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6

悠悠萋草心
首页 > 英语培训 > 营口德采英语培训学校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如果蛋蛋愿意

已采纳
成人去振兴儿童去德采

营口德采英语培训学校

233 评论(15)

冬雨霏霏nz

1894年9月17日,即中日甲午战争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今东港大鹿岛南面海域),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爆发了!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大规模铁甲舰海战。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作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大规模海战名留海战史册,成为人类海战历史的一次标志性战役,也是一场几乎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海战。 海战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8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16日凌晨1时,清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16日中午,北洋舰队护航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运送之清军及武器、辎重,全部起卸上岸完毕。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装弹,准备战斗。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致远舰长邓世昌以为丁汝昌阵亡,当即升起提督旗来振奋全军。日舰炮火随即集中于致远,舰身和舱面多次中弹,损伤很重。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北洋“超勇”舰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舰队截击。“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西京丸”也受重伤。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说到中日甲午海战,以前人们总是从政风、士气和战术上找原因。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看了很多经过考证的文章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海战,以技术制胜! 甲午海战的实质,就是一场中日之间的海上炮战,谁把对方轰趴下了,谁就胜利了。当时北洋海军,败就败在技术的缺陷上。评价战舰的作战能力,一般从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这三方面综合考虑,对比甲午海战时的中日军舰,比较统一的结论有两点:第一、日舰机动性占优日本舰队平均最高航速比北洋水师快10%左右,主力战舰平均最高航速快30%左右。机动性好,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面对着比你快的对手,你的战术计划往往会落空,这就象富康和宝马飙车,没有胜利的可能。第二、北洋水师防护能力占优中国舰队的平均装甲厚度,大约超过日本舰队近一倍。在海战中,中国军舰被命中次数近10倍于日舰,依靠比较好的装甲防护才没有被彻底歼灭。上述两点是看得见的,没有什么争议,分歧比较大的是火力。日舰火炮射速高,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炮弹是北洋水师的3倍以上;日舰小口径火炮占绝对优势;日舰中口径火炮和北洋水师相当;大口径火炮居劣势(日舰临时加装的320毫米炮根本打不中目标)。这是争议不大的。 关键在于命中率。以前认为普遍认为北洋水师开炮命中率太低,打中目标纯属偶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海战中,“定远”、“镇远”的8门305毫米大炮发射了217发炮弹(另说197发、187发),命中了11发,命中率达到了5%!据说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命中率是很惊人的,而且,这个命中率也和日本人相当。据考证,日舰在海战中发射大小炮弹近2.1万多发,估计命中了1000多发。因此,说北洋水师命中率低似乎没有根据;再考虑到中国炮手是在冒着日舰猛烈的快炮射击下操作,取得这样的命中率更值得敬佩。从305毫米炮弹的威力看(爆破弹近300公斤重,装药40公斤),命中11发也足以重创日本舰队了(参战12艘),例如,日舰“松岛”号被一发305毫米炮弹差点轰到海底。 因此,命中率不是北洋水师的关键问题,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北洋水师的炮弹。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发射的炮弹,以实心弹居多(铁疙瘩,不装药),击中日舰只能砸个大窟窿,没有爆破弹穿、爆、燃的综合毁伤效果。日舰被命中的11发305毫米大口径炮弹,其中的爆破弹可能就是只有命中“松岛”号的那一发!否则,日本舰队起码要有半数要沉到海底了。 为什么北洋水师没有携带更多的爆破弹?据考证,当时的舰队指挥官出海没带够炮弹,原因可能是昏庸无能,也可能是因为炮弹性能有问题。 爆破弹当时属于高技术装备,早期需要进口,受经费限制,数量少。后来好不容易实现国产化之后,性能不稳定,经常命中目标不炸,或刚出膛就炸,险险炸到自己。据说是引信的问题,自己造不出,进口引信之后与国产弹体结合不好。因此,指挥官就不愿意携带这些爆破弹。 据说,国产炮弹质量之差,还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例子:有些炮弹的弹径竟然比炮膛内径略大,于是,在海战中一部分水手在操炮射击,另有水手在用钢矬挥汗如雨的锉那些不合格的炮弹,以使之能够塞进炮膛。 综合考虑中日之间的火力,事实上是日本方面射速占绝对优势、威力略占优势(中国炮弹能炸的少,日舰无法击穿厚甲),双方精度相当,因此,日本方面认为在海战中日方火力十倍于中方,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还原真实的甲午海战,应该是这样的:日舰以速度优势拥有战术主动权,北洋水师只能被动应战;日舰平均每分钟向中国舰队发射70发炮弹;中国舰队开炮命中日舰之后,日舰很少发生爆炸。这就是技术上的差距,和战术、士气没关系。换成现在的人,在本舰平均一分钟被击中一发炮弹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很多年来,我们在回顾甲午海战时,过多的关注了人的因素,忽视了技术上的原因。现在,确实到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还不确立技术制胜的理念,还坚持精神胜利法,那么,打赢下一次中日海战依然有难度。 现在海战与甲午海战相比,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无非是装甲舰的巨炮对射换成了各种导弹的对射。在一场导弹对射中,技术的因素更是决定性的。 不要看导弹的数据指标多先进,一旦在电子对抗中失败,导弹打出了200发0中也是有可能的。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导弹艇对射导弹,埃及方面就打出了40发0中的成绩;越南战争期间,在电子干扰条件下,萨姆-2也有180发击落一架敌机的记录。

