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越狱兔不越狱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俚语的典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LYINGJOHNNY

已采纳

100年多前南北内战时,有一制造饼干的商人名Orrin Kendall(缩写OK),他的出品批发军中做粮食,极受欢迎,每块饼干上面印有OK两个字母作为商标。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早年曾任法庭文书,在每份记录审查无讹后,他就批OK两字,表示Oll Korrect(All Correct)。后来杰克逊竞选总统,对方有人用这个传说来诋毁他,指为不学无术、写别字之徒。Okay这个词是在19世纪由一个政治团体发明的。有一个人叫Martin Van Buren,准备参加总统竞选,他的拥护者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为他做宣传,俱乐部的名称就叫“Okay Club”,据说O和K两个字母取自于Van Buren的故乡,纽约州的Old Kinderhook,那是他出生的地方。还有很多说法。呵呵

英语俚语的典故

214 评论(15)

淡蓝色的蝎子

唠嗑: Chew the fat 北方话把“闲聊”称作“唠嗑”,chew the fat是个俗语,和“唠嗑”的意思很相近。不过,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chew the fat明明是“细嚼肥肉”,似乎和“聊天、唠嗑”八杆子打不着!呵呵,寻答案还得细查辞源。 Fat在短语中指“咸腌肉”,所以,谈到“chew the fat”往往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几个朋友,几瓶啤酒,几个家常小菜(牛肉干,豆腐干,烟熏肉),于是乎,大家伙酒劲儿足,话头儿兴,喝酒、吃菜、谈天说地几不误……而从辞源上讲,短语“chew the fat”确实由此而来。所以,若邀朋友到家中唠嗑您可这么说:“Hey, John, why not come over and chew the fat?” 另外,chew(咀嚼)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沉思,抱怨,闲谈”等一些行为,如短语chew the cud(深思);chew the rag(聊天,争论,发牢骚)。 恶有恶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武侠剧里一位面无表情、修行颇深的方丈在开导某位施主。那么,这个“恶有恶报”该怎么用英语表达呢?那就是:“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 进退两难进退两难进退两难进退两难 郑中基在《左右为难》里唱道:“我的决定,会有怎样的伤害?面对着爱人和朋友,那一个我该放开?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情境吧。那么,英语中如何表达呢?请看:“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做个做个做个做个“得力助手得力助手得力助手得力助手” 一个朋友,刚进一家公司没多久,就成了上司的得力助手。有一次他胃疼,上司都特地打电话来慰问。我们赶紧套他的秘诀,结果他说:其他人都懒,我比较勤快而已。哪个上司不喜欢能干活的员工呀。看来,我们要向他学习了,做上司的“man Friday”。 坚持坚持坚持坚持!!!! 一直很佩服一个大学同学,那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当时,大家上选修课都是能不选就不选,腾出时间玩。而人家却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说,把课排得满满的,一直坚持到毕业。这样的人用英语说就是:“stick to his guns”。 留个好印象留个好印象留个好印象留个好印象!!!! 还记得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里一个很搞笑的镜头:电视台的记者来给老太太录象,让她从门外走进来。结果,老太太一紧张,不知道该迈哪只脚,就一直把右脚放前面,像螃蟹一样横着就进来了。显然,老太太知道要把最好的那只脚放前面(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 你是不是我那杯茶你是不是我那杯茶你是不是我那杯茶你是不是我那杯茶???? 网络上流行着一部小说,名字叫《你是不是我那杯茶》,讲的是一个漂在上海的女子寻找爱情的故事。从名字可以看出,她在寻找的那杯茶就是她理想的意中人。其实,这个浪漫的名字是来自英语中的“my cup of tea”。 “摇钱树摇钱树摇钱树摇钱树”!!!! 小时候,自从看了神笔马良,就梦想着自己也有一支神笔,画一棵摇钱树。想吃零食、买玩具的时候就摇一下,钱就掉手里了。那么,摇钱树用英语怎么说呢?请看:“cash cow”。 口语口语口语口语::::“改天吧改天吧改天吧改天吧!!!!” 在美国,棒球用语种类繁多,棒球文化更是融入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继续刚讲过的俚语“有一手有一手有一手有一手 ”,我们再来看个源于棒球的口语“Rain check”(字面意:“雨票”;引申义:“改天再赴约吧!”) 想个语境:朋友邀你看电影或共进晚餐,偏你有事不能赴约,这时就可用婉谢的口吻告诉他:“May I take a rain check(改天可以吗)?” 或者,简单来句:“Rain check?”“Rain check”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指“棒球赛因下雨延期举行时观众得到的‘未来’入场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rain check”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可用来形容不同情况下对未来的许诺,如:“比赛改期举行时的‘展期入场券’”、“缺货商品未来出售时的‘不涨价保证’”或“谢约时的‘改天建议’”。看个例句: A:How about a cup of coffee? (一起去和咖啡?) B:Rain check.(改天吧。) 俚语俚语俚语俚语::::“在行在行在行在行、、、、有一手有一手有一手有一手” [ 2006-11-07 08:48 ] 棒球有“美国国球”之称。或许,一本“棒球百科全书”比一本简单的字典更能反映美国文化。据《迪克逊新棒球词典》(Paul Dickson所著)记载,俚语“have on the ball”源于棒球运动,指的是“某人有一手,做某事很在行”。

