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男人的世界
不是因为电影不感人,是我的问题,我比较理性,不容易被感动,不容易受周围观众同化,观影时想的是能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什么哲理。有人说他们没哭是因为没有李焕英这么完美的妈妈,只要求孩子“健康快乐”,他们的父母不是这样的。我没猜错的话,大多数父母还是期望孩子有出息的,比你老板还期望你有出息,不然培训班就不会那么赚钱,好吧,天下父母一般“黑”。诸位看官可能忘了,在电影开头,贾玲的记忆中,妈妈是一直觉得她不争气的,所以她要办个假证来讨好妈妈。一面是妈妈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一面是女儿能力不能满足妈妈期望的愧疚,所以贾玲才选择用欺骗的手段去补偿妈妈。杀伤力极大的一句话那个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妈妈从来都不存在,是贾玲在妈妈弥留之际的梦中臆想出来的啊,不要再说李焕英是完美妈妈了,电影(贾玲梦里)里的李焕英是加了女儿滤镜的。人是喜欢搞二元对立的生物,一件东西不是好的就肯定是坏的。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人对人生最早记忆的复述会影响Ta对自己一生底色的判断——回忆下你能想到的关于自己最早的记忆,你想到的内容会影响你对自己人生的定义,我想到的是妹妹掉到小溪里大哭求救的回忆,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悲观,害怕出意外。电影的开头,贾玲对于人生最早记忆选择的是负面的记忆——被老师批评、罚站、妈妈的责怪……所以对自己人生底色定义是灰色的,觉得妈妈的不快乐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出生是妈妈悲剧人生的开端。(各位身为子女的人,千万不要这么想,太幼稚,父母过得快不快乐,那是他们心态问题,不是因为孩子的问题,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千万不要颠倒了,觉得是自己不该生下来)看了很多电影后我发现:很多年轻时跟父母关系不好的子女,要等到父母快死时,才能跟父母和解。电影中的贾玲也属于这种情况,妈妈没出意外时,她根本想不起自己跟妈妈的正面回忆,而正是妈妈快要离开人世这个契机,才使得她重新去看待妈妈——“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贾玲父亲在这部电影里的存在感很低,害我差点以为李焕英是个单亲妈妈,也许是因为父亲不够优秀,所以贾玲才选了给妈妈重新物色一个对象的方法来改变妈妈的命运,这意味着自己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个选择多么让人心疼。为了改变妈妈,贾玲甚至还要妈妈离婚,撕了结婚证,但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她爸爸其实也不错,贾玲在看到了年轻时的爸爸后,才能理解了妈妈的选择。做子女的总是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改变父母,那是我们认为父母那样就是不好的,但也许,父母那样可能也是刚刚好,存在即合理,父母抠门喜欢囤破烂是因为他们那时候物质匮乏,骨子里的习惯,怎么能说改就改。而改变自己——接受父母的存在比改变父母容易多了,很可惜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跟父母死磕。一个妈妈病床前的梦,让贾玲的回忆像相册一样一页页翻开,贾玲才发现,原来自己跟妈妈是有快乐的回忆的——自己拿着肉包子摔倒妈妈大笑的样子、妈妈夸自己聪明的、妈妈给自己破洞的裤子缝成可爱的图案……自己以前只是在重复看那不开心的几页,忘记了在这本相册里还是有很多开心画面的,所以电影最后,贾玲回忆起了很多和妈妈的正面回忆,刷新了自己和妈妈关系的底色。现实中的贾玲,也得益于这种对自己人生底色的重新定义,变得越来越有出息了,这不,导演的处女作就这么成功,妈妈在天上看到不得乐疯,女儿多给自己长脸啊(爱面子这点还是没改)。贾玲的不幸,在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贾玲的幸运,在于她能从母亲去世这件事中“开悟”,成为她后面人生做事的动力。但愿全天下的父母身体健康,全天下的子女不必等到父母去世后才能“开悟”。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