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1

  • 浏览数

    298

吾ci吾ci5757
首页 > 英语培训 > 河套平原英语

1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少年卡米

已采纳

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1.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位置:南北(北:53°N,南:4°N)南北跨越大约50°。东西(东:135°E,西:73°E)东西跨越大约60度。分属五个时区是:东五区——东九区。2.地区之最: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西——帕米尔高原。最南——曾母暗沙。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省份之最:最北——黑龙江省。最西——新疆省。最南——海南省。最东——黑龙江省。3.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国界线20000多千米。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东北——朝鲜。北面——俄罗斯、蒙古。西北面——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西面——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缅甸、老挝、越南。4.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濒临的海洋由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东面——韩国、日本。东南面——菲律宾。南面——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5.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个。前三位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领海宽度12海里。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1.划分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2.补充:(1)人口:河南最多,澳门最少。(2)人口密度:江苏最密,西藏最疏。(3)新疆省面积最大,接壤国家最多,是我国最西的一个省份。(4)甘肃省与三个自治区相连。(5)重庆最大的直辖市,西部的工业中心与经济中心。(6)上海是全国的工业中心与经济中心。(7)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4.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有(自西向东):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第三节:中国的人口1.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人口前五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国家人口越多的原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城市人口上升原因:外来人口不断增加。(3)人口总分布特点:东多西少。(4)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分界线以西陆地面积占57℅,人口占6℅.分界线以东,陆地面积占43℅,人口占94℅。(5)目前全国13亿多人中,仍有约7.5亿人居住在农村。(6)人口转移趋势:由农村向城市转移。(7)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约少生了近4亿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8)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600万人。2.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3.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19个。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民族有10个。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1)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部。(2)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基本地形皆有,山区面积广大。(3)世界第一高峰: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4)我国陆地最低处:艾丁湖,水面海拔-154米。 二、 海拔 地形 地形区 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 高原、盆地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1000-2000米以上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第三阶梯500米一下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中华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中部)、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北岳恒山(山西省)、中岳嵩山(河南省)。 四、(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峰峦连绵,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2)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西部多肥美草原。(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4)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五、四大盆地:(1)塔里木盆地,在新疆南部,面积约为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7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边缘有著名的吐鲁番盆地,。盆地中的艾丁湖,水面海拔约-154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处。该盆地也是我国记录到的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有著名的火焰山。(2)准噶尔盆地:盆地中部分布有广阔的沙漠,西北部因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盆地内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和垦区农业有相当规模。(3)柴达木盆地:盆地底部海拔在2600-3000米,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4)四川盆地,因为地表多出露紫红色砂页岩,所以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六、三大平原:(1)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地面积广大,有些低处常年积水,成为沼泽。(2)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国内著名的“鱼米之乡”。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1)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温度带 ≥1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寒带 <16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等 热带 >8000℃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 二、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2)干湿地区分布和植被类型 干湿地区 分布地区 天然植被 湿润地区 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 半干湿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天山山地等 草原 干旱地区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草原、荒漠 三、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高,夏季明显偏高。 (3)寒潮是东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4)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一、中国气候(1)、复杂多样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季风性气候显著(3)、温带大陆性特征强(4)、多梅雨、寒潮、台风、沙尘暴(5)、多旱涝灾害二、复杂多样 冬:南北温差大1、气温 夏: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冬季最低温:黑龙江漠河。最高温:海南诸岛 夏季最低温:青藏高原。最高温:新疆吐鲁番 3、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三、秦岭——淮河 1、我国1月份的0℃等温线 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800mm降水量线 4、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夏秋多 (时)季节四、降水 冬春少 (空)地区:有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五、季风气候显著 1、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种类: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由北向南)——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受地形地势影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植被类形成垂直变化) 3、季风:与热同期 方向:海洋——陆地 风向:偏南风夏季风 时间:早——强,北涝南旱 迟——弱,南涝北旱六、季风 特征:温暖湿润 方向:陆地——海洋 冬季风 风向:偏北风 特征:寒冷、干燥 分布:西北地区 七、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年/日变化大,冬——寒冷,夏——炎热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我国的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外流区,内流区的河流较少。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所以,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1)塔里木河全长2176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2)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3)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只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省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泊相对集中的地区。(4)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盐水湖是——青海湖。(5)中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二、长江:(1)长江流经的省份: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2)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3)金沙江奔流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总落差3000多米)。(4)自四川省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5)从湖口至入海口的下游段地势更趋低平,江面更为开阔。(6)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就丰富。(7)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目前,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已达7万余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8)长江之最:①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②长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③长江上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④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⑤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千米。