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6

香浓寻觅觅
首页 > 英语培训 > 唯物史观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丫丫King

已采纳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百科里还有很多,你自己可以去看看,地址就在下面

唯物史观英文

354 评论(13)

芒果小丸子哟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 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 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二次大战后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胡克和刘易斯,他们两个分别代表了实用主义演化的两个不同方向:前者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反马克思主义内容;后者则把它引进逻辑学领域,促进了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合流。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

221 评论(10)

元信上成客服1

马克思哲学中之“物”一字是指生产方法,它根本是一件社会事实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学术前辈吴恩裕 先生在著名英国政治学家拉斯基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重要的博士论文,题为《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Evolution of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with Specai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840-1848) 。与同时代拉斯基门下的其他中国弟子不同,吴恩裕没有像罗隆基、王造时 等人那样从事政治学的研究和实践,而是深入思考了一系列马克思的哲学问题,其中,尤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为深。吴恩裕指认,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体 性的物性存在,而是关系性的生产方法。由此,他进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构境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层面中,而这恰恰是同期正在生成的教条主义传统哲学解释构架在理 解马克思哲学中错失的第一个正确逻辑入口。 在此,本文追述和探讨吴恩裕前辈七十多年以前的这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见解,以期今天学界进一步的内省和思考。一、马克思的方法论的辨识吴 恩裕的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937-1939年,从其思考和写作的基本思想构境支点上看,他可能既没有受到前苏联斯大林教条主义传统解释构架的直接影响,也 没有意识到当时欧洲已经独成气候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起意。他自称:“我只是对马克思的学说,做纯粹学术的研究”。 平心而论,这倒像是英国式的一般马克思学的格致理路。这是一个进入吴恩裕理论构境层的立场入口。此外需要指出,虽然吴恩裕的此篇论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 末,并且他明确标示了主要关注马克思1840-1848年的文献,可是,他竟然没有留心1932年已经出版的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错失了一种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异质性比较研究的可能。同时我也观察到,在此文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除去《神圣家族》和《致卢格的信》,吴恩 裕几乎没有援引青年马克思在1845年以前写下的文本,而此后的文本,除去引用刚刚整理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哲学的贫困》以外,倒是较多地使用 了马克思中后期的经济学论著,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通读文本,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论文的前三章中。以下,我们先来看他在论文第一章中对马克思方法论的一般解析。首先,我注意到,吴恩裕当时已经十分深刻地体认到,马克思的方法之所以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恰恰在于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不过是人类经济 生活发展的一种形态,它并不是一静固的状态:它有它的过去和将来”。正是因为斯密和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忽略了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之特别的史的性 质;而误认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是‘大自然给任何状态的社会所永久确定的’唯一交换方法”。 这是对的。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些经济学家(同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视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天然)形 态,视为亘古不变的东西。还原到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原始出处中,他的原话是:“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 度:一种是人为的(artificielles),一种是天然的(naturelles)。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la bourgeoisie sont des institutions)是天然的。” 所以,“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Ainsi il y a eu de l'histoire, mais il n'y en a plus) 。真实的社会历史性,构成了马克思方法论思想的独特视角,这是一个正确的质性确定。然而吴恩裕认为,马克思的方法论首先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 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并且,“马克思研究法的主要特征,是推求一切现象之历史经济动机的方法(historico-economic motivation)”。 很遗憾,这显然是够不准确的理解。将马克思的方法同质于经济决定论,这是第二国际的误认诠释构境。可能,这与20世纪30年代欧洲马克思学界同时屏蔽苏式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特定历史情境相关。其次,依照吴恩袷的解释,马克思的方法也就是所谓“历史”加“唯物论”的方法,或者直接地 说,也就是“经济地唯物的史学分析法”,其中,马克思“不但用物质来解释概念,而且以经济的动机去研究概念的产生”。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真伪交织的复杂学术构境。