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GUODIAN13247606080
IM是肌肉注射的英文缩写,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方式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静脉滴注等。肌肉注射是将一定剂量的液体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以及上臂三角肌。最常用的是臀大肌注射法,其定位方法是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画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外上1/4为注射部位。肌肉注射时应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以及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药物抽取后应立即注射,以防效价降低,进针后应先抽有无回血,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
wuyan841106
01 IH 医嘱单上会出现一些英文缩写,这些缩写源于拉丁文。了解这些缩写有助于更好地治疗、康复,IH表示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在医嘱单上经常会用IH的缩写来代替。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医院常用缩写 缩写 原文(拉丁文/英文) 中文译意 备注 12N ——/12 clock at noon 中午12点 Am ante meridiem/before noon 上午 AC ante cibum/before meals 饭前 PC表示饭后,HS表示临睡前 BID bis in die/twice day 每日两次 DC ——/discontinue 停止 MN ——/mid night 午夜零点 Pm post meridiem/after noon 下午 PRN pro re nata/as necessary 需要时(长期医嘱) QD quaque die/every day 每日一次 QID quarter in die/four times a day 每日四次 Qh quaque hora/every hour 每小时一次 Q.2h quaque 2 hora/every 2 hous 每2小时一次 Q.4h,Q.6h等表示每4小时一次、每6小时一次 QOD quaque omni die/every other day 隔日一次 QM,QN分别表示每早一次、每晚一次 ST statim/immediately 立即 SOS si opus sit/one dose if necessary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 TID ter in die/three times a day 每日三次 另外ID表示皮内注射,IM表示肌肉注射,IH表示皮下注射,IVgtt表示静脉输液,PO表示口服。这些常用缩写在医嘱单上都可以看到(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以上的所有缩写大小写均可以互换,没有影响。扩展资料: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的注射器是用塑料制造的,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
孫冭冭1229
注射(英语:Injection),即打针,方式有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种利用注射器与针头穿过皮肤,并将液体送入身体内的方法。是一种给药途径,注射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针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注射方式为;乙醇消毒后与皮肤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肤,注入药液0·1ml,见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皮丘后拔针,拔针后不要按揉局部皮肤,也不用按压局部。
如做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及盐酸肾上腺素一支。皮内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对乙醇过敏,可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扩展资料
安全用药警示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静脉注射盛行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静脉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吊针”虽然纯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过“吊针”的终端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轻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严重的是异物还可从血管侵入组织。
安全用药的四个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因此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医生不要滥开静脉注射,患者具有客观的治疗态度,不要一味求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屁股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