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很蓝
关于朝鲜王朝四色门阀(南人、北人、老论、少论)的党争李氏朝鲜(公元1392年~1910年),韩国称为朝鲜王朝。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王朝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文官阶层中产生以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士林派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西人派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东人党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后期国王虽强调四色均用(老论、少论、南人、北人),但依然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李氏朝鲜第十四代君主,1567年—1608年在位。宣祖初年(16世纪末),由于争夺朝廷的职位,引发沈义谦和金孝元的矛盾。吏曹参议沈义谦因为反对金孝元叙任吏曹铨郎的要职,而与金孝元反目,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东人党(金孝元家宅位于汉阳东面的乾川洞)和以沈义谦为首的西人党(沈义谦家宅位于汉阳西边的贞洞)。此后,东人与西人居然成为世代相传的门阀区别,延续到士大夫的子孙后代。在东西两党分立的初期,东人党占据了政治的主导地位,长期掌握朝政,将西人排斥在外。宣祖二十四年(1591年),以王世子册立的问题为导火线,引发了东人党内稳健派和强硬派的对立,即是所谓的南人党与北人党。倭乱结束之后,北人党掌权。因为帮助仁祖大王推翻光海君的缘故(仁祖反正),没落了相当长时间的西人党得势,执政五十余年。此后党派之争从未止息,肃宗时代的党争被推向高潮。在懦弱的肃宗统治时期,朝臣通过各种手段来排斥异己势力。开始,通过王族服制的争论为手段,东人的南人党打倒了西人势力,重掌了朝政,之后又分裂为清南与浊南两派。但是不久之后,西人又再反扑,以谋反的罪名排斥了南人党,再次掌握政权。后来以肃宗对张禧嫔的好恶为转移,反对册立张禧嫔之子李昀(景宗)为世子的西人一时又丧失了权势。而随著张禧嫔的失宠,西人又再度将南人党赶下台,此后的南人党势力终于寿终正寝,基本上消声匿迹。此后的朝鲜政坛成了老论派与少论派的天下。此后,士大夫的斗争又进入了势道政治阶段,而两班阶层经历了相互倾轧,也逐渐步入衰亡,整个朝鲜王朝终于走进分崩离析、国家败亡的末世。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朝鲜国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与大批官员成为奴婢。李滉(이황,1501年-1570年),庆尚道安东人(今庆尚北道安东市),字景浩,号退溪、陶翁、清凉山人、真宝人,朝鲜中期的大臣、儒学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守、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由于目睹历次“士祸”给士林带来的灾难,他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向国王上书请求退职。晚年定居故乡,在退溪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李退溪发展了朱熹哲学,继承了明朝王阳明的学说,创立退溪学派,是朝鲜儒学泰斗。在日本称为东方朱子。李退溪在韩国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圆上。此外,首尔特别市钟路区北部亦有一条退溪路用以纪念他。肃宗李焞(1661年-1720年),李氏朝鲜的第19代君主。为了巩固日渐式微的王权,肃宗利用党派实力,相互牵引,以维持平衡,因此加剧了党派之争。在个个党派斗得你死我活的当儿,肃宗却在借机重拾王权。在肃宗和儿子景宗时期,困扰朝鲜王朝百余年的党派斗争达到了顶峰。在位期间,后宫张禧嫔曾干预朝政,后因巫蛊事件而被灌毒汤赐死。张禧嫔,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权术女人(被称为朝鲜“三大妖女”之一)。原名张玉贞,中人阶级出身,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入宫后成为肃宗曾祖母大王大妃(庄烈王后)的侍女,在大王大妃的安排下成为肃宗的爱妾。肃宗的元配仁敬王后在一次生产后不幸辞世。肃宗母亲明圣王后心中的怨恨至此爆发出来,她借故将张玉贞赶出宫外。并在丧期过后立即择闵氏为继妃。不久,明圣王后因病辞世。仁显王后闵氏无子,得知肃宗与张氏的旧事,为了王室的延续着想,下旨让张氏进宫,并册封其为从四品淑媛。公元1688年(肃宗十四年),张氏生下王子李昀(景宗)。张氏被为正一品嫔,封号为禧嫔。后肃宗废掉仁显王后并将她赶出宫外。张禧嫔成为王妃(王后,因受制于明清朝廷,朝鲜的君主只能称王,王后被称为王妃),她是朝鲜历史上唯一以中人身份登上国母宝座的后宫。张禧嫔利用王妃的身份在朝中广纳党羽,为非作歹,惹得天怒人怨。肃宗看在眼里,渐渐对其产生厌恶,并更加思念仁显王后。1694年,张氏伙同哥哥张希载企图毒杀仁显王后,不料被肃宗识破,借此除去一干逆党。而此举更曾加了肃宗对仁显王后的怀念,便在同年农历4月27日迎接仁显王后回宫,重立王后,并降张氏为嫔。张氏为此深感不满,多次上诉不果,于是暗中请巫师作法加害仁显王后。后东窗事发,肃宗在1701年以“诅咒国王”、“巫盅王妃”之罪名将张氏废为庶人并赐毒药。
