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督所
1)A/N Arrival Notice 到货通知 2)BAF Bunker Adjustment Factor 燃油附加费,大多数航线都有,但标准不一 。 3)B/L Bill of Lading 海运提单 4)B/R Buying Rate 买价 5)C&F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价 6)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运费加保险,俗称“到岸价” 7)CPT 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目的地 8)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9)CY/CY 整柜交货 10)C.Y. Container Yard 货柜场 11)FS CARGO FREIGHT STATION 场 12)C/D customs declaration 报关单 13)C.C. COLLECT 运费到付 14)CNTR NO. CONTAINER NUMBER 柜号 15)C/O certificate of origin 一般原产地证 16)CTN/CTNS carton/cartons 纸箱 17)C.S.C Container Service Charge 货柜服务费 18)CNEE Consignee 收货人 19)CAF Currency Adjustment Factor 货币汇率附加费 20)CFS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 散货仓库 21)CFS/CFS 散装交货 22)CHB Customs House Broker 报关行 23)CTNR Container 货柜 24)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边境交货 25)DES Delivered Ex Ship 目的港船上交货 26)DEQ Delivered Ex Quay 目的港码头交货 27)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 未完税交货 28)DDP 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 29)DDC、IAC 直航附加费,美加航线使用 30)DDC Destination Delivery Charge 目的港码头费 31)DL/DLS dollar/dollars 美元 32)D/P document against payment 付款交单 33)DOC document 文件、单据 34)DOC DOCUMENT CHARGE 文件费 35)D/O Delivery Order 到港通知
战斗鸭鸭
什么是BPR(业务流程重组)? BPR到底是什么?按照BPR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Michael Hammer教授的定义,BPR是“追求业务流程变革的根本性和彻底性,希望取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显著性改善”,后来经过了不同学者的补充、完善,这种比较激进的管理理念逐渐变得内涵丰富。目前BPR的基本内涵是以流程运作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的束缚,提倡面向客户、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目的,包括不同程度的业务提升、业务优化、业务改造 BPR是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缩写。它的定义有几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的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是应关注的核心内
温馨玫瑰
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关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原则: 1、实现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的转变 BPR强调管理要面向业务流程。因为,为顾客创造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流程,而不是互相割裂的部门。面向流程就是要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以流程的产出和顾客(包括内部顾客)为中心,协调相关部门的资源和活动,减少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降低无效支出,提高效率和对顾客的响应速度。 2、着眼于整体流程最优 在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下,业务流程被分割为各种简单的任务,各职能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相应的任务,势必造成职能经理们只关心本部门的局部效率,而忽视了流程的整体效率。BPR强调的是流程全局最优,以及整个企业范围内核心业务流程的综合最优。 3、实施BPR伴随着组织的调整 BPR要求流程适应“3C”(顾客、竞争和变化)的需求,而不是适应原有组织运作的需求,组织只是流程有效运作的保证。因此,流程的建立或重建通常会引起组织的重新设计或调整。 4、员工的评价体系是使流程高效的保障 再优秀的流程也需要人来操作,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何时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向流程管理需要落实到考评体系上,牵引员工为整个流程的效率负责,而不是局限于传统职能部门的有限的职责范围内。 5、流程应涵盖客户和供应商 企业的活动总括起来就是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高效的流程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准确了解并定义客户的需求是流程的出发点。另外,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外部资源必不可少,同时,相对于内部资源来说外部资源(包括供应商、分包商及其它外部资源)是不可控的,更需要在流程中充分重视,重点控制。 6、重视IT/IS支持 流程运作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的信息系统(IS)保证信息的及时采集、加工、传递,实现信息的合理、及时共享,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对外部变化的响应速度。
阳光365家具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最终目的是以某种方式为客户“增加价值”。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的重点和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消除非增值活动。 业务流程重组可以提高工作生产各种效率,减少因时间因素或者人为因素,以及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业务流程是必须的。对于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对企业进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把握以及去有解决这种隐藏或者已经出现的矛盾的能力手段,业务流程重组就是最关键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发展,业务历程重组是必要条件,业务流程重组后充分的抵达企业利益最大化
萌萌cxm1004
亚当·斯密描述的别针工厂,经过分工的工人各自负责别针的一个工序,比每个工人都独自完成全过程生产的效率高几百倍。汽车业的先驱福特更改进了斯密的思想,使用生产线,把工作送到专业化工人面前。斯隆又把这种体系应用于整个企业管理。但是,由于管理过度的细化,使管理成本加大,日见膨胀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量正在成为无形的障碍,有人发现,问题不在工作本身也不在工作的人,而是在整个流程的结构。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亚当·斯密正在成为过去,企业流程重建应运而生。企业流程重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 But Obliterate”一文中提出。八年来,BPR正被企业界普遍接受,并象一股风潮席卷了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BPR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并将“取代工业革命,使之进入重建革命的时代。”果真如此吗?诚然,不少企业的BPR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据估计,70%以上的BPR项目均归于失败。BPR不是神话,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它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许有可借鉴之处。首先介绍我们对BPR中文译法的看法。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群体里对前两各词(Business Process)的译法一致认同为“企业流程”,第三个词(Reengineering)有三种译法:重组、再造、和重建。我们使用“重建”的原因是:我国的许多企业正在面临企业资本或组织结构的重组,把BPR翻译成“企业流程重组”往往使人忽视“流程”,“企业流程重建”作为全新的完整概念出现,避免了歧义。另外重建与Reengineering的原意比较切合,这不是一种流程制造行为,而是一种飞跃式的建设。