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雪1314
1.风的出入处。 2.冬天在房门外面加设的挡风的门。 3.指牢房门上通风的口子。 4.人体经穴名。一名热府,在脊柱第二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主治伤风、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5.指《易》卦中的《巽》卦。有经卦和复卦。 6.矿井中为隔断气流而在井巷中安设的门。通常关闭,仅在车辆和人员通过时开启。
风门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斜刺0.5—0.8寸。 更多→ 风门
Damper
blackiron.sh
fēng mén
Fēngmén BL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风门:1.经穴名;2.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1]。出《针灸甲乙经》。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2]。属足太阳膀胱经[1]。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针灸甲乙经》: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
风,为六淫之一;门,人所出入处为门。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4]
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
背部[5]
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2]。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俯伏或俯卧取穴[1]。
风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风门穴[7]。
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
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2]。
风门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功效。
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
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4]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8]。
风门穴主治 发热,头痛;咳嗽,哮喘;项强,胸背痛[3]。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2]。
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1]。
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统疾病: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3. 其它: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斜刺0.3~0.5寸[2]。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3],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3]。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3]。
可灸[1][8][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风门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风门配合谷、外关,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
风门配肺俞、大椎,治哮喘[3]。
风门配尺泽、合谷,治感冒[3]。
风门配丰隆、天突,治咳嗽、气喘[3]。
风门配曲池、血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风门配曲池、风池、外关、血海、足三里,治荨麻疹[3]。
用中指指腹按压风门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有效治疗各种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7]。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针灸聚英》: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类经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
针刺风门可调整肺的通气量,但发生效应较迟,需连续针刺1周,如获得效应,即使停针,仍可持续一定的时间[3]。
针挑风门治疗慢性鼻炎46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3]。
针刺风门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进针1.2寸;天突、膻中常规操作,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8例,占93.5%;显效4例,占6.5%,全部有效[3]。
取风门、大杼,用化脓灸法治疗220例,有较好疗效。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