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装潢设计
KEY是调的英文名称常用调式,大调C,D,E,F,G,A小调A小调。B小调,E小调同样的音在固定调式里的绝对音高和音名是一样的,在不同的调式里的唱名是不一样的,音高还是一样的。
有时候大家会在五线谱的“谱号”旁边看到一些升降号。这个“谱号”加上“升降号”便称为是“调号”了。
在前面《十二平均律》一文中,我们学到了七个基本音级构成的音列的音程关系。
即:全全半全全全半。
如果调号上没有任何升降号,就只是单独的一个高音谱号,我们称之为“基本调”,也就是“C调”(C是指“调高”)。七个基本音级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如下:
这就是C调(指调高(key),或者说调号是C)。(要注意不要与后面学到的“调式”(mode)混淆)。
如果我们将七个基本音级的音,全部升高“纯五度”,就从“C调”变成了“G调”。
c → g
d → a
e → b
f → c
g → d
a → e
b → #f (注意这里的升号)
因此,G调下,在原本f的位置处,音符都要升高半音。因此,我们把一个升号“#”记在高音谱号的旁边的f位置(即谱的第五线)处。这就是“G调号”,即调高为G。
这七个基本音级的音程也一样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继续将七个基本音级抬高一个纯五度,又能得到“D调号”。由此连续五度向上相生,可以分别得到各种调号。
现在我们反过来,从C调开始,连续五度向下相生,可以得到:
我们把带有升号的调号称为“升调号”,把带有降号的调号称为“降调号”。
扩展资料:
五线谱里记在谱号后面用以表示乐曲所用调域的变音记号称作调号。
在近现代欧洲乐理中,调域之所以通过调号来表示,是由于欧洲的调域概念常常通过它在键盘、五线谱上的表现形式来把握的缘故。
同样一个自然七声音阶,当演奏者从十二律中选用不同的律来构成而形成不同的调域时,在键盘上表现为不同的选键方式。
由于黑键在五线谱上的记法是通过在白键音位的音符前面添写#或b号来表示的,所以凡调域中所包括的若干黑键,在五线谱上也用若干#或b号来表示,这些升降记号写在五线谱上每行谱表左端,谱号的右侧,成为乐曲所用调域的标志。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7♯、3♯或1♭、4♭号所表示的并非黑键,而是白键。7♯=1,3♯=4。1♭=7,4♭=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调号
苏州许一
调的英文名称叫做key,一个等于一个key。
为了建立新的宫系统而需用的变音记号,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和位置记在谱号的后面的,这些记号叫做调号。调号总是只用同类的变音记号,即升记号或降记号。
在近现代欧洲乐理中,调域之所以通过调号来表示,是由于欧洲的调域概念常常通过它在键盘、五线谱上的表现形式来把握的缘故。
扩展资料:
调号与调域的对应关系:
调号与调域及其名称对照表调号总是用同种记号构成,或全用#号、或全用ь号。调号的写法,无论升种还是降种,都有一定顺序,但这顺序既非从低到高,亦非从高到低,而是按“五度链”即表1横行各音的顺序。
由#号构成的调号,按上五下四即表1内从左到右的顺序:#F、#C、#G、#D、#A、#E(就是F)、#B(就是C);由ь号构成的调号反之,按上四下五即表 1内从右到左的顺序:ьB、ьE、ьA、ьD、ьG、ьC(就是B)、ьF(就是E)。
构成调号的升降号数目最多到7为止。由于使用平均律,五度链有循环性,可以周而复始,6个#号与6个ь号调域完全相同。
音阶各音都是同音而异名的(在键盘上相等而在五线谱上记的位置不同),这种关系称为等音关系,这两个调互为等音调。
这一调域犹如五度链合拢为圆环时的交接地段,越过此域,升号增多可代之以降号减少,例如,7个#号与5个ь号互为等音调;反之,降号增多可代之以升号减少,例如 7个ь号与 5个#号互为等音调。
其规律是:一对等音调调号种类必定相反而升降号数目相加总数必为1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调号
文武大叔
调key 调门。一般指某个调式的主音(起始音)的音高,这个主音音高的音名,就是这个调式的调(调门)的名称。音高pitch 听觉赖以分辨乐音高低的一种特性。音名pitch names 指西洋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级的名称,即CDEFGAB。音域range 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音程interval也就是两音间的距离,计算单位为“度”。中音do到高音do是1个八度,再到下一个do(倍高音do)是2个八度,再到下一个do是3个八度。一般来说我们的声音跨度是3个八度。现在很多歌手都在3个左右,也有5个八度的,譬如韩红基本可以达到‘4个八度’,玛丽亚·凯瑞甚至可以达到‘6个八度’。
好猫宝宝
调的结构形态,侧重于就音列内部各音之间音程关系的规格来指称音列。音阶种类十分繁多,其主要形态有: 自然七声音阶 是应用最广的七声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见下例1 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7种不同的七声自然调式。 五声音阶 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 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 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 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吉卜赛音阶 详称“带有增二度的七声音阶”。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3: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阿拉伯音阶 详称“带有中立音的七声音阶”。8世纪时著名乌德演奏家扎尔扎尔创用以后,在伊斯兰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广泛流传,成为阿拉伯民族音乐的特征。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全音与两个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阿拉伯风”的四音音列,每个八度内的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4,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见阿拉伯音乐)。 半音五声音阶 详称“带半音的五声音阶”。盛行于古代希腊与近代日本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半音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特别的三音音列,两组三音音列之间可有全音隔开。由于大三度与半音相接时其上下位置可以不同,实际上分成两种结构形态,见下例5: 平均七声音阶 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7个区间,每个区间小于全音而大于半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凡是具有趋向平均性质的音阶,在同一音阶中选取不同的音当主音时所形成的调式都相似,内部不能再区分为不同的调式,只是主音的音高可以有所不同而已。