278 评论(14)

tomoyasaki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李鸿章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得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然而,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和恭亲王奕盉念他过去的功劳,1896年2月,决定让他出访欧美,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况,同时劝说西方列强同意“照镑加税”,提高列强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  访俄签订《中俄密约》  当时,沙皇俄国正在修筑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1896年5月,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拟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嫌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于是,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大臣”赴俄。  清廷改派李鸿章赴俄,一方面是屈从于俄国,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甲午战争之后,不断崛起的日本给中国造成威胁和大量的损失,清政府想利用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联合俄国来限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3月3日,李鸿章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  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以便渔利。但是,俄国担心李鸿章首先出访法、德,有损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与李鸿章商定路程。  3月28日,李鸿章带领随员,在俄、德、法、英、美5国驻华使馆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法国邮船“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出发。随同访问的还有李经方、李经述、于式枚、罗丰禄等共45人。经过1个月的航行,于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4月30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的专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境内“借地修路”问题,并把此举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作为承诺来诱骗李鸿章。在俄方的诱骗和李鸿章的退让下,6月3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上签了字。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沙皇俄国不仅骗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而且为其以后侵人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出使德国会见俾斯麦  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德国方面款待殷勤,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李鸿章在德国连日考察,只感到德国君臣接待优厚,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德国外交大臣马纱尔和李鸿章进行过两次政治性长谈,每次都达数小时。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旗号,大肆从中国攫取各种特权,以增强与列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李鸿章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但最终还是作出一些妥协。  6月27日,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俾斯麦。俾斯麦设家宴招待李鸿章。李鸿章笑对俾斯麦说,有人称自己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则笑着说,没有人称自己为“欧洲的李鸿章”。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访问荷兰、比利时和法国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他品尝着西方风味佳肴,欣赏歌舞,飘飘欲仙,即席赋诗,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荷兰政府的感激之情。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第二天,李鸿章就晋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的修筑问题。当时列强正在争夺卢汉铁路修筑权,俄国支持法、比承修。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他对比利时军队的武器装备表示惊叹。  7月13日李鸿章到达法国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爱丽舍宫晋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在访法期间,李鸿章与俄国的谈判还在继续,并同俄国政府代表罗启泰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李鸿章也同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中方要求增加对西方列强关税的计量办法)一事进行了磋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要求增加对法国出口给中国物品的关税。法国政府虽然答应,但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气得李鸿章批评汉诺多“迹近要挟,颇碍交情”,但对法国的要求也徒呼奈何。随后李鸿章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8月2日李鸿章结束对法国的访问,然后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了对英国的访问。  参观英国议院  到达英国后,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了会谈,但英国同样以答应中国的“照镑加税”为条件欲从中国攫取更大利益。  李鸿章见事情不会出现转机,便开始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他先到英国下议院,坐在特设的座位上,旁听议员讨论国事,可惜当天参加会议的议员很少,“无甚可观”。随后,他来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略谈片刻”。  在朴茨茅斯军港,李鸿章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英国每年举行一次海军大检阅。李鸿章到达时,检阅已结束,各舰陆续散归到各驻防地点,但停泊在朴茨茅斯军港的尚有47艘。李鸿章乘坐御舟,驶入舰队,绕过两周,直向朴茨茅斯进发。李鸿章惊叹:各舰“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感慨万端,叹道:“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机械化生产,令他感叹不已,说:“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李鸿章对英国政教也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说,对于欧洲政教,自己过去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这次“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  访问美国和加拿大8月22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6天的海上航行,于28日抵达纽约。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会见李鸿章。双方讨论了“照镑加税”问题。美国谈判代表更为狡猾,对李鸿章说:“各国如允,美无不从。”9月3日,李鸿章会见了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教会领袖大肆宣扬来华传教士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对中国所谓的“功德”,力图把侵略说成友谊,并感谢清廷和李鸿章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李鸿章一面“谦逊不遑”,一面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唱赞歌。美国教会领袖听了后“无不畅然意满”。  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接着又到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9月5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路经美加边境时,他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尽情观赏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然后前往多伦多。在多伦多稍事停留后,李鸿章一行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温哥华。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9月14日,他及随行人员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回国。途经日本横滨时,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而没有从横滨登岸,转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回到天津。  环球访问得与失  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到达天津,历时190天。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70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在访问中,他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另一方面,他肩负的外交任务,一是签订《中俄密约》,二是商讨“照镑加税”,后者被拒。由于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有损中国主权,造成严重后患。然而可悲的是,李鸿章回国后反而沾沾自喜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就在这一密约签订一年多之后,德、俄相互勾结,先后在中国租借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建立势力范围,其他西方列强也紧随其后,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同时,在历访其他国家时,李鸿章也在不同程度上出卖了国家的一些利益。