需要辨识的是,这里的“历史”,已经不是吴恩裕前述的那个马克思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历史 性,而成了一般社会历史领域之意,而“历史”加“唯物论”的逻辑,如同传统解释构架中那个“辩证法”(黑格尔)加“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一样,都是过于 外在和简单的拼接。当然,从内容上看,吴恩裕此处思考的第一构境层是深刻的,因为这是他所直觉到的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原则上的重要改变,不是物质决定观 念,而是经济动机制约概念的生成。应该说,吴恩裕正确的理解之处,在于他发现了马克思从一般哲学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向新世界观中社会存在制约论的转换, 但在他的第二构境意向中,却犯了第二国际将马克思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普适化的错误。在马克思那里,他的确指认过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动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进而制约人的整个观念世界,然而,在根本不存在经济动因的人类原始部族生活中,观念从何生成于经济?同时,吴恩裕 还指认,马克思在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分析中,将社会上层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最终归因于经济动机。在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这是对的,可是根本不存在现代经 济的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地方,这种判断也会是一句错话。这一误认,与长期以来我们抽离了马克思那篇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的具体构境限定相关,马克思在那里只是描述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特殊运行规律,而人们却将其泛化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 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去责怪七十年前的老前辈,而只是划一些在进入他特定历史思考构境时的一些边界,以防思之僭越。其三,吴恩裕对马克思方法论的解 读,更深地基于他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十分有见第的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对于实在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旧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关于对象、感性和实 在的认识都只能基于作为感性活动的物质实践。这也是他前述马克思的新哲学中“不是物质决定观念”的文本基础。吴恩裕说:“马克思给实在的问题加上‘实践’ 一概念,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全然无关的。因为形而上学的内容全都是在讲一些抽象的范畴,如心、物等,它无意跻于实践的科学之列”。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新哲学恰恰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吴恩裕这里的判断与海德格尔“马克思是第一个颠覆形而上学的人”一语是相近的。吴恩裕为此还专门 例举了一个近似逻辑实证主义分析路径的例子:与只是关注X、Y、Z一类独立对象(心、物)的形而上学不同,马克思更关心的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的应用范 围(a,即applications的简写)使独立的X、Y、Z变成Xa、Ya、Za。这一重要的构境层面对理解下述更深一层的思考有前提性的意义。如果 说,“形而上学无相关事实(relevant fact),只是纯理论的抽象系统”,而马克思的方法则是聚集于“分析事实,分析事物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请一定注意,这个方法论意义上的事物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进入到下一步吴恩裕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构境层的关键性入口。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在论文的第二章中,吴恩裕明确指出,马克思真正“自成系统的学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是同一个东西。有趣的是,他竟然明确反 对将马克思的哲学视为“包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学说”,特别不能容忍将辩证法认定为关于整个世界“普遍的运动规律”的说法。为什么呢?吴恩裕给出的推理根据多少有些让我们吃惊。他说,我 们所以认为马克思的唯物论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哲学者,系因它的“物”的概念(即生产方法一概念),根本是由社会的成分所组成的。它用此种已经存在于社会中的 成分,来说明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它说:“XRY”-关系体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因为,“XRY”根本即已存在于此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它总与社 会发展过程发生关系(即为动因)的可能。这是吴恩裕在此书中第一次谈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 这恐怕是当时诠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学者们都没有认真思考和追问过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然如此。所以,吴恩裕在20世纪30年代的这一指认是极为重 要的。在吴恩裕的理解构境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在的物质,而是功能性的、关系性的生产方法。后面我们将看到,这是吴恩裕对马克思所使用的 Produktionsweise(生产方式)概念的英文翻译(mode of production)后的再汉译。并且,他还有一个具体的说明,这就是“XRY”关系体。说实话,我们真的一下子很难进入其学术解释构境的具体表意层。 为此,我们先回到上一相关思想构境的前提性构件,前面吴恩裕在说明马克思哲学构境的实践特质时,曾经指认过一个将形而上学语境中孤立的实体性对象的X、Y、Z改造为有一定实用范围(applications)的Xa、Ya、Za,而我们这里将进入的的思想构境意向则从作用于对象的实践意向转到了对象之间 的关系,即英文中的raletion。这就是对象X与对象Y发生被改造或相互作用的实践关系(raletion,即R),在吴恩裕看来,对这种实践关系的 历史抽象就是生产方法。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体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就是XRY,即生产方法。对此,吴恩裕专门解释说:马 克思哲学中之“物”一字是指生产方法,它根本是一件社会事实:其中包括许多成分。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可以说:“宇宙之究极的或第一的原因,实在,或本体是 X(‘物’或‘心’)。”此中之X即为一单纯的、纯粹的及抽象的概念。而马克思的唯物论则只能说:“人类社会发展之动因或决定的因素是‘XRYRZ’(即 ‘生产方法’)。”此为一由X,Y,Z发生关系R的关系体,而不是单纯的东西。

267 评论(10)