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其中主要的有: 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半音音阶 由12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12个半音。虽然12半音的律制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欧洲也在使用键盘乐器以后定型,但将律制中的12个音不分主次而又缺一不可地一齐用来构成乐曲则是20世纪以来的现象。这种作曲技法称为十二音技法或十二音体系。 此外尚有各种包含小于半音的微小音程的音阶形态,统称“微分音音阶”。目前各种微分音音阶还仅处于实验阶段(见微分音音乐)。 音阶里也有音符。 7个音符组成了美妙的音乐。 十二音体系,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贝尔格、韦勃恩(Webern, 1883-1945)继承此法并有所发展。其他作曲家受此法影响者有达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沃尔夫、布里顿、兴德米特、箫斯塔科维奇等。
追疯子的风筝
KEY是音调的意思和弦和弦是乐理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定音程关系的一组声音。通常有三和弦、七和弦、十三和弦等概念,但并没有什么32和弦、40和弦乃至64和弦的说法!所以,严格地说,“和弦铃声”并不符合乐理。不过,在音频器材的工业设计方面,和弦也叫复音,指的是多个音源同时发音。如果一首弦乐四重奏的话,至少需要十六个音源才有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八重奏就得三十二个音源,也就是说多和弦手机是可以模拟出多重奏的演奏效果的,所以,讲“和弦铃声”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和弦铃声远比叮叮咚咚的单音铃声中听,它的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在听觉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大三和弦:根音与三音是大三度,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来表示,如DO,MI,SOL和弦用C表示,FA,LA,DO和弦用F表示,降MI,SOL,降SI就用Eb表示,升FA,升LA,升DOL用F#表示。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是小三度,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小写m表示,如RE,FA,LA和弦用Dm表示,MI,SOL,SI和弦用Em表示,降MI,降SOL,降SI用Ebm表示。增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aug或加一个“+”。如DO,MI,升SOL和弦表示为Caug或C+,FA,LA,升DO和弦表示为Faug或F+。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或一个“-”。如RE,FA,降LA,表示为Ddim或D-,升DO,MI,SOL表示为#Cdim或#C-。大小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7”即可,如SOL,SI,RE,FA和弦用G7表示,LA,S升DOL,MI,SOL用A7表示。大大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aj7表示,如DO,MI,SOL,SI和弦表示为Cmaj7,降SI,RE,FA,LA和弦表示为Bbmaj7。小小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7”表示。如LA,DO,MI,SOL和弦表示为Am7,RE,FA,LA,DO和弦表示为Dm7.小大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础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写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M7表示,如DO,降MI,SOL,SI和弦表示为CmM7,LA,DO,MI,升SOL表示为AmM7.构成“和弦”的协和性要素:音程: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即“大二度”一个“全音”加上一个“半音”叫做“小三度”两个“全音”加上一个“半音”构成“大三度”这些‘度’‘全音’‘半音’都表示音调间不同的距离,就是“音程”。3.频率:①八度音程时两个音的频率比是1:2,五度音程时是3:4,大三度音程是4:5,小三度音程时是5:6…..频率比越来越大,协合程度就越来越差。②三个音的频率比,如“大三和弦”是一个“大三度”再叠置一个“小三度”共三个音的频率比是4:5:6,“小三和弦”是一个“小三度”再叠置一个“大三度”,其三个音的频率比是10:12:15,在听感上“大三和弦”比“小三和弦”更和谐的原因,是频率比越小就越谐和,也就是谐波有更多重合的地方。
明天再说0865
key指音乐中的调,指的是歌唱时所发出的单个音对应在音阶上的位置。
如音阶中的CDEFGAB,从C到D则为升一个key,升高一个八度则是从C4到C5。
音阶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
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升高一个key则指从白键到下一个白键音调的升高,如C4到D4,升高半个key,则对应钢琴中的黑键,称为半音,如C4到#C4。
扩展资料
在音阶中调升高或降低这种变化叫做音高,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两者成正相关关系:频率高则音"高",反之则"低"。频率低的调子给人以低沉、厚实、粗犷的感觉;频率高的调子给人以亮丽、明亮、尖刻的感觉。
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7种不同的七声自然调式。自然七声音阶是应用最广的七声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
调的结构形态,侧重于就音列内部各音之间音程关系的规格来指称音列。
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也可以用“度”表示。以简谱为例,从1到1,或从2到2都是一度,从1到3或2到4都是三度,从1到5是五度。度,就是音与音之间距离的衡量单位。音与音之间音高的距离,就叫做音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阶
monmonfxwen
KEY是调的英文名称常用调式,大调C,D,E,F,G,A小调A小调。B小调,E小调同样的音在固定调式里的绝对音高和音名是一样的 在不同的调式里的唱名是不一样的,音高还是一样的比方说E这个音,E是音名,在C调里是3,3是他的唱名。 在D调里是2, 2是他的唱名 在E调里是1, 1是他的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