135 评论(9)

小可爱vivi

德采

314 评论(8)

蜜桃红茶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维护业主、物业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辽宁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物业,是指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和场地。  本条例所称物业服务人,包括物业服务企业和其他管理人。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物业服务纳入本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和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制定和落实物业服务扶持政策,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第五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物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接受市物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物业管理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相关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与物业服务有关的工作。第六条 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法制定和组织实施物业服务行业行为准则,组织业务培训,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促进行业诚信经营,对物业服务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维护物业服务人合法权益。鼓励物业服务人加入物业服务行业协会。第七条 鼓励物业服务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采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章 业主和业主组织第八条 房屋所有权人为业主。尚未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但基于买卖、赠与、继承、拆迁或者征收补偿等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该房屋的人,认定为物业服务关系中的业主,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业主权利,承担业主义务。业主可以依法委托物业使用人行使业主权利、履行业主义务,委托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人。  业主买卖、租赁、继承、赠与、借用房屋的,应当采取书面报告、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有效方式告知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人。第九条 业主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物业管理规约的规定,按时足额交纳物业服务费,不得以放弃业主权利为由不履行业主义务。第十条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业主大会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组成。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人数较多的,可以以幢、单元或者楼层等为单位,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业主代表的推选、权限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  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接受业主的监督,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依法履行职责。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全体业主具有法律约束力。第十一条 建设规划将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划分在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的,先期开发部分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应当根据分期开发的物业面积和进度等因素,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增补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办法。第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法律法规、热心公益、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自然人业主或者单位业主授权的自然人代表担任。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除不得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行为外,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阻挠其他业主委员会委员履行职责;  (二)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向业主委员会提供由其保管的物业管理有关文件、资料;  (三)违反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或者未经业主大会授权,擅自使用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印章。第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可以依法在银行开立账户管理业主共有资金,建立规范的财务、印章、档案监督管理制度,妥善保管财务原始凭证、相关会计资料及档案。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收益、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津贴等应当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分别建账管理。

284 评论(8)

杨梅的果实000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于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艘重型铁甲舰,10艘巡洋舰舰,鱼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军:8艘巡洋舰,1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2艘,共11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T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时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

15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