(9)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三、黄河:(1)黄河流经的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2)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他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3)河床平坦,水流缓慢,造就了银川平原、河套平原。(4)黄河中游段水位落差大,这里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和三门峡。(5)缓和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6)黄河凌汛就是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3)①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②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③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④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⑤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4)在国际市场中最重要:铁、煤、石油(北方多)。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3)我国承受着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的沉重负担。(4)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和四川盆地。(6)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度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很少。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7)北方平原广阔,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重,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配合不协调。(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1)我国海域自北而南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2)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3)大陆架浴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4)主要海水养殖业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5)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6)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盐区。北方以长芦盐场最为著名,南方有海南的莺歌海盐场等。(7)赤潮又称红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而造成的。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秦岭——淮河线(1)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2)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封冻状况 封冻 不封冻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桔、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2)本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地为主。(3)长城以北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4)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宝库。(5)著名的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6)本区煤、铁、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此外,太原、西安、兰州等都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7)北方地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大油田,它们的石油产量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二、南方地区:(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本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和高原、丘陵交错。(3)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海南岛,雷州半岛和云南西双版纳则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4)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5)①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和云南省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0℃积温在8000℃以上。②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③我国热带主要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等。④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生物1. 怎么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 答: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无脊动物体内无脊椎。 2. 鱼的特征有哪些?哪些动物叫鱼却不是鱼,哪些动物是鱼却不叫鱼? 答:①两个特点;⑴、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⑵、能在水中呼吸。 ②鲸、海豚、海豹叫鱼却不是鱼。 因为鲸、海豚、海豹的体表没有鳞片、都不用鳃呼吸,而是用肺进行呼吸,而且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因此属于哺乳动物。海龟也是用肺呼吸,而且不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爬行动物。海龟、鲸、海豚和海豹与鱼类一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它们的四肢的外形呈鳍状,适于游泳。 ③海马是鱼却不叫鱼。 因为海马有鳍、用鳃呼吸,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且是终生生活在水中,海马属于鱼类。 3. 鱼怎么运动?什么提供动力?各种鳍起什么作用? 答:①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4. 鱼为什么适合在水中呼吸? (上岸为什么会死亡?)观察鱼的呼吸的实验怎样操作?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答: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亡。) 在清水中,用吸管吸一些墨水,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5.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各有什么特征?代表动物是什么? 答:①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蛰和珊瑚。 ②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的身体的动物。代表动物有乌贼和章鱼。 ③甲壳动物是体表长有坚硬的甲的动物。代表动物有虾和蟹。 6.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水域环境的破坏? 答: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许多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会造成水域环境的破坏。 7. 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⑴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和甲,昆虫具有外骨骼;⑵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形式,以便觅食和避敌;⑶除蚯蚓外具有能够在空中呼吸的,在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不如气管和肺⑷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8. 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怎样区分蚯蚓的头尾?蚯蚓怎样呼吸?蚯蚓怎样运动? 答:①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②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③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9.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型体节构成的。 10. 家兔的牙齿、消化道有什么特点? 答:①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②兔拥有发达的盲肠连同蚓突,与体长相近,里面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草料中的纤维素就是依靠这些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发酵分解的,分解成的简单物质,可被大肠壁吸收入体内。 11. 哪几类动物是恒温动物?它们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①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 ②他们的体温恒定,除了靠体表的皮毛保温外,还要靠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协调作用共同完成。呼吸系统使气体交换能力加强;发达的循环系统可以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则可使兔(哺乳动物)的代谢加强或减弱,并调控散热过程。 12. 鸟类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13. 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答: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 14. 昆虫的特征有哪些? 答: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头上两根触须。 15. 昆虫怎么呼吸?昆虫的呼吸器官位于何处? 答:昆虫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排小洞,叫气门,这是昆虫的呼吸器官。 16.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17.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答: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18.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动物是生产者,植物是消费者。 19. 骨骼肌、骨和关节是怎样协作是躯体产生运动的? 答: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20. 画一个关节模式图,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21. 科学家用哪些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答: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 22. 怎样区别一种动物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答: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 23. 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 答: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河套平原英语

