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1

米果janicefeng
首页 > 英语培训 > 沔声视听翻译英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娜再修行

已采纳

视听[shì tīng]词典解释seeing and hearing;what is seen and heard;求采纳!~

沔声视听翻译英文

262 评论(14)

北极星爱吃鱼

原文:隆中对司马光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名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儿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只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军勿复言。”羽、飞乃止。

翻译:诸葛亮起初居住在襄阳隆中,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颍川的徐庶与崔州平相信如此。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刘备在荆州的时候,造访了襄阳的名士司马徵。司马徵说道:“庸常的学生和士人,如何能够明辨天下大事,真正能知天下大事的人,必然是世间的俊杰。这儿便有卧龙和凤雏。”刘备问他们是谁,司马徵回答道:“他们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临南海,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根据时局来做出变化,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关羽、张飞等不高兴了,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144 评论(13)

zoemai0505

【题解】诗人忧乱畏谗,劝戒朋友。 【原文】 沔彼流水1, 朝宗于海2。 鴥彼飞隼3, 载飞载止4。 嗟我兄弟, 邦人诸友5。 莫肯念乱6, 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7。 鴥彼飞隼, 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8, 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 不可弭忘9。 鴥彼飞隼, 率彼中陵10。 民之讹言11, 宁莫之惩12? 我友敬矣13, 谗言其兴。 【译文】 漫漫水溢两岸流, 倾注大海去不休。 天上游隼迅捷飞, 时而飞翔时停留。 可叹可悲我兄弟, 还有乡亲与朋友。 没人想到止丧乱, 谁无父母任怀忧? 漫漫流水两岸溢, 水势浩荡奔腾急。 天上游隼迅捷飞, 高高翱翔可任意。 想到有人不循法, 坐立不安独悲凄。 心中愁苦无处诉, 久久难忘积胸臆。 天上游隼迅捷飞, 沿着山陵飞来回。 流言蜚语四处传, 无人制止和反对。 告诫朋友应警惕, 种种谣言正如沸。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隼(sǔn):一类猛禽,我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4.载:句首语助词。 5.邦人:国人。 6.念:"尼"之假借,止。 7.汤(shānɡ)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8.不迹:不循法度。 9.弭(mǐ):止,消除。 10.率:沿。中陵:陵中。陵,丘陵。 11.讹言:谣言。 12.惩:止。 13.敬:同"警",警戒。 【赏析】 《沔水》一诗,《毛诗序》以为是“规宣王”之作,语甚概括,但未言所规者为何事。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忧乱之诗”。就诗的内容来看,朱说近是。不过就诗论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故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似作于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以后,王朝衰弱,诸侯不再拥护。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之,因作此诗。”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评论说:“寺院钟鼓声,悠远深长,庄严肃穆,但同时又是周而复始,单调划一,在情调上同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不知何以会有此比喻。此诗三章,初因乱不止而忧父母,继以国事不安而忧不止,终以忧谗畏讥而告诸友,笔端跳跃不停,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因祸乱而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还是《乐记》所谓‘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来得恰当。”(《诗经注析》)这是很有见地的。(贾海生)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31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