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9

不合理存在
首页 > 英语培训 > 从众的英文单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阳光77770906

已采纳

particular:虽与special意义近似,但语气较强烈,只从众多事例中选出一个个别的。special:指某物与众不同,是为某种需要而专门设计的。 particular:adj. 特别的;详细的;独有的;挑剔的Deep drilling poses particular problems of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深海钻探带来高压力和温度的特殊问题。The risk is that Europe will get hit harder, in particular its financial system.风险在于,欧洲将遭受更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欧洲的金融体系。special:adj. 特别的;专门的,专用的Nuclear power, in fact, occupies a special place in planning history.事实上,核电在规划史上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Groups can work together online without the need for special software.小组不需要特殊的软件就可以一起在线工作。

从众的英文单词

153 评论(8)

清晨小雨818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定义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从众者的数量就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群体外成员提出的异议,其造成的影响则小于群体内成员的不一致意见。 [3]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发强大的从众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1~2人的群体,3~5个人的群体能够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而当群体规模超过5人时,从众行为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5] 。在1969年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让1、2、3、5、10或15人在人行道上抬头观望, [6] 当人群规模从1上升到5的时候,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的比率稳步上升直到接近80%,规模从5上升到10人的时候比率却缓慢下降,继而10至15人间又出现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如从前。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 [4] 这种压力促使着人们在言行举止、谈吐、穿衣打扮方面都尽可能地向群体靠拢,否则便会遭人讥笑。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而反之,地位较低者在权威者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更容易想也不想地舍弃自己的观点,因而发生从众。同样,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身份越贵重,他/她的观点影响力就越强,自然就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3] 是否需要面对群体压力:前面曾提到,在阿希实验中,若以匿名方式回答,那么被试者就有更高的几率坚持自己的判断。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也无须担心会遭到群体的排斥,被试者就可以坦然做自己,从众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 [4] 个体因素性别: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但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研究表明,女性在一些比较男性化或是男性比较擅长的问题(如汽车、足球等)中容易展露出更多的从众行为,而男性则更容易在一些女性化的话题(如化妆、文学)中表现出从众。在男女都比较了解的中性问题中,则性别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不大。 [3] 年龄: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前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 [1]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力越强,自信心越强,自尊心越弱,对社会赞许及认可的需求越低,对焦虑情绪的处理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4] 。在阿希实验中那25%的坚持己见者正是如此。知识经验:任务越简单,人们对它越了解,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判断就越清晰,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这也是受到了信息压力的影响。 [4] 文化因素根据史密斯的实验,从众行为的平均发生率是31%,而比利时的学生从众程度则远远低于平均值,只有14%,相反,在斐济的印度教师中,这一数字则达到了惊人的58%,这一巨大的反差印证了一点,那就是从众行为在不同文化间有着极高的差异性。在北美及欧洲东北部等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个人的意见和价值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从众行为则是负面的,它在这些地方的发生率仅为25%,而在集体主义至上的地区,或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程度较高的地方,比如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等地,一个人应对其所属的集体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因此“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十分风靡,从众行为不仅不会被鄙视,甚至还会得到尊重与理解,因此在这些地方从众率则平均上升至37%。 [7]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间并无高下之分,它们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从众行为。

120 评论(12)

荷兰小乳牛

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 心理现象。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 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84 评论(14)

chaorenxiaoling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影响机制由阿希的实验延伸得出,从众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源自信息压力,一种源自规范压力。(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情况越是模棱两可, 就越是缺乏参照构架,人们就越相信多数人,越从众。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从众者的数量就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群体外成员提出的异议,其造成的影响则小于群体内成员的不一致意见。

188 评论(9)

BeiJing我的爱

在心理学中,什么是从众效应,如何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性作用

173 评论(13)

D20600531014

从众现象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下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1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