161 评论(12)

lathermatthaus

家乡的一年四季我的家乡座落在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上,这里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一阵春风吹来,果园里花红柳绿,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人们都忙着为果树浇水施肥。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正像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好像说:“今日你们为我辛劳,明日我将累累果实报答你!” 夏天,田野里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人们顶着烈日,在天地里辛勤的耕耘。夜晚,蝈蝈在草丛中唱着动听的乐曲,看,它们在举行音乐会呢! 秋天,到处瓜果飘香,瞧!田野里城了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儿不时掀起一阵麦浪,葵花像喝醉了的大汉,摇摇晃晃。 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样白雪皑皑的世界,是我们孩子了乐园,堆雪人、打雪仗......尽管我们的脸和收冻得通红,也一点也不觉得冷。 我爱家乡的一年四季。

199 评论(11)

北条真理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最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士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304 评论(9)

送哦夏季

大草原Prairies蒙古包 Yurts祝酒歌Zhu Jiuge

182 评论(12)

triangelrain

Yellow, like a spine arched, the head held high, the Lions want to jump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 the green, Gansu provinces of the mountains; across Ningxia, Inner Mongolia Hetao Plain; Pentium in Shanxi, Shaanxi into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 break "Dragon" out of the U-turn eastward to the foot of Huashan Nishioka, across the North China Plain, Ji Ben Bohai Sea.

121 评论(15)

北京陆少

内蒙古是清朝内扎克蒙古的简称。Inner Mongolia is Zhake Meng Qing Dynasty in ancient abbreviation.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86.1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统计);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Referred to as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border, next to Mongolia and northwest Russia. Area of 1,180,000 square kilometers; population of 23,861,000 (at 0:00 on the Nov. 1, 2005 statistics); to the largest number of Mongolian and Han, in addition to North Korea, Hui, Manchu, Daur, Ewenki and Oroqen peoples, and so on.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Throughout the plateau in the main, most of the region in more than 1,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commonly known as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Mountains are the main Daxinganling, Helan Mountain, Castle Peak and the Urals.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vast grassland in the western desert widespread. There Hulun, Lake Bell, and other well-known lake, south-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flows through this area.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After the founding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ster, to mining, metallurgy and the rare earth industry as the backbone, wool, forestry, machinery, foodstuffs, building materials, chemical industry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for the country's major animal husbandry base in one of the plump pasture grazing, three hippopotamus, the three rivers in Inner Mongolia fine-wool sheep and cattle are well-known breed. In rural areas focus on the Hetao Plain and the hills south-east Valley, producing wheat, wheat-hand, flax and grain crops such as potatoes, sugar beet, and other cash crops.