小脸欠捏

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学术前辈吴恩裕 先生在著名英国政治学家拉斯基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重要的博士论文,题为《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Evolution of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with Specai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840-1848) 。与同时代拉斯基门下的其他中国弟子不同,吴恩裕没有像罗隆基、王造时 等人那样从事政治学的研究和实践,而是深入思考了一系列马克思的哲学问题,其中,尤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为深。吴恩裕指认,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实体 性的物性存在,而是关系性的生产方法。由此,他进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构境的一个十分深刻的层面中,而这恰恰是同期正在生成的教条主义传统哲学解释构架在理 解马克思哲学中错失的第一个正确逻辑入口。 在此,本文追述和探讨吴恩裕前辈七十多年以前的这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见解,以期今天学界进一步的内省和思考。一、马克思的方法论的辨识吴 恩裕的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937-1939年,从其思考和写作的基本思想构境支点上看,他可能既没有受到前苏联斯大林教条主义传统解释构架的直接影响,也 没有意识到当时欧洲已经独成气候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起意。他自称:“我只是对马克思的学说,做纯粹学术的研究”。 平心而论,这倒像是英国式的一般马克思学的格致理路。这是一个进入吴恩裕理论构境层的立场入口。此外需要指出,虽然吴恩裕的此篇论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 末,并且他明确标示了主要关注马克思1840-1848年的文献,可是,他竟然没有留心1932年已经出版的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错失了一种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异质性比较研究的可能。同时我也观察到,在此文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除去《神圣家族》和《致卢格的信》,吴恩 裕几乎没有援引青年马克思在1845年以前写下的文本,而此后的文本,除去引用刚刚整理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哲学的贫困》以外,倒是较多地使用 了马克思中后期的经济学论著,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通读文本,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论文的前三章中。以下,我们先来看他在论文第一章中对马克思方法论的一般解析。首先,我注意到,吴恩裕当时已经十分深刻地体认到,马克思的方法之所以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恰恰在于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不过是人类经济 生活发展的一种形态,它并不是一静固的状态:它有它的过去和将来”。正是因为斯密和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忽略了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之特别的史的性 质;而误认资本主义的交换方法是‘大自然给任何状态的社会所永久确定的’唯一交换方法”。 这是对的。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些经济学家(同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视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天然)形 态,视为亘古不变的东西。还原到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原始出处中,他的原话是:“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 度:一种是人为的(artificielles),一种是天然的(naturelles)。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la bourgeoisie sont des institutions)是天然的。” 所以,“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Ainsi il y a eu de l'histoire, mais il n'y en a plus) 。真实的社会历史性,构成了马克思方法论思想的独特视角,这是一个正确的质性确定。然而吴恩裕认为,马克思的方法论首先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 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并且,“马克思研究法的主要特征,是推求一切现象之历史经济动机的方法(historico-economic motivation)”。 很遗憾,这显然是够不准确的理解。将马克思的方法同质于经济决定论,这是第二国际的误认诠释构境。可能,这与20世纪30年代欧洲马克思学界同时屏蔽苏式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特定历史情境相关。其次,依照吴恩袷的解释,马克思的方法也就是所谓“历史”加“唯物论”的方法,或者直接地 说,也就是“经济地唯物的史学分析法”,其中,马克思“不但用物质来解释概念,而且以经济的动机去研究概念的产生”。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真伪交织的复杂学术构境。需要辨识的是,这里的“历史”,已经不是吴恩裕前述的那个马克思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历史 性,而成了一般社会历史领域之意,而“历史”加“唯物论”的逻辑,如同传统解释构架中那个“辩证法”(黑格尔)加“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一样,都是过于 外在和简单的拼接。当然,从内容上看,吴恩裕此处思考的第一构境层是深刻的,因为这是他所直觉到的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原则上的重要改变,不是物质决定观 念,而是经济动机制约概念的生成。应该说,吴恩裕正确的理解之处,在于他发现了马克思从一般哲学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向新世界观中社会存在制约论的转换, 但在他的第二构境意向中,却犯了第二国际将马克思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普适化的错误。在马克思那里,他的确指认过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动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进而制约人的整个观念世界,然而,在根本不存在经济动因的人类原始部族生活中,观念从何生成于经济?同时,吴恩裕 还指认,马克思在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分析中,将社会上层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最终归因于经济动机。在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这是对的,可是根本不存在现代经 济的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地方,这种判断也会是一句错话。这一误认,与长期以来我们抽离了马克思那篇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的具体构境限定相关,马克思在那里只是描述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特殊运行规律,而人们却将其泛化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 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去责怪七十年前的老前辈,而只是划一些在进入他特定历史思考构境时的一些边界,以防思之僭越。

248 评论(11)

足疗沙发厂家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56 评论(8)

相关问答