lavender522
景观:江门东湖公园、川岛风情、圭峰山、立园、小鸟天堂、开平碉楼、白水带风景区、大西坑公园、长堤风貌街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共五个(2006年12月),分别是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古兜山温泉、金山温泉、锦江温泉、立园景区五星级酒店(按挂牌顺序排列):潭江半岛酒店(开平)、逸豪酒店(蓬江区)、鹤山碧桂园凤凰酒店(鹤山)、丽宫国际酒店(蓬江区) [编辑本段]江门名人陈白沙:一代大儒陈白沙,本名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碧玉老人,因是新会白沙乡人,故世称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江门市新会区都会。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据明史载,他身材修伟,有极聪慧的仪表,目光如星,右边脸上,长了七颗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从小就颖悟非凡,过目不忘,而且很有气节,要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谓的“天民”。他19岁中乡试,20岁参加会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师进国子监读书,投名师吴与弼门下,学问得以大进。陈白沙经过这一段国子监的读书生活,受了师友的熏陶,越发有志于学问。回归故乡之后,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里筑了一座阳春台,常静坐其中,一意深思,学问更加精进。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广东布政使彭韶上疏荐他,宪宗准奏,但他借口母亲久病不去。巡抚右都御史朱英对他说,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负欺君之罪。陈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请准终养母亲天年。宪宗批准,授他以翰林院检讨之职。他在诗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过的生活,正如他所说的:“既买锄头又买书,半为农者半为儒。”他终生致力于读书、讲学。在讲学中,极力宣传他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薄税敛,减徭役,省刑罚”,以减轻农民负担。在理学上,他主张一要“自觉”,二要“知疑”,三要“静坐”。他说:“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才觉退,便是进也。”又说:“前辈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此外,他主张,“以自然为宗”“以静坐为主”,并且要求学生端庄静坐来澄清自己的胡思乱想。他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理学家,他的学说得到学生的广泛接受和赞同,陈白沙成为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转变风气的重要人物。以“自然为宗,忘己为大,无欲为主”“心即理也”等观点为代表的理学学说,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亦称“江门学派”。陈白沙多才多艺,精诗文、工书法、善画梅。山居时,因为笔的供应不便,于是束茅草作笔,遂另成一家,号为茅笔字。他的字和画,都被公认是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直就为时人所珍视。他的诗作有2000多首,其诗格调颇高,张翊评论他的诗,“专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写给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忆诗:“去岁逢君笑一回,经年笑口不曾开;山中莫谓无人笑,不是真情懒放怀。”可以想见他们师徒之间,“真有相视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从湖北嘉鱼到新会,涉江浮海,水陆万重,四度去探谒白沙,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陈白沙病于家乡,被谥为“文恭”。明万历二年,朝廷诏建家祠于白沙乡,即江门的陈白沙祠。至今,江门留有很多陈白沙的遗迹,如钓鱼台、碧玉楼、白沙墓等,过去曾一度破坏,现已修复,供游人参观游览。古来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白沙却甘于寂寞,精思重教,终成大家。他不仅独创学派,而且影响了一代弟子,着实令人敬佩。江门众多的陈白沙遗址的修复,也正说明了后人对他的景仰和怀念。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曾经生活在日本,并当父亲的日语翻译,1966年病逝。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