293 评论(9)

一只泡芙er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国界和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2、世界地埋区域的划分 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 33、东亚概述 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雨季较长。 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图见第一册P90。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的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同中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但蔬菜、水果仍需要进口。 37、东南亚 图见第一册P94。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南部狭长,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马来半岛。东南亚的国家,除了老挝是内陆国外,其他都是临海国或岛国。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领土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因此有“火山国”之称。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居民与经济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图见第一册P108。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这一部分叫做“南亚次大陆”。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风,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是印度的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中亚境内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亚中部和南部牧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同时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世界上最高的气温记录出现在北非利比亚的阿齐济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边,东到红海海滨,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苏丹热带草原,约占非洲面积的1/4。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库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石油带,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家。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2,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4。所产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储量占世界的3/4。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也是埃及的领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开罗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过去,埃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绒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胜古迹是旅游的主要景点。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乡。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个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面积很广。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尼日利亚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50、居民与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1990年,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51、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亚。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52、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马尔干三个大半岛。主要的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的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边缘海。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为主,平原主要是莱茵河以东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欧平原。北部有纵贯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边境上勃朗峰是欧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气候 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降水量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耐旱。多瑙河发源流经九个国家,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53、欧洲西部的居民与经济 居民以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约占世界的1/3。其对外贸易很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2以上,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54、英国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北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目前商船吨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国的石油主要靠进口。北海油田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首都伦敦,过去曾叫做“雾都”,是游览胜地,大英博物馆,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内安眠着马克思。 55、法国 是欧洲西部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尤以出产葡萄著名,所产的葡萄酒世界闻名。目前,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艾菲尔铁塔,凯旋门、蓬皮杜中心、巴黎圣母院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巴黎还是著名的时装与化妆品中心。法国的烹调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国 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国的“黄金水道”。货动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汉堡和慕尼黑。 57、欧洲东部和北亚 欧洲东部是指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以。 58、俄罗斯 领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伏尔加河发源了东欧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这两个工业区以机械、化学和多种轻工业为主。二战后,工业建设向东发展,在乌位尔山区建立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其农业不稳定。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西部高山区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脉组成。东部高原、山地区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中部平原区有中央大平原。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以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区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所占的范围最广。北美气候除了受纬度位置影响,降水分布和天气变化还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北美当地原来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他们是黄种人。因纽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国 美国国旗内有50颗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个州,位于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美国面积为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国人口中白色人种占80%以上。美国的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华人与华侨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美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地区生产专门化,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可抑制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工业的分布,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地区:纽约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区: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洲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这里的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电视工业中心,旧金山和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岛屿中最大的是火地岛,火地岛与南美洲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墨西哥和南美大陆之间,有狭长的中美地峡,有“美洲大陆桥梁”和称号。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安第斯山被称叫做“南美洲的脊梁”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有“河海”之称。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闹前列。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南美大陆还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如哺乳类的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巨嘴鸟。 我比较懒,这里的包括了大部分的初二地理复习提纲,你自己也可以去人教网找找看.

211 评论(15)

yinyuyinyusuzezz

The Yellow River, like a backbone arch, head to jump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lion over the two provinces, green mountains, In ningxia, Inner Mongolia across the hetao plain, In shanxi, shaanxi onsweep of alpine clough, Break out, the "in hua mountain east, across turns beneath north China plain, hurry rush of bohai sea.

308 评论(9)

Christybeauty

呵呵,你用“金山快译”或者“在线翻译”啊,把中文写好,在用金山快译把它翻译成英文就OK了啊,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100 评论(12)

梦朦胧6620

大草原 The prairie 蒙古包 the yurt祝酒歌toasts the song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The throughout by the plateau primarily, the most areas above the elevation 1000 meters, is generally called the inner Mongolian plain. The main sierra has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 Helan Mountain, Mt. Wula and Daqingshan. The eastern prairie is vast, western desert blazon. Has Hulunhu, the Bell lake and so on famous lake, Yellow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home court north west. The home court is the temperate zone continental monsoon climate; Because of the vast in territor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big; The most local four seasons are distinct; Xia Duandong is long, more biting cold. Yearly average temperature 1~10 degrees Celsius; Annual precipitation approximately 50~450 millimeters. Has verified the mineral resource 60 kinds, reserves and so on rare earth, coal, silver is huge. The prairie area occupies the national front row,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 forest region lumber stores up the quantity to be big.

330 评论(12)

只爱小火锅

你们都是SB

33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