴,老辣生奇,使行书也重放光华。治印初习浙、皖,既而出入秦汉,借鉴封泥陶甓,融入写意绘画情趣,形成了斑驳高古、沉雄壮遒的新面,即作小印,也有寻丈之势。治印还独创修整印面和边栏的法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古今无二。吴昌硕的成就,是清中期以来两大传统深入融会的硕果,标志着清人重理古典的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