1993年,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对BPR做了如下定义,企业重建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 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包含四个关键特征:“显著的(dramatic),根本的(Radical),流程(Process)和重新设计(Redesign)”。 BPR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而不是追加式的改进。它要求人们在实施BPR时作这样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的事?为什么要以现在的方式做事?”这种对企业运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目的是追求绩效的飞跃,而不是改善。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主要是革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命。业务流程重组(BPR)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 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主要是革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命。 专业制分工及组织分层制是西方工业国家取得大规模工业化成功的前提,在托福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对“大就是好”的大规模生产时代,进行了最详尽的描述,并预言其时代的终结。但十多年过去了,大企业并未消失,而是采用了BPR及其它先进思想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BPR理论1995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上海复旦大学的BPR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至今未在国内见到有企业全面采用BPR的系统报道。 1、企业僵化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的专业分工精细化的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制是造成企业僵化的主要原因。企业僵化主要有如下特征: (1)每个员工取悦的是自己的“上司”,因为上司掌握员工的地位、薪酬,每个员工可以冷落顾客,但丝毫不敢怠慢“领导”。 (2)职能部门以专业划分,在企业中形成一个个的利益中心,部门之间的边界极为明显,在一项业务涉及多个部门时,若发生利益冲突,各部门可以把全公司利益放到一边,维护自己的利益。协调内部矛盾耗去了大量的企业精力。 (3)为了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建立大量制度及审批手续,但几乎找不到几条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条款,基本上全部是监督内部职工的。层层审批、众多领导“签字”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也是推卸责任的最好方式。 (4)所有员工追求的是“当官”,一旦“升迁”,地位、名义、薪酬均将“旧貌换新颜”,否则“人微言轻”,一切名义、待遇无从谈起。在此情况下,员工要么跳槽,要么混日子,这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官职重迭的原因之一。 (5)公文旅行、文牍主义存在于各个企业,对公文、报告、表格的检查、校对及控制是企业工作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可以压倒一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在?,他们都忘了企业的真正生存目的是什么! 当然,以上是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况,在国内企业最为常见。而国外一些企业最常见的是各种制度均已健全,但已出现老化,有的已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失去了竞争力。 不同的是,许多西方企业早已意识到此类问题,尝试了各种解决办法,在BPR理论刚出现时,立即进行实践,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许多企业获得了新生,如IBM、HP、沃尔玛、宝洁、711、FORD等等。 2、BPR的基本原则、要点及目的 (1)BPR的主要原则有三: ○以顾客为中心:全体员工建立以顾客而不是“上司”为服务中心的原则。顾客可以是外部的,如在零售商业企业,柜台营业员直接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以是内部的,如商场的理货员,他的顾客是卖场的柜台小组。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由他的“顾客”作出评价,而不是“领导”。 ○企业的业务以“流程”为中心,而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体现于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将被铲除,职能部门的意义将被减弱,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将被合并。 ○“流程”改进后具有显效性:改进后的流程的确提高了效率,消除了浪费,缩短了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降低了整个流程成本。 (2)BPR的组成:BPR的重要目的是优化工作流程。流程是由一系列工作活动所组成的。以零售企业的日常工作为例,工作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 ○增值的:如采购、促销、销售等。 ○非增值的:出入库、分拣包装、运输等。 ○无效的:提供无人阅读的报告,工作失误,过多的检查等。 (3)BPR的最终目的(以商场的物流为例): ○识别核心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经过优化的核心物流流程组织业务工作,该核心流程必须是能最大程度给企业创造利益的。 ○简化了或合并了非增值部分的流程,剔除了或减少了重复出现和不需要的步骤所带来的浪费。 ○全体员工必须以顾客为中心,所有工作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 3、BPR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意义 (1)对组织机构的影响:BPR对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现代企业的职能部门数量及级别会大大压缩,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再是“多级管理”,而是呈现“扁平化”趋势。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将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大大淡化。部门经理权力有限,一般只是制订战略、培训及管理人员,员工直接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上司”。 (2)TEAM(流程团队)在企业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按照一定的流程组成的TEAM活跃在企业经济活动中,TEAM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一个TEAM可以跨越许多专业部门,如在一个计算机公司内,为了一个项目,可以由市场部、销售部、技术部、维修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共同组成一个临时的TEAM。这样,企业以一个整体共同面向用户,避免了在销售时,同一公司的不同部门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同一个用户面前,而在系统维护时,用户则不知道去找谁的局面。在一个商场,可以对某类商品的进货,由商品部、采购部、财务部、小组、库房等组成一个永久的TEAM,用以提高商品进货的效率、商品的适销度。 (3)对人事管理及考核、薪酬制度的冲击:由于采用“流程”为工作重点,对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及人事管理体制,产生了极其猛烈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冲击,分析并量化工作流程将是一项复杂及崭新的挑战,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评定将不再是各种行政级别,整个流程的执行结果将是人员的考核、薪酬评定的标准。 (4)对员工的积极要求:在运作中,员工将分为具有领导及沟通能力的“流程领导者”和各类应用专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只要认真努力,自然会拥有名义及地位。如在微软公司的项目组中,一个级别较低的PM(项目经理)可以领导一个技术级别等同于比尔?盖茨的技术专家。在此情况下,每个人追求的将不再是各级“经理”或“处长”等,而是各种“专家”。 (5)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国内有些企业有个误区,提起加强管理,就是制订出数大本《XX企业管理制度汇编》,然后监督执行。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许多管理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的国营企业仍然被市场无情地抛弃,这就是只重局部管理、不看整体流程所造成的,可以称之为见木不见林。我们可以在事后埋怨体制,但事实上,整体流程僵化的绳索往往是我们自己套在脖子上的。 综上所述,BPR对企业的改造是全面的、彻底的,大部分的现行体制将被打破、重组。我们的企业能够直面这样的现实吗?但无论如何,只有重视顾客、关心流程、运行效率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在今后的市场中。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