271 评论(15)

杜拉拉candy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目前一般所接受的说法是根据美国字源学家Allen Walker Read 对该字词的研究。他认为OK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有趣的缩写,并曾于西元1963及1964年间发表六篇相关的文章,摒除来自Choctaw 语的观点,相信OK 可能是来自于"all correct" 的不同拼法的缩写,例如"Oll Korrect"、"Orl Korrect"、"Ole Kurreck等等。

他还说明在西元1830~1840年代,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一种幽默且滑稽的方式,将新闻中的片语或词句,写成一个英文缩写,有时还故意拼错字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来自于西元1839年3月23日的波士顿时报:"He...would have the 'contribution box', et ceteras, ok--all correct--and cause the corks to fly, like sparks, upward." 然而他却忽略更早出现于西元1815年,一个波士顿商人曾使用于日记中的证明。

还有一个说法是来自于非洲语,因为早期美国的黑人多半是非洲本土抓来的奴隶,发音似"waw-kay"的用语,"kay"的意思是"yes","waw"则是加强语气的用字,所以"waw-kay"是用来强调"yes"的意思。然而西元1919年美国总统Woodrow Wilson 强调OK 这个美国语汇是来自于北美原住民Choctaw 族语okeh,意即它是如此(It is so),但该理论缺乏历史文献的证明。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是难以考证其正确性。一说是来自于橡树(oak),因为殖民时期的英国海军,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用以建造军舰的原料木材都是来自于橡树(oak)。橡木在英国被认为是最坚实可靠的木材,所以有可能是军士间的谈论军舰时,口音上的误传。

其他诸多的说法,例如:来自于德文Ohne Korrektur (No changes之意);来自古希腊文Ola Kala(Good之意);来自英文hoacky(the last load of the harvest之意);来自芬兰文Oikein (that's right之意);来自苏格兰文och aye;来自法文Cayes 或au quai;来自其他西非语言中有"all right"之意的文字等等。

OK一词的普遍使用出现于西元18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原本OK 拼法上有句点,以表达是缩写(OK),然而美国总统Martin Van Buren 于西元1840年再次竞选总统时,使用OK 当作竞选标语,因为他出生于纽约州Kinderhook,所以他的外号又叫做老金德霍克(Old Kinderhook),缩写就是OK 。

当年他的支持者四处高声呼喊着"OK! OK!" 同 ,一篇社论就论及有关OK 标语别针的收据,并给予一个评论:「骇人的文字,意谓老金德霍克的出生地,也是近来民主选举竞选核心价值的集合"all right" 。那些别着OK别针的人应该铭记在心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作到OK。」后来老金德霍克选输了,但是OK 一词却被人拿来使用于文件和帐单上。

参考资料:OK